五行大義卷第五

關燈
下宇。

    以蔽風雨。

    故号軒轅。

    亦雲。

    居軒轅之丘。

    因以為号。

    一号帝鴻氏。

    或歸藏氏。

    或有熊氏。

    春秋文耀鈎雲。

    黃帝龍顔。

    得天庭法。

    中宿。

    取象文昌。

    禮含文嘉雲。

    黃帝修兵革。

    以德行。

    則黃龍至。

    鳳凰來儀。

    少昊金天氏。

    姬姓。

    名摯。

    字青陽。

    母女文節。

    有大星如虹。

    下流華渚。

    夢接意感。

    生帝。

    以金承土。

    故曰金天。

    卽圖谶所謂白帝朱宣也。

    位在西方。

    主秋。

    金有光明。

    居小陰位。

    故曰少昊。

    文耀鈎雲。

    帝摯載幹。

    是謂清明。

    發節移度。

    蓋象招搖。

    颛顼高陽氏。

    姓姬。

    母景仆。

    見搖光貫月如虹。

    感而生帝于若水。

    以水承金。

    位在北方。

    主冬。

    故号颛顼。

    文耀鈎雲。

    颛顼并幹。

    上法月參。

    集威成紀。

    以理陰陽。

    此五帝。

    既禮所配五方者也。

    帝喾高辛氏。

    姬姓。

    生而神異。

    自言其名曰逡。

    以木承水。

    五行名官。

    故号高辛。

    帝王世紀雲。

    高辛齒。

    有聖德。

    能順三辰。

    帝堯陶唐民。

    祁姓。

    母慶都。

    出洛渚。

    遇赤龍。

    感孕十四月。

    而生帝于丹陵。

    名放勳。

    以火承木。

    其兄帝摯。

    封之于唐。

    故是号陶唐氏。

    文耀鈎雲。

    堯眉八彩。

    是謂通明。

    曆象日月。

    陳剬考功。

    禮含文嘉雲。

    堯。

    廣被四表。

    緻于龜能。

    帝舜有虞氏。

    姓姚。

    母握登。

    見大虹。

    意感。

    生帝于姚墟。

    名重華。

    字都君。

    目重瞳子。

    故名重華。

    以土承火。

    堯封之于虞。

    故号有虞氏。

    設五色之服。

    文耀鈎雲。

    舜重瞳子。

    是謂諒。

    上應攝提。

    以統三光。

    禮含文嘉雲。

    舜損己以安百姓。

    緻鳥獸鸧鸧。

    鳳凰來儀。

    此三帝。

    并少昊。

    颛顼。

    共為五帝。

    史記以伏羲。

    女娲。

    神農。

    為三皇。

    黃帝以下為五帝。

    帝王世紀以羲皇。

    神農。

    黃帝。

    為三皇。

    少昊已下為五帝。

    今案禮記。

    郊配五德。

    自伏羲至颛顼為五帝。

    是其正位。

    所以然者。

    易稱帝出于震。

    蓋五德之首也。

    以次而行。

    至颛顼則五德數終。

    若以少昊為首。

    則金非五德之先。

    若以黃帝為首。

    土居中央。

    本非創始。

    故從木為先。

    伏羲為五德之首。

    易言是也。

    其帝喾已下。

    皆行次相承也。

    上帝有五。

    靈威仰等姓氏事。

    伏羲年代久遠。

    典籍遺漏。

    不可具釋。

    然五德相承。

    謂受天明命。

    必豫符瑞。

    以明會昌。

    若應命之主。

    皆承太微五帝之精。

    以誕于世。

    必有先征。

    示其萌兆也。

    木王則蒼帝之子。

    火王則赤帝之子。

    土王則黃帝之子。

    金王則白帝之子。

    水王則黑帝之子。

    故錄圖雲。

    東方蒼帝。

    體為蒼龍。

    其人長頭面。

    大角。

    骨起。

    眉。

    背豐博。

    順金授火。

    南方赤帝。

    體為朱鳥。

    其人尖頭。

    圓面。

    方頤。

    張目。

    小上廣下。

    須髥偃胸。

    順水授土。

    中央黃帝。

    體為軒轅。

    其人面方。

    廣颡。

    兌頤。

    緩唇。

    背豐厚。

    順木授金。

    西方白帝。

    體為白虎。

    其人方颡。

    直面。

    兌口。

    大鼻。

    小角。

    順火授水。

    北方黑帝。

    體為玄武。

    其人夾面。

    兌頭。

    深目。

    厚耳。

    垂腹。

    反羽。

    順土授木。

    此并象五行之符。

    依其行次。

    以相傳授也。

    感精符雲。

    蒼帝。

    望之廣。

    視之博。

    赤帝。

    望之火煌煌燃。

    視之尖上。

    黃帝。

    望之小。

    視之大。

    廣厚正方。

    白帝。

    望之明。

    視之茂。

    黑帝。

    望之巨。

    視之穉。

    元命苞雲。

    蒼精用事。

    象歲星。

    赤精用事。

    象熒惑。

    黃精用事。

    象鎮星。

    白精用事。

    象太白。

    黑精用事。

    象辰星。

    此皆五德之依五行。

    子母相傳也。

    非其次者。

    必有克代而不終也。

    秦以金德代周。

    二世而仁。

    漢以火行繼周。

    代秦僞金。

    故其祚長遠。

    若是其行次者。

    則有符瑞也。

    春秋元命苞雲。

    堯火精。

    故慶都感赤龍而生。

    漢以孔子獲麟得圖書雲。

    姬周亡。

    火曜。

    劉起。

    帝卯金。

    故高祖斬白蛇。

    而神母哭雲。

    赤帝子殺我白帝子。

    光武感赤伏符而中興。

    此皆火德之征也。

    四行所感。

    例皆如此。

    往代帝王。

    符瑞非一。

    不可具述。

    今略論五帝配五行如此。

     第二十二論諸官 自三五已來。

    紀官無定。

    皆因符瑞。

    名号不同。

    或以鳥龍。

    或以雲火。

    莫不仰觀俯察。

    因事而置事。

    雖時世不一。

    五行無爽。

    至于颛顼。

    以人事紀官。

    南正重。

    司天以屬神。

    北正黎。

    司地以屬民。

    于是神民不離。

    高辛氏立。

    五行名官。

    以勾芒為木正。

    祝融為火正。

    蓐收為金正。

    玄冥為水正。

    後土為土正。

    分掌其職。

    少皓氏有四子。

    重。

    該。

    修。

    熙。

    重為勾芒。

    木官之神。

    該為蓐收。

    金官之神。

    修。

    煕。

    并為玄冥。

    水官之神。

    颛顼氏子曰黎。

    為祝融。

    火官之神。

    共工氏子曰勾龍。

    為後土。

    土官之神。

    此五神。

    生而為上公。

    死為貴神。

    别稱五祀。

    已配五行。

    周書雲。

    武王營洛邑未成。

    四海之神皆會。

    曰。

    周王神聖。

    當知我名。

    若不知。

    水旱敗之。

    明年。

    雨雪十餘旬。

    深丈餘。

    五大夫乘車。

    從兩騎。

    止王門。

    太公曰。

    車騎無迹。

    謂人之變。

    乃使人持粥進之曰。

    不知客尊卑何。

    從騎曰。

    先進南海禦。

    次東海禦。

    次北海禦。

    次西海禦。

    次河伯。

    次風伯。

    次雨師。

    武王問太公。

    并何名。

    太公曰。

    南海神名祝融。

    東海神名勾芒。

    北海神名玄冥。

    西海神名蓐收。

    禮記月令雲。

    春之月。

    其神勾芒。

    夏之月。

    其神祝融。

    中央土。

    其神後土。

    秋之月。

    其神蓐收。

    冬之月。

    其神玄冥是也。

    此五方之神。

    以配五行。

    又。

    黃帝置三公之職。

    以象三台星。

    風後配上台。

    天老配中台。

    五聖配下台。

    置左右二監。

    此亦五行之謂也。

    四司分掌四方。

    卽四時之法也。

    堯以羲和四子。

    分掌四時方嶽之職。

    謂之四嶽。

    太公曰。

    太師者。

    心腹之臣。

    所使是人之英。

    故曰前疑。

    常立于前。

    決疑事也。

    太史者。

    耳目之臣。

    所使視聽。

    是人之後。

    故曰後承。

    常立于後。

    承主之過。

    取驗于天。

    太傅者。

    爪牙之臣。

    所使守衛。

    是人之傑。

    故曰左輔。

    輔人主缺事。

    立于左。

    拒君之難。

    太保者。

    羽翼之臣。

    所使察伺。

    是人之警。

    故曰右弼。

    常立于右。

    弼人主之邪。

    四輔既立。

    王者安而無為。

    百姓濟而無害。

    若四輔不具。

    猶格虎無備。

    濟河無舟。

    若王者不知古今之務。

    遠方之緯。

    不謀于諸侯。

    不達言語。

    動作不合于制。

    太師争之。

    不知天變。

    星曆之運。

    天官動靜。

    鐘律之音。

    山川怪異。

    不善災害。

    太史陳天文以争之。

    發号令。

    不應先王法度。

    與大臣無禮。

    枉道于民。

    處刑不平。

    獨信自專。

    臨政不莊。

    又不恤臣仆。

    太傅争之。

    升車不應和鸾。

    揖讓不中磬佩。

    淫燕馳騁。

    沈冒酒色。

    宗廟不敬。

    輿服失度。

    朝廷無節。

    太保争之。

    此則四時之官。

    四嶽之分職。

    前疑主夏。

    後承主冬。

    左輔主春。

    右弼主秋。

    唐虞之時。

    官名已百。

    商書雲。

    百僚師師。

    夏殷定名為百二十。

    以應天地陰陽之大數也。

    故有三公。

    九卿。

    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元士。

    三三相參。

    合有百二十也。

    帝王世紀雲。

    殷湯問伊摯曰。

    古者立三公。

    九卿。

    大夫。

    元士者。

    何。

    摯曰。

    三公以與主參王事。

    九卿以參三公。

    大夫以參九卿。

    元士以參大夫。

    故參而又參。

    是謂事宗。

    事宗不失。

    内外若一。

    又曰。

    相去幾何。

    摯曰。

    三公。

    智通于天地。

    應變而無窮。

    辨于萬物之情。

    其言足以調陰陽四時。

    而節風雨。

    如是者。

    舉之以為三公。

    故三公之事。

    常在于道。

    九卿者。

    不出四時。

    通溝渠。

    修堤防。

    樹種五谷。

    通于地理。

    能通利不利。

    如此者。

    舉以為九卿。

    故九卿之事。

    常在于德。

    大夫者。

    出入與民同象。

    取去與民同解。

    通于人事。

    行内舉繩。

    不傷于言。

    言足法于世。

    不害于身。

    通關梁。

    實府庫。

    如是者。

    舉以為大夫。

    故大夫之事。

    常在于仁。

    元士者。

    知義而不失期。

    事功而不獨專。

    中正強谏。

    而無奸詐。

    在私立公。

    而可立法度。

    如是者。

    舉以為元士。

    故元士之事。

    常在于義。

    道德仁義定。

    而天下正矣。

    又曰。

    三公。

    股肱之臣。

    九卿。

    手足之臣。

    大夫。

    筋脈之臣。

    元士。

    肌肉之臣。

    孔子曰。

    三公象五嶽。

    九卿法河海。

    二十七大夫法山陵。

    八十一元士法谷阜。

    三公在天為三能。

    九卿為北鬥。

    少微之比為大夫。

    郎位之類為元士。

    合百二十。

    大數存焉。

    合誠圖雲。

    天不獨立。

    陰陽俱動。

    扶佐立緒。

    合于二六。

    以三為舉。

    故三能六星。

    兩兩而比。

    以為三公。

    三三而九陽精起。

    故北鬥九星。

    以為九卿。

    三九二十七。

    故有攝提。

    少微。

    司空。

    執法。

    五諸侯。

    其星二十七。

    以為大夫。

    九九八十一。

    故内列。

    倍衛。

    閣道。

    郎位。

    扶匡天子之類。

    八十一星。

    以為元士。

    凡有百二十官。

    下應十二月。

    數之經緯。

    皆五精流氣。

    以立官延。

    尚書曰。

    立太師。

    太傅。

    太保。

    茲惟三公。

    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

    官弗必備。

    惟其人。

    淮南子曰。

    舉天下之高。

    以為三公。

    一國之高。

    以為九卿。

    一縣之高。

    以為二十七大夫。

    一鄉之高。

    以為八十一元士。

    感精符曰。

    三公非其人。

    則山崩。

    三能移。

    九卿非其人。

    則江河潰。

    輔星角。

    大夫非其人。

    則丘陵偃墀。

    少微等有變。

    元士非其人。

    則谷阜毀。

    扶匡失。

    是以王者仰視象于天。

    俯察法于地。

    中擇賢能以任之。

    任得其人。

    則國昌民安。

    任非其人。

    則邦危民弊。

    易曰。

    鼎折足。

    覆公餗。

    此喻三公失人。

    如鼎折足。

    不堪容着也。

    周官雲。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馬。

    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

    冢宰主會計。

    司徒主土地。

    宗伯主禮樂。

    司馬主兵戎。

    司寇主刑罰。

    司空主造作。

    孔子曰。

    冢宰之官以成道。

    司徒之官以成德。

    宗伯之官以成仁。

    司馬之官以成聖。

    司寇之官以成義。

    司空之官以成禮。

    以之道則國治。

    以之德則國安。

    以之仁則國和。

    以之聖則國平。

    以之禮則國定。

    以之義則國成。

    故屬不理。

    分體不明。

    法正不一。

    百事失紀。

    曰亂。

    亂。

    則饬冢宰。

    地宜不殖。

    财物不蕃。

    萬民饑寒。

    教化不行。

    風俗漂亂。

    人民流散。

    曰危。

    危。

    則饬司徒。

    父子不親。

    長幼失序。

    君臣上下。

    乖離異志。

    曰不和。

    不和。

    則饬宗伯。

    賢能而失官爵。

    功勞而失賞祿。

    士卒疾怨。

    兵弱不用。

    曰不平。

    不平。

    則饬司馬。

    刑罰暴亂。

    奸邪不勝。

    曰不義。

    不義。

    則饬司寇。

    度量不審。

    舉失蕝霧。

    都鄙不修。

    财物失所。

    曰貧。

    貧。

    則饬司空。

    故古之王者。

    常以季冬考德正法。

    以觀治亂。

    德盛者。

    則修法。

    德不盛者。

    則饬政。

    故法與政。

    盛而不衰。

    淮南子天文篇雲。

    東方為田官。

    南方為司馬。

    西方為大理。

    北方為司空。

    中央為都官。

    春秋繁露雲。

    木司農。

    火司馬。

    土司空。

    金司徒。

    水司寇。

    此并配五行也。

    周官以冢宰計會。

    司徒土地。

    并中央之義。

    與淮南。

    繁露意同。

    春官主禮樂者。

    禮齊上下。

    樂和人情。

    皆是仁也。

    故雲。

    宗伯之官。

    以成仁。

    仁屬木。

    東方也。

    淮南。

    繁露。

    并主農者。

    取春是農之本也。

    夏官主兵戎者。

    火氣猛烈。

    兵之象也。

    然刑罰歸于司寇。

    司馬以禮節齊之。

    主而不用刑也。

    淮南。

    繁露并同。

    秋官主刑罰者。

    金之本性。

    主殺伐也。

    淮南大理。

    亦主刑也。

    繁露為司徒者。

    名異事同。

    故雲。

    因時之威。

    以成大理。

    司徒冬官主造作者。

    冬時萬物收藏。

    百工鹹歸其所。

    故造器用。

    以供王事。

    淮南說同。

    繁露以為司寇者。

    謂執法之官。

    須平直之人。

    如水能平均也。

    故雲。

    執法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