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三

關燈


    閉口則藏。

    又。

    心為身之主。

    貴故在内也。

    土王四季。

    故曰四合也。

    甲乙。

    素問。

    是診候之書。

    故從行實而辨。

    道經。

    管子。

    各以一家之趣。

    六府者。

    河圖雲。

    肺合大腸。

    大腸為傳道之府。

    心合小腸。

    小腸為受盛之府。

    肝合膽。

    膽為中精之府。

    脾合胃。

    胃為五谷之府。

    腎合膀胱。

    膀胱為津液之府。

    三焦孤立。

    為中渎之府。

    甲乙。

    素問。

    說同。

    大腸為傳道之府者。

    肺通于鼻。

    鼻出入氣。

    大腸。

    傳道五谷氣之道。

    故為其府。

    小腸為受盛之府者。

    心通于舌。

    舌進五味。

    小腸納之。

    故為受盛之府也。

    膽為中精府者。

    肝通于目。

    目是精明之物。

    又精神之主。

    故曰。

    為中精府也。

    胃為五谷府者。

    脾通于口。

    口入五谷。

    而胃受之。

    故為其府。

    膀胱為津液之府者。

    腎是水藏。

    膀胱空虛受水。

    水清氣則為津液。

    濁氣則為涕唾。

    故以為其府。

    三焦為中渎府者。

    五藏各合一府。

    三焦獨無所合。

    故曰孤立。

    處五藏之中。

    通上下行氣。

    故為中渎府也。

    五藏而有六府。

    亦如六氣因五行生也。

    又如五性生六情也。

    素問雲。

    皮應大腸。

    其榮毛。

    主心。

    脈應小腸。

    其榮色。

    主腎。

    筋應膽。

    其榮爪。

    主肺。

    肉應胃。

    其榮唇。

    主肝。

    腠理毫毛應三焦膀胱。

    其榮髪。

    主脾。

    皮應大腸。

    其榮毛。

    主心者。

    心是身之君。

    皮是身之城郭。

    毛是身之羽衛。

    大腸是氣之道路也。

    故并相通。

    心是火藏。

    大腸是金府。

    故以配焉。

    丙辛之所主也。

    脈應小腸。

    其榮色。

    主腎者。

    腎。

    水也。

    脈是血之溝渠。

    通流水。

    氣色是人之光采。

    血氣若盛。

    則容色壯悅。

    血氣若衰。

    則容顔枯悴。

    腎為水藏。

    小腸既受盛容着水氣。

    又是火府。

    故以配之。

    丁壬所主也。

    筋應膽。

    其榮爪。

    主肺者。

    筋是皮内之剛強也。

    爪是皮外之剛利也。

    肺是金藏。

    膽有剛精之性。

    又是木府。

    故以相配。

    乙庚所主也。

    肉應胃。

    其榮唇。

    主肝者。

    胃能消化五谷精氣為肉。

    五谷從口而入。

    故榮潤在唇。

    肝是木之藏。

    仁而能生。

    胃是土府。

    故以相配。

    甲己所主也。

    腠理毫毛應三焦膀胱。

    其榮髪。

    主脾者。

    毫毛因藉津潤。

    腠理本自開通。

    脾。

    受資味之所。

    因資味而得津潤開通。

    因津潤開通而生毛發。

    書雲。

    發是血之餘。

    脾是土之藏。

    三焦。

    膀胱。

    并為水之府。

    故以相配。

    戊癸所主也。

    脾配二府。

    餘四藏各配一府者。

    脾是土藏。

    土為君道。

    君卽陽也。

    陽數一。

    故藏不二也。

    三焦。

    膀胱。

    并是水府。

    水為臣道。

    臣卽陰也。

    陰數偶。

    故府有二也。

    管子曰。

    脾生骨。

    腎生筋。

    肺生革。

    心生肉。

    肝生爪發。

    元命苞雲。

    肝生筋。

    脾生骨者。

    脾。

    土也。

    土能生木。

    骨是身之本。

    如木立于地上。

    能成屋室。

    故脾生之。

    腎生筋者。

    筋是骨之經絡。

    脈以流注。

    筋以相連節。

    并通血氣。

    腎水故生之。

    肺生革者。

    肺。

    金也。

    金能裁斷。

    革亦限斷。

    故肺生之。

    心生肉者。

    心。

    火也。

    肉是身之土地。

    故心生之。

    肝生爪發者。

    肝。

    木也。

    爪是骨之餘。

    發是血之餘。

    皆水木之氣。

    故肝生之。

    元命苞雲。

    以肝生筋。

    亦木氣之義。

    筋有枝條。

    象于木也。

    河圖雲。

    仁慈惠施者。

    肝之精。

    悲哀過度。

    則傷肝。

    肝傷。

    則令目視芒芒。

    禮操列真。

    心之精。

    喜怒激切。

    傷心。

    心傷。

    則疾衂吐逆。

    和厚笃信者。

    脾之精。

    縱逸貪嗜。

    則傷脾。

    脾傷。

    則畜積不化。

    緻否結之疾。

    義惠剛斷。

    肺之精。

    患憂憤勃。

    則傷肺。

    肺傷。

    則緻欬逆失音。

    智辨謀略。

    腎之精。

    勞欲憤滿。

    則傷腎。

    腎傷。

    則喪精損命。

    此豈直違五常而損年命。

    亦破六情以亡國家也。

    至如桀。

    纣兩帝。

    并貪縱而喪其邦。

    梁。

    窦二臣。

    亦皆奢逸而傾其家。

    雖彭子以色延命。

    齊王因怒袪病。

    如此異轍。

    皆有調節之宜。

    節之則四大獲安。

    縱之則五藏成患。

    素問雲。

    肝者。

    為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心者。

    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脾者。

    倉廪之官。

    五味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腎者。

    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肝者。

    為将軍之官。

    謀慮出者。

    木性仁。

    仁者必能深思遠慮。

    恒欲利安萬物。

    将軍為行兵之主。

    必以謀慮為先。

    故兵書曰。

    兵以仁舉。

    則無不從。

    得之以仁分。

    則無不從悅。

    又曰。

    将無謀則士卒憂。

    将無慮則士卒去。

    故肝為将軍。

    出謀慮也。

    心為主守之官。

    神明出者。

    火。

    南方。

    陽光輝。

    人君之象。

    神為身之君。

    如君南向以治。

    易以離為火。

    居太陽之位。

    人君之象。

    人之運動。

    情性之作。

    莫不由心。

    故為主守之官。

    神明所出也。

    脾為倉廪之官。

    五味出者。

    萬物生則出土。

    死亦歸之。

    五谷之入。

    脾以受之。

    故五味之出。

    亦由于此也。

    肺為相傅之官。

    治節出者。

    金能裁斷。

    相傅之任。

    明于治道。

    上下順教。

    皆有禮節。

    肺于五藏。

    亦治節所生。

    樂緯雲。

    商者。

    章也。

    臣章明君德。

    以齊上下。

    相傅賢所由也。

    腎為作強之官。

    伎巧出者。

    水性是智。

    智必多能。

    故有伎巧。

    功則自強不息也。

    八十一問曰。

    藏各有一。

    腎獨兩者。

    何也。

    左者腎。

    右者命門。

    命門者。

    精神之所會也。

    河圖雲。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腎與命門。

    并出尺部。

    此脈候也。

    問曰。

    前解雲。

    腎陰故雙。

    今言左腎右命門。

    此豈不自乖張乎。

    答曰。

    命門與腎。

    名異形同。

    水藏則體質不殊。

    故雙。

    主陰數。

    為名。

    則左右兩别。

    故各有所主。

    猶如三焦。

    膀胱。

    俱是水府。

    不妨兩号。

    老子經及素問雲。

    心藏神者。

    神以神明照了為義。

    言心能明了萬事。

    神是身之君。

    象火。

    已如前解。

    腎藏精者。

    精以精靈叡智為稱。

    亦是精智氣。

    腎水智巧。

    故精藏焉。

    脾藏志者。

    脾土主總四行。

    多所趣向。

    志以心願趣向為目。

    故藏于脾。

    肝藏魂者。

    魂以運動為名。

    肝是少陽。

    陽性運動。

    木性仁。

    故魂亦主善。

    故藏于肝焉。

    肺藏魄者。

    魄以相着為名。

    肺為少陰。

    陰性恬靜。

    金主殺。

    魄又主惡。

    故以藏之。

    五藏所主。

    乃以神。

    精。

    志。

    魂。

    魄五種。

    就陰陽論。

    唯有二别。

    陽曰魂。

    陰曰魄。

    河上公章句雲。

    五氣清微。

    為精神。

    聽明。

    音聲。

    五性。

    其鬼曰魂。

    魂者。

    雄也。

    主出入于鼻。

    與天通。

    五味濁溽。

    為形骸。

    骨肉。

    血脈。

    六情。

    其鬼曰魄。

    魄者。

    雌也。

    出入于口。

    與地通。

    家語曰。

    宰我問孔子曰。

    聞鬼神之名。

    而不知其所謂。

    孔子曰。

    人生有氣。

    魂氣者。

    神之盛也。

    魄氣者。

    鬼之盛也。

    人生有死。

    死必歸土。

    此謂之鬼。

    魂氣歸乎天。

    此謂之神。

    合鬼與神而享之。

    教之至也。

    骨肉斃乎下。

    化為野土。

    其氣發揚乎上。

    此神之着也。

    聖人因人物之情。

    而明命鬼神。

    以為民。

    則燔燎膻芗。

    所以報氣也。

    薦黍稷。

    修肺肝。

    加以郁暢。

    所以報魄也。

    漢書。

    五行志雲。

    人命終而形藏。

    精神散越。

    聖人為之宗廟。

    以收魂氣。

    春秋祭祀。

    以修孝道。

    屍子曰。

    鬼。

    歸也。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淮南子曰。

    人精神者。

    天之有也。

    骸骨者。

    地之有也。

    精氣入其門。

    而骸骨反其根。

    又雲。

    天氣為魂。

    地氣為魄。

    禮記郊特牲雲。

    凡祭慎諸此。

    魂氣歸乎天。

    形魄歸乎地。

    故祭求諸陰陽之義。

    故氣之清者曰神。

    卽陽魂也。

    氣之濁者曰鬼。

    卽陰魄也。

    延陵季子。

    葬其子于嬴博之間雲。

    骨肉歸乎土。

    命也。

    魂氣無不之。

    越記雲。

    王問範子曰。

    寡人聞失其魂魄者死。

    得其魂魄者生也。

    物皆有之。

    将人乎。

    範蠡對曰。

    魄者。

    囊也。

    魂者。

    生氣之源。

    又雲。

    魂者。

    生氣之精。

    魄者。

    死氣之舍。

    韓詩雲。

    溱洧有二水。

    三月上巳。

    鄭國常于此水上招魂續魄。

    左傅。

    昭二十五年。

    宋公燕。

    使叔孫昭子右坐。

    語相泣。

    樂祁子曰。

    今君與叔孫皆死乎。

    心之精爽。

    是謂魂魄。

    魂魄去之。

    何以能久。

    此并明人身有魂魄二别。

    老子經雲。

    魂藏肝。

    魄藏肺者。

    魂既屬天。

    天氣為陽。

    陽主善。

    尚左。

    居肝。

    在東方。

    木位。

    魄既屬地。

    地氣為陰。

    陰主惡。

    尚右。

    故居肺。

    在西方。

    金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