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醎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攣。
甘走皮。
多食之令人惡心。
辛散。
酸收。
甘緩。
苦堅。
醎濡。
五谷為養。
五菓為助。
五畜為益。
氣味合而服之。
随四時。
五藏所宜也。
又雲。
人黃色宜甘。
青色宜酸。
黑色宜醎。
赤色宜苦。
白色宜辛。
此皆依本體所宜。
家語曰。
食水者。
善遊能寒。
食土者。
無心不息。
食木者。
多力不治。
食草者。
善走而愚。
食桑者。
有緒為蛾。
食肉者。
勇敢。
食氣者。
神明而壽。
食谷者。
惠巧。
不食者。
不死而神。
此皆氣味之類。
故附而述之。
五味所解。
例多不舉。
語經所明可解者如此。
第四論配藏府 藏府者。
由五行六氣而成也。
藏則有五。
禀自五行。
為五性。
府則有六。
因乎六氣。
是曰六情。
情性及氣。
别于後解。
今論藏府所配合義。
五藏者。
肝。
心。
脾。
肺。
腎也。
六府者。
大腸。
小腸。
膽。
胃。
三焦。
膀胱也。
肝以配木。
心以配火。
脾以配土。
肺以配金。
腎以配水。
膀胱為陽。
小腸為陰。
膽為風。
大腸為雨。
三焦為晦。
胃為明。
故杜子春秋醫和雲。
陰淫寒疾。
陽淫熱疾。
風淫末疾。
末。
四支也。
雨淫腹疾。
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
夫藏者。
以其藏于形體之内。
故稱為藏。
亦能藏受五氣。
故名為藏。
府者。
以其傳流受納。
謂之曰府。
白虎通雲。
肝之為言扞也。
肺之為言費也。
情動得序也。
心之為言任也。
任于思也。
腎之為言寫也。
以竅寫。
脾之為言辨也。
所以積精禀氣。
元命苞雲。
脾者。
弁也。
心得之而貴。
肝得之而興。
肺得之而大。
腎得之以化。
肝仁。
肺義。
心禮。
腎智。
脾信。
肝所以仁者何。
肝。
木之精。
仁者好生。
東方者。
陽也。
萬物始生。
故肝象木。
色青而有柔。
肺所以義者何。
肺。
金之精。
義者能斷。
西方殺。
成萬物。
故肺象金。
色白而有剛。
心所以禮者何。
心者。
火之精。
南方尊陽在上。
卑陰在下。
禮有尊卑。
故心象火。
色赤而光。
腎所以智者何。
腎水之精。
智者進而不止。
無所疑惑。
水亦進而不惑。
故腎象水。
色黑。
水陰。
故腎雙。
脾所以信者何。
脾。
土之精。
土主信。
任養萬物為之象。
生物無所私。
信之至也。
故脾象土。
色黃。
翼奉雲。
肝性靜。
甲己主之。
心性躁。
丙辛主之。
脾性力。
戊癸主之。
肺性堅。
乙庚主之。
腎性敬。
丁壬主之。
許慎五經異義。
尚書夏侯歐陽說雲。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此與前同。
古文尚晝說雲。
脾木。
肺火。
心土。
肝金。
此四藏不同。
案禮記月令雲。
春祭以脾。
夏祭以肺。
季夏祭以心。
秋祭以肝。
冬祭以腎。
皆五時自相得。
則古尚書是也。
鄭玄駁曰。
此文異事乖。
未察其本意。
月令五祭。
皆言先。
無言後者。
凡言先。
有後之辭。
春祀戶。
其祭也。
先脾後腎。
夏祀竃。
其祭也。
先肺後心肝。
季夏祀中溜。
其祭也。
先心後肺。
秋祀門。
其祭也。
先肝後心肺。
冬祀行。
其祭也。
先腎後脾。
凡此之義。
以四時之位。
五藏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後。
而腎在下。
夏位在前。
而肺在上。
春位小前。
故祭先脾。
秋位小卻。
故祭先肝。
肝腎脾俱在鬲下。
肺心俱在鬲上。
祭者必三。
故有先後焉。
此義不與行氣同也。
八十一問雲。
五藏俱等。
心肺獨在鬲上何。
對曰。
心主氣。
肺主血。
血行脈中。
氣行脈外。
相随上下。
故曰。
營衛。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甲乙經雲。
黃帝問岐伯曰。
人有五藏。
藏有五變。
肝為牡藏。
其色青。
其時春。
其日甲乙。
心為牡藏。
其色赤。
其時夏。
其日丙丁。
脾為牝藏。
其色黃。
其時季夏。
其日戊己。
肺為牝藏。
其色白。
其時秋。
其日庚辛。
腎為牝藏。
其色黑。
其時冬。
其日壬癸。
素問曰。
肝者。
魂之所居。
陰中之小陽。
故通春氣。
心者。
生之本。
神之所處為陽。
中之大陽。
故通夏氣。
脾者。
倉廪之本。
名曰興化。
能化糟粕。
轉味。
出入至陰之類。
故通土氣。
肺者。
氣之本。
魄之所處。
陽中之少陰。
故通秋氣。
腎者。
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所處。
陰中之太陰。
故通冬氣。
又雲。
春無食肝。
夏無食心。
季夏無食脾。
秋無食肺。
冬無食腎。
周禮。
疾醫掌養萬人之疾病者。
以肝為木。
心為火。
脾為土。
肺為金。
腎為水。
則疾多瘳。
反其術。
則死。
月令。
中溜之禮。
以陰陽遂退為次。
白虎通及素問。
醫治之書。
用行實為驗。
故其所配是也。
白虎通又雲。
木所以浮。
金所以沈者何。
子生于母義。
肝以沈。
肺以浮何。
有知者尊其母也。
一說雲。
甲木畏金。
以乙妻庚。
受庚之化。
木法其本。
直甲故浮。
肝法其化。
直乙故沈。
庚金畏火。
以辛妻丙。
受丙之化。
金法其本。
直庚故沈。
肺法其化。
直辛故浮。
河上公注老子雲。
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腎藏精。
脾藏志。
五藏盡傷。
則五神去矣。
道經義雲。
魂居肝。
魄在肺。
神處心。
精藏腎。
志托脾。
此與素問同。
魂為木氣。
神為火氣。
志為土氣。
魄為金氣。
精為水氣。
魂通于目。
神通于舌。
志通于口。
魄通于鼻。
精通于耳。
甲乙經雲。
鼻為肺之官。
目為肝之官。
口唇為脾之官。
舌為心之官。
耳為腎之官。
故肺病。
喘息。
鼻張。
肝病。
目閉。
眦青。
脾病。
口唇黃幹。
心病。
舌卷短。
顔赤。
腎病。
權與顔黑黃。
耳聾。
此名五官。
相書亦名五候。
以鼻人中為一官。
主心。
餘并同。
候者以五藏善惡色出五官。
可占候吉兇也。
鼻人中。
猶是口之分也。
孝經援神契雲。
肝仁。
故目視。
肺義。
故鼻候。
心禮。
故耳司。
腎信。
故竅寫。
脾智。
故口誨。
元命苞曰。
目。
肝使。
肝氣仁而外照。
管子曰。
脾發為鼻。
肝發為目。
腎發為耳。
肺發為口。
心發為下竅。
道家太平經雲。
肝神不在。
目無光明。
心神不在。
唇青白。
肺神不在。
鼻不通。
腎神不在。
耳聾。
脾神不在。
舌不知甘味。
又一說雲。
目主肝。
耳主腎。
鼻主心。
舌主脾。
口主肺。
肝腎二藏。
諸經并同。
肝主目者。
肝。
木藏也。
木是陽。
東方顯明之地。
眼目亦光顯照了。
故通乎目。
道家太式經雲。
天曰洞視。
主目。
目主肝。
天。
陽也。
肝亦陽。
目精明。
亦陽。
目光顯見。
兼有常法。
如日陽精無缺而明也。
腎主耳者。
腎。
水藏。
水。
陰也。
北方陰暗之地。
耳能聽聲。
聲是陰微之象。
故通乎耳。
太式經曰。
地曰洞聽。
主耳。
耳主腎。
地。
陰也。
耳法虛。
則納聲。
水主虛。
陰主虛。
陰主幽。
陰聲又非恒。
如月盈虛也。
脾心肺三藏及候。
各有異說。
甲乙以鼻應肺。
道家以鼻應心。
管子以鼻應脾。
甲乙應肺者。
鼻以空虛納氣。
肺亦虛而受氣。
故也。
道家鼻主心者。
陽也。
老子經雲。
天以五行。
氣從鼻入。
藏于心。
鼻以空通出入息。
高象天。
故與天通。
而氣藏于心也。
管子以脾是土。
鼻在面之中。
故為其候。
甲乙以脾應口。
道家以肺應口。
與管子同。
甲乙以脾應口者。
口是出納之門。
脾為受盛之所。
口能論說。
脾能消化。
故以相通。
道家以肺應口者。
肺。
金也。
金能斷割。
口有牙齒。
亦能決斷。
是金象也。
管子之意。
恐亦然也。
甲乙以舌應心。
道家以舌應脾。
管子以心應下竅。
甲乙以舌應心者。
凡資身養命。
莫過五味。
辨了識知。
莫過乎心。
五味之入。
猶舌知之。
萬事是非。
猶心鑒之。
心欲有所陳。
舌必言之。
故心應以舌。
道家以舌應脾者。
脾者。
陰也。
老子經雲。
地饴人以五味。
從口入。
藏于胃。
舌之所納。
則有津實。
地體既是質實。
品味皆地所産。
故舌與地通也。
管子心應下竅者。
以心能分别善惡。
故通下竅。
除滓穢也。
五藏候在五官。
口舌二官。
共在一處。
餘不共者。
口是脾候。
脾。
土也。
舌是心候。
心。
火也。
共處者。
土寄治于火鄉也。
舌在口内者。
火于五行不常見也。
須之則有。
不用則隐。
如舌在口内。
開口卽見
多食之令人癃。
醎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攣。
甘走皮。
多食之令人惡心。
辛散。
酸收。
甘緩。
苦堅。
醎濡。
五谷為養。
五菓為助。
五畜為益。
氣味合而服之。
随四時。
五藏所宜也。
又雲。
人黃色宜甘。
青色宜酸。
黑色宜醎。
赤色宜苦。
白色宜辛。
此皆依本體所宜。
家語曰。
食水者。
善遊能寒。
食土者。
無心不息。
食木者。
多力不治。
食草者。
善走而愚。
食桑者。
有緒為蛾。
食肉者。
勇敢。
食氣者。
神明而壽。
食谷者。
惠巧。
不食者。
不死而神。
此皆氣味之類。
故附而述之。
五味所解。
例多不舉。
語經所明可解者如此。
第四論配藏府 藏府者。
由五行六氣而成也。
藏則有五。
禀自五行。
為五性。
府則有六。
因乎六氣。
是曰六情。
情性及氣。
别于後解。
今論藏府所配合義。
五藏者。
肝。
心。
脾。
肺。
腎也。
六府者。
大腸。
小腸。
膽。
胃。
三焦。
膀胱也。
肝以配木。
心以配火。
脾以配土。
肺以配金。
腎以配水。
膀胱為陽。
小腸為陰。
膽為風。
大腸為雨。
三焦為晦。
胃為明。
故杜子春秋醫和雲。
陰淫寒疾。
陽淫熱疾。
風淫末疾。
末。
四支也。
雨淫腹疾。
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
夫藏者。
以其藏于形體之内。
故稱為藏。
亦能藏受五氣。
故名為藏。
府者。
以其傳流受納。
謂之曰府。
白虎通雲。
肝之為言扞也。
肺之為言費也。
情動得序也。
心之為言任也。
任于思也。
腎之為言寫也。
以竅寫。
脾之為言辨也。
所以積精禀氣。
元命苞雲。
脾者。
弁也。
心得之而貴。
肝得之而興。
肺得之而大。
腎得之以化。
肝仁。
肺義。
心禮。
腎智。
脾信。
肝所以仁者何。
肝。
木之精。
仁者好生。
東方者。
陽也。
萬物始生。
故肝象木。
色青而有柔。
肺所以義者何。
肺。
金之精。
義者能斷。
西方殺。
成萬物。
故肺象金。
色白而有剛。
心所以禮者何。
心者。
火之精。
南方尊陽在上。
卑陰在下。
禮有尊卑。
故心象火。
色赤而光。
腎所以智者何。
腎水之精。
智者進而不止。
無所疑惑。
水亦進而不惑。
故腎象水。
色黑。
水陰。
故腎雙。
脾所以信者何。
脾。
土之精。
土主信。
任養萬物為之象。
生物無所私。
信之至也。
故脾象土。
色黃。
翼奉雲。
肝性靜。
甲己主之。
心性躁。
丙辛主之。
脾性力。
戊癸主之。
肺性堅。
乙庚主之。
腎性敬。
丁壬主之。
許慎五經異義。
尚書夏侯歐陽說雲。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此與前同。
古文尚晝說雲。
脾木。
肺火。
心土。
肝金。
此四藏不同。
案禮記月令雲。
春祭以脾。
夏祭以肺。
季夏祭以心。
秋祭以肝。
冬祭以腎。
皆五時自相得。
則古尚書是也。
鄭玄駁曰。
此文異事乖。
未察其本意。
月令五祭。
皆言先。
無言後者。
凡言先。
有後之辭。
春祀戶。
其祭也。
先脾後腎。
夏祀竃。
其祭也。
先肺後心肝。
季夏祀中溜。
其祭也。
先心後肺。
秋祀門。
其祭也。
先肝後心肺。
冬祀行。
其祭也。
先腎後脾。
凡此之義。
以四時之位。
五藏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後。
而腎在下。
夏位在前。
而肺在上。
春位小前。
故祭先脾。
秋位小卻。
故祭先肝。
肝腎脾俱在鬲下。
肺心俱在鬲上。
祭者必三。
故有先後焉。
此義不與行氣同也。
八十一問雲。
五藏俱等。
心肺獨在鬲上何。
對曰。
心主氣。
肺主血。
血行脈中。
氣行脈外。
相随上下。
故曰。
營衛。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甲乙經雲。
黃帝問岐伯曰。
人有五藏。
藏有五變。
肝為牡藏。
其色青。
其時春。
其日甲乙。
心為牡藏。
其色赤。
其時夏。
其日丙丁。
脾為牝藏。
其色黃。
其時季夏。
其日戊己。
肺為牝藏。
其色白。
其時秋。
其日庚辛。
腎為牝藏。
其色黑。
其時冬。
其日壬癸。
素問曰。
肝者。
魂之所居。
陰中之小陽。
故通春氣。
心者。
生之本。
神之所處為陽。
中之大陽。
故通夏氣。
脾者。
倉廪之本。
名曰興化。
能化糟粕。
轉味。
出入至陰之類。
故通土氣。
肺者。
氣之本。
魄之所處。
陽中之少陰。
故通秋氣。
腎者。
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所處。
陰中之太陰。
故通冬氣。
又雲。
春無食肝。
夏無食心。
季夏無食脾。
秋無食肺。
冬無食腎。
周禮。
疾醫掌養萬人之疾病者。
以肝為木。
心為火。
脾為土。
肺為金。
腎為水。
則疾多瘳。
反其術。
則死。
月令。
中溜之禮。
以陰陽遂退為次。
白虎通及素問。
醫治之書。
用行實為驗。
故其所配是也。
白虎通又雲。
木所以浮。
金所以沈者何。
子生于母義。
肝以沈。
肺以浮何。
有知者尊其母也。
一說雲。
甲木畏金。
以乙妻庚。
受庚之化。
木法其本。
直甲故浮。
肝法其化。
直乙故沈。
庚金畏火。
以辛妻丙。
受丙之化。
金法其本。
直庚故沈。
肺法其化。
直辛故浮。
河上公注老子雲。
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腎藏精。
脾藏志。
五藏盡傷。
則五神去矣。
道經義雲。
魂居肝。
魄在肺。
神處心。
精藏腎。
志托脾。
此與素問同。
魂為木氣。
神為火氣。
志為土氣。
魄為金氣。
精為水氣。
魂通于目。
神通于舌。
志通于口。
魄通于鼻。
精通于耳。
甲乙經雲。
鼻為肺之官。
目為肝之官。
口唇為脾之官。
舌為心之官。
耳為腎之官。
故肺病。
喘息。
鼻張。
肝病。
目閉。
眦青。
脾病。
口唇黃幹。
心病。
舌卷短。
顔赤。
腎病。
權與顔黑黃。
耳聾。
此名五官。
相書亦名五候。
以鼻人中為一官。
主心。
餘并同。
候者以五藏善惡色出五官。
可占候吉兇也。
鼻人中。
猶是口之分也。
孝經援神契雲。
肝仁。
故目視。
肺義。
故鼻候。
心禮。
故耳司。
腎信。
故竅寫。
脾智。
故口誨。
元命苞曰。
目。
肝使。
肝氣仁而外照。
管子曰。
脾發為鼻。
肝發為目。
腎發為耳。
肺發為口。
心發為下竅。
道家太平經雲。
肝神不在。
目無光明。
心神不在。
唇青白。
肺神不在。
鼻不通。
腎神不在。
耳聾。
脾神不在。
舌不知甘味。
又一說雲。
目主肝。
耳主腎。
鼻主心。
舌主脾。
口主肺。
肝腎二藏。
諸經并同。
肝主目者。
肝。
木藏也。
木是陽。
東方顯明之地。
眼目亦光顯照了。
故通乎目。
道家太式經雲。
天曰洞視。
主目。
目主肝。
天。
陽也。
肝亦陽。
目精明。
亦陽。
目光顯見。
兼有常法。
如日陽精無缺而明也。
腎主耳者。
腎。
水藏。
水。
陰也。
北方陰暗之地。
耳能聽聲。
聲是陰微之象。
故通乎耳。
太式經曰。
地曰洞聽。
主耳。
耳主腎。
地。
陰也。
耳法虛。
則納聲。
水主虛。
陰主虛。
陰主幽。
陰聲又非恒。
如月盈虛也。
脾心肺三藏及候。
各有異說。
甲乙以鼻應肺。
道家以鼻應心。
管子以鼻應脾。
甲乙應肺者。
鼻以空虛納氣。
肺亦虛而受氣。
故也。
道家鼻主心者。
陽也。
老子經雲。
天以五行。
氣從鼻入。
藏于心。
鼻以空通出入息。
高象天。
故與天通。
而氣藏于心也。
管子以脾是土。
鼻在面之中。
故為其候。
甲乙以脾應口。
道家以肺應口。
與管子同。
甲乙以脾應口者。
口是出納之門。
脾為受盛之所。
口能論說。
脾能消化。
故以相通。
道家以肺應口者。
肺。
金也。
金能斷割。
口有牙齒。
亦能決斷。
是金象也。
管子之意。
恐亦然也。
甲乙以舌應心。
道家以舌應脾。
管子以心應下竅。
甲乙以舌應心者。
凡資身養命。
莫過五味。
辨了識知。
莫過乎心。
五味之入。
猶舌知之。
萬事是非。
猶心鑒之。
心欲有所陳。
舌必言之。
故心應以舌。
道家以舌應脾者。
脾者。
陰也。
老子經雲。
地饴人以五味。
從口入。
藏于胃。
舌之所納。
則有津實。
地體既是質實。
品味皆地所産。
故舌與地通也。
管子心應下竅者。
以心能分别善惡。
故通下竅。
除滓穢也。
五藏候在五官。
口舌二官。
共在一處。
餘不共者。
口是脾候。
脾。
土也。
舌是心候。
心。
火也。
共處者。
土寄治于火鄉也。
舌在口内者。
火于五行不常見也。
須之則有。
不用則隐。
如舌在口内。
開口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