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征。
亦子母相應也。
革木俱角。
尚商。
亦以牝杜相和也。
宮聲。
和以舒。
其和博以柔。
動脾。
商聲散以明。
其和溫以虛。
動肺。
角聲防以約。
其和靜以清。
動肝。
征聲敗以疾。
其和平以均。
動心。
羽聲疾以虛。
其和短以散。
動腎。
黃帝兵決雲。
兩敵相當。
使人去敵營一百二十步。
以管注耳聽之。
聞隆隆如車。
如雷。
如鼓聲者。
宮也。
其将寬和有信。
聞金石相和。
轟轟擊攻。
如锺磬霹靂聲者。
商也。
其将威怒好殺。
宜數忿之。
聞如奔馬炎炮掣裂聲者。
征也。
其将猛烈勇敢。
難與争鋒。
聞肅肅習習。
如動樹木。
如人呼愁愁聲者。
角也。
其将仁恕不可欺。
聞滔滔如流水揚波。
激氣相笑聲者。
羽也。
其将貪冒多姧謀。
審此五音。
以知敵性。
候風之聲。
亦皆如之。
此并論音聲之狀。
故以備釋。
第三論配氣味 子産雲。
氣為五味。
鄭玄雲。
通口者為五味。
通鼻者為五臭。
禮記月令雲。
春之日。
其味酸。
其臭膻。
木之臭味也。
說文雲。
膻者。
羊臭。
春物氣與羊相類。
木所以酸者。
象東方萬物之生。
酸者。
鑽也。
言萬物鑽地而出生。
五味得酸乃達也。
元命苞雲。
酸之言端也。
氣始生。
專心自端也。
禮記雲。
夏之日。
其味苦。
其臭焦。
火所以苦者。
南方主長養也。
苦者。
所以長養之。
五味須苦。
乃以養之。
元命苞雲。
苦者。
勤苦乃能養也。
方言。
苦。
快也。
臭焦者。
陽氣蒸動。
燎火之氣也。
許慎雲。
焦者。
火燒物。
有焦燃之氣。
夏氣同也。
禮記雲。
季夏之日。
其味甘。
其臭香。
土味所以甘者。
中央中和也。
甘美也。
元命苞雲。
甘者。
食常言安其味也。
甘味為五味之主。
猶土之和成于四行也。
臭香者。
土之氣香為主也。
許慎雲。
土得其中和之氣。
故香也。
禮記雲。
秋之日。
其臭腥。
其味辛。
西方殺氣腥也。
許慎雲。
未熟之氣腥也。
西方金之氣象此。
味辛者。
物得辛乃萎殺也。
亦雲。
故新之辛也。
故物皆盡。
新物已成。
故雲新。
元命苞雲。
陰害故辛。
殺義故辛刺。
陰氣使其然也。
禮記雲。
冬之日。
其味醎。
其臭朽。
朽者。
水之氣也。
若有若無。
言氣微也。
亦雲。
水者。
受垢濁。
故其臭腐朽也。
許慎雲。
朽爛之氣。
北方氣同此。
其味醎者。
北方物醎。
所以堅之也。
猶五味得醎乃堅也。
許慎雲。
醎者。
銜也。
元命苞雲。
醎者。
鎌。
鎌。
清也。
至寒之氣。
故使其清而醎。
鄭玄雲。
五味酰酸。
酒苦。
蜜甘。
姜辛。
鹽醎。
黃帝甲乙經言。
谷則米甘。
麻酸。
大豆醎。
麥苦。
黍辛。
一雲。
稻米辛。
菓則棗甘。
李酸。
栗醎。
杏苦。
桃辛。
菜則葵甘。
韮酸。
藿醎。
薤苦。
蔥辛。
畜則牛甘。
犬酸。
彘醎。
羊苦。
雞辛。
本草雲。
石則玉甘。
金辛。
雄黃苦。
會青酸。
赤石脂醎。
草則茯苓甘。
桂心辛。
天門冬苦。
五味子酸。
玄參醎。
蟲則蜚零甘。
蚿辛。
蛇蚺苦。
伊威酸。
蜥蜴醎。
藥食之物例多。
且舉大略配五味。
如此。
皆是五行氣所生。
氣有偏。
故其味則别。
總而言之。
五谷則芒以配木。
散以配火。
房以配金。
莢以配水。
萃以配土。
芒。
大小麥之屬。
散。
糜黍之屬。
房。
胡麻之屬。
莢。
大小豆之屬。
萃。
稷粟之屬。
芒者。
取其鋒芒纖長。
象木生出地。
如鋒芒也。
散。
舒也。
象火氣溫暖。
物舒散也。
房。
方也。
象金裁割。
體方正也。
莢。
狹也。
象水流長而狹也。
萃。
聚也。
象萬物皆聚于土。
乃為用也。
五菓則子以配木。
核以配火。
皮以配金。
殼以配水。
房以配土。
子。
棃之屬。
核。
桃李之屬。
皮。
柑橘之屬。
殼。
胡桃栗之屬。
房。
蒲陶之屬。
子取其含潤。
如木生光潤。
子實茂盛。
核取其在肉内不堪食。
如火陰在内。
無所堪容。
皮取其厚急。
如金氣衰老。
物至西方而急縮也。
殼取其肉在内堪食。
如水陽在内。
堪能容納也。
房取其結聚如土。
物皆聚也。
此則總論谷菓。
以配五味。
則略如前釋。
月令雲。
春食麥與羊。
麥有孚甲。
故屬木。
羊火畜。
春氣猶寒。
以此安性。
夏食菽與雞。
菽有孚甲而堅。
合于水。
雞屬木畜。
故為熱時所食。
中央食稷與牛。
稷是谷之長。
牛是土畜。
以其甘和。
故象于時。
秋食麻與犬。
麻屬金。
犬亦金畜。
故從秋也。
冬食黍與豕。
黍舒散屬火。
豕水畜。
兼其水火。
以為冬食。
此之五食。
義有不同。
春猶寒。
食溫。
夏方熱。
食寒。
此意可解者。
甘味和。
故随時适用。
此亦可解。
秋冬兩食。
此應宜熱。
所以不熱。
其故何也。
若依蔡邕解。
直雲。
食味相宜。
則無複疑。
若依鄭解。
則誠未盡。
今廣鄭言。
少陽。
太陽。
其氣舒散。
少陰。
太陰。
其氣斂閉。
故河上公解老子言。
躁氣在上。
陽氣伏于下。
所以故寒。
靜氣在上。
陰氣伏于下。
所以故熱。
人體陰陽。
義亦如是。
春夏舒散。
陽氣開發。
宜以溫食。
用和陰氣。
秋冬閉斂。
陽氣在内。
宜用寒食。
以調陽氣。
冬兼水火。
又異于秋。
正以藏閉之時。
事甚于秋。
故均以水火也。
今又取甲乙。
以并鄭義。
微有乖張。
甲乙以羊麥俱苦。
皆是火味。
鄭玄雲。
羊火畜。
同以麥屬木。
此是取其孚甲之形。
用溫還同。
甲乙以菽醎雞辛。
鄭玄雲。
菽合水同。
雞屬木異。
此取其将旦而鳴。
近寅木故。
又。
振羽翼。
有陽性也。
則是酉鳥屬金為實。
甲乙以麻犬俱酸。
鄭以麻犬俱金。
酸是木味。
用調金氣。
以少陽之氣味。
調少陰之氣。
理則可通。
金還調金。
恐乖和适。
甲乙以黍辛彘醎。
鄭玄雲。
彘合水同。
黍屬火異。
此言黍色赤性熱。
故以為火。
若依鄭意。
以如前解。
若以甲乙明堂月令之意。
夏食合冷者。
欲令調炎暑郁毒之氣。
冬食亦寒者。
去藏中伏熱。
春寒用溫。
二意不殊。
秋以少陽和于少陰。
為有殺氣。
故以生味相補。
鄭全乖越。
周禮。
天官雲。
凡和。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醎。
調以滑甘。
解有兩家。
一雲。
宜從時氣。
春食須多酸。
夏食須多苦。
一雲。
多者。
過也。
春食過酸。
宜減其醎味。
夏食過苦。
宜減其酸味。
是以後句雲。
調以滑甘。
今依前解。
四時之味。
各随時氣所當。
故逐時醎苦酸辛。
養體之宜。
土既居中。
總戴四财。
是以四時味兼。
須甘味以調之。
又雲。
會膳食之所宜。
牛宜稌。
稌稻也。
羊宜黍。
豕宜稷。
犬宜梁。
鳥宜麥。
魚宜菰。
菰。
雕胡也。
凡君子之食。
恒放焉。
凡藥。
酸養骨。
苦養氣。
甘養肉。
辛養筋。
醎養脈。
此并相扶之義。
河圖雲。
人食無極醎。
使腎氣盛。
心氣衰。
令人發狂。
喜衂。
吐血。
心神不定。
無極辛。
使肺氣盛。
肝氣衰。
令人懦怯悲愁。
目盲。
發白。
無極甘。
使脾氣盛。
腎氣衰。
令人癡淫洩精。
腰背痛。
利膿血。
無極苦。
使心氣盛。
肺氣衰。
令人果敢輕死。
欬逆。
胸滿。
無極酸。
使肝氣盛。
脾氣衰。
令人谷不消化。
喑聾症固。
此五藏相制克之義。
黃帝養生經雲。
酸入肝。
辛葎任。
苦入心。
甘入脾。
醎入腎。
病在筋。
無食酸。
病在氣。
無食辛。
病在骨。
無食醎。
病在血。
無食苦。
病在肉。
無食甘。
口嗜而飲食之。
不可多也。
必自賊也。
故名五賊。
又雲。
肝病禁辛。
心病禁醎。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腎病禁甘。
此皆所惡之味。
故禁。
又雲。
肺病宜食糯米飯。
牛肉。
棗。
葵。
心病宜食麥。
羊肉。
杏。
薤。
腎病宜食大豆。
黃黍。
彘肉。
藿。
肝病宜食麻。
犬肉。
李。
韭。
脾病宜食雞肉。
桃。
黍。
蔥。
此五宜食者。
肝心腎三藏實。
故各以其本味補之。
脾肺虛。
故以其子母相養者也。
春秋潛潭巴雲。
五味生五藏者。
醎生肝。
酸生心。
苦生脾。
甘生肺。
辛生腎。
養生經雲。
肝色青。
宜食醎。
稻米。
牛肉。
棗。
心色亦。
宜食酢。
犬肉。
李。
肺色白。
宜食甘。
麥。
羊肉。
杏。
脾色黃。
宜食苦。
大豆。
豕肉。
粟。
腎色黑。
宜食辛。
黍。
雞肉。
此五食。
皆以所生能養其子也。
又雲。
五味之入口也。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
亦子母相應也。
革木俱角。
尚商。
亦以牝杜相和也。
宮聲。
和以舒。
其和博以柔。
動脾。
商聲散以明。
其和溫以虛。
動肺。
角聲防以約。
其和靜以清。
動肝。
征聲敗以疾。
其和平以均。
動心。
羽聲疾以虛。
其和短以散。
動腎。
黃帝兵決雲。
兩敵相當。
使人去敵營一百二十步。
以管注耳聽之。
聞隆隆如車。
如雷。
如鼓聲者。
宮也。
其将寬和有信。
聞金石相和。
轟轟擊攻。
如锺磬霹靂聲者。
商也。
其将威怒好殺。
宜數忿之。
聞如奔馬炎炮掣裂聲者。
征也。
其将猛烈勇敢。
難與争鋒。
聞肅肅習習。
如動樹木。
如人呼愁愁聲者。
角也。
其将仁恕不可欺。
聞滔滔如流水揚波。
激氣相笑聲者。
羽也。
其将貪冒多姧謀。
審此五音。
以知敵性。
候風之聲。
亦皆如之。
此并論音聲之狀。
故以備釋。
第三論配氣味 子産雲。
氣為五味。
鄭玄雲。
通口者為五味。
通鼻者為五臭。
禮記月令雲。
春之日。
其味酸。
其臭膻。
木之臭味也。
說文雲。
膻者。
羊臭。
春物氣與羊相類。
木所以酸者。
象東方萬物之生。
酸者。
鑽也。
言萬物鑽地而出生。
五味得酸乃達也。
元命苞雲。
酸之言端也。
氣始生。
專心自端也。
禮記雲。
夏之日。
其味苦。
其臭焦。
火所以苦者。
南方主長養也。
苦者。
所以長養之。
五味須苦。
乃以養之。
元命苞雲。
苦者。
勤苦乃能養也。
方言。
苦。
快也。
臭焦者。
陽氣蒸動。
燎火之氣也。
許慎雲。
焦者。
火燒物。
有焦燃之氣。
夏氣同也。
禮記雲。
季夏之日。
其味甘。
其臭香。
土味所以甘者。
中央中和也。
甘美也。
元命苞雲。
甘者。
食常言安其味也。
甘味為五味之主。
猶土之和成于四行也。
臭香者。
土之氣香為主也。
許慎雲。
土得其中和之氣。
故香也。
禮記雲。
秋之日。
其臭腥。
其味辛。
西方殺氣腥也。
許慎雲。
未熟之氣腥也。
西方金之氣象此。
味辛者。
物得辛乃萎殺也。
亦雲。
故新之辛也。
故物皆盡。
新物已成。
故雲新。
元命苞雲。
陰害故辛。
殺義故辛刺。
陰氣使其然也。
禮記雲。
冬之日。
其味醎。
其臭朽。
朽者。
水之氣也。
若有若無。
言氣微也。
亦雲。
水者。
受垢濁。
故其臭腐朽也。
許慎雲。
朽爛之氣。
北方氣同此。
其味醎者。
北方物醎。
所以堅之也。
猶五味得醎乃堅也。
許慎雲。
醎者。
銜也。
元命苞雲。
醎者。
鎌。
鎌。
清也。
至寒之氣。
故使其清而醎。
鄭玄雲。
五味酰酸。
酒苦。
蜜甘。
姜辛。
鹽醎。
黃帝甲乙經言。
谷則米甘。
麻酸。
大豆醎。
麥苦。
黍辛。
一雲。
稻米辛。
菓則棗甘。
李酸。
栗醎。
杏苦。
桃辛。
菜則葵甘。
韮酸。
藿醎。
薤苦。
蔥辛。
畜則牛甘。
犬酸。
彘醎。
羊苦。
雞辛。
本草雲。
石則玉甘。
金辛。
雄黃苦。
會青酸。
赤石脂醎。
草則茯苓甘。
桂心辛。
天門冬苦。
五味子酸。
玄參醎。
蟲則蜚零甘。
蚿辛。
蛇蚺苦。
伊威酸。
蜥蜴醎。
藥食之物例多。
且舉大略配五味。
如此。
皆是五行氣所生。
氣有偏。
故其味則别。
總而言之。
五谷則芒以配木。
散以配火。
房以配金。
莢以配水。
萃以配土。
芒。
大小麥之屬。
散。
糜黍之屬。
房。
胡麻之屬。
莢。
大小豆之屬。
萃。
稷粟之屬。
芒者。
取其鋒芒纖長。
象木生出地。
如鋒芒也。
散。
舒也。
象火氣溫暖。
物舒散也。
房。
方也。
象金裁割。
體方正也。
莢。
狹也。
象水流長而狹也。
萃。
聚也。
象萬物皆聚于土。
乃為用也。
五菓則子以配木。
核以配火。
皮以配金。
殼以配水。
房以配土。
子。
棃之屬。
核。
桃李之屬。
皮。
柑橘之屬。
殼。
胡桃栗之屬。
房。
蒲陶之屬。
子取其含潤。
如木生光潤。
子實茂盛。
核取其在肉内不堪食。
如火陰在内。
無所堪容。
皮取其厚急。
如金氣衰老。
物至西方而急縮也。
殼取其肉在内堪食。
如水陽在内。
堪能容納也。
房取其結聚如土。
物皆聚也。
此則總論谷菓。
以配五味。
則略如前釋。
月令雲。
春食麥與羊。
麥有孚甲。
故屬木。
羊火畜。
春氣猶寒。
以此安性。
夏食菽與雞。
菽有孚甲而堅。
合于水。
雞屬木畜。
故為熱時所食。
中央食稷與牛。
稷是谷之長。
牛是土畜。
以其甘和。
故象于時。
秋食麻與犬。
麻屬金。
犬亦金畜。
故從秋也。
冬食黍與豕。
黍舒散屬火。
豕水畜。
兼其水火。
以為冬食。
此之五食。
義有不同。
春猶寒。
食溫。
夏方熱。
食寒。
此意可解者。
甘味和。
故随時适用。
此亦可解。
秋冬兩食。
此應宜熱。
所以不熱。
其故何也。
若依蔡邕解。
直雲。
食味相宜。
則無複疑。
若依鄭解。
則誠未盡。
今廣鄭言。
少陽。
太陽。
其氣舒散。
少陰。
太陰。
其氣斂閉。
故河上公解老子言。
躁氣在上。
陽氣伏于下。
所以故寒。
靜氣在上。
陰氣伏于下。
所以故熱。
人體陰陽。
義亦如是。
春夏舒散。
陽氣開發。
宜以溫食。
用和陰氣。
秋冬閉斂。
陽氣在内。
宜用寒食。
以調陽氣。
冬兼水火。
又異于秋。
正以藏閉之時。
事甚于秋。
故均以水火也。
今又取甲乙。
以并鄭義。
微有乖張。
甲乙以羊麥俱苦。
皆是火味。
鄭玄雲。
羊火畜。
同以麥屬木。
此是取其孚甲之形。
用溫還同。
甲乙以菽醎雞辛。
鄭玄雲。
菽合水同。
雞屬木異。
此取其将旦而鳴。
近寅木故。
又。
振羽翼。
有陽性也。
則是酉鳥屬金為實。
甲乙以麻犬俱酸。
鄭以麻犬俱金。
酸是木味。
用調金氣。
以少陽之氣味。
調少陰之氣。
理則可通。
金還調金。
恐乖和适。
甲乙以黍辛彘醎。
鄭玄雲。
彘合水同。
黍屬火異。
此言黍色赤性熱。
故以為火。
若依鄭意。
以如前解。
若以甲乙明堂月令之意。
夏食合冷者。
欲令調炎暑郁毒之氣。
冬食亦寒者。
去藏中伏熱。
春寒用溫。
二意不殊。
秋以少陽和于少陰。
為有殺氣。
故以生味相補。
鄭全乖越。
周禮。
天官雲。
凡和。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醎。
調以滑甘。
解有兩家。
一雲。
宜從時氣。
春食須多酸。
夏食須多苦。
一雲。
多者。
過也。
春食過酸。
宜減其醎味。
夏食過苦。
宜減其酸味。
是以後句雲。
調以滑甘。
今依前解。
四時之味。
各随時氣所當。
故逐時醎苦酸辛。
養體之宜。
土既居中。
總戴四财。
是以四時味兼。
須甘味以調之。
又雲。
會膳食之所宜。
牛宜稌。
稌稻也。
羊宜黍。
豕宜稷。
犬宜梁。
鳥宜麥。
魚宜菰。
菰。
雕胡也。
凡君子之食。
恒放焉。
凡藥。
酸養骨。
苦養氣。
甘養肉。
辛養筋。
醎養脈。
此并相扶之義。
河圖雲。
人食無極醎。
使腎氣盛。
心氣衰。
令人發狂。
喜衂。
吐血。
心神不定。
無極辛。
使肺氣盛。
肝氣衰。
令人懦怯悲愁。
目盲。
發白。
無極甘。
使脾氣盛。
腎氣衰。
令人癡淫洩精。
腰背痛。
利膿血。
無極苦。
使心氣盛。
肺氣衰。
令人果敢輕死。
欬逆。
胸滿。
無極酸。
使肝氣盛。
脾氣衰。
令人谷不消化。
喑聾症固。
此五藏相制克之義。
黃帝養生經雲。
酸入肝。
辛葎任。
苦入心。
甘入脾。
醎入腎。
病在筋。
無食酸。
病在氣。
無食辛。
病在骨。
無食醎。
病在血。
無食苦。
病在肉。
無食甘。
口嗜而飲食之。
不可多也。
必自賊也。
故名五賊。
又雲。
肝病禁辛。
心病禁醎。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腎病禁甘。
此皆所惡之味。
故禁。
又雲。
肺病宜食糯米飯。
牛肉。
棗。
葵。
心病宜食麥。
羊肉。
杏。
薤。
腎病宜食大豆。
黃黍。
彘肉。
藿。
肝病宜食麻。
犬肉。
李。
韭。
脾病宜食雞肉。
桃。
黍。
蔥。
此五宜食者。
肝心腎三藏實。
故各以其本味補之。
脾肺虛。
故以其子母相養者也。
春秋潛潭巴雲。
五味生五藏者。
醎生肝。
酸生心。
苦生脾。
甘生肺。
辛生腎。
養生經雲。
肝色青。
宜食醎。
稻米。
牛肉。
棗。
心色亦。
宜食酢。
犬肉。
李。
肺色白。
宜食甘。
麥。
羊肉。
杏。
脾色黃。
宜食苦。
大豆。
豕肉。
粟。
腎色黑。
宜食辛。
黍。
雞肉。
此五食。
皆以所生能養其子也。
又雲。
五味之入口也。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