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三

關燈
第十四論雜配就此分為六段一論配五色二論配聲音三論配氣味四論配藏府五論配五常六論配五事 第一論配五色 左氏傳。

    子産曰。

    發為五色。

    蔡伯喈雲。

    通眼者為五色。

    黃帝素問曰。

    草性有五。

    章為五色者。

    東方木為蒼色。

    萬物發生。

    夷柔之色也。

    南方火為赤色。

    以象盛陽炎焰之狀也。

    中央土黃色。

    黃者。

    地之色也。

    故曰。

    天玄而地黃。

    西方金色白。

    秋為殺氣。

    白露為霜。

    白者。

    喪之象也。

    北方水色黑。

    遠望黯然。

    陰闇之象也。

    溟海淼邈。

    玄闇無窮。

    水為太陰之物。

    故陰闇也。

    孝經援神契言。

    土之精黃。

    木之精青。

    火之精赤。

    金之精白。

    水之精黑。

    春秋考異郵雲。

    北狄之氣生幽都。

    色黑。

    如群畜穹闾。

    南夷之氣生交趾。

    色赤。

    聚隅。

    如旛旗鳥類。

    東夷之氣生萊柞。

    色蒼。

    搔撽布散。

    如林木。

    西夷之氣生沙丘。

    色白。

    鋒積。

    如刀刃之浮。

    中央土會色黃。

    如城郭之形。

    黃氣四塞。

    土精舒。

    此五者為正色。

    其變色亦五。

    穎子嚴春秋釋例曰。

    經有赤狄。

    白狄。

    然則東青。

    北黑。

    中黃。

    皆正色也。

    土戊畏于木。

    故以妹己妻甲。

    以黃入于青。

    故東方閑色綠也。

    詩雲。

    綠兮衣兮。

    刺閑色亂正色也。

    金庚畏于火。

    故以妹辛妻于丙。

    以白入于赤。

    故南方閑色紅。

    論語鄉黨曰。

    紅紫不以為亵服。

    木甲畏于金。

    故以妹乙妻庚。

    以青入于白。

    故西方閑色缥也。

    火丙畏于水。

    故以妹丁妻壬。

    以赤入于黑。

    故北方閑色紫也。

    孔子曰。

    惡紫之奪朱也。

    水壬畏于土。

    故以妹癸妻戊。

    以黑入于黃。

    故中央閑色骊黃。

    五行書雲。

    甲為青。

    己為綠。

    丙為赤。

    辛為紅。

    庚為白。

    乙為缥。

    壬為黑。

    丁為紫。

    戊為黃。

    癸為骊黃。

    此皆夫為本色。

    妻為雜色也。

    柳世隆雲。

    八卦各有其色。

    震為青。

    離為赤。

    兌為白。

    坎為黑。

    此皆當方正色。

    幹為紫。

    艮為紅。

    巽為綠。

    坤為黃。

    此并閑色也。

    坤取未土之正色。

    甲乙經雲。

    青如翠羽。

    黑如烏羽。

    赤如雞冠。

    黃如蟹腹。

    白如豕膏。

    此五色為生氣見。

    青如草滋。

    黑如水苔。

    黃如枳實。

    赤如衃血。

    白如枯骨。

    此五色為死氣見。

    相經曰。

    青氣初來。

    如麥生。

    盛王之時。

    如樹葉青。

    欲去之時。

    如水上苔。

    赤氣初來。

    如赭柱。

    盛王之時。

    如朱丹。

    欲去之時。

    如幹血。

    黃氣初來。

    如蠶吐絲。

    盛王之時。

    如博基。

    欲去之時。

    如枯葉。

    白氣初來之時。

    如玺璧。

    盛王之時。

    如粉上光。

    欲去之時。

    如鮮錢。

    黑氣初來之時。

    如死馬肝。

    盛王之時。

    如漆光。

    欲去之時。

    如苔垢。

    禮記曰。

    君子缞绖。

    則有哀色。

    端冕。

    則有敬色。

    甲冑。

    則有不可犯之色。

    大戴禮雲。

    孔子曰。

    君子有三色焉。

    顯然怡樂。

    鐘鼓之色。

    意氣沈靜。

    憂喪之色。

    忿然競動。

    兵革之色。

    大戴禮。

    觀人篇雲。

    人有五性。

    喜。

    怒。

    欲。

    懼。

    憂。

    喜氣内畜。

    雖欲隐。

    陽喜必見。

    四氣皆然。

    五氣誠在乎中。

    發形于外。

    人情不可隐也。

    喜色猶然以出。

    怒色怫然以侮。

    欲色然以愉。

    懼色薄然以下。

    憂悲之色。

    瞿然以靜。

    盛智必有難盡之色。

    盛仁必有可尊之色。

    盛勇必有難懾之色。

    盛忠必有可親之色。

    誠潔必有難污之色。

    悫真必有可信之色。

    其質色皓然。

    固以安。

    僞色蔓然。

    亂以煩。

    夫喜色則黃。

    怒色則赤。

    憂色則青。

    喪色則白。

    哀色則黑。

    此皆五常之色。

    動于五藏。

    而見于外。

    随其善惡盛衰之應也。

    君子所觀。

    故于此釋。

     第二論配聲音 子産曰。

    章為五聲。

    蔡伯喈雲。

    通于耳者為聲。

    青作角聲。

    白作商聲。

    黑作羽聲。

    赤作征聲。

    黃作宮聲。

    律曆志雲。

    角者。

    觸也。

    陽氣蠢動。

    萬物觸地而生也。

    征者。

    祉也。

    萬物大盛蕃祉也。

    宮者。

    中也。

    居中央。

    暢四方。

    唱始施生。

    為四聲之經。

    商者。

    章也。

    物成章明也。

    羽者。

    宇也。

    物藏聚萃。

    宇覆之也。

    樂緯雲。

    春氣和。

    則角聲調。

    夏氣和。

    則征聲調。

    季夏氣和。

    則宮聲調。

    秋氣和。

    則商聲調。

    冬氣和。

    則羽聲調。

    樂記曰。

    宮為君。

    故宮亂則荒。

    其君驕。

    商為臣。

    商亂則陂。

    其臣壞。

    征為事。

    征亂則哀。

    其事勤。

    羽為物。

    羽亂則危。

    其财匮。

    角為民。

    角亂則憂。

    其民怨。

    五者不亂。

    則天下和平。

    無弊敗之音。

    素問雲。

    木音角。

    在聲為呼。

    火音征。

    在聲為笑。

    土音宮。

    在聲為歌。

    金音商。

    在聲為哭。

    水音羽。

    在聲為呻。

    樂記曰。

    樂者。

    音之所由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是故哀心感者。

    其聲噍以殺。

    樂心感者。

    其聲啴以緩。

    喜心感者。

    其聲發以散。

    怒心感者。

    其聲粗以厲。

    貞心感者。

    其聲直以廉。

    愛心感者。

    其聲和以婉。

    六者。

    非性也。

    感于物而後動。

    審聲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

    審樂以知政。

    而治道備矣。

    故詩序曰。

    聲成文謂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樂。

    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國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大戴禮。

    觀人篇雲。

    誠在其中。

    必見諸外。

    以其見。

    占其隐。

    以其細。

    占其大。

    聲象其實。

    氣初生物。

    物生有聲。

    聲有剛柔清濁。

    好惡鹹發于聲。

    故心氣嘩誕者。

    其聲流散。

    心氣順信者。

    其聲順節。

    心氣鄙戾者。

    其聲腥醜。

    心氣寬柔者。

    其聲溫和。

    故聖人聽其聲。

    觀其色。

    知其善惡。

    夫獨發者謂之聲。

    合和者謂之音。

    毛詩序雲。

    聲成文謂之音。

    故因五聲而有八音。

    樂緯雲。

    物以三成。

    以五立。

    三與五如八。

    故音以八。

    八音。

    金。

    石。

    絲。

    竹。

    土。

    木。

    匏。

    革。

    以發宮。

    商。

    角。

    征。

    羽也。

    金為锺。

    石為磬。

    絲為弦。

    竹為管。

    土為埙。

    木為柷圄。

    匏為笙。

    革為鼓。

    鼓主震。

    笙主巽。

    柷圄主幹。

    埙主艮。

    管主坎。

    弦主離。

    磬主坤。

    锺主兌。

    樂緯。

    汁圖征篇雲。

    坎主冬至。

    宮者。

    君之象。

    人有君。

    然後萬物成。

    氣有黃锺之宮。

    然後萬物調。

    所以始正天下也。

    能與天地同儀。

    神明合德者。

    則七始八終。

    各得其宜。

    而天子穆穆。

    四方取始。

    故樂用管。

    艮主立春。

    陽氣始出。

    言雷動百裡。

    聖人授民田。

    亦不過百畝。

    此天地之分。

    黃锺之度九。

    而調八音。

    故聖人以九頃成八家。

    上農夫食九口。

    中者七口。

    下者五口。

    是為富者不足以奢。

    貧者無饑餒之憂。

    三年餘一年之蓄。

    九年餘三年之蓄。

    此黃锺之所成。

    以消息之和。

    故樂用埙。

    震主春分。

    天地陰陽分均。

    故聖王法承天。

    以立五均。

    五均者。

    六律調五聲之均也。

    音至衆也。

    聲不過五。

    物至蕃也。

    均不過五。

    為富者慮貧。

    強者不侵弱。

    智者不詐愚。

    市無二價。

    萬物同均。

    四時當得。

    公家有餘。

    恩及天下。

    與天地同徳。

    故樂用鼓。

    巽主立夏。

    自萬物長短各有差。

    故聖王法承天。

    以法授事焉。

    尊卑各有等。

    于士則義讓有禮。

    君臣有差。

    上下皆次。

    治道行。

    故樂用笙。

    離主夏至。

    陽始下陰。

    又成物。

    故聖王法承天。

    以法授衣服制度。

    所以明禮義。

    顯貴賤。

    明燭其徳。

    率之以度。

    則女功有差。

    男行有禮。

    故樂用弦。

    坤主立秋。

    陽氣方入。

    陰氣用事。

    昆蟲首穴欲蟄。

    故聖王法之。

    授宮室度量。

    又章制有宜。

    大小有法。

    貴賤有差。

    上下有順。

    故樂用磬。

    兌主秋分。

    天地萬物人功皆以定。

    故聖王法承天。

    以定爵祿。

    爵祿者不過其能。

    宮為君。

    商為臣。

    商。

    章也。

    言臣章明君之功徳。

    尊卑有位。

    位有物。

    物有宜。

    功成者爵賞。

    功敗者刑罰。

    故樂用锺。

    幹主立冬。

    陰陽終而複始。

    萬物死而複。

    蘇。

    故聖王法承天。

    以制刑法。

    誅一動千。

    殺一感萬。

    使死者不恨。

    生者不怨。

    故樂用柷梧。

    國語曰。

    瓦絲琴瑟尚宮。

    锺金尚羽。

    石尚角。

    匏竹尚征。

    革木尚商。

    呂以和樂。

    律以平聲。

    金石以動之。

    絲竹以行之。

    歌以詠之。

    匏以宣之。

    瓦以贊之。

    革木以節之。

    物得其常曰樂。

    所奪曰擊。

    相保曰和。

    細大不踰曰平。

    瓦絲皆大也。

    故尚宮。

    子母相應之道。

    锺金尚羽。

    亦然。

    石尚角者。

    石。

    金也。

    與角為牝杜相和之義。

    匏。

    土也。

    竹。

    木也。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