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三

關燈
老子雲。

    吉事尚左。

    兇事尚右。

    亦雲。

    五氣藏于心。

    五味藏于胃者。

    此論氣。

    則是陽。

    以藏受之。

    心為火藏。

    陽氣所處。

    味則是陰。

    以府受之。

    胃為五谷之府。

    味之所處。

    心主精神。

    胃主受納。

    不乖魂魄陰陽之理。

    又雲。

    魂有三。

    魄有七者。

    陽數奇。

    陰數偶。

    奇數始于一。

    一則元氣。

    魂雖是陽。

    非曰始元。

    一後次三。

    故魂數三。

    又雲。

    因天地二氣合而生人。

    人又一氣。

    三材各一氣。

    故魂有三。

    陰數二。

    二亦陰之始。

    魄雖是陰。

    又非元始。

    次二後四。

    陰不孤立。

    必資于陽。

    就魂之三。

    合而成七。

    又一解雲。

    魂在東方。

    取震數三。

    魄居西方。

    取兌數七。

    三魂七魄。

    合而為十。

    是應天五行。

    地五行。

    兩五合為十。

    共成人也。

    五是天五氣。

    地五味也。

    春秋緯雲。

    人感十而生。

    故十月方生也。

    又雲。

    魂有五。

    魄有六者。

    此乃道家三皇經。

    以五藏神為五魂。

    六府神為六魄。

    此亦五行六氣之義也。

    魂魄。

    人之本。

    既配府藏。

    故釋之。

    甲乙雲。

    魂屬精。

    魄屬神。

     第五論五常 五常者。

    仁。

    義。

    禮。

    智。

    信也。

    行之終久。

    恒不可阙。

    故名為常。

    亦雲五德。

    以此常行。

    能成其德。

    故雲五德。

    而此五德。

    配于五行。

    鄭玄注禮記中庸篇雲。

    木神則仁。

    金神則義。

    火神則禮。

    水神則信。

    土神則智。

    詩緯等說亦同。

    毛公傳說及京房等說。

    皆以土為信。

    水為智。

    漢書。

    天文志雲。

    歲星于人。

    五常。

    仁也。

    五事。

    貌也。

    仁虧貌失。

    逆春令。

    傷木氣。

    罰見歲星。

    熒惑于人。

    五常。

    禮也。

    五事。

    視也。

    禮虧視失。

    逆夏令。

    傷火氣。

    罰見熒惑。

    太白于人。

    五常。

    義也。

    五事。

    言也。

    義虧言失。

    逆秋令。

    傷金氣。

    罰見太白。

    辰星于人。

    五常。

    智也。

    五事。

    聽也。

    智虧聽失。

    逆冬令。

    傷水氣。

    罰見辰星。

    鎮星于人。

    五常。

    信也。

    五事。

    思也。

    仁義禮智。

    以信為主。

    貌言視聽。

    以思為正。

    四事皆失。

    鎮星乃為之動。

    按毛公及京房。

    漢史。

    皆以土為信。

    可謂其當所以然者。

    夫五常之義。

    仁者以恻隐為體。

    博施以為用。

    禮者以分别為體。

    踐法以為用。

    智者以了智為體。

    明睿以為用。

    義者以合義為體。

    裁斷以為用。

    信者以不欺為體。

    附實以為用。

    其于五行。

    則木有覆冒滋繁。

    是其恻隐博施也。

    火有滅暗昭明。

    是其分别踐法也。

    水有含潤流通。

    是其了智明睿也。

    金有堅剛利刃。

    是其合義裁斷也。

    土有持載含容。

    以時生萬物。

    是其附實不欺也。

    鄭玄及詩緯。

    以土為智者。

    以能了萬事。

    莫過于智。

    能生萬物。

    莫過于土。

    故以為智。

    水為信者。

    水之有潮。

    依期而至。

    故以水為信。

    此理寘證狹。

    于義乖也。

    其于五經。

    則仁以配易。

    其位東方。

    禮以配火。

    其位南方。

    義以配傳。

    其位西方。

    智以配詩。

    其位北方。

    信以配尚書。

    其位中央。

    易配東方仁者。

    易是創制之書。

    包括萬有。

    有變易之義。

    東方。

    四時之始。

    仁化能生。

    易故就新。

    又帝出震始作八卦。

    故以配仁。

    禮配南方者。

    禮能齊上下之法。

    别貴賤之差。

    君臣父子。

    莫不以禮節之。

    如火能成就五味。

    明照萬物。

    故以南方配禮。

    傳配西方義者。

    春秋是魯史。

    褒貶得失。

    是時。

    王道既衰。

    諸侯力争。

    戰伐之事。

    靡不書之。

    合義者褒。

    失德者貶。

    如金以義斷。

    裁制萬物。

    故以配義。

    詩配北方智者。

    詩言其志。

    以為風刺。

    有陰微之辭。

    和潤人情。

    動鬼神。

    感天地。

    以善惡之事。

    吟詠于聲樂。

    使聞者有益于行。

    作者無咎于身。

    如水潛流。

    無所不潤。

    故以智配。

    尚書配中央信者。

    此是上古之書。

    傳述帝王之言。

    信誓之事。

    靡不存焉。

    可宗尚。

    故如土有信。

    以時生物。

    四時所宗。

    故以信配。

    經。

    卽常也。

    亦雲由也。

    亦雲法也。

    述經由事。

    故雲由也。

    理可法則。

    故雲法也。

    常為訓典。

    故卽常也。

    然經體既為常法。

    其當體各備五常。

    事有所專。

    但以一方為主。

    未論文義。

    故不備說。

    五常之行。

    由經而明。

    故以配釋。

     第六論五事 五事者。

    尚書洪範雲。

    敬用五事。

    蓋以人事配五行也。

    一曰貌。

    以配木。

    二曰言。

    以配金。

    三曰視。

    以配火。

    四曰聽。

    以配水。

    五曰思。

    以配土。

    尙書洪範曰。

    貌曰恭。

    言曰從。

    視曰明。

    聽曰聰。

    思曰叡。

    恭作肅。

    從作乂。

    明作哲。

    聰作謀。

    叡作聖。

    貌曰恭者。

    天子之恭曰穆穆。

    上恭肅則下敬矣。

    孔子曰。

    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又曰。

    在體曰恭。

    加于人。

    施于事。

    曰敬。

    貌之不恭。

    是謂不肅。

    肅。

    敬也。

    夫洪範所陳五事。

    貌為首者。

    于易。

    貌為震。

    震為木。

    木可觀也。

    故經列三德。

    而服為其上。

    詩雲。

    敬慎威儀。

    惟人之則。

    有威而可畏。

    謂之威。

    有儀而可象。

    謂之儀。

    君有威儀。

    其臣畏而愛之。

    則而象之。

    故能長有其國。

    臣有威儀。

    故能長守其職。

    君子在位可畏。

    施舍可愛。

    進退可度。

    周旋可則。

    容止可觀。

    作事可法。

    德行可象。

    聲氣可樂。

    動作有文。

    言語有章。

    以臨其下。

    謂之威儀。

    孔子曰。

    正其衣冠。

    尊其瞻視。

    俨然人望而畏之。

    不亦威而不猛。

    又曰。

    不嚴以莅之。

    則人不敬。

    故失威儀之節。

    怠慢驕恣。

    謂之狂。

    狂則下不肅矣。

    下不敬。

    則上無威。

    夫不敬其君。

    不從其政。

    則陰氣勝。

    陰氣勝。

    則水象至。

    故曰。

    厥罰常雨。

    雨。

    則饑寒至。

    饑寒至。

    則上下不相信。

    大臣奸軌。

    民為寇盜。

    民多被刑。

    則其服妖。

    服妖者。

    輕剛漂泆。

    暴慢之服。

    以象風氣之化也。

    言者。

    于易之道曰兌。

    兌曰口。

    言之象。

    人君言出令行。

    則從。

    故易曰。

    悅以使民。

    民忘其勞。

    悅以犯難。

    民忘其死。

    是以明君薄斂而厚祿。

    賞宜從重。

    罰宜從輕。

    則順民心。

    故其教不肅而成。

    其政不嚴而治。

    此得民心。

    民心得。

    則衆歸之。

    衆歸之。

    則民死沒且不忘之。

    況乎從其令也。

    若君失衆心。

    政令不從。

    亢陽自消。

    群陰不附。

    而下畏君之重刑。

    則陽氣勝。

    陽氣勝則旱。

    故曰。

    厥罰常旸。

    常旸。

    則饑貧。

    饑貧。

    不足。

    不足。

    不敢正言。

    則先發于歌謠之口也。

    氣逆則惡言至。

    蟲蝗生。

    皆口事也。

    視者。

    南方目之象。

    視曰明。

    明以知人為本。

    于易為離。

    離為火。

    為目。

    夫視不明。

    微弱不知所信。

    必長伺黨仇親同類。

    如此。

    賢者不進。

    賢者不進。

    則不肖者不退。

    不肖者不退。

    則犯上者不誅。

    無罪者橫罰。

    百職廢壞。

    庶事滞塞。

    教政舒緩。

    故曰。

    厥罰常燠。

    燠則冬氣洩。

    冬氣洩。

    則不塞。

    春夏氣錯。

    疾疫起矣。

    犯上者不誅。

    則草犯霜而不死。

    貪取百姓之财。

    則蝗螟亦食人之食矣。

    此皆視之所象也。

    聽者在耳。

    耳者。

    于易坎也。

    古者聖王有進善之旌。

    敢谏之鼓。

    謀于蒭荛。

    所以博延而廣聽也。

    人君不好謀。

    則下莫敢言。

    下莫敢言。

    則上無所聞。

    上無所聞。

    則不聽。

    不聽者。

    由不謀政事。

    故曰。

    不聽。

    無所聞知庶事。

    擁屈怨在心口。

    喜怒不節。

    故曰急也。

    夫寒者急物。

    冬物皆枯急。

    枯急。

    故曰厥罰常寒。

    常寒。

    則不生百谷。

    不生百谷。

    則民貧窮矣。

    故妖生于耳。

    以類相動。

    則有鼓妖。

    聲音之類。

    坎為彘。

    耳氣傷。

    有彘禍。

    水色黑。

    有黑交。

    此皆聽也。

    思者。

    心為五事之主。

    猶土體為五行主也。

    于易為坤。

    八正之氣。

    亦起于八風。

    風者。

    四時之主。

    思心得。

    謂之容。

    容者。

    能容畜臣子。

    故謂之聖也。

    思心不得。

    四者皆失。

    則不能容畜臣子。

    故曰。

    思心不容。

    是謂不聖。

    過在霿亂失紀。

    故風者。

    于易巽也。

    在三月。

    四月。

    純陽。

    而治于陽。

    則為陰。

    于陰。

    則為陽。

    大臣之象。

    君既霿亂。

    則大臣專恣。

    大臣專恣。

    而陰氣盛。

    陰氣盛。

    則應。

    故厥罰常風。

    陰氣多者。

    陰而不雨。

    其甚也。

    常陰。

    暗者。

    苞承于心。

    心氣傷。

    則為暗妖。

    易曰。

    坤為牛。

    坤土也。

    土氣傷。

    則牛多死。

    又曰。

    土為内事。

    内事亂。

    則有華孽。

    此皆思之事也。

    五事所感。

    其例甚多。

    略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