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二

關燈
君大奢侈。

    過度失禮。

    民叛之窮。

    故木勝土。

    金者。

    司徒弱。

    不能使衆。

    則司馬誅之。

    故火勝金。

    水者。

    執法阿黨不平。

    則司寇誅之。

    故土勝水。

    勝者為君。

    為夫。

    為官。

    為吏。

    為鬼。

    負者為臣。

    為妻。

    為财。

    君以威嚴尊高。

    夫以德義隆重。

    官以能有賞伐。

    吏以刑法裁斷。

    鬼以克殺病喪。

    并為勝者也。

    臣以畏伏其上。

    妻以敬從其夫。

    财以休彼制用。

    并為負者。

    凡上克下為順。

    下克上為剝。

    喻如君有刑臣之法。

    臣無犯君之義。

    父有訓子之道。

    子無教父之方也。

    所以上之克下。

    順理而行。

    下之克上。

    乖理而克。

    故白虎通雲。

    陽為君。

    陰為臣。

    水以太陰之氣。

    制太陽之火。

    金以少陰之氣。

    制少陽之木。

    喻如失道之君。

    若殷湯放桀。

    周武伐纣。

    此皆誅有罪也。

    凡蔔筮。

    得其所克者兇。

    得所受制者吉。

    五行之道。

    子能拯父之難。

    故金往克木。

    火複其雠。

    火既消金。

    水雪其恥。

    然當衰氣者。

    反為王者所制。

    如鼎镬中水。

    為火所煎。

    白虎通雲。

    火熱水冷。

    有溫水。

    無寒火何。

    明臣可為君。

    君不可為臣。

    火煎水為湯者。

    不改其形。

    但變其名也。

    水滅火為炭者。

    形名俱盡也。

    亦如君被廢而不存。

    臣有罪而退職也。

    五行相克。

    木穿土不毀。

    火燒金不毀者。

    皆陽氣仁。

    好生故也。

    金伐木犯。

    水滅火犯者。

    陰氣貪。

    好殺故也。

    至如山崩川竭。

    木石為災。

    天火下流。

    人火上燎。

    水旱鬲并。

    風霜為害。

    此并失政于人。

    天地作譴。

    為五行相沴者。

    乖沴不和之義。

    以其氣沖相沴。

    不名克也。

    沴。

    亦廢也。

    于木則南宮極震。

    于水則三川竭。

    于火則宮室災。

    于金則九鼎震。

    于土則齊楚山崩。

    木金水火俱沴土者。

    地動分拆是也。

    故五行氣沖。

    而有六沴。

    大概如斯。

     第十一論刑 夫刑者。

    殺罰為名。

    自是刑于不義。

    非故相刑也。

    五行各在一方。

    寒暑推移。

    應時而動。

    不失其節。

    各不犯。

    各無應獨受刑者。

    但須用之不嚴而治。

    不可棄而不用。

    故皆還相刑。

    如以金治金。

    則成其器。

    以人治人。

    則成國政。

    呂氏春秋雲。

    刑罰不可偃于國。

    笞怒不可廢于家。

    故五刑之屬三千。

    莫不本乎五行。

    周書曰。

    因五行相克。

    而作五刑。

    墨。

    劓。

    剕。

    宮。

    大辟是也。

    火能變金色。

    故墨以變其肉。

    金能克木。

    故剕以去其骨節。

    木能克土。

    故劓以去其鼻。

    土能塞水。

    故宮以斷其淫泆。

    水能滅火。

    故大辟以絕其生命。

    至于漢文。

    去其肉刑。

    代之以鞭笞。

    其後枭斬流絞之徒。

    并不越其五數。

    尚書雲。

    流宥五刑。

    又。

    五流相去各五百裡。

    鞭笞之數。

    起自于十。

    積而至百。

    亦依十幹之數。

    尚書刑德考雲。

    大辟象天刑。

    罰贖之數三千。

    應天地人。

    日辰支幹之刑。

    亦有三種。

    故天地人之刑。

    其揆一也。

    三種者。

    一。

    支自相刑。

    二。

    支刑在幹。

    三。

    幹刑在支。

    支自相刑者。

    子刑在卯。

    卯刑在子。

    醜刑在戌。

    戌刑在未。

    未刑在醜。

    寅刑在巳。

    巳刑在申。

    申刑在寅。

    辰午酉亥各自刑。

    漢書翼奉奏事雲。

    木落歸本。

    故亥卯未。

    木之位。

    刑在北方。

    亥自刑。

    卯刑在子。

    未刑在醜。

    水流向末。

    故申子辰。

    水之位。

    刑在東方。

    申刑在寅。

    子刑在卯。

    辰自刑。

    金剛火強。

    各還其鄉。

    故巳酉醜。

    金之位。

    刑在西方。

    巳刑在申。

    酉自刑。

    醜刑在戌。

    寅午戌。

    火之位。

    刑在南方。

    寅刑在巳。

    午自刑。

    戌刑在未。

    幹刑支者寅刑在庚。

    卯刑在辛。

    辰刑在甲。

    巳刑在癸。

    午刑在壬。

    未刑在乙。

    申刑在丙。

    酉刑在丁。

    戌刑在甲。

    亥刑在己。

    子刑在戊。

    醜刑在乙。

    支刑幹者。

    甲刑在申。

    乙刑在酉。

    丙刑在子。

    丁刑在亥。

    戊刑在寅。

    己刑在卯。

    庚刑在午。

    辛刑在巳。

    壬刑在辰戊。

    癸刑在醜未。

    此并以所勝為刑也。

    凡蔔筮所用。

    遇刑非善。

    然所求之事。

    非刑不獲。

    史蘇龜經雲。

    當成不成。

    視兆相刑。

    又問雲。

    六合是吉。

    而巳申相克者何。

    答曰。

    金帶水生火中。

    火為金鬼。

    水為火鬼。

    金共水生火中。

    則是鬼母子身。

    申是金位。

    兼複懷水。

    巳是火位。

    複有生金。

    還相雠。

    故以為刑也。

    然刑有上下。

    寅刑在巳者。

    巳為刑上。

    寅為刑下。

    餘例悉爾。

    故兵書雲。

    刑上風來。

    坐者急起。

    行者急住。

    卽此謂也。

    雲三刑者。

    如寅刑在巳。

    巳刑在申。

    寅日申時。

    巳上起風。

    或巳上見妖。

    謂之三刑也。

    他亦效此。

    别有從氣為刑。

    與德相對者。

    已從前解。

    故不重釋。

     第十二論害 相害者。

    逆行相逢于十二辰。

    兩兩相害。

    名為六害。

    戌與酉。

    亥與申。

    子與未。

    醜與午。

    寅與巳。

    卯與辰。

    是六害也。

    是殺傷之義。

    今此六害。

    或是君臣父子。

    或是夫妻。

    理不應害。

    孝經雲。

    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

    謂之悖德。

    既違其慈愛之性。

    故有怒戮之理。

    五行所惡。

    其在破沖。

    今之相害。

    以與破沖合。

    故父失其慈。

    子違其孝。

    妻不敬順。

    夫棄和同。

    并合雠忿。

    理成相害。

    至如命待熊蹯。

    饑探雀。

    重耳外奔。

    申生賜盡。

    河内則夫婦相殘。

    塞外則君臣殺奪。

    此豈非害乎。

    辰卯為害者。

    卯與戌合。

    戌破于辰。

    辰土為卯木妻。

    戌辰為雠。

    卯與戌合。

    便是棄辰。

    與酉合。

    酉沖破卯。

    辰為卯妻。

    酉為卯雠。

    辰與酉合。

    酉能克卯。

    婦奸外夫。

    殺本夫之象也。

    巳與申合。

    申沖于寅。

    巳為寅子。

    申能克寅。

    巳與申合。

    子有逆行。

    醜午相害者。

    醜與子合。

    子沖破午。

    午與未合。

    未破于醜。

    亦是父子相害義也。

    未子相害者。

    未與午合。

    午沖破子。

    未土為君。

    子水為臣。

    午火為子水之财。

    君以财害臣之象也。

    子與醜合。

    醜破于未。

    醜又是土。

    子與醜合。

    欲引外君。

    共害其主。

    此則臣有逃亡之象也。

    申亥相害者。

    亥與寅合。

    寅沖于申。

    申與巳合。

    巳沖于亥。

    亦是父子相害義也。

    夫相生不必相生。

    相害不必相害。

    猶如火能燒物。

    遂有炎洲之火。

    而不能燒物。

    水能潤長。

    洪潦暴至。

    亦使草樹芸黃。

    此是相生反相害。

    相害反相生者。

    鑽木出火。

    而雲雨掣電。

    相因而有。

    此是相害反相生也。

    水本害火。

    膏油漬注。

    燈火益明。

    亦是相害反相生也。

    陰陽五行。

    萬物所存。

    吉兇之應。

    各以其類言之。

    或吉中有兇。

    兇中有吉。

    兇則視其所救。

    吉則觀其所害。

    兇而有救。

    不至于禍。

    吉而有害。

    不及于慶。

    純兇則禍大。

    純吉則福深。

    如醜午相害。

    以子沖破午。

    子有王水。

    此為純兇。

    未破于醜。

    醜有欲相之木。

    能制未土。

    為有救也。

    未子相害。

    午沖破于子。

    子是王水。

    水制午火。

    為兇中有吉。

    子與醜合。

    醜土反制子水。

    卽是吉中有兇。

    生害之義例皆如斯。

     第十三論沖破 沖破者。

    以其氣相格對也。

    沖氣為輕。

    破氣為重。

    支幹各自相對。

    故各有沖破也。

    幹沖破者。

    甲庚沖破。

    乙辛沖破。

    丙壬沖破。

    丁癸沖破。

    戊壬。

    甲戌。

    乙己。

    亦沖破。

    此皆對沖破。

    亦本體相克。

    彌為重也。

    支沖破者。

    子午沖破。

    醜未沖破。

    寅申沖破。

    卯酉沖破。

    辰戌沖破。

    巳亥沖破。

    此亦取相對。

    其輕重皆以死生言之。

    四孟有生而無死。

    直沖而不破。

    四季有死而無生。

    直破而無沖。

    四仲死生俱興。

    故并有沖破。

    四孟有生無死。

    直有沖無破者。

    寅有生火。

    巳有生金。

    申有生水。

    亥有生木也。

    四仲死生俱有者。

    卯有王木死水。

    午有王火死木。

    酉有王金死火。

    子有王水死金。

    四季有死而無生者。

    辰有死水。

    未有死木。

    戌有死火。

    醜有死金。

    死氣則重。

    故能破。

    生氣則輕。

    故相沖。

    又複甲往向庚為衡。

    庚往向甲為破。

    以強者制弱也。

    其沖破。

    皆以對位抗沖最為不善。

    又。

    互向對沖之地。

    我當在庚。

    令敵居甲。

    以強制弱故也。

    問曰。

    沴氣是相沖而為。

    今解沖破。

    而不喚為沴。

    此未可解。

    答曰。

    五行相沴。

    因事變重。

    非是常然。

    有罰則見。

    無災則止。

    今之所解。

    直是支幹之位。

    常自格對。

    剛柔相沖。

    非問變異。

    寜得稱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