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為陽。
複卦用事。
陽氣動于黃泉之下。
陰氣布在蒼天之上。
為德在室。
而刑在野。
建醜之月。
坤六二爻變為陽。
臨卦用事。
陽氣稍出。
萬物萌芽。
陰氣将降。
威怒已衰。
為德在堂。
而刑在街。
建寅之月。
坤六三爻變為陽。
泰卦用事。
陽氣已達。
陰氣降入。
陰陽交泰。
萬物抽其牙葉。
為德在庭。
而刑在巷。
建卯之月。
坤六四爻變為陽。
大壯卦用事。
陽氣上騰乎天。
陰氣下入乎地。
陰陽氣交。
萬物成出。
德刑俱會于門。
建辰之月。
坤六五爻變為陽。
夬卦用事。
陽氣上達。
陰氣衰微。
為德在巷。
而刑在庭。
建巳之月。
坤上六爻變為陽。
純陽用事。
陽氣大盛。
陰氣消除。
萬物悅壯。
無複刑殺。
為德在街。
而刑在堂。
建午之月。
幹初九爻變為陰。
遘卦用事。
陰氣動于黃泉之下。
陽氣布于蒼天之上。
為德在野。
而刑在室。
建未之月。
幹九二爻變為陰。
遁卦用事。
陰氣稍升。
陽氣将損。
萬物壯極。
皆以衰老。
為德在街。
而刑在堂。
建申之月。
幹九三爻變為陰。
否卦用事。
陽氣沈退。
陰氣進升。
陰陽否隔。
殺威方盛。
為德在巷。
而刑在庭。
建酉之月。
幹九四爻變為陰。
觀卦用事。
陽氣内入。
陰氣外施。
陰陽合争。
萬物變衰。
為德在門。
刑複會于門。
建戌之月。
幹九五爻變為陰。
剝卦用事。
陽氣将盡。
陰氣上達。
萬物枯悴。
殺害盛行。
為德在庭。
而刑在巷。
建亥之月。
幹上九爻變為陰。
純坤複位。
陽氣消除。
陰氣大盛。
萬物收藏。
未見刑犯。
為德在堂。
而刑在街。
此刑德二事。
出入向趣。
皆以用之。
彌忘拙鑿。
遇德則吉。
逢刑則兇。
故于此釋。
第八論合 孔子曰。
幹。
陽也。
坤。
陰也。
陰陽合德。
五行之本。
受生于天。
則受成于地。
禀氣于陽。
定形于陰。
體無偏立。
故各有合。
總而言之。
幹為陽。
屬天。
支為地。
屬陰。
别而言之。
幹自有陰陽。
甲陽。
乙陰。
丙陽。
丁陰。
戊陽。
己陰。
庚陽。
辛陰。
壬陽。
癸陰。
支亦自有陰陽。
子陽。
醜陰。
寅陽。
卯陰。
辰陽。
巳陰。
午陽。
未陰。
申陽。
酉陰。
戌陽。
亥陰。
各象天地。
而自相配合。
有夫婦之道。
幹合者。
己為甲妻。
故甲與己合。
辛為丙妻。
故丙與辛合。
癸為戊妻。
故癸與戊合。
乙為庚妻。
故乙與庚合。
丁為壬妻。
故壬與丁合。
季氏陰陽說曰。
木八畏庚九。
故以妹乙妻庚。
庚氣在秋。
和以木氣。
是以荠麥當秋而生。
所謂妻來之義。
火七畏壬六。
故以妹丁妻壬。
壬得火熱氣。
故款冬當冬而華。
金九畏丙七。
故以妹辛妻丙。
丙得金氣。
故首夏靡草荠麥死。
故夏至之後。
三庚為伏。
以畏火也。
土五畏甲八。
故以妹己妻甲。
土帶陰陽。
合以雌嫁木。
故能生物也。
水六畏土五。
故以妹癸妻戊。
五行相和。
是其合也。
支合者。
日月行次之所合也。
正月。
日月會于诹訾之次。
诹訾。
亥也。
一名豕韋。
鬥建在寅。
故寅與亥合。
二月。
日月會于降婁之次。
降婁。
戌也。
鬥建在卯。
故卯與戌合。
三月。
日月會于大梁之次。
大梁。
酉也。
鬥建在辰。
故辰與酉合。
四月。
日月會于實沈之次。
實沈。
申也。
鬥建在巳。
故巳與申合。
五月。
日月會于鹑首之次。
鹑首。
未也。
鬥建在午。
故午與未合。
六月。
日月會于鹑火之次。
鹑火。
午也。
鬥建在未。
故未與午合。
七月。
日月會于鹑尾之次。
鹑尾。
巳也。
鬥建在申。
故申與巳合。
八月。
日月會于壽星之次。
壽星。
辰也。
鬥建在酉。
故酉與辰合。
九月。
日月會于大火之次。
大火。
卯也。
鬥建在戌。
故戌與卯合。
十月。
日月會于析木之次。
析木。
寅也。
鬥建在亥。
故亥與寅合。
十一月。
日月會于星紀之次。
星紀。
醜也。
鬥建在子。
故子與醜合。
十二月。
日月會于玄枵之次。
玄枵。
子也。
一名天鼋。
鬥建在醜。
故醜與子合。
玄枵者。
玄。
黑也。
枵。
秏也。
陰氣盛。
故萬物始動。
猶未出生。
天下空虛。
謂之曰秏。
星紀者。
紀。
統也。
領萬物所終始也。
析木者。
萬物始萌。
分别水木也。
大火者。
東方木也。
心宿在卯。
火出木心也。
壽星者。
萬物始達。
各任其命也。
鹑尾者。
南方朱雀之宿。
以轸尾也。
鹑火者。
陽氣盛大。
火星昬中在七星朱鳥之處也。
鹑首者。
南方之宿。
其形象鳥。
以井為冠。
以柳為口也。
實沈者。
陰氣沉重。
降實于物也。
大梁者。
強也。
白露巳降。
萬物堅強也。
降婁者。
降。
下也。
婁。
曲也。
陰氣上侵。
萬物萎曲也。
诹訾者。
陰盛陽伏。
萬物愁哀也。
凡陰陽相配。
善惡理均。
兇不全兇。
吉不獨吉。
吉終則兇。
兇終則吉。
故合不專合。
複有離義。
就支幹配日辰。
乃有五合。
五離。
五合者。
河圖雲。
甲寅乙卯天地合。
丙寅丁卯日月合。
戊寅己卯人民合。
庚寅辛卯金石合。
壬寅癸卯江河合。
五離者。
甲申乙酉天地離。
甲申丁酉日月離。
戊申己酉人民離。
庚申辛酉金石離。
壬申癸酉江河離。
寅卯。
陽之所升。
能生萬物。
日常出之。
月滿又出。
東方少陽生長之處。
物所欣會。
故以為合。
申酉。
陰之所湊。
肅殺之方。
日月皆沒于其所。
西方少陰衰老之處。
物之所惡。
故以為離。
甲乙日幹之首。
卦屬乾坤。
故比天地。
丙丁陽光之盛。
故方日月。
戊己居中。
能成萬物。
故類人民。
庚辛體自金石。
壬癸居然江河。
凡為萬事。
吉則從合。
兇則從離。
遇合則休。
遇離則否。
選日定時。
蔔筮之用。
彌所用也。
第九論扶抑 扶者。
以輔助為義。
抑者。
以止退立名。
五行既成。
盛衰有時。
尊卑代易。
故有相扶抑之義。
其相遇也。
母得子為扶。
子遇母為抑。
子有孝養順助之理。
所以為扶。
母有尊嚴訓制之道。
所以為抑。
相扶者。
木扶水。
水扶金。
金扶土。
土扶火。
火扶木。
此皆母得子。
相抑者。
木抑火。
火抑土。
土抑金。
金抑水。
水抑木。
此皆子遇母也。
柳世隆龜經雲。
扶者壽。
抑者否。
扶者起。
抑者止。
扶者仰。
抑者俛。
扶者進。
抑者退。
扶者行。
抑者停。
扶者吉。
抑者兇。
就此又須消息。
凡父母有氣為真。
父母無氣為宗廟鬼神。
有氣為兒子福助。
無氣為财帛功德。
所以扶者為善。
抑者為惡。
生王之時。
則為有氣。
死沒之時。
則是無氣。
有氣無氣。
複有二種。
若遇合德。
雖抑非害。
若逢刑克。
為兇更重之。
問曰。
母之于子。
訓制之道。
謂之為兇。
此未可解。
尊嚴訓制。
教以義方。
欲其成人。
何為反惡。
答曰。
前解巳有二種。
若遇一德合。
雖抑非害。
有氣為真父母。
此是欲其成人。
雖然當訓之時。
于子交不遂心。
亦是留礙。
況逢刑克。
舜之至孝。
尚大杖則逃。
王祥扣冰。
孟宗泣筍。
此豈是義方之教。
無氣為鬼神者。
鬼神之來。
多欲為祟。
禱請祈求。
及可緻福。
非否抑而何。
問曰。
解雲。
有氣為父母。
無氣為鬼神者。
此亦有疑。
夫鬼神雖居幽微。
猶是有物。
精靈感通。
禍福斯應。
若雲無者。
宗廟享祀。
何所依憑。
答曰。
所言有無者。
正論生死。
生則形存為有。
死則氣散為無。
不語幽微。
何足疑也。
問曰。
若如此解。
死則為無。
無何所慮。
而能為抑。
答曰。
鬼神雖無形質可見。
而有善惡可求。
故能為抑。
問曰。
若能為抑。
便是有義。
答曰。
就抑則有。
語形則無。
今解無也。
就氣而論。
非是全無。
但無王相之氣。
而有死沒之氣。
王相氣來則吉。
死沒氣來則兇。
所言無氣者。
無王相氣耳。
第十論相克 五行雖為君臣父子。
生王不同。
逐忌相克。
克者。
制罰為義。
以其力強能制弱。
故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白虎通雲。
木克土者。
專勝散。
土克水者。
實勝虛。
水克火者。
衆勝寡。
火克金者。
精勝堅。
金克木者。
剛勝柔。
春秋繁露雲。
木者。
農也。
農人不順如叛。
司徒誅其率正矣。
故金勝木。
火者。
本朝有讒邪。
熒惑其君。
法則誅之。
故水勝火。
土者。
複卦用事。
陽氣動于黃泉之下。
陰氣布在蒼天之上。
為德在室。
而刑在野。
建醜之月。
坤六二爻變為陽。
臨卦用事。
陽氣稍出。
萬物萌芽。
陰氣将降。
威怒已衰。
為德在堂。
而刑在街。
建寅之月。
坤六三爻變為陽。
泰卦用事。
陽氣已達。
陰氣降入。
陰陽交泰。
萬物抽其牙葉。
為德在庭。
而刑在巷。
建卯之月。
坤六四爻變為陽。
大壯卦用事。
陽氣上騰乎天。
陰氣下入乎地。
陰陽氣交。
萬物成出。
德刑俱會于門。
建辰之月。
坤六五爻變為陽。
夬卦用事。
陽氣上達。
陰氣衰微。
為德在巷。
而刑在庭。
建巳之月。
坤上六爻變為陽。
純陽用事。
陽氣大盛。
陰氣消除。
萬物悅壯。
無複刑殺。
為德在街。
而刑在堂。
建午之月。
幹初九爻變為陰。
遘卦用事。
陰氣動于黃泉之下。
陽氣布于蒼天之上。
為德在野。
而刑在室。
建未之月。
幹九二爻變為陰。
遁卦用事。
陰氣稍升。
陽氣将損。
萬物壯極。
皆以衰老。
為德在街。
而刑在堂。
建申之月。
幹九三爻變為陰。
否卦用事。
陽氣沈退。
陰氣進升。
陰陽否隔。
殺威方盛。
為德在巷。
而刑在庭。
建酉之月。
幹九四爻變為陰。
觀卦用事。
陽氣内入。
陰氣外施。
陰陽合争。
萬物變衰。
為德在門。
刑複會于門。
建戌之月。
幹九五爻變為陰。
剝卦用事。
陽氣将盡。
陰氣上達。
萬物枯悴。
殺害盛行。
為德在庭。
而刑在巷。
建亥之月。
幹上九爻變為陰。
純坤複位。
陽氣消除。
陰氣大盛。
萬物收藏。
未見刑犯。
為德在堂。
而刑在街。
此刑德二事。
出入向趣。
皆以用之。
彌忘拙鑿。
遇德則吉。
逢刑則兇。
故于此釋。
第八論合 孔子曰。
幹。
陽也。
坤。
陰也。
陰陽合德。
五行之本。
受生于天。
則受成于地。
禀氣于陽。
定形于陰。
體無偏立。
故各有合。
總而言之。
幹為陽。
屬天。
支為地。
屬陰。
别而言之。
幹自有陰陽。
甲陽。
乙陰。
丙陽。
丁陰。
戊陽。
己陰。
庚陽。
辛陰。
壬陽。
癸陰。
支亦自有陰陽。
子陽。
醜陰。
寅陽。
卯陰。
辰陽。
巳陰。
午陽。
未陰。
申陽。
酉陰。
戌陽。
亥陰。
各象天地。
而自相配合。
有夫婦之道。
幹合者。
己為甲妻。
故甲與己合。
辛為丙妻。
故丙與辛合。
癸為戊妻。
故癸與戊合。
乙為庚妻。
故乙與庚合。
丁為壬妻。
故壬與丁合。
季氏陰陽說曰。
木八畏庚九。
故以妹乙妻庚。
庚氣在秋。
和以木氣。
是以荠麥當秋而生。
所謂妻來之義。
火七畏壬六。
故以妹丁妻壬。
壬得火熱氣。
故款冬當冬而華。
金九畏丙七。
故以妹辛妻丙。
丙得金氣。
故首夏靡草荠麥死。
故夏至之後。
三庚為伏。
以畏火也。
土五畏甲八。
故以妹己妻甲。
土帶陰陽。
合以雌嫁木。
故能生物也。
水六畏土五。
故以妹癸妻戊。
五行相和。
是其合也。
支合者。
日月行次之所合也。
正月。
日月會于诹訾之次。
诹訾。
亥也。
一名豕韋。
鬥建在寅。
故寅與亥合。
二月。
日月會于降婁之次。
降婁。
戌也。
鬥建在卯。
故卯與戌合。
三月。
日月會于大梁之次。
大梁。
酉也。
鬥建在辰。
故辰與酉合。
四月。
日月會于實沈之次。
實沈。
申也。
鬥建在巳。
故巳與申合。
五月。
日月會于鹑首之次。
鹑首。
未也。
鬥建在午。
故午與未合。
六月。
日月會于鹑火之次。
鹑火。
午也。
鬥建在未。
故未與午合。
七月。
日月會于鹑尾之次。
鹑尾。
巳也。
鬥建在申。
故申與巳合。
八月。
日月會于壽星之次。
壽星。
辰也。
鬥建在酉。
故酉與辰合。
九月。
日月會于大火之次。
大火。
卯也。
鬥建在戌。
故戌與卯合。
十月。
日月會于析木之次。
析木。
寅也。
鬥建在亥。
故亥與寅合。
十一月。
日月會于星紀之次。
星紀。
醜也。
鬥建在子。
故子與醜合。
十二月。
日月會于玄枵之次。
玄枵。
子也。
一名天鼋。
鬥建在醜。
故醜與子合。
玄枵者。
玄。
黑也。
枵。
秏也。
陰氣盛。
故萬物始動。
猶未出生。
天下空虛。
謂之曰秏。
星紀者。
紀。
統也。
領萬物所終始也。
析木者。
萬物始萌。
分别水木也。
大火者。
東方木也。
心宿在卯。
火出木心也。
壽星者。
萬物始達。
各任其命也。
鹑尾者。
南方朱雀之宿。
以轸尾也。
鹑火者。
陽氣盛大。
火星昬中在七星朱鳥之處也。
鹑首者。
南方之宿。
其形象鳥。
以井為冠。
以柳為口也。
實沈者。
陰氣沉重。
降實于物也。
大梁者。
強也。
白露巳降。
萬物堅強也。
降婁者。
降。
下也。
婁。
曲也。
陰氣上侵。
萬物萎曲也。
诹訾者。
陰盛陽伏。
萬物愁哀也。
凡陰陽相配。
善惡理均。
兇不全兇。
吉不獨吉。
吉終則兇。
兇終則吉。
故合不專合。
複有離義。
就支幹配日辰。
乃有五合。
五離。
五合者。
河圖雲。
甲寅乙卯天地合。
丙寅丁卯日月合。
戊寅己卯人民合。
庚寅辛卯金石合。
壬寅癸卯江河合。
五離者。
甲申乙酉天地離。
甲申丁酉日月離。
戊申己酉人民離。
庚申辛酉金石離。
壬申癸酉江河離。
寅卯。
陽之所升。
能生萬物。
日常出之。
月滿又出。
東方少陽生長之處。
物所欣會。
故以為合。
申酉。
陰之所湊。
肅殺之方。
日月皆沒于其所。
西方少陰衰老之處。
物之所惡。
故以為離。
甲乙日幹之首。
卦屬乾坤。
故比天地。
丙丁陽光之盛。
故方日月。
戊己居中。
能成萬物。
故類人民。
庚辛體自金石。
壬癸居然江河。
凡為萬事。
吉則從合。
兇則從離。
遇合則休。
遇離則否。
選日定時。
蔔筮之用。
彌所用也。
第九論扶抑 扶者。
以輔助為義。
抑者。
以止退立名。
五行既成。
盛衰有時。
尊卑代易。
故有相扶抑之義。
其相遇也。
母得子為扶。
子遇母為抑。
子有孝養順助之理。
所以為扶。
母有尊嚴訓制之道。
所以為抑。
相扶者。
木扶水。
水扶金。
金扶土。
土扶火。
火扶木。
此皆母得子。
相抑者。
木抑火。
火抑土。
土抑金。
金抑水。
水抑木。
此皆子遇母也。
柳世隆龜經雲。
扶者壽。
抑者否。
扶者起。
抑者止。
扶者仰。
抑者俛。
扶者進。
抑者退。
扶者行。
抑者停。
扶者吉。
抑者兇。
就此又須消息。
凡父母有氣為真。
父母無氣為宗廟鬼神。
有氣為兒子福助。
無氣為财帛功德。
所以扶者為善。
抑者為惡。
生王之時。
則為有氣。
死沒之時。
則是無氣。
有氣無氣。
複有二種。
若遇合德。
雖抑非害。
若逢刑克。
為兇更重之。
問曰。
母之于子。
訓制之道。
謂之為兇。
此未可解。
尊嚴訓制。
教以義方。
欲其成人。
何為反惡。
答曰。
前解巳有二種。
若遇一德合。
雖抑非害。
有氣為真父母。
此是欲其成人。
雖然當訓之時。
于子交不遂心。
亦是留礙。
況逢刑克。
舜之至孝。
尚大杖則逃。
王祥扣冰。
孟宗泣筍。
此豈是義方之教。
無氣為鬼神者。
鬼神之來。
多欲為祟。
禱請祈求。
及可緻福。
非否抑而何。
問曰。
解雲。
有氣為父母。
無氣為鬼神者。
此亦有疑。
夫鬼神雖居幽微。
猶是有物。
精靈感通。
禍福斯應。
若雲無者。
宗廟享祀。
何所依憑。
答曰。
所言有無者。
正論生死。
生則形存為有。
死則氣散為無。
不語幽微。
何足疑也。
問曰。
若如此解。
死則為無。
無何所慮。
而能為抑。
答曰。
鬼神雖無形質可見。
而有善惡可求。
故能為抑。
問曰。
若能為抑。
便是有義。
答曰。
就抑則有。
語形則無。
今解無也。
就氣而論。
非是全無。
但無王相之氣。
而有死沒之氣。
王相氣來則吉。
死沒氣來則兇。
所言無氣者。
無王相氣耳。
第十論相克 五行雖為君臣父子。
生王不同。
逐忌相克。
克者。
制罰為義。
以其力強能制弱。
故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白虎通雲。
木克土者。
專勝散。
土克水者。
實勝虛。
水克火者。
衆勝寡。
火克金者。
精勝堅。
金克木者。
剛勝柔。
春秋繁露雲。
木者。
農也。
農人不順如叛。
司徒誅其率正矣。
故金勝木。
火者。
本朝有讒邪。
熒惑其君。
法則誅之。
故水勝火。
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