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二

關燈
也。

    含陽。

    卽是火也。

    金。

    能斷。

    卽是金也。

    從革。

    卽是木也。

    含火。

    卽是火也。

    有汗。

    卽是水也。

    能生。

    卽是土也。

    水。

    外陰。

    卽是水也。

    内陽。

    卽是火也。

    含養。

    卽是木也。

    潤生。

    卽是土也。

    能殺。

    卽是金也。

    此皆以義釋一行通有五氣。

    就事而論義則不爾。

    或有。

    或無。

    質弱者。

    則體相容。

    質堅者。

    則體不相容。

    金中無木。

    木中無金。

    金木以正相害。

    故水中無火。

    火中無水。

    兩法正相害。

    故亦無金。

    金中有水。

    木中亦有水。

    木中亦有火。

    石中亦有火。

    而水能生木。

    則木中有水。

    水生于金。

    金中有水。

    火生于木。

    木中有火。

    水複從金生。

    金中有水。

    水能生木。

    木中有火。

    火克于金。

    那得石複有火。

    此是火性弱。

    故能入堅。

    而水中無金。

    是堅不能入弱。

    木生于水。

    木中含水。

    金能生水。

    金中含水。

    所以水中無金木者。

    金木在水中。

    不得言水體有金木。

    濕潤在木石中。

    木石便得有水義。

    此亦是弱能入堅。

    堅不能入弱。

    炎州有樹。

    生于火中。

    此非火能生樹。

    是火不能燒樹。

    亦非火在樹中。

    乃是樹在火中。

    而體不相雜。

    無異金在水中。

    而不能雜水體。

    亦如海中陰火潛燃。

    此水中有火。

    但非水體雜火。

    此稍涉靈奇。

    亦非五行常準。

    又木中有火。

    火還燒木。

    此是生火方盛。

    故能燒木。

    石中有火。

    火不燒石。

    是火至金鄉。

    氣巳衰。

    故不能燒石。

    其以火消金者。

    亦取其盛。

    故能爍金。

    是不取衰火。

    猶如金能克木。

    鉛錫不能斷。

    此是不堅之金也。

    土性包含。

    無所不受。

    故土中皆備有水金木火。

    火非直陽氣。

    猶如範陽地燃。

    是陰也。

    土火不相害。

    雖不恒爾。

    不得言無。

    等是四行。

    何故獨爾。

    土既居地。

    地卽是陰。

    火卽是太陽之氣。

    故不得恒有也。

     二論支幹雜 支幹雜者。

    五行書雲。

    甲以女弟乙嫁庚為妻。

    故乙中有雜金。

    立春木王。

    甲召乙還。

    乙懷金氣來。

    故仲春殺榆莢白也。

    丙以女弟丁嫁壬為妻。

    丁中有雜水。

    立夏火王。

    丙召丁還。

    丁懷水氣來。

    故仲夏桑椹熟黑也。

    戊以女弟己嫁甲為妻。

    己中有雜木。

    季夏土王。

    戊召己還。

    己懷木氣來。

    故季夏有果實青也。

    庚以女弟辛嫁丙為妻。

    辛中有雜火。

    立秋金王。

    庚召辛還。

    辛懷火氣來。

    故仲秋棗熟朱也。

    壬以女弟癸嫁戊為妻。

    癸中有雜土。

    立冬水王。

    壬召癸還。

    癸懷土氣來。

    故仲冬草木皆黃也。

    甲丙戊庚壬。

    為男剛強。

    故自有德不雜。

    乙丁己辛癸。

    為女柔弱。

    不自專。

    從夫。

    故有雜。

    猶出嫁之女。

    卽稱夫氏。

    歸甯之日。

    攜子而來。

    氏族便雜。

    五行十雜雲。

    甲為木。

    乙為材。

    丙為火。

    丁為灰。

    戊為土。

    己為泥。

    庚為金。

    辛為爐銻。

    壬為水。

    癸為濁污。

    此皆雜義也。

    寅卯為木。

    春懷火。

    故卯為純木。

    寅為雜木。

    巳午為火。

    夏懷土。

    故午為純火。

    巳為雜火。

    申酉為金。

    秋懷水。

    故酉為純金。

    申為雜金。

    亥子為水。

    冬懷木。

    故子為純水。

    亥為雜水。

    土居中央。

    分主四氣。

    故辰中有餘木。

    未中有餘火。

    戌中有餘金。

    醜中有餘水。

    各十二日。

    故四孟為懷任。

    生氣之所由。

    四仲。

    盛壯之所立。

    四季。

    葬送之所在。

    懷任及葬。

    皆有雜義。

     三論方位雜 五行非直性相雜。

    當方亦有雜義。

    東方。

    甲乙寅卯辰。

    甲。

    木也。

    乙中有雜金。

    寅中有生火。

    辰。

    土也。

    卯中有死水。

    南方。

    丙丁巳午未。

    丙。

    火也。

    丁中有雜水。

    巳中有生金。

    未。

    土也。

    午中有死木。

    西方。

    庚辛申酉戌。

    庚。

    金也。

    辛中有雜火。

    申中有生水。

    戌。

    土也。

    又。

    酉中有胎木。

    北方。

    壬癸亥子醜。

    壬。

    水也。

    癸中有雜土。

    亥中有生木。

    子中有胎火。

    醜中有死金。

    此并方别有五行也。

    寅午戌。

    火之位也。

    寅中有生火。

    在東方。

    午中有王火。

    在南方。

    戌中有死火。

    在西方。

    亥卯未。

    木之位也。

    亥中有生木。

    在北方。

    卯中有王木。

    在東方。

    未中有死木。

    在南方。

    申子辰。

    水之位也。

    申中有生水。

    在西方。

    子中有王水。

    在北方。

    辰中有死水。

    在東方。

    巳酉醜。

    金之位也。

    巳中有生金。

    在南方。

    酉中有王金。

    在西方。

    醜中有死金。

    在北方。

    此一行之體。

    雜在三方也。

    未辰醜戌。

    土之位也。

    未中有王土。

    辰中有死土。

    醜中有衰土。

    戌中有壯土。

    此土體雜在四方也。

    趙怡言。

    五行相雜。

    如錦绮焉。

    斯言當矣。

     第七論德 德者。

    得也。

    有益于物。

    各随所欲。

    無悔恡。

    故謂之為德也。

    五行書雲。

    若有一德。

    能禳百災。

    凡陰陽用事。

    遇德為善。

    謂之福德。

    為有救助。

    萬事皆吉。

    災害消亡。

    德有四德。

    三者從支幹論之。

    一者從月氣論之。

    支幹三種者。

    一曰幹德。

    二曰支德。

    三曰支幹合德。

    幹德者。

    甲德自在。

    乙德在庚。

    丙德自在。

    丁德在壬。

    戊德自在。

    己德在甲。

    庚德自在。

    辛德在丙。

    壬德自在。

    癸德在戊。

    此十幹者。

    甲丙戊庚壬為陽尊。

    故德自處。

    乙丁己辛癸為陰卑。

    故配德于陽。

    有從夫之義。

    所以不自為德。

    揚子雲。

    配日之道。

    正有五日。

    甲己為木。

    丙辛為火。

    戊癸為土。

    乙庚為金。

    丁壬為水。

    陰陽之理。

    必相配偶。

    以則君臣夫婦之義。

    甲為君。

    為夫。

    己為臣。

    為妻。

    君位自在。

    臣位由君。

    故己德在甲。

    乙德在庚也。

    餘四皆然。

    陰從陽之道。

    支德者。

    子德在巳。

    醜德在午。

    寅德在未。

    卯德在申。

    辰德在酉。

    巳德在戌。

    午德在亥。

    未德在子。

    申德在醜。

    酉德在寅。

    戌德在卯。

    亥德在辰。

    此皆以其夫生助之所也。

    子以巳為德者。

    子。

    水也。

    以土為夫。

    巳中有生土。

    醜以午為德者。

    醜。

    土也。

    以木為夫。

    午中有死木。

    寅以未為德者。

    寅。

    木也。

    以金為夫。

    未中有冠帶金。

    卯以申為德者。

    卯。

    木也。

    以金為夫。

    申中有相金。

    辰以酉為德者。

    辰。

    土也。

    以木為夫。

    酉中有胎木。

    巳以戌為德者。

    巳。

    火也。

    以水為夫。

    戌中有冠帶水。

    午以亥為德者。

    午。

    火也。

    以水為夫。

    亥中有相水。

    未以子為德者。

    未。

    土也。

    以木為夫。

    子中有沐浴木。

    申以醜為德者。

    申。

    金也。

    以火為夫。

    醜中有養火。

    酉以寅為德者。

    酉。

    金也。

    以火為夫。

    寅中有生火。

    戌以卯為德者。

    戌。

    土也。

    以木為夫。

    卯中有王木。

    亥以辰為德者。

    亥。

    水也。

    以土為夫。

    辰中有死土。

    或問雲。

    從夫之義。

    生者有德。

    能相和養。

    故從。

    死者離背。

    不能和從。

    何以死猶為德。

    答曰。

    婦無再醮。

    一降适人。

    便稱夫氏。

    雖死猶從其族。

    豈得生而稱之。

    死便舍棄。

    故陰之從陽。

    生死常存。

    支幹合德者。

    子德在甲。

    醜德在辛。

    寅德在丙。

    卯德在丁。

    辰德在庚。

    巳徳在己。

    午德在戊。

    未德在辛。

    申德在壬。

    酉德在癸。

    戌德在庚。

    亥德在乙。

    此皆從子為德也。

    謂子能扶助其母。

    有孝養之性。

    以為德也。

    凡幹為陽。

    支為陰。

    陽體剛強自在。

    陰體柔順從陽。

    婦人有三從之禮。

    每無自專之義。

    夫死從子。

    故以子為德。

    若有支幹。

    各自為德。

    皆從其夫。

    既今支幹共為德。

    故離其夫位。

    故便從子也。

    子德。

    在甲者。

    水為木母故也。

    例皆如之。

    一從月氣為德者。

    德不孤立。

    對之以刑。

    德為陽以從幹。

    刑為陰以從坤。

    亦如人之治政。

    刑德兩施。

    德有慶賜爵賞。

    所以配陽。

    刑有殺罰削奪。

    所以配陰。

    故王者日蝕則修德。

    月蝕則修刑。

    董仲舒春秋繁露雲。

    天道之常。

    一陽一陰。

    陽者天之德。

    陰者天之刑。

    陰陽以終歲之行。

    以觀天之所親任。

    可以見德刑之用矣。

    然天之任陽不任陰。

    好德不好刑。

    故陽出而積于夏。

    任德以歲事。

    陰出而積于冬。

    錯刑以空處也。

    太公雲。

    人主舉事善。

    則天應之以德。

    惡。

    則天應之以刑。

    此并陰陽相對。

    德不獨治。

    須偶之以刑也。

    從幹巛二卦之氣者。

    十詤韋卦用事。

    自十一月而陽氣動。

    陰爻變。

    四月幹卦用事。

    自五月而陰氣動。

    陽爻變。

    故黃鐘蕤賓。

    陰陽之氣始也。

    德刑在焉。

    建子之月。

    坤初六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