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能助治事也。
父母為休者。
以其子當王。
氣正盛。
父母衰老。
不能治事。
如堯老。
委舜以國政也。
所畏為死者。
以其身王。
能制殺之。
所克者為囚者。
以其子為相。
能囚雠敵也。
柳世隆雲。
木。
王時為林園竹樹。
相時為葦荻草萊。
休時為椽柱船車。
囚時為薪樵榛梗。
死時為棺椁朽株。
火。
王時為陶冶炎光。
相時為燈燭。
休時為煙氣。
囚時為炭燼。
死時為灰。
土。
王時為國邑山嶽。
相時為城社丘陵。
休時為田宅。
囚時為牆垣。
死時為糞壤。
金。
王時為金玉寶器。
相時為銀銅利刃。
休時為鉛錫犂鋤。
囚時為焦器釜镬。
死時為沙礫碎鐵。
水。
王時為海渎。
相時為湖澤陂泉。
休時為溝渠。
囚時為酒漿。
死時為枯池涸井。
此并王時氣盛。
故為洪大之物。
相時氣劣。
其比漸小。
休時氣衰。
故複轉微之。
囚時于惡。
所以最下。
死時棄不用。
故是枯朽之類也。
趙怡雲。
五行之位。
得其方為盛。
得其所畏為終。
故木畏金。
甲以女弟乙妻庚。
庚得木氣。
故木胎于金卿。
而生于水中。
盛于其方。
衰于火卿。
火中有生金。
故終于未。
至西方而木終。
以金王也。
丙以女弟丁妻壬。
壬得火氣。
故火胎于水卿。
生于木中。
盛于其方。
衰于金位。
至北方而終。
以水王也。
戊以女弟己妻甲。
甲得土氣。
故土胎于木卿。
而生于火中。
盛于其位。
衰于水卿。
至東方而終。
以木王也。
庚以女弟辛妻丙。
丙得金氣。
故金胎火卿。
生火位。
盛于其方。
衰于水卿。
至東方而終。
有生火也。
壬以女弟癸妻戊。
戊得水氣。
故水胎于土卿。
生于金中。
盛于其方。
衰于木卿。
至南方而終。
有強土也。
更互相生相畏。
終始不絕之義也。
第五論配支幹 支幹之義。
多所配合。
今略論方位及配所。
幹不獨立。
支不虛設。
要須配合。
以定歲月日時而用。
如君臣夫婦。
必配合以相成。
總而言之。
從甲至癸。
為陽。
為幹。
為日。
從寅至醜。
為陰。
為支。
為辰。
别而言之。
幹則甲丙戊庚壬為陽。
乙丁己辛癸為陰。
支則寅辰午申戌子為陽。
卯巳未酉亥醜為陰。
陽則為剛。
為君。
為夫。
為上。
為外。
為表。
為動。
為進。
為起。
為仰。
為前。
為左。
為德。
為施。
為開。
陰則為柔。
為臣。
為妻。
為妾。
為财。
為下。
為内。
為裡。
為止。
為退。
為伏。
為俯。
為後。
為右。
為刑。
為藏。
為閉。
陰陽所拟。
例多且略。
大綱如此。
甲乙寅卯。
木也。
位在東方。
丙丁巳午。
火也。
位在南方。
戊己辰戌醜未。
土也。
位在中央。
分王四季。
寄治丙丁。
庚辛申酉。
金也。
位在西方。
壬癸亥子。
水也。
位在北方。
甲為幹首。
子為支初。
相配者。
太陽之氣。
動于黃泉之下。
在建子之月。
黃鐘之律。
為氣之源。
在子。
故以子為先。
萬物湊出。
于建寅之月。
皆以見形。
甲屬此月。
故以甲為先。
而配子。
見者為陽。
故從幹。
未見者為陰。
故從支。
所以用甲子相配。
為六旬之始。
幹既有十。
支有十二。
輪轉相配。
終于癸亥。
故有六十日。
十日一旬。
故有六旬。
一旬盡一甲癸。
便以甲配子盡幹。
至癸酉便盡幹。
餘支有戌亥。
又起甲配戌。
盡幹。
至癸未。
餘支有申酉。
又起甲配申。
盡幹。
至癸巳。
餘支有午未。
又起甲配午。
盡幹。
至癸卯。
餘支有辰巳。
又起甲配辰。
盡幹。
至癸醜。
餘支有寅卯。
又起甲配寅。
盡幹。
至癸亥。
十幹有十二支相配。
周畢。
還從甲子起。
故六甲輪轉。
止六十日。
十日一旬。
一旬之内。
二支無配偶者。
為之孤。
所對沖者。
為之虛。
蔔筮所雲空亡。
以支孤無幹。
故名為空亡。
亡者。
無也。
無幹故亡。
所對者全虛。
故雲空也。
算法。
橫下十二支。
位于四方。
縱下八幹。
位于四方。
下戊己。
位于中央。
若甲子旬。
取甲幹以配子支。
如此次第相配。
至戊辰。
位在中央。
土為四行主。
不可移。
故取辰支。
巳支。
入中央。
配戊己。
餘悉以幹就支。
至戌亥。
無幹配之。
單故為孤。
辰巳之位。
支幹并無。
故名為虛。
其空亡之辰。
從五行言之。
如甲子旬。
無戌亥。
水土半空亡。
以戌是土。
亥是水也。
不全無亥子。
故雲半也。
甲戌旬。
無申酉。
為金全空亡。
以金二支并無也。
甲申旬。
無午未。
為火土半空亡。
以巳午不全無也。
甲午旬。
無辰巳。
亦然。
甲辰旬。
無寅卯。
亦雲木全空亡。
甲寅旬。
無子醜。
亦水土半空亡。
并以二支不俱無也。
兵書雲。
陽生甲子。
不足戌亥。
仍為天門。
陰生甲午。
不足辰巳。
仍為地戶。
陽界甲寅。
不足子醜。
仍為鬼門。
陰界甲申。
不足午未。
仍為人門。
陽盛甲辰。
卯為之隔。
陰興甲戌。
酉為之隔。
此并是六甲之空支也。
春秋元命苞雲。
地不足東南。
右動終而入虛門。
此明甲子。
孤在戌亥。
虛在辰巳也。
一幹一支為一日者。
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
日行一度。
故正用一幹一支。
以主一日也。
三旬為一月者。
月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
三旬而周天也。
十二月為一歲者。
四時時有三月。
生殺之功。
備遍十二支也。
一歲合三百六十日者。
六六三十六。
六甲之數也。
六甲閑兩月之日者。
以陰陽奇偶備也。
陽者為奇。
陰者為偶。
萬物庶類。
吉兇之理。
以此彰矣。
其支幹相配。
歲月日時并然。
立歲之元。
起于上元甲子。
立月之元。
起甲巳之歲。
十一月甲子。
立日之元。
六旬起自甲子。
立時之元。
冬夏二至後。
得甲巳之日。
夜半起甲子。
四事皆以甲子為首也。
其上配九星。
下配九州島者。
黃帝兵決雲。
甲子從北鬥魁第一星起。
順數至庚午。
在第七剛星。
至辛未。
還從第六星。
逆數至丙子。
又從第一星。
順數盡六甲。
其下配九州島者。
史書雲。
甲齊。
乙東夷。
丙楚。
丁南夷。
戊魏。
己韓。
庚秦。
辛西夷。
壬燕。
癸北夷。
漢書五行志雲。
甲乙。
海外。
日月不治。
丙丁。
江淮海岱。
戊己。
中州河濟。
庚辛。
華山以西。
壬癸。
常山以北。
子。
周。
醜。
翟。
寅。
楚。
卯。
鄭。
辰。
邯鄲。
巳。
衛。
午。
秦。
未。
中山。
宋。
申。
齊。
酉。
魯。
戌。
越。
亥。
燕。
龍首經曰。
子。
齊。
青州。
醜。
吳。
越。
揚州。
寅。
燕。
幽州。
卯。
宋。
豫州。
辰。
晉。
兖州。
巳。
楚。
荊州。
午。
周。
三河。
未。
秦。
雍州。
申。
蜀。
益州。
酉。
梁州。
戌。
徐州。
亥。
衛。
并州。
若地辰之位。
史漢近之。
星次而論。
龍首為當。
其配人身。
甲乙為頭。
丙丁為胸脅。
戊己為心腹。
庚辛為股。
壬癸為手足。
則子為頭。
醜亥為胸臂。
寅戌為手。
卯酉為腰脅。
辰申為尻肱。
巳未為胫。
午為足。
此皆初為首。
末為足。
配五藏也。
幹以甲乙為肝。
丙丁為心。
戊己為脾。
庚辛為肺。
壬癸為腎也。
支以寅卯為肝。
巳午為心。
辰戌醜未為脾。
申酉為肺。
亥子為腎。
此皆從五行配之。
又幹以甲乙為皮毛。
丙丁為爪筋。
戊己為肉。
庚辛為骨。
壬癸為血脈也。
支以寅卯為皮毛。
巳午為爪筋。
辰戊醜未為肉。
申酉為骨。
亥子為血脈也。
木生在地上。
故為皮毛。
火有猛毅。
故為爪筋。
土有持載。
故以為肉。
金性堅剛。
故為骨。
水本流潤。
故是血脈。
并支幹所配。
故以備釋。
第六論五行相雜就此分為三段一論五行體雜二論支幹雜三論方位雜一者論五行體雜 凡五行均布。
徧在萬有。
不可定守一途。
今先論五行體雜。
但其氣周流。
随事而用。
若言不雜。
水隻應一。
何故謂五而為六。
火。
金。
木。
土。
并爾。
當知生數為本。
成數為雜。
既有雜。
故一行當體。
卽有五義。
如木有曲直。
此是木也。
木中有火。
則是火也。
木堪為兵仗。
有擊觸之能。
卽是金也。
木中有潤。
卽是水也。
木吐華葉子實。
卽是土也。
火。
外陽。
卽是火也。
内陰。
卽是水也。
能殺。
卽是金也。
能熟。
卽是木也。
能生。
卽是土也。
土。
能生。
卽是土也。
能容。
卽是水也。
能成。
卽是木也。
能防。
卽是金
能助治事也。
父母為休者。
以其子當王。
氣正盛。
父母衰老。
不能治事。
如堯老。
委舜以國政也。
所畏為死者。
以其身王。
能制殺之。
所克者為囚者。
以其子為相。
能囚雠敵也。
柳世隆雲。
木。
王時為林園竹樹。
相時為葦荻草萊。
休時為椽柱船車。
囚時為薪樵榛梗。
死時為棺椁朽株。
火。
王時為陶冶炎光。
相時為燈燭。
休時為煙氣。
囚時為炭燼。
死時為灰。
土。
王時為國邑山嶽。
相時為城社丘陵。
休時為田宅。
囚時為牆垣。
死時為糞壤。
金。
王時為金玉寶器。
相時為銀銅利刃。
休時為鉛錫犂鋤。
囚時為焦器釜镬。
死時為沙礫碎鐵。
水。
王時為海渎。
相時為湖澤陂泉。
休時為溝渠。
囚時為酒漿。
死時為枯池涸井。
此并王時氣盛。
故為洪大之物。
相時氣劣。
其比漸小。
休時氣衰。
故複轉微之。
囚時于惡。
所以最下。
死時棄不用。
故是枯朽之類也。
趙怡雲。
五行之位。
得其方為盛。
得其所畏為終。
故木畏金。
甲以女弟乙妻庚。
庚得木氣。
故木胎于金卿。
而生于水中。
盛于其方。
衰于火卿。
火中有生金。
故終于未。
至西方而木終。
以金王也。
丙以女弟丁妻壬。
壬得火氣。
故火胎于水卿。
生于木中。
盛于其方。
衰于金位。
至北方而終。
以水王也。
戊以女弟己妻甲。
甲得土氣。
故土胎于木卿。
而生于火中。
盛于其位。
衰于水卿。
至東方而終。
以木王也。
庚以女弟辛妻丙。
丙得金氣。
故金胎火卿。
生火位。
盛于其方。
衰于水卿。
至東方而終。
有生火也。
壬以女弟癸妻戊。
戊得水氣。
故水胎于土卿。
生于金中。
盛于其方。
衰于木卿。
至南方而終。
有強土也。
更互相生相畏。
終始不絕之義也。
第五論配支幹 支幹之義。
多所配合。
今略論方位及配所。
幹不獨立。
支不虛設。
要須配合。
以定歲月日時而用。
如君臣夫婦。
必配合以相成。
總而言之。
從甲至癸。
為陽。
為幹。
為日。
從寅至醜。
為陰。
為支。
為辰。
别而言之。
幹則甲丙戊庚壬為陽。
乙丁己辛癸為陰。
支則寅辰午申戌子為陽。
卯巳未酉亥醜為陰。
陽則為剛。
為君。
為夫。
為上。
為外。
為表。
為動。
為進。
為起。
為仰。
為前。
為左。
為德。
為施。
為開。
陰則為柔。
為臣。
為妻。
為妾。
為财。
為下。
為内。
為裡。
為止。
為退。
為伏。
為俯。
為後。
為右。
為刑。
為藏。
為閉。
陰陽所拟。
例多且略。
大綱如此。
甲乙寅卯。
木也。
位在東方。
丙丁巳午。
火也。
位在南方。
戊己辰戌醜未。
土也。
位在中央。
分王四季。
寄治丙丁。
庚辛申酉。
金也。
位在西方。
壬癸亥子。
水也。
位在北方。
甲為幹首。
子為支初。
相配者。
太陽之氣。
動于黃泉之下。
在建子之月。
黃鐘之律。
為氣之源。
在子。
故以子為先。
萬物湊出。
于建寅之月。
皆以見形。
甲屬此月。
故以甲為先。
而配子。
見者為陽。
故從幹。
未見者為陰。
故從支。
所以用甲子相配。
為六旬之始。
幹既有十。
支有十二。
輪轉相配。
終于癸亥。
故有六十日。
十日一旬。
故有六旬。
一旬盡一甲癸。
便以甲配子盡幹。
至癸酉便盡幹。
餘支有戌亥。
又起甲配戌。
盡幹。
至癸未。
餘支有申酉。
又起甲配申。
盡幹。
至癸巳。
餘支有午未。
又起甲配午。
盡幹。
至癸卯。
餘支有辰巳。
又起甲配辰。
盡幹。
至癸醜。
餘支有寅卯。
又起甲配寅。
盡幹。
至癸亥。
十幹有十二支相配。
周畢。
還從甲子起。
故六甲輪轉。
止六十日。
十日一旬。
一旬之内。
二支無配偶者。
為之孤。
所對沖者。
為之虛。
蔔筮所雲空亡。
以支孤無幹。
故名為空亡。
亡者。
無也。
無幹故亡。
所對者全虛。
故雲空也。
算法。
橫下十二支。
位于四方。
縱下八幹。
位于四方。
下戊己。
位于中央。
若甲子旬。
取甲幹以配子支。
如此次第相配。
至戊辰。
位在中央。
土為四行主。
不可移。
故取辰支。
巳支。
入中央。
配戊己。
餘悉以幹就支。
至戌亥。
無幹配之。
單故為孤。
辰巳之位。
支幹并無。
故名為虛。
其空亡之辰。
從五行言之。
如甲子旬。
無戌亥。
水土半空亡。
以戌是土。
亥是水也。
不全無亥子。
故雲半也。
甲戌旬。
無申酉。
為金全空亡。
以金二支并無也。
甲申旬。
無午未。
為火土半空亡。
以巳午不全無也。
甲午旬。
無辰巳。
亦然。
甲辰旬。
無寅卯。
亦雲木全空亡。
甲寅旬。
無子醜。
亦水土半空亡。
并以二支不俱無也。
兵書雲。
陽生甲子。
不足戌亥。
仍為天門。
陰生甲午。
不足辰巳。
仍為地戶。
陽界甲寅。
不足子醜。
仍為鬼門。
陰界甲申。
不足午未。
仍為人門。
陽盛甲辰。
卯為之隔。
陰興甲戌。
酉為之隔。
此并是六甲之空支也。
春秋元命苞雲。
地不足東南。
右動終而入虛門。
此明甲子。
孤在戌亥。
虛在辰巳也。
一幹一支為一日者。
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
日行一度。
故正用一幹一支。
以主一日也。
三旬為一月者。
月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
三旬而周天也。
十二月為一歲者。
四時時有三月。
生殺之功。
備遍十二支也。
一歲合三百六十日者。
六六三十六。
六甲之數也。
六甲閑兩月之日者。
以陰陽奇偶備也。
陽者為奇。
陰者為偶。
萬物庶類。
吉兇之理。
以此彰矣。
其支幹相配。
歲月日時并然。
立歲之元。
起于上元甲子。
立月之元。
起甲巳之歲。
十一月甲子。
立日之元。
六旬起自甲子。
立時之元。
冬夏二至後。
得甲巳之日。
夜半起甲子。
四事皆以甲子為首也。
其上配九星。
下配九州島者。
黃帝兵決雲。
甲子從北鬥魁第一星起。
順數至庚午。
在第七剛星。
至辛未。
還從第六星。
逆數至丙子。
又從第一星。
順數盡六甲。
其下配九州島者。
史書雲。
甲齊。
乙東夷。
丙楚。
丁南夷。
戊魏。
己韓。
庚秦。
辛西夷。
壬燕。
癸北夷。
漢書五行志雲。
甲乙。
海外。
日月不治。
丙丁。
江淮海岱。
戊己。
中州河濟。
庚辛。
華山以西。
壬癸。
常山以北。
子。
周。
醜。
翟。
寅。
楚。
卯。
鄭。
辰。
邯鄲。
巳。
衛。
午。
秦。
未。
中山。
宋。
申。
齊。
酉。
魯。
戌。
越。
亥。
燕。
龍首經曰。
子。
齊。
青州。
醜。
吳。
越。
揚州。
寅。
燕。
幽州。
卯。
宋。
豫州。
辰。
晉。
兖州。
巳。
楚。
荊州。
午。
周。
三河。
未。
秦。
雍州。
申。
蜀。
益州。
酉。
梁州。
戌。
徐州。
亥。
衛。
并州。
若地辰之位。
史漢近之。
星次而論。
龍首為當。
其配人身。
甲乙為頭。
丙丁為胸脅。
戊己為心腹。
庚辛為股。
壬癸為手足。
則子為頭。
醜亥為胸臂。
寅戌為手。
卯酉為腰脅。
辰申為尻肱。
巳未為胫。
午為足。
此皆初為首。
末為足。
配五藏也。
幹以甲乙為肝。
丙丁為心。
戊己為脾。
庚辛為肺。
壬癸為腎也。
支以寅卯為肝。
巳午為心。
辰戌醜未為脾。
申酉為肺。
亥子為腎。
此皆從五行配之。
又幹以甲乙為皮毛。
丙丁為爪筋。
戊己為肉。
庚辛為骨。
壬癸為血脈也。
支以寅卯為皮毛。
巳午為爪筋。
辰戊醜未為肉。
申酉為骨。
亥子為血脈也。
木生在地上。
故為皮毛。
火有猛毅。
故為爪筋。
土有持載。
故以為肉。
金性堅剛。
故為骨。
水本流潤。
故是血脈。
并支幹所配。
故以備釋。
第六論五行相雜就此分為三段一論五行體雜二論支幹雜三論方位雜一者論五行體雜 凡五行均布。
徧在萬有。
不可定守一途。
今先論五行體雜。
但其氣周流。
随事而用。
若言不雜。
水隻應一。
何故謂五而為六。
火。
金。
木。
土。
并爾。
當知生數為本。
成數為雜。
既有雜。
故一行當體。
卽有五義。
如木有曲直。
此是木也。
木中有火。
則是火也。
木堪為兵仗。
有擊觸之能。
卽是金也。
木中有潤。
卽是水也。
木吐華葉子實。
卽是土也。
火。
外陽。
卽是火也。
内陰。
卽是水也。
能殺。
卽是金也。
能熟。
卽是木也。
能生。
卽是土也。
土。
能生。
卽是土也。
能容。
卽是水也。
能成。
卽是木也。
能防。
卽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