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火曰炎上。
炎上者。
南方。
揚光輝在盛夏。
氣極上。
故曰炎上。
王者向明而治。
蓋取其象。
古者明王南面聽政。
攬海内雄俊。
積之于朝。
以助明也。
退邪佞之人臣。
投之于野。
以通壅塞。
任得其人。
則天下大治。
垂拱無為。
易以離為火。
為明。
重離。
重明。
則君臣俱明也。
明則順火氣。
火氣順則如其性。
如其性則能成熟。
順人士之用。
用之則起。
舍之則止。
若人君不明。
遠賢良。
進讒佞。
棄法律。
疎骨肉。
殺忠谏。
赦罪人。
廢适立庶。
以妾為妻。
則火失其性。
不用則起。
随風斜行。
焚宗廟宮室。
燎于民居。
故曰火不炎上。
土爰稼穑。
稼穑者。
種曰稼。
斂曰穑。
土為地道。
萬物貫穿而生。
故曰稼穑。
土居中。
以主四季。
成四時。
中央。
為内事宮室夫婦親屬之象。
古者天子至于士人。
宮室寝處。
皆有高卑節度。
與其過也。
甯儉。
禹卑宮室。
孔子善之。
後夫人左右妾媵有差。
九族有序。
骨肉有恩。
為百姓之所軌則也。
如此順中和之氣。
則土得其性。
得其性。
則百谷實而稼穑成。
如人君縱意廣宮室台榭。
镂雕五色。
罷盡人力。
親疎無别。
妻妾過度。
則土失其性。
土失其性。
則氣亂。
稼穑不成。
故五谷不登。
風霧為害。
故曰土不稼穑。
金曰從革。
從革者。
革。
更也。
從範而更。
形革成器也。
西方物既成。
殺氣之盛。
故秋氣起而鷹隼擊。
春氣動而鷹隼化。
此殺生之二端。
是以白露為霜。
霜者。
殺伐之表。
王者教兵。
集戎事以誅不義。
禁暴亂以安百姓。
古之人君。
安不忘危。
以戒不虞。
故曰。
天下雖安。
忘戰者危。
國邑雖強。
盒摒必亡。
殺伐必應義。
應義則金氣順。
金氣順則如其性。
如其性者。
工冶鑄作。
革形成器。
如人君樂侵淩。
好攻戰。
貪色賂。
輕百姓之命。
人民騷動。
則金失其性。
冶鑄不化。
凝滞渠堅。
不成者衆。
秋時萬物皆熟。
百谷已熟。
若逆金氣。
則萬物不成。
故曰金不從革。
水曰潤下。
潤下者。
水流濕。
就污下也。
北方至陰。
宗廟祭祀之象。
冬。
陽之所始。
陰之所終。
終始者。
綱紀時也。
死者魂氣上天為神。
魄氣下降為鬼。
精氣散在于外而不反。
故為之宗廟。
以收散也。
易曰。
渙。
亨。
王假有廟。
此之謂也。
夫聖人之德。
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天子親耕。
以供粢盛。
王後親蠶。
以供祭服。
敬之至也。
敬之至。
則鬼神報之以介福。
此順水氣。
水氣順。
則如其性。
如其性。
則源泉通流。
以利民用。
若人君廢祭祀。
慢鬼神。
逆天時。
則水失其性。
水暴出。
漂溢沒溺。
壞城邑。
為人之害。
故曰水不潤下也。
第三明數就此分為五段一者起大衍論易動靜數二者論五行及生成數三者論支幹數四者論納音數五者論九宮數第一起大衍論易動靜數 凡萬物之始。
莫不始于無。
而後有。
是故易有大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序。
四序。
生之所生也。
有萬物滋繁。
然後萬物生成也。
皆由陰陽二氣。
鼓舞陶鑄。
互相交感。
故孤陽不能獨生。
單陰不能獨成。
必須配合以爐冶。
爾乃萬物化通。
是則天有其象。
精氣下流。
地道含化。
以資形始。
陰陽消長。
生殺用成。
明其道難明。
非數不可究。
故因子以辨之。
數之顯理。
猶筌蹄之取魚兔。
陽順唱始。
陰佐其終。
窮奇偶之數。
備相成之道。
極變化之源者。
詳于蓍策之數也。
七八為靜。
九六為動。
陽動而進。
變七之九。
象氣息也。
明陽道之舒。
以象君德。
唱始不休。
無所屈後。
去極一等。
而猶進之。
故九動也。
陰動而退。
變八之六。
象氣消也。
以明臣法有所屈後。
唱和而已。
蕝霧近君。
則靖息以聽命。
必須退讓。
以明其義。
故八靜也。
易曰。
分二以象兩。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
以象四時者。
餘手有四七。
故名七也。
有四八。
故名八也。
有此。
則靜爻之數。
夏殷尚質。
以用靜爻占之。
餘有四九。
故名九也。
有四六。
故名六也。
此則動爻之數。
周備質文。
故兼用動爻。
凡大衍極天地之數。
五十有五也。
京房以十日。
十二辰。
二十八宿。
合應五十。
其一不用者。
天之生氣。
将欲以虛求實。
故用四十九焉。
馬融以易之大極。
為北辰也。
生兩儀。
兩儀生日月。
日月生四時。
四時生五行。
五行生十二月。
十二月生二十四氣。
北辰居位不動。
其餘四十九。
轉運而用也。
鄭玄曰。
貞悔六爻。
本有五十。
定所用者。
四十有九。
天地之數。
本五十五。
天五與地十通。
天一與地六通。
數之者氣則有并。
并則宜減焉。
大衍減五。
故有五十。
其用減一。
故四十有九。
不并者。
不可減也。
今總其數五十者。
天一至地十。
凡五十五也。
此合生成之數。
若止言生數。
唯十有五。
從一至五也。
易之所象。
爻盡之。
有邃。
故自天地以下。
日月等數。
皆為蓍卦所攝。
循環變轉。
萬世無窮。
而五十有五。
五本并數。
并數者。
天之與地共。
各有一體。
體各有一正應敵對。
今盈于五。
則是氣之并數。
并不再用。
是其配義。
配則為虛。
不當于實。
不當于實。
故事無所主。
所以揲蓍不用。
又虛其一者。
挂一象無。
無無可象。
故有之用極。
則無之功見。
故曰。
尋大業而得吉兇。
尋吉兇而得八卦。
尋八卦以得四時。
尋四時以至兩儀。
尋兩儀以至太極。
太極者。
大殺而極。
窮無之緻也。
遣有以極邃。
減多以就少。
此之謂也。
故曰。
太極無所複象。
明其空寂。
非言象所诠也。
第二論五行及生成數 行言五者。
明萬物雖多。
數不過五。
故在天為五星。
其神為五帝。
孔子曰。
昔丘聞諸老聃雲。
天有五行。
木金水火土。
其神謂之五帝。
在地為五方。
其鎭為五嶽。
物理論雲。
鎭之以五嶽。
在人為五藏。
其候五官。
黃帝素問雲。
五藏候在五官。
眼耳口鼻舌也。
五行遞相負載。
休王相生。
生成萬物。
運用不休。
故雲行也。
春秋繁露雲。
天地之氣。
列為五行。
夫五行者。
行也。
易上系曰。
天數五。
王曰。
謂一三五七九也。
韓曰。
五奇也。
地數五。
王曰。
謂二四六八十也。
韓曰。
五偶也。
五位相得。
王曰。
五位。
金木水火土也。
而各有合。
王曰。
謂水。
在天為一。
在地為六。
六一合于北。
火。
在天為七。
在地為二。
二七合于南。
金。
在天為九。
在地為四。
四九合于西。
木。
在天為三。
在地為八。
三八合于東。
土。
在天為五。
在地為十。
五十合于中。
故曰。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
謝曰。
陰陽相應。
奇偶相配。
各有合也。
韓曰。
天地之數各有五。
五數相配。
以合成金木水火土也。
尚書洪範篇曰。
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皆其生數。
禮記月令篇雲。
木數八。
火數七。
金數九。
水數六。
土數五。
皆其成數。
唯土言生數。
天以一生水于北方。
君子之位。
陽氣微動于黃泉之下。
始動無二。
天數與陽合而為一。
水雖陰物。
陽在于内。
從陽之始。
故水數一也。
極陽生陰。
陰始于午。
始亦無二。
陰陽二氣。
各有其始。
正應言一。
而雲二者。
以陽尊故。
尊既括始。
陰卑贊和。
配故能生。
而陽數偶陰在火中。
火雖陽物。
義從陰。
配合陰始。
故從始立義。
故火數二也。
老子雲。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
是知皆有一義。
唱和同始。
是以雲。
木配陽動。
而左長于東方。
長則滋繁。
滋繁則數增。
故木數三也。
陰佐陽消。
陰道右轉。
而居于西。
在陽之後。
理無等義。
故金數四也。
陰陽之數。
始乎一周。
然後陽達于中。
總括四行。
苞則彌多。
故土數五也。
此并生數。
皆雲據始。
未明成數。
數既未成。
亦未能為用。
穎容春秋釋例雲。
五行生數。
未能變化。
各成其事。
水凝而未能流行。
火有形而未生炎光。
木精破而體剛。
金強而斫。
土鹵而斥。
于是天以五臨民。
君化之。
傳曰。
配以五成。
所以用五者。
天之中數也。
于是水得于五。
其數六。
用能潤下。
火得于五。
其數七。
用能炎上。
木得于五。
其數八。
用能曲直。
金得于五。
其數九。
用能從革。
土得于五。
其數十。
用能稼穑。
鄭玄雲。
數若止五。
則陽無匹偶。
陰無配義。
故合之而成數也。
奇者。
陽唱于始。
為制為度。
偶者。
陰之本。
得陽乃成。
故天以一始生水于北方。
地以其六而成之。
使其流潤也。
地以二生火于南方。
天以七而成之。
使其光曜也。
天以三生木于東方
炎上者。
南方。
揚光輝在盛夏。
氣極上。
故曰炎上。
王者向明而治。
蓋取其象。
古者明王南面聽政。
攬海内雄俊。
積之于朝。
以助明也。
退邪佞之人臣。
投之于野。
以通壅塞。
任得其人。
則天下大治。
垂拱無為。
易以離為火。
為明。
重離。
重明。
則君臣俱明也。
明則順火氣。
火氣順則如其性。
如其性則能成熟。
順人士之用。
用之則起。
舍之則止。
若人君不明。
遠賢良。
進讒佞。
棄法律。
疎骨肉。
殺忠谏。
赦罪人。
廢适立庶。
以妾為妻。
則火失其性。
不用則起。
随風斜行。
焚宗廟宮室。
燎于民居。
故曰火不炎上。
土爰稼穑。
稼穑者。
種曰稼。
斂曰穑。
土為地道。
萬物貫穿而生。
故曰稼穑。
土居中。
以主四季。
成四時。
中央。
為内事宮室夫婦親屬之象。
古者天子至于士人。
宮室寝處。
皆有高卑節度。
與其過也。
甯儉。
禹卑宮室。
孔子善之。
後夫人左右妾媵有差。
九族有序。
骨肉有恩。
為百姓之所軌則也。
如此順中和之氣。
則土得其性。
得其性。
則百谷實而稼穑成。
如人君縱意廣宮室台榭。
镂雕五色。
罷盡人力。
親疎無别。
妻妾過度。
則土失其性。
土失其性。
則氣亂。
稼穑不成。
故五谷不登。
風霧為害。
故曰土不稼穑。
金曰從革。
從革者。
革。
更也。
從範而更。
形革成器也。
西方物既成。
殺氣之盛。
故秋氣起而鷹隼擊。
春氣動而鷹隼化。
此殺生之二端。
是以白露為霜。
霜者。
殺伐之表。
王者教兵。
集戎事以誅不義。
禁暴亂以安百姓。
古之人君。
安不忘危。
以戒不虞。
故曰。
天下雖安。
忘戰者危。
國邑雖強。
盒摒必亡。
殺伐必應義。
應義則金氣順。
金氣順則如其性。
如其性者。
工冶鑄作。
革形成器。
如人君樂侵淩。
好攻戰。
貪色賂。
輕百姓之命。
人民騷動。
則金失其性。
冶鑄不化。
凝滞渠堅。
不成者衆。
秋時萬物皆熟。
百谷已熟。
若逆金氣。
則萬物不成。
故曰金不從革。
水曰潤下。
潤下者。
水流濕。
就污下也。
北方至陰。
宗廟祭祀之象。
冬。
陽之所始。
陰之所終。
終始者。
綱紀時也。
死者魂氣上天為神。
魄氣下降為鬼。
精氣散在于外而不反。
故為之宗廟。
以收散也。
易曰。
渙。
亨。
王假有廟。
此之謂也。
夫聖人之德。
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天子親耕。
以供粢盛。
王後親蠶。
以供祭服。
敬之至也。
敬之至。
則鬼神報之以介福。
此順水氣。
水氣順。
則如其性。
如其性。
則源泉通流。
以利民用。
若人君廢祭祀。
慢鬼神。
逆天時。
則水失其性。
水暴出。
漂溢沒溺。
壞城邑。
為人之害。
故曰水不潤下也。
第三明數就此分為五段一者起大衍論易動靜數二者論五行及生成數三者論支幹數四者論納音數五者論九宮數第一起大衍論易動靜數 凡萬物之始。
莫不始于無。
而後有。
是故易有大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序。
四序。
生之所生也。
有萬物滋繁。
然後萬物生成也。
皆由陰陽二氣。
鼓舞陶鑄。
互相交感。
故孤陽不能獨生。
單陰不能獨成。
必須配合以爐冶。
爾乃萬物化通。
是則天有其象。
精氣下流。
地道含化。
以資形始。
陰陽消長。
生殺用成。
明其道難明。
非數不可究。
故因子以辨之。
數之顯理。
猶筌蹄之取魚兔。
陽順唱始。
陰佐其終。
窮奇偶之數。
備相成之道。
極變化之源者。
詳于蓍策之數也。
七八為靜。
九六為動。
陽動而進。
變七之九。
象氣息也。
明陽道之舒。
以象君德。
唱始不休。
無所屈後。
去極一等。
而猶進之。
故九動也。
陰動而退。
變八之六。
象氣消也。
以明臣法有所屈後。
唱和而已。
蕝霧近君。
則靖息以聽命。
必須退讓。
以明其義。
故八靜也。
易曰。
分二以象兩。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
以象四時者。
餘手有四七。
故名七也。
有四八。
故名八也。
有此。
則靜爻之數。
夏殷尚質。
以用靜爻占之。
餘有四九。
故名九也。
有四六。
故名六也。
此則動爻之數。
周備質文。
故兼用動爻。
凡大衍極天地之數。
五十有五也。
京房以十日。
十二辰。
二十八宿。
合應五十。
其一不用者。
天之生氣。
将欲以虛求實。
故用四十九焉。
馬融以易之大極。
為北辰也。
生兩儀。
兩儀生日月。
日月生四時。
四時生五行。
五行生十二月。
十二月生二十四氣。
北辰居位不動。
其餘四十九。
轉運而用也。
鄭玄曰。
貞悔六爻。
本有五十。
定所用者。
四十有九。
天地之數。
本五十五。
天五與地十通。
天一與地六通。
數之者氣則有并。
并則宜減焉。
大衍減五。
故有五十。
其用減一。
故四十有九。
不并者。
不可減也。
今總其數五十者。
天一至地十。
凡五十五也。
此合生成之數。
若止言生數。
唯十有五。
從一至五也。
易之所象。
爻盡之。
有邃。
故自天地以下。
日月等數。
皆為蓍卦所攝。
循環變轉。
萬世無窮。
而五十有五。
五本并數。
并數者。
天之與地共。
各有一體。
體各有一正應敵對。
今盈于五。
則是氣之并數。
并不再用。
是其配義。
配則為虛。
不當于實。
不當于實。
故事無所主。
所以揲蓍不用。
又虛其一者。
挂一象無。
無無可象。
故有之用極。
則無之功見。
故曰。
尋大業而得吉兇。
尋吉兇而得八卦。
尋八卦以得四時。
尋四時以至兩儀。
尋兩儀以至太極。
太極者。
大殺而極。
窮無之緻也。
遣有以極邃。
減多以就少。
此之謂也。
故曰。
太極無所複象。
明其空寂。
非言象所诠也。
第二論五行及生成數 行言五者。
明萬物雖多。
數不過五。
故在天為五星。
其神為五帝。
孔子曰。
昔丘聞諸老聃雲。
天有五行。
木金水火土。
其神謂之五帝。
在地為五方。
其鎭為五嶽。
物理論雲。
鎭之以五嶽。
在人為五藏。
其候五官。
黃帝素問雲。
五藏候在五官。
眼耳口鼻舌也。
五行遞相負載。
休王相生。
生成萬物。
運用不休。
故雲行也。
春秋繁露雲。
天地之氣。
列為五行。
夫五行者。
行也。
易上系曰。
天數五。
王曰。
謂一三五七九也。
韓曰。
五奇也。
地數五。
王曰。
謂二四六八十也。
韓曰。
五偶也。
五位相得。
王曰。
五位。
金木水火土也。
而各有合。
王曰。
謂水。
在天為一。
在地為六。
六一合于北。
火。
在天為七。
在地為二。
二七合于南。
金。
在天為九。
在地為四。
四九合于西。
木。
在天為三。
在地為八。
三八合于東。
土。
在天為五。
在地為十。
五十合于中。
故曰。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
謝曰。
陰陽相應。
奇偶相配。
各有合也。
韓曰。
天地之數各有五。
五數相配。
以合成金木水火土也。
尚書洪範篇曰。
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皆其生數。
禮記月令篇雲。
木數八。
火數七。
金數九。
水數六。
土數五。
皆其成數。
唯土言生數。
天以一生水于北方。
君子之位。
陽氣微動于黃泉之下。
始動無二。
天數與陽合而為一。
水雖陰物。
陽在于内。
從陽之始。
故水數一也。
極陽生陰。
陰始于午。
始亦無二。
陰陽二氣。
各有其始。
正應言一。
而雲二者。
以陽尊故。
尊既括始。
陰卑贊和。
配故能生。
而陽數偶陰在火中。
火雖陽物。
義從陰。
配合陰始。
故從始立義。
故火數二也。
老子雲。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
是知皆有一義。
唱和同始。
是以雲。
木配陽動。
而左長于東方。
長則滋繁。
滋繁則數增。
故木數三也。
陰佐陽消。
陰道右轉。
而居于西。
在陽之後。
理無等義。
故金數四也。
陰陽之數。
始乎一周。
然後陽達于中。
總括四行。
苞則彌多。
故土數五也。
此并生數。
皆雲據始。
未明成數。
數既未成。
亦未能為用。
穎容春秋釋例雲。
五行生數。
未能變化。
各成其事。
水凝而未能流行。
火有形而未生炎光。
木精破而體剛。
金強而斫。
土鹵而斥。
于是天以五臨民。
君化之。
傳曰。
配以五成。
所以用五者。
天之中數也。
于是水得于五。
其數六。
用能潤下。
火得于五。
其數七。
用能炎上。
木得于五。
其數八。
用能曲直。
金得于五。
其數九。
用能從革。
土得于五。
其數十。
用能稼穑。
鄭玄雲。
數若止五。
則陽無匹偶。
陰無配義。
故合之而成數也。
奇者。
陽唱于始。
為制為度。
偶者。
陰之本。
得陽乃成。
故天以一始生水于北方。
地以其六而成之。
使其流潤也。
地以二生火于南方。
天以七而成之。
使其光曜也。
天以三生木于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