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部藥隊

關燈
氣,若瘧不由于岚瘴,氣不實、邪不盛者,并忌。

    市醫不審病源,用以截痰瘧,則成氣虛膨脹者,比比矣。

     〔利〕辛溫,入脾胃二經,破瘴厲之瘧,消痰食之愆,氣猛而濁,用宜慎之。

     〔修治〕形如诃子,皮黑濃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鐵。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草豆蔻 〔害〕辛燥犯血,陰不足者遠之。

    凡瘧不由瘴氣,心胃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洩瀉暴注口渴,而由于暑氣濕熱,法鹹忌之。

     〔利〕辛溫,入肺、脾、胃三經。

    散寒止心腹痛,下氣驅逆滿之,開胃而理霍亂吐瀉,攻堅而破噎膈症瘕。

    辛能破滞,香能達脾,溫能散寒。

     〔修治〕形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棱峭。

    仁辛香,氣和,去膜微炒用。

    滇廣所産名草果,閩産名草豆蔻也。

    氣異而功用亦别矣。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蒼術 〔害〕辛溫燥烈,大便燥結多汗者忌用。

    餘與白術禁例同。

     〔利〕苦辛溫,入脾胃二經。

    燥濕消痰,發汗解郁,除山岚瘴氣,弭災惡疾。

     〔修治〕出茅山,堅小有朱砂點者良。

    糯米泔浸焙幹,同芝麻炒,以制其燥。

    本草經不分蒼白。

    陶隐居分兩種施用。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胡椒 (見肝部)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木香 (見肝部)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煨姜 〔害〕見前幹姜條。

     〔利〕辛溫燥散未甚,止嘔和中,溫脾胃最平安。

    并棗用,宜煨姜。

     〔修治〕取生姜洗淨,用粗紙包裹,浸濕入火灰中,煨熟切片入藥。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烏藥 〔害〕辛溫,散氣之品。

    病屬氣血虛,而内熱者忌之。

    時醫多以香附同用,治女子一切氣病。

    然有虛實寒熱,冷氣暴氣,用之固宜;虛氣熱氣,用之贻害。

    故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熱、口渴、口幹、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内熱之病,皆不宜服。

     〔利〕入肺、脾、胃、膀胱,通溫三焦,辛溫芳馥,下氣溫中,治膀胱冷氣攻沖,胸腹積停為痛,天行疫瘴,鬼犯蟲傷。

     〔修治〕八月采,根有車毂紋,形如連珠,天台者香白,不及南海之力大,酒浸一宿炒,亦有研用者。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藿香 〔害〕芳烈升陽,雖能止嘔,治吐逆,若胃熱作嘔,法并禁用。

    中焦火盛,及陰虛火旺,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并禁。

     〔利〕辛微溫,溫中開胃,行氣止嘔,禀清和芳烈之氣,治心腹絞痛,霍亂吐瀉,為脾肺達氣要藥。

    梗達氣為長,而芳烈遜之。

     〔修治〕出交廣,方莖有節葉,微似茄葉,古惟用葉。

    今枝梗亦用,因葉多僞也。

    六七月采,曬幹,乃芬香。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益智仁 〔害〕其氣芳香,惟性本燥熱,病屬血燥有熱,而崩帶遺濁者,皆當忌之。

    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虛;小便餘瀝,由于水涸精虧内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洩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忌用。

     〔利〕補腎扶脾胃,溫中進飲食,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

    辛能開散,使郁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

     〔修治〕出嶺南,形如棗核,取仁鹽水炒。

    五六月熟,其子如筆頭,兩頭尖,長七八分。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砂仁 〔害〕辛竄性燥,血虛火炎者勿用。

    胎婦多服耗氣,必緻難産。

    凡腹痛屬火,洩瀉得之暑熱;胎動由于血熱;滞下由于濕熱;上氣咳逆,由于火沖迫肺,而不由于寒氣所滞;皆須詳察鑒别。

    誤則有損無益,宜慎之。

     〔利〕芳香歸脾,辛能潤腎,下氣化食,治心疼欲嘔,開脾胃要藥,和中氣正品。

    若腎氣不歸元,非此向導不濟,胎喜疏利,故主之。

    陽春砂仁,即縮砂仁,其性同,而長于開胃。

    砂仁殼力緩。

     〔修治〕出嶺南,七八月采,炒去衣,研入藥。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白蔻仁 〔害〕辛熱燥烈,流行三焦,凡嘔吐不因于寒及陽虛者,皆不得入。

    如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症,法鹹忌用。

     〔利〕辛溫,入脾胃,通溫三焦,寬中氣滞,溫中除吐逆,開胃消飲食,治瘧症,除目翳。

     蔻殼力稍遜。

     〔修治〕番舶來者良,去衣微焙研細用。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米谷 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氣,平和五髒,補益氣血,除煩清熱,利便止渴,是無害于病症。

     惟患霍亂之後,忌粥及米飯。

    有早中晚者,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

     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糯溫,陳廪平。

     除霍亂症外,餘皆有益于人,而無損也。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焦谷芽 甘溫消食,與麥芽同功,而性不損元。

    溫中偏長,為消食建脾,開胃和中之要藥。

    生谷芽,長于開胃。

     脾部藥隊〔溫脾次将〕 蜀椒 〔害〕純陽之氣,雖除寒濕,散風邪,然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大腸積熱下血,鹹不宜用。

    凡洩瀉由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

    陰痿腳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冷所緻者,不宜入下焦藥用。

    一切陰虛陽盛,火熱沖上,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症,法所鹹忌。

    陰虛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诜曰:五月食椒,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别錄曰:大熱多食,令人乏氣喘促。

    閉口椒有毒,能殺人。

     〔利〕辛熱,入脾、肺、右腎、命門,溫脾胃而擊三焦之冷滞,補元陽而蕩六腑之沉寒。

     燥濕發汗,消食除脹;治腎氣上逆,能導火歸元;止嘔吐瀉利,消痰飲水腫,通血脈而消痿痹,行肢節而健機關,破症瘕,安蛔蟲,蟲聞椒即伏。

     椒禀純陽之性,乃除寒濕,散風邪,溫脾胃,暖命門之要藥。

     椒目苦辛少毒,善消水脹腫滿定喘,可塞耳聾。

    塞耳聾者,通關補腎之功也。

     〔修治〕蜀産,肉濃皮皺,為川椒,比秦椒略小。

    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名椒紅,得鹽良。

    中其毒者,用涼水麻仁漿解之。

     秦椒,俗名花椒。

    比川椒味短,紋低,禁忌俱同川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