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部藥隊
關燈
小
中
大
陽,其性浮多沉少。
若内真熱,而外假寒,陰虛内熱,血液衰少,傷寒,溫疫,熱霍亂,陽厥等症,投之靡不立斃。
謹列其害于後。
醫師令命,宜深鑿之,亦人之大幸也。
凡病患一見内熱口燥,咽幹口渴,渴欲引飲,咳嗽痰多,煩燥,五心煩熱,惡寒,陰虛内熱外寒,虛火上攻齒痛,脾陰不足,以緻飲食無味,小便黃赤短澀及不利,大便不通或燥結,腹内覺熱悶,喜飲冷漿及鮮果,畏火及日光,兼畏人聲及木聲,及虛陽易興,夢洩不止,産後發熱,産後血行不止,及惡瘡臭穢,小産憎寒壯熱,中暑厥暈,陰虛頭暈,中暑暴洩,利下如火,赤白帶下,小兒中暑傷食作洩,小便短赤,口渴思飲,血虛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嘔,外類反胃而惡熱焦煩,得寒暫止,中熱腹中絞痛,中暑霍亂吐瀉,或幹霍亂,或久瘧寒熱并盛,或赤白濁,赤白淋,尿血便血,血崩,吐衄,齒衄,舌上出血,目昏神短,耳鳴,盜汗,汗血,多汗,惡熱,老人精絕陽痿,少年縱欲傷精,以緻陰精失守,婦人血枯無子,血枯經閉,腎虛小便餘瀝,血虛大便燥結,陰虛口苦,舌幹,心經有熱,夢寐紛纭,下部濕熱,行履重滞,濕熱痿痹,濕熱作瀉,濕熱腳氣,小兒急驚内熱,痘瘡幹焦黑陷,痘瘡火閉不出,痘瘡皮薄嬌紅,痘瘡因熱切牙,痘瘡挾熱下利,痘瘡餘毒生癰,中風僵仆不語,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半身不遂,中風痰多神昏,一切癰疽未潰,金瘡失血發痙,血虛頭痛,偏頭風痛,以上男女内外小兒約數十症,屬陰虛及諸火熱,無關陽弱,亦非陰寒,法所均忌。
倘誤犯之,輕變為重,重者必死。
臨症施治,宜謹審之!世徒見其投之陽虛之侯,服之功效甚捷,而不知其用之陰虛如上諸病,亦複下咽莫救,枉害人命,可不慎諸。
好古雲: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若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易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
〔利〕甘辛熱,入脾腎,通行諸經。
補元陽,益氣力,堅筋骨。
治心腹冷痛,寒濕痿,足膝癱瘓,堅瘕症積。
能墜胎,熱而善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禀雄壯之質,有斬關之能;引補氣藥,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驅在表之風寒;引溫運藥,以逐在裡之冷濕。
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
生附子,毒緊功烈。
附子尖,宣吐風痰,其性銳達。
制川烏,性稍緩于附子。
生川烏,毒緊功烈。
制天雄,辛熱入肺腎二經,除寒濕痿,強陽壯筋骨。
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生用須如陰制之法,去皮臍入藥。
〔修治〕十一月播種,春苗生,九月采根者乃佳。
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旁而生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附而長者,為天雄;陽而尖者為天錐附;附而上出者為側子;附而散生者,為漏藍子;皆脈絡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貴,故專附名也。
川産為勝,土人以鹽腌之,則減其性。
陝西出者名西附,體堅而外皮光潔;四川出者名川附,體松而外皮多細塊,以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頂大者良。
煎甘草湯,浸令透,然後切片,慢火炒黃,而幹放泥地上出火毒。
有用水浸、面裹、煨令發折,則雖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
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鹽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氣味煎出,其力尤薄。
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耳,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陽剛之性矣。
尤非法之善者。
惟用甘草湯泡浸,則毒解而力不減,尤為盡善矣。
市醫淡漂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爾。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幹姜 〔害〕性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氣動血,損陰傷目。
凡陰虛内熱,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髒毒痛漏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用。
孕婦尤忌。
癰疽人多食,則生惡肉突出。
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損壽,減筋力。
又雲秋不食姜,令人瀉氣。
〔利〕辛熱,宣肺氣,燥脾濕,溫經逐寒,開胃扶脾,消食去滞,理翻胃腹痛,具消痰破血之功,除積脹瘕症,有下氣溫中之效。
炮姜幹姜本辛,泡之則苦,大熱大燥,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
除胃冷,祛寒濕,能去髒腑沉寒痼冷,能止血。
所謂止血者,血虛則熱,熱則妄行,炒黑則能引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熱退,此陽生陰長之義。
且黑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
能去惡血,生新血。
血寒者多用,血熱者宜少用,不過三四分,為向導而已。
引附子,則入腎能通脈回陽,多用則耗散元氣。
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
〔修治〕九月采母姜,曬幹姜,白淨結實者良。
如懼其散,炒黃用,或炒微黑。
市醫将幹姜泡淡用之,殊屬可笑。
幹姜炮黑,為炮姜,一名黑姜。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巴豆霜 〔害〕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将,不可濫用。
郁滞雖開,真陰随損。
從正曰:傷寒風濕,痘瘡,産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
觀二公之言,則巴豆之為害,可畏也。
此禀火烈之氣,觸人肌膚,無有不灼爛。
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肌,須臾即發出一泡。
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咽徐徐而走,無論下後耗真陰,及髒腑被其熏灼,能免潰爛之患耶?凡一切湯劑丸散,切勿妄投。
即不得已急症,欲借其開通道路之力,亦須炒熟,壓令油極淨,入少許,中病即止。
〔利〕辛熱,入肺、脾、胃、大小腸五經。
蕩五髒,滌六腑,幾于煎腸刮胃,攻堅積,破痰癖,真可斬關奪門;氣血與食,一攻而殆盡;痰蟲及水,傾倒而無遺;立墜胎兒,善拔疔毒。
〔修治〕八月采,陰幹去心皮,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或用殼、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炙,燒存性用。
壓去油,名巴豆霜,如去心、去膜油、生用、炒用,為急治水谷道路之劑。
炒去煙令紫黑用,為緩治消堅磨積,可以止瀉也。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肉豆蔻 〔害〕香燥偏陽,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溫熱積滞方盛,瀉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則洩氣。
〔利〕辛溫,入肺、脾、胃、大腸四經。
功專溫中,亦能下氣,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
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
〔修治〕六七月采,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绉紋,内有斑紋,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須去油淨,忌鐵。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草果 〔害〕辛熱破
若内真熱,而外假寒,陰虛内熱,血液衰少,傷寒,溫疫,熱霍亂,陽厥等症,投之靡不立斃。
謹列其害于後。
醫師令命,宜深鑿之,亦人之大幸也。
凡病患一見内熱口燥,咽幹口渴,渴欲引飲,咳嗽痰多,煩燥,五心煩熱,惡寒,陰虛内熱外寒,虛火上攻齒痛,脾陰不足,以緻飲食無味,小便黃赤短澀及不利,大便不通或燥結,腹内覺熱悶,喜飲冷漿及鮮果,畏火及日光,兼畏人聲及木聲,及虛陽易興,夢洩不止,産後發熱,産後血行不止,及惡瘡臭穢,小産憎寒壯熱,中暑厥暈,陰虛頭暈,中暑暴洩,利下如火,赤白帶下,小兒中暑傷食作洩,小便短赤,口渴思飲,血虛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嘔,外類反胃而惡熱焦煩,得寒暫止,中熱腹中絞痛,中暑霍亂吐瀉,或幹霍亂,或久瘧寒熱并盛,或赤白濁,赤白淋,尿血便血,血崩,吐衄,齒衄,舌上出血,目昏神短,耳鳴,盜汗,汗血,多汗,惡熱,老人精絕陽痿,少年縱欲傷精,以緻陰精失守,婦人血枯無子,血枯經閉,腎虛小便餘瀝,血虛大便燥結,陰虛口苦,舌幹,心經有熱,夢寐紛纭,下部濕熱,行履重滞,濕熱痿痹,濕熱作瀉,濕熱腳氣,小兒急驚内熱,痘瘡幹焦黑陷,痘瘡火閉不出,痘瘡皮薄嬌紅,痘瘡因熱切牙,痘瘡挾熱下利,痘瘡餘毒生癰,中風僵仆不語,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半身不遂,中風痰多神昏,一切癰疽未潰,金瘡失血發痙,血虛頭痛,偏頭風痛,以上男女内外小兒約數十症,屬陰虛及諸火熱,無關陽弱,亦非陰寒,法所均忌。
倘誤犯之,輕變為重,重者必死。
臨症施治,宜謹審之!世徒見其投之陽虛之侯,服之功效甚捷,而不知其用之陰虛如上諸病,亦複下咽莫救,枉害人命,可不慎諸。
好古雲: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若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易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
〔利〕甘辛熱,入脾腎,通行諸經。
補元陽,益氣力,堅筋骨。
治心腹冷痛,寒濕痿,足膝癱瘓,堅瘕症積。
能墜胎,熱而善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禀雄壯之質,有斬關之能;引補氣藥,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驅在表之風寒;引溫運藥,以逐在裡之冷濕。
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
生附子,毒緊功烈。
附子尖,宣吐風痰,其性銳達。
制川烏,性稍緩于附子。
生川烏,毒緊功烈。
制天雄,辛熱入肺腎二經,除寒濕痿,強陽壯筋骨。
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生用須如陰制之法,去皮臍入藥。
〔修治〕十一月播種,春苗生,九月采根者乃佳。
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旁而生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附而長者,為天雄;陽而尖者為天錐附;附而上出者為側子;附而散生者,為漏藍子;皆脈絡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貴,故專附名也。
川産為勝,土人以鹽腌之,則減其性。
陝西出者名西附,體堅而外皮光潔;四川出者名川附,體松而外皮多細塊,以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頂大者良。
煎甘草湯,浸令透,然後切片,慢火炒黃,而幹放泥地上出火毒。
有用水浸、面裹、煨令發折,則雖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
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鹽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氣味煎出,其力尤薄。
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耳,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陽剛之性矣。
尤非法之善者。
惟用甘草湯泡浸,則毒解而力不減,尤為盡善矣。
市醫淡漂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爾。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幹姜 〔害〕性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氣動血,損陰傷目。
凡陰虛内熱,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髒毒痛漏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用。
孕婦尤忌。
癰疽人多食,則生惡肉突出。
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損壽,減筋力。
又雲秋不食姜,令人瀉氣。
〔利〕辛熱,宣肺氣,燥脾濕,溫經逐寒,開胃扶脾,消食去滞,理翻胃腹痛,具消痰破血之功,除積脹瘕症,有下氣溫中之效。
炮姜幹姜本辛,泡之則苦,大熱大燥,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
除胃冷,祛寒濕,能去髒腑沉寒痼冷,能止血。
所謂止血者,血虛則熱,熱則妄行,炒黑則能引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熱退,此陽生陰長之義。
且黑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
能去惡血,生新血。
血寒者多用,血熱者宜少用,不過三四分,為向導而已。
引附子,則入腎能通脈回陽,多用則耗散元氣。
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
〔修治〕九月采母姜,曬幹姜,白淨結實者良。
如懼其散,炒黃用,或炒微黑。
市醫将幹姜泡淡用之,殊屬可笑。
幹姜炮黑,為炮姜,一名黑姜。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巴豆霜 〔害〕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将,不可濫用。
郁滞雖開,真陰随損。
從正曰:傷寒風濕,痘瘡,産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
觀二公之言,則巴豆之為害,可畏也。
此禀火烈之氣,觸人肌膚,無有不灼爛。
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肌,須臾即發出一泡。
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咽徐徐而走,無論下後耗真陰,及髒腑被其熏灼,能免潰爛之患耶?凡一切湯劑丸散,切勿妄投。
即不得已急症,欲借其開通道路之力,亦須炒熟,壓令油極淨,入少許,中病即止。
〔利〕辛熱,入肺、脾、胃、大小腸五經。
蕩五髒,滌六腑,幾于煎腸刮胃,攻堅積,破痰癖,真可斬關奪門;氣血與食,一攻而殆盡;痰蟲及水,傾倒而無遺;立墜胎兒,善拔疔毒。
〔修治〕八月采,陰幹去心皮,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或用殼、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炙,燒存性用。
壓去油,名巴豆霜,如去心、去膜油、生用、炒用,為急治水谷道路之劑。
炒去煙令紫黑用,為緩治消堅磨積,可以止瀉也。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肉豆蔻 〔害〕香燥偏陽,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溫熱積滞方盛,瀉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則洩氣。
〔利〕辛溫,入肺、脾、胃、大腸四經。
功專溫中,亦能下氣,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
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
〔修治〕六七月采,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绉紋,内有斑紋,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須去油淨,忌鐵。
脾部藥隊〔溫脾猛将〕 草果 〔害〕辛熱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