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酒一壇。
藥貯絹包浸壇内。
隔湯煮透。
冷一日。
每空腹時飲一鐘。
三四日後加半鐘。
治軟癱及風氣攻沖遍身疼痛 草部二 蘆根 主治瀉熱止嘔消渴。
反胃小便頻數。
蘆根湯蘆根一兩。
(锉)茵陳栀子黃芩甘草各五研末。
每服一錢。
水八分。
加薄荷三葉。
煎至五分。
去滓溫服。
治黃病。
又方。
生蘆橘紅四分。
生姜六分。
槟榔二分。
枇杷葉三分。
水煎空腹熱服。
治妊娠嘔吐不食。
蘆根飲。
蘆根黃連芒硝大黃防風各一錢。
黑參黃芩各一錢五分。
研粗末。
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滓。
食後溫服。
治目暴赤生翳。
草部二 麻黃 主治發汗。
調血脈。
開毛孔。
通腠理。
利九竅。
痰哮。
氣喘。
黃膽。
水腫風腫。
婦人産後血滞腹痛。
此為肝經發表要藥。
服過量則令人表虛氣虧。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各一兩五六铢。
水一鬥。
先煎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
納諸藥煎取三升。
去滓分溫三服。
相去如炊三鬥米頃。
令盡。
汗出愈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
手足厥逆。
下部脈不至。
咽喉不利。
吐膿血節)紅棗一二枚。
水二鐘。
煎至八分。
空腹服。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
腰足攣痹。
關節重痛。
行步艱難。
憎寒發熱。
無汗惡寒。
或自汗惡風。
頭痛眩暈。
及附骨疽生在腿後面。
屬足太陽膀胱經者。
自汗去麻黃。
加肉桂芍藥。
重者加白術陳皮。
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
麻杏石甘湯。
麻二升溫表裡俱熱無汗自汗。
頭痛身疼。
身重多眠。
鼻鼾艱語煩渴惡熱脈浮者。
若脈浮弱沉緊縮惡寒自汗而不渴者。
禁用此方。
凡肺有實熱或小兒疹發不透氣喘脈實者皆可用。
麻黃定喘湯。
麻尾蘇木升麻神曲各五厘。
紅花少許。
全蠍一枚。
分二服。
水一大盞煎至七分。
食遠溫服。
微汗效。
治小兒寒郁而喘。
喉鳴腹堅。
滿鼻流清涕。
脈沉急而數。
服後忌風寒。
麻黃湯。
麻黃(蜜酒炒)升麻(酒炒)牛蒡子(炒)蟬蛻甘草各一錢。
锉細。
加臘茶一錢。
水煎服。
治小兒疹子出遲。
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按凡用此藥發汗者宜去節。
蓋節實止汗也。
用以定喘者。
非二以上不為功且宜與桂枝相偕。
方能收效。
草部二 木賊 主治發汗解肌。
退目翳消積塊。
婦人月經不斷。
此為眼疾要藥。
急喉痹塞。
可用牛燒存性。
冷水服一錢。
血出即安。
木賊散。
木賊香附各一兩。
樸硝半兩。
研末。
每服三錢。
色黑者酒一盞煎。
赤者水一盞煎。
和滓日二服。
治婦人血崩氣痛不可忍。
遠年近日不瘥者。
臍下痛者。
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煮。
忌生冷硬物葷腥。
地黃(分鮮生地。
小生地。
大生地。
幹地黃。
熟地黃數種)鮮生地主治涼血。
解熱鼻衄。
吐血。
咽喉解熱之勞七傷瓦鍋上蒸透晾幹。
如此九遍。
收貯備用。
主治養血滋陰五勞七傷。
瓊玉膏。
生地黃十六斤取汁煮三日夜。
換蠟紙重封。
浸井底一夜取起。
再煎一伏時。
以白湯或酒點服一匙。
或加天門冬麥門冬枸杞末各一斤。
治癰疽勞瘵咳嗽吐血等症。
久服齒落更生。
生幹地黃丸。
生地當歸(防風酸棗仁(微炒)赤茯苓黃川芎羚羊角羌活甘草(炙微赤)桂心各等分。
搗爛蜜丸綠大。
每服十丸。
食前溫酒下。
治小兒十歲不行。
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生地黃郁李仁(去炒)各五錢。
牛膝防風桂心海桐肉羌活白茯苓薏仁各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綠豆大。
每服乳前溫酒下。
治疳勞。
量兒大小加減。
熟地黃丸。
熟地一兩。
柴胡八錢。
當歸(酒洗)黃芩(酒炒)各五錢。
生地(酒浸焙)七錢五分。
五味子天門冬(去心焙)地骨皮黃連(酒炒)各三錢。
人參枳殼(炒)炙草各二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食後茶湯下。
日二三次。
治血弱陰虛不能養心。
心火旺盛。
肝木自實。
瞳子散大。
咳嗽眩暈。
亡血過多而有熱者。
亦甚相宜。
又方。
熟地金石斛菟絲子防風茺蔚子車前子黃覆盆子肉苁蓉地膚子磁石()各一兩。
兔肝一具。
(炙幹)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四錢。
空腹鹽湯下。
補肝腎。
養陰清肺湯。
大生地一兩。
麥冬六錢。
白芍(炒)貝母丹皮各四錢。
薄荷一錢五分。
玄參八錢。
生草一錢。
胸脹加神曲山楂各二錢。
便結加玄明粉清甯丸各二錢。
熱加銀花四錢。
連翹二錢。
腫甚加石膏()四錢。
水煎服。
治白喉神效。
又方。
大熟地一兩。
白芍三錢。
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白術五錢。
黑芥穗三錢。
山茱萸三錢。
甘草一錢。
續斷一錢。
水煎服十劑。
治婦女經水不止。
服後再加人參三錢。
服十劑全愈。
按地黃向有生涼熟溫之論。
其實此物天然含有鐵質。
大補血分。
熟者或蒸曬不善。
鐵化為鏽。
面呈黃色。
反礙脾胃。
向以砂仁末拌制。
即恐其損胃故也。
凡用此藥。
非胃界無病。
或病極危險而陰寒者。
否則可專用幹地生地。
草部二 牛膝 主治補血。
益腎強筋骨去風濕助十二經脈。
四肢拘攣。
膝痛足痿。
婦人經閉。
血暈。
難産。
金瘡癰腫。
焙用或酒拌則滋補。
生用則下行。
牛膝丸。
牛膝(酒浸)萆杜仲(炒去絲)白蒺藜防風菟絲子(酒浸)肉苁蓉(酒浸)各等分。
官桂減半。
研末。
酒煮豬腰子搗和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腹溫酒下。
益精暖中。
治肝腎虛損。
骨痿筋弱。
牛膝散。
牛膝(酒制)一兩。
桂心赤芍桃仁玄胡索(炒)當歸(酒浸)丹皮木香各七錢五分。
研末。
每服一錢。
空腹溫酒下。
治經水不利。
臍腹作痛。
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脅。
牛膝湯。
牛膝根莖一握。
當歸(焙)一兩。
黃芩五錢。
研末。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日三次。
治小便不通。
莖中痛。
婦女血結腹堅痛。
又方。
牛膝八兩。
葵子一合。
水九升。
煎三升。
分三服。
治胎衣不下。
按此藥通利下部孕婦忌之。
草部二 紫菀 主治宣肺熱益肺氣化痰。
止咳。
上氣喘逆。
肺痿吐膿。
為宣發肺氣之要品。
紫菀丸。
紫菀五味子各等分。
研末蜜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
口含化下治咳血。
紫菀散。
紫菀人參各一錢。
茯苓知母桔梗各一錢五分。
阿膠(蛤粉炒)一錢。
川貝母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炙草五分為散。
水二鐘煎至八分。
去滓食後服。
或加生姜。
治咳中有血。
虛勞肺痿成癰。
紫菀湯。
紫菀天門冬各一兩。
桔梗五錢。
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五分。
咀。
每服三錢。
加竹茹一團。
水煎去滓。
加蜜半匙。
再煎一二沸。
溫服。
治妊娠咳嗽。
胎動不安。
紫菀膏。
紫款冬花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研)枇杷葉(去毛蜜炙)木通桑皮根(蜜炙)大黃(酒蒸)各五錢。
熬蜜收。
不時噙化一二匙。
治肺熱咳嗽。
肌膚灼熱。
面赤如醉。
病愈即止。
不可多服。
久嗽去杏仁大黃。
煎成加童便半鐘。
按此為治傷風咳嗽主要之藥。
草部二 麥門冬 主治潤肺除煩瀉肺中伏火。
補心氣不足。
化痰。
止嗽。
虛勞。
客熱。
五勞。
七傷吐衄血。
益精氣。
令人肥健有子。
麥冬參術散。
麥冬二錢。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陳皮一分。
甘草一錢。
濃樸七分。
锉散。
分二服水煎。
不拘時服。
能調胃加餐。
麥冬清肺飲。
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槟榔赤茯苓各等分。
水煎服。
治肺癰初起及疹咳。
麥冬湯。
麥冬石膏知母白芍茯苓栀子竹茹扁豆人參白術陳皮烏梅蓮肉甘草。
水煎服。
治燥煎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次。
治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又方。
麥冬二錢。
桔梗(桑白皮(蜜炙)半夏生地紫菀茸淡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炙草五分。
五味子十粒。
生姜一片。
水煎空腹服。
治大病後火熱乘肺。
咳嗽有血。
胸膈脹滿。
上氣羸瘦。
惡心煩熱。
渴而便秘。
麥冬膏。
麥冬三斤取汁。
生地三斤取汁。
各熬成膏濾過。
等分合一處。
入蜜四之一。
再熬成膏收貯。
日白湯點服。
忌鐵器。
治男女血虛。
草部二 淡竹葉 葉主除熱清心頭痛中風失音喉痹煩渴。
茹主清腸胃之熱涼血除熱上焦煩悶至吐血二者同功。
淡竹茹湯。
淡竹葉一把。
麥冬一兩。
甘草三錢。
小麥一撮。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水煎分三服。
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
心中煩亂不解虛悸不已。
加人參。
少食加粳米。
氣逆加半夏。
又用淡竹截尺餘長。
架空。
中間以火炙出其瀝。
以器承之。
名竹瀝功能瀉火除痰。
養血清胃。
凡煩悶消渴中風。
口噤失音痰迷颠狂。
肺痿。
胸中大熱。
反胃諸症。
均可用之。
草部二 葵 根能利竅滑胎通小便。
散惡毒。
療惡瘡小兒誤吞銅錢。
煮汁飲之甚妙。
葵根散冬葵根兩。
黃白術各二錢。
水煎服。
治胃癰。
莖潤燥。
利竅和胃滑大腸。
利小腸婦人帶下。
丹毒。
丹石發動。
散膿血。
療惡瘡凡蛇蠍螫毒。
搗汁服并塗。
湯火傷調末敷。
不拘根莖冬葵子主治潤燥通腸利竅消水腫胎死腹中。
乳閉腫痛。
丹石毒冬葵子散。
冬葵子一兩。
木通五錢研末。
每服一錢水煎服治小兒腹急悶。
又方冬葵子一兩。
石痛不可忍。
冬葵子湯。
冬葵子赤茯苓豬苓枳實瞿麥車前子木通黃芩滑石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
加生姜五片。
水煎空腹飲。
治膀胱濕熱腹脹小便不通。
口舌幹燥。
草部二 款冬花 主治化痰。
止咳。
潤心肺。
益五髒。
喉痹咳逆。
上氣喘息。
呼吸咳吐膿血。
肺痿肺款冬花散。
款冬花知母桑葉各十兩。
阿膠(炒)麻黃貝母(炒)苦杏仁各二斤八兩。
炙草半制)各一斤四兩。
每服三錢。
水一盞。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食後服。
治風咳。
又方。
款冬花麻黃貝母(煨)前胡桑白皮紫菀各五錢。
旋複花白術甘草各二錢五分。
石膏一兩。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治妊娠心膈痰毒壅滞。
肺氣不順。
咳逆頭痛。
草部二 決明子 主治瀉肝邪治頭風。
及一切目疾。
尚有草決明石決明二種。
功用相同。
附載于後。
子丸。
決明子(炒)細辛草決明(即青葙子)蒺藜(炒去角)茺蔚子川芎獨活羚羊角(鎊)升麻防風各五錢。
玄參枸杞子黃連各三兩。
菊花一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加至三十丸。
淡竹葉煎湯下。
治風熱上沖眼目。
或因外受風邪疼痛。
視物不明。
決明子散。
決明子黃麻枳殼(麸炒)玄參各一兩。
黃芩七錢五分車前子栀子仁地膚子人參各五錢。
锉碎。
每服三錢。
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
食後服。
治翳膜遮睛。
決明益陰丸。
石決明()三錢。
草決明黃芩黃連(酒炒)黃柏知母各一兩。
羌活獨活當歸尾(酒制)五味子炙草防風各五錢。
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加至百丸。
茶湯下。
治兩目畏日畏火。
沙澀難開。
眵淚俱多。
久病不痊者。
青葙子丸。
青葙子生地各二兩。
菟絲子茺蔚子防風黑參柴胡澤瀉車前子茯苓各一兩。
五味子細辛各三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錢。
空腹茶湯下。
治肝虛目病。
草部二 王不留行 主治。
行血。
止血。
定痛。
催生。
下乳汁。
利小便。
難産。
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蒴細葉(七月七日采)桑根(用白皮者三月三日采)甘燒灰存性。
餘藥另研合為散。
每服方寸匕。
治金瘡。
瘡小者以散摻之。
婦人産後亦可服。
草部二 葶苈 主治。
除痰。
下氣。
止咳。
定喘。
消腫。
利水道。
面目浮腫。
胸中痰飲。
葶苈丸。
苈(隔紙炒)川貝母(煨黃)木通各一兩。
杏仁(炒)防己各二兩。
研末。
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桑白皮煎湯下。
治咳嗽。
面目浮腫。
喘促不安。
小便赤色及水蠱。
又方。
苈(隔紙炒)澤瀉椒目杏仁桑白皮豬苓各五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蔥白湯下。
治湧水疾。
行則腹鳴如囊裹水漿之聲。
以利為度。
葶苈子散。
葶苈子一兩。
白術五兩。
白皮郁李仁各二兩。
研粗末。
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治妊娠遍身紅腫。
小便利即瘥。
又方。
甜葶苈(炒)桔梗栝蒌子薏仁升麻桑皮葛根各一兩。
炙草五錢。
為散。
每服三錢。
水煎服。
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喘急。
身體面目俱浮腫。
鼻塞聲重。
不知香臭葶苈薏仁苈(酒炒研)八分。
薏仁五錢。
貝母一錢六分。
甘草節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二分。
黃(酒拌)桔梗忍冬白芨各一錢。
生姜一片。
水煎。
食後緩緩服。
治肺癰初潰。
唾膿血。
如初白芨。
加防風潰後膿盡加人參。
久不斂。
去葶苈。
加合歡皮。
草部二 車前子 主治強陰益精利水道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明目去翳。
五淋。
腦痛催生下胎。
車車前子(炒)白茯苓豬苓香薷人參各等分。
研末燈芯湯調下。
治霍亂。
吐瀉煩悶口渴。
利。
又方。
車前子淡竹葉赤茯苓荊芥穗各二錢五分。
燈芯二十莖。
水二鐘煎至一鐘。
食前服。
治諸淋。
又方。
車前子炙草樸硝各一分。
牡蛎(燒為粉)五錢。
搗為散。
每服一錢。
水一小盞煎至五分。
去滓。
不拘時服。
治熱積小腸。
甚至尿血。
量兒大小加減車前子丸。
車前子幹地黃麥冬等分。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
食後服。
治久患内障。
駐景丸。
車前子熟地(酒蒸焙)各三兩。
菟絲子(酒浸)五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溫酒下。
日二次。
治肝腎俱虛。
眼昏暗花。
或生障翳。
迎風流淚。
按此藥葉與根功效略同。
草部二 連翹 根莖殼功效略同。
而用殼為多。
主治瀉火清熱消腫排膿。
止痛。
利水。
婦人月經不瘰癰腫瘡疖。
凡熱證不屬虛火者。
均可用之。
連槐散。
連翹槐角黃連阿膠山楂神曲角各等分。
研末。
每用少許置掌中。
時時舐之。
津液潤下。
治血結。
連翹丸。
連翹桑白頭翁丹皮防風黃柏桂心香豉獨活秦艽各一兩。
海藻五錢。
研末蜜丸小豆大。
燈心湯下。
藥貯絹包浸壇内。
隔湯煮透。
冷一日。
每空腹時飲一鐘。
三四日後加半鐘。
治軟癱及風氣攻沖遍身疼痛 草部二 蘆根 主治瀉熱止嘔消渴。
反胃小便頻數。
蘆根湯蘆根一兩。
(锉)茵陳栀子黃芩甘草各五研末。
每服一錢。
水八分。
加薄荷三葉。
煎至五分。
去滓溫服。
治黃病。
又方。
生蘆橘紅四分。
生姜六分。
槟榔二分。
枇杷葉三分。
水煎空腹熱服。
治妊娠嘔吐不食。
蘆根飲。
蘆根黃連芒硝大黃防風各一錢。
黑參黃芩各一錢五分。
研粗末。
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滓。
食後溫服。
治目暴赤生翳。
草部二 麻黃 主治發汗。
調血脈。
開毛孔。
通腠理。
利九竅。
痰哮。
氣喘。
黃膽。
水腫風腫。
婦人産後血滞腹痛。
此為肝經發表要藥。
服過量則令人表虛氣虧。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各一兩五六铢。
水一鬥。
先煎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
納諸藥煎取三升。
去滓分溫三服。
相去如炊三鬥米頃。
令盡。
汗出愈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
手足厥逆。
下部脈不至。
咽喉不利。
吐膿血節)紅棗一二枚。
水二鐘。
煎至八分。
空腹服。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
腰足攣痹。
關節重痛。
行步艱難。
憎寒發熱。
無汗惡寒。
或自汗惡風。
頭痛眩暈。
及附骨疽生在腿後面。
屬足太陽膀胱經者。
自汗去麻黃。
加肉桂芍藥。
重者加白術陳皮。
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
麻杏石甘湯。
麻二升溫表裡俱熱無汗自汗。
頭痛身疼。
身重多眠。
鼻鼾艱語煩渴惡熱脈浮者。
若脈浮弱沉緊縮惡寒自汗而不渴者。
禁用此方。
凡肺有實熱或小兒疹發不透氣喘脈實者皆可用。
麻黃定喘湯。
麻尾蘇木升麻神曲各五厘。
紅花少許。
全蠍一枚。
分二服。
水一大盞煎至七分。
食遠溫服。
微汗效。
治小兒寒郁而喘。
喉鳴腹堅。
滿鼻流清涕。
脈沉急而數。
服後忌風寒。
麻黃湯。
麻黃(蜜酒炒)升麻(酒炒)牛蒡子(炒)蟬蛻甘草各一錢。
锉細。
加臘茶一錢。
水煎服。
治小兒疹子出遲。
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按凡用此藥發汗者宜去節。
蓋節實止汗也。
用以定喘者。
非二以上不為功且宜與桂枝相偕。
方能收效。
草部二 木賊 主治發汗解肌。
退目翳消積塊。
婦人月經不斷。
此為眼疾要藥。
急喉痹塞。
可用牛燒存性。
冷水服一錢。
血出即安。
木賊散。
木賊香附各一兩。
樸硝半兩。
研末。
每服三錢。
色黑者酒一盞煎。
赤者水一盞煎。
和滓日二服。
治婦人血崩氣痛不可忍。
遠年近日不瘥者。
臍下痛者。
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煮。
忌生冷硬物葷腥。
地黃(分鮮生地。
小生地。
大生地。
幹地黃。
熟地黃數種)鮮生地主治涼血。
解熱鼻衄。
吐血。
咽喉解熱之勞七傷瓦鍋上蒸透晾幹。
如此九遍。
收貯備用。
主治養血滋陰五勞七傷。
瓊玉膏。
生地黃十六斤取汁煮三日夜。
換蠟紙重封。
浸井底一夜取起。
再煎一伏時。
以白湯或酒點服一匙。
或加天門冬麥門冬枸杞末各一斤。
治癰疽勞瘵咳嗽吐血等症。
久服齒落更生。
生幹地黃丸。
生地當歸(防風酸棗仁(微炒)赤茯苓黃川芎羚羊角羌活甘草(炙微赤)桂心各等分。
搗爛蜜丸綠大。
每服十丸。
食前溫酒下。
治小兒十歲不行。
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生地黃郁李仁(去炒)各五錢。
牛膝防風桂心海桐肉羌活白茯苓薏仁各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綠豆大。
每服乳前溫酒下。
治疳勞。
量兒大小加減。
熟地黃丸。
熟地一兩。
柴胡八錢。
當歸(酒洗)黃芩(酒炒)各五錢。
生地(酒浸焙)七錢五分。
五味子天門冬(去心焙)地骨皮黃連(酒炒)各三錢。
人參枳殼(炒)炙草各二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食後茶湯下。
日二三次。
治血弱陰虛不能養心。
心火旺盛。
肝木自實。
瞳子散大。
咳嗽眩暈。
亡血過多而有熱者。
亦甚相宜。
又方。
熟地金石斛菟絲子防風茺蔚子車前子黃覆盆子肉苁蓉地膚子磁石()各一兩。
兔肝一具。
(炙幹)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四錢。
空腹鹽湯下。
補肝腎。
養陰清肺湯。
大生地一兩。
麥冬六錢。
白芍(炒)貝母丹皮各四錢。
薄荷一錢五分。
玄參八錢。
生草一錢。
胸脹加神曲山楂各二錢。
便結加玄明粉清甯丸各二錢。
熱加銀花四錢。
連翹二錢。
腫甚加石膏()四錢。
水煎服。
治白喉神效。
又方。
大熟地一兩。
白芍三錢。
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白術五錢。
黑芥穗三錢。
山茱萸三錢。
甘草一錢。
續斷一錢。
水煎服十劑。
治婦女經水不止。
服後再加人參三錢。
服十劑全愈。
按地黃向有生涼熟溫之論。
其實此物天然含有鐵質。
大補血分。
熟者或蒸曬不善。
鐵化為鏽。
面呈黃色。
反礙脾胃。
向以砂仁末拌制。
即恐其損胃故也。
凡用此藥。
非胃界無病。
或病極危險而陰寒者。
否則可專用幹地生地。
草部二 牛膝 主治補血。
益腎強筋骨去風濕助十二經脈。
四肢拘攣。
膝痛足痿。
婦人經閉。
血暈。
難産。
金瘡癰腫。
焙用或酒拌則滋補。
生用則下行。
牛膝丸。
牛膝(酒浸)萆杜仲(炒去絲)白蒺藜防風菟絲子(酒浸)肉苁蓉(酒浸)各等分。
官桂減半。
研末。
酒煮豬腰子搗和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腹溫酒下。
益精暖中。
治肝腎虛損。
骨痿筋弱。
牛膝散。
牛膝(酒制)一兩。
桂心赤芍桃仁玄胡索(炒)當歸(酒浸)丹皮木香各七錢五分。
研末。
每服一錢。
空腹溫酒下。
治經水不利。
臍腹作痛。
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脅。
牛膝湯。
牛膝根莖一握。
當歸(焙)一兩。
黃芩五錢。
研末。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日三次。
治小便不通。
莖中痛。
婦女血結腹堅痛。
又方。
牛膝八兩。
葵子一合。
水九升。
煎三升。
分三服。
治胎衣不下。
按此藥通利下部孕婦忌之。
草部二 紫菀 主治宣肺熱益肺氣化痰。
止咳。
上氣喘逆。
肺痿吐膿。
為宣發肺氣之要品。
紫菀丸。
紫菀五味子各等分。
研末蜜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
口含化下治咳血。
紫菀散。
紫菀人參各一錢。
茯苓知母桔梗各一錢五分。
阿膠(蛤粉炒)一錢。
川貝母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炙草五分為散。
水二鐘煎至八分。
去滓食後服。
或加生姜。
治咳中有血。
虛勞肺痿成癰。
紫菀湯。
紫菀天門冬各一兩。
桔梗五錢。
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五分。
咀。
每服三錢。
加竹茹一團。
水煎去滓。
加蜜半匙。
再煎一二沸。
溫服。
治妊娠咳嗽。
胎動不安。
紫菀膏。
紫款冬花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研)枇杷葉(去毛蜜炙)木通桑皮根(蜜炙)大黃(酒蒸)各五錢。
熬蜜收。
不時噙化一二匙。
治肺熱咳嗽。
肌膚灼熱。
面赤如醉。
病愈即止。
不可多服。
久嗽去杏仁大黃。
煎成加童便半鐘。
按此為治傷風咳嗽主要之藥。
草部二 麥門冬 主治潤肺除煩瀉肺中伏火。
補心氣不足。
化痰。
止嗽。
虛勞。
客熱。
五勞。
七傷吐衄血。
益精氣。
令人肥健有子。
麥冬參術散。
麥冬二錢。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陳皮一分。
甘草一錢。
濃樸七分。
锉散。
分二服水煎。
不拘時服。
能調胃加餐。
麥冬清肺飲。
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槟榔赤茯苓各等分。
水煎服。
治肺癰初起及疹咳。
麥冬湯。
麥冬石膏知母白芍茯苓栀子竹茹扁豆人參白術陳皮烏梅蓮肉甘草。
水煎服。
治燥煎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次。
治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又方。
麥冬二錢。
桔梗(桑白皮(蜜炙)半夏生地紫菀茸淡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炙草五分。
五味子十粒。
生姜一片。
水煎空腹服。
治大病後火熱乘肺。
咳嗽有血。
胸膈脹滿。
上氣羸瘦。
惡心煩熱。
渴而便秘。
麥冬膏。
麥冬三斤取汁。
生地三斤取汁。
各熬成膏濾過。
等分合一處。
入蜜四之一。
再熬成膏收貯。
日白湯點服。
忌鐵器。
治男女血虛。
草部二 淡竹葉 葉主除熱清心頭痛中風失音喉痹煩渴。
茹主清腸胃之熱涼血除熱上焦煩悶至吐血二者同功。
淡竹茹湯。
淡竹葉一把。
麥冬一兩。
甘草三錢。
小麥一撮。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水煎分三服。
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
心中煩亂不解虛悸不已。
加人參。
少食加粳米。
氣逆加半夏。
又用淡竹截尺餘長。
架空。
中間以火炙出其瀝。
以器承之。
名竹瀝功能瀉火除痰。
養血清胃。
凡煩悶消渴中風。
口噤失音痰迷颠狂。
肺痿。
胸中大熱。
反胃諸症。
均可用之。
草部二 葵 根能利竅滑胎通小便。
散惡毒。
療惡瘡小兒誤吞銅錢。
煮汁飲之甚妙。
葵根散冬葵根兩。
黃白術各二錢。
水煎服。
治胃癰。
莖潤燥。
利竅和胃滑大腸。
利小腸婦人帶下。
丹毒。
丹石發動。
散膿血。
療惡瘡凡蛇蠍螫毒。
搗汁服并塗。
湯火傷調末敷。
不拘根莖冬葵子主治潤燥通腸利竅消水腫胎死腹中。
乳閉腫痛。
丹石毒冬葵子散。
冬葵子一兩。
木通五錢研末。
每服一錢水煎服治小兒腹急悶。
又方冬葵子一兩。
石痛不可忍。
冬葵子湯。
冬葵子赤茯苓豬苓枳實瞿麥車前子木通黃芩滑石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
加生姜五片。
水煎空腹飲。
治膀胱濕熱腹脹小便不通。
口舌幹燥。
草部二 款冬花 主治化痰。
止咳。
潤心肺。
益五髒。
喉痹咳逆。
上氣喘息。
呼吸咳吐膿血。
肺痿肺款冬花散。
款冬花知母桑葉各十兩。
阿膠(炒)麻黃貝母(炒)苦杏仁各二斤八兩。
炙草半制)各一斤四兩。
每服三錢。
水一盞。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食後服。
治風咳。
又方。
款冬花麻黃貝母(煨)前胡桑白皮紫菀各五錢。
旋複花白術甘草各二錢五分。
石膏一兩。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治妊娠心膈痰毒壅滞。
肺氣不順。
咳逆頭痛。
草部二 決明子 主治瀉肝邪治頭風。
及一切目疾。
尚有草決明石決明二種。
功用相同。
附載于後。
子丸。
決明子(炒)細辛草決明(即青葙子)蒺藜(炒去角)茺蔚子川芎獨活羚羊角(鎊)升麻防風各五錢。
玄參枸杞子黃連各三兩。
菊花一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加至三十丸。
淡竹葉煎湯下。
治風熱上沖眼目。
或因外受風邪疼痛。
視物不明。
決明子散。
決明子黃麻枳殼(麸炒)玄參各一兩。
黃芩七錢五分車前子栀子仁地膚子人參各五錢。
锉碎。
每服三錢。
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
食後服。
治翳膜遮睛。
決明益陰丸。
石決明()三錢。
草決明黃芩黃連(酒炒)黃柏知母各一兩。
羌活獨活當歸尾(酒制)五味子炙草防風各五錢。
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加至百丸。
茶湯下。
治兩目畏日畏火。
沙澀難開。
眵淚俱多。
久病不痊者。
青葙子丸。
青葙子生地各二兩。
菟絲子茺蔚子防風黑參柴胡澤瀉車前子茯苓各一兩。
五味子細辛各三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錢。
空腹茶湯下。
治肝虛目病。
草部二 王不留行 主治。
行血。
止血。
定痛。
催生。
下乳汁。
利小便。
難産。
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蒴細葉(七月七日采)桑根(用白皮者三月三日采)甘燒灰存性。
餘藥另研合為散。
每服方寸匕。
治金瘡。
瘡小者以散摻之。
婦人産後亦可服。
草部二 葶苈 主治。
除痰。
下氣。
止咳。
定喘。
消腫。
利水道。
面目浮腫。
胸中痰飲。
葶苈丸。
苈(隔紙炒)川貝母(煨黃)木通各一兩。
杏仁(炒)防己各二兩。
研末。
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桑白皮煎湯下。
治咳嗽。
面目浮腫。
喘促不安。
小便赤色及水蠱。
又方。
苈(隔紙炒)澤瀉椒目杏仁桑白皮豬苓各五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蔥白湯下。
治湧水疾。
行則腹鳴如囊裹水漿之聲。
以利為度。
葶苈子散。
葶苈子一兩。
白術五兩。
白皮郁李仁各二兩。
研粗末。
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治妊娠遍身紅腫。
小便利即瘥。
又方。
甜葶苈(炒)桔梗栝蒌子薏仁升麻桑皮葛根各一兩。
炙草五錢。
為散。
每服三錢。
水煎服。
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喘急。
身體面目俱浮腫。
鼻塞聲重。
不知香臭葶苈薏仁苈(酒炒研)八分。
薏仁五錢。
貝母一錢六分。
甘草節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二分。
黃(酒拌)桔梗忍冬白芨各一錢。
生姜一片。
水煎。
食後緩緩服。
治肺癰初潰。
唾膿血。
如初白芨。
加防風潰後膿盡加人參。
久不斂。
去葶苈。
加合歡皮。
草部二 車前子 主治強陰益精利水道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明目去翳。
五淋。
腦痛催生下胎。
車車前子(炒)白茯苓豬苓香薷人參各等分。
研末燈芯湯調下。
治霍亂。
吐瀉煩悶口渴。
利。
又方。
車前子淡竹葉赤茯苓荊芥穗各二錢五分。
燈芯二十莖。
水二鐘煎至一鐘。
食前服。
治諸淋。
又方。
車前子炙草樸硝各一分。
牡蛎(燒為粉)五錢。
搗為散。
每服一錢。
水一小盞煎至五分。
去滓。
不拘時服。
治熱積小腸。
甚至尿血。
量兒大小加減車前子丸。
車前子幹地黃麥冬等分。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
食後服。
治久患内障。
駐景丸。
車前子熟地(酒蒸焙)各三兩。
菟絲子(酒浸)五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溫酒下。
日二次。
治肝腎俱虛。
眼昏暗花。
或生障翳。
迎風流淚。
按此藥葉與根功效略同。
草部二 連翹 根莖殼功效略同。
而用殼為多。
主治瀉火清熱消腫排膿。
止痛。
利水。
婦人月經不瘰癰腫瘡疖。
凡熱證不屬虛火者。
均可用之。
連槐散。
連翹槐角黃連阿膠山楂神曲角各等分。
研末。
每用少許置掌中。
時時舐之。
津液潤下。
治血結。
連翹丸。
連翹桑白頭翁丹皮防風黃柏桂心香豉獨活秦艽各一兩。
海藻五錢。
研末蜜丸小豆大。
燈心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