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環如帶。

    視物不明。

    睛白高低。

    其色不澤。

    口幹舌苦。

    眵多羞澀。

     菊花通聖散。

    白菊花一兩五錢。

    滑石三兩。

    石膏黃芩桔梗生草牙硝黃連羌活各一兩。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炒)大黃(酒蒸)薄荷連翹麻黃白蒺藜芒硝各五錢。

    荊芥穗白術(炒)栀子(炒黑)各二錢五分咀。

    每服三錢。

    水一杯半。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去滓食後溫服。

    治風熱暴腫。

    兩睑潰爛粘睛。

    或生風粟。

     菊花散。

    甘菊花旋複花防風枳殼(麸炒)羌活蔓荊子生石膏炙草各一錢五分。

    咀。

    每服五錢。

    水三鐘。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

    不拘時服。

    治風熱頭痛。

    目眩面腫。

     菊花飲。

    白菊花葉連根。

    不拘多少。

    搗取自然汁一茶鐘。

    沖酒溫服。

    蓋被取汗。

    滓敷患處。

    留頭不敷。

    無葉用根。

    無根用幹白菊花四兩。

    甘草四錢。

    酒煮亦可。

    治疔毒對口發背。

     一切無名紅腫熱毒。

     菊睛丸甘菊四兩。

    枸杞子三兩。

    苁蓉(酒浸炒)巴戟(去心)各一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遠溫酒或鹽湯下。

    治肝腎不足。

    眼昏常見黑花。

    多淚。

     草部二 艾 主治。

    灸百病。

    暖子宮。

    止崩血。

    溫中。

    祛寒。

    殺疣蟲。

    止腹痛。

    霍亂轉筋。

    可用以熨。

    用以灸。

    用以服。

     艾附暖宮丸。

    艾葉三兩。

    香附(醋一升煮一日夜打爛慢火焙幹)六兩。

    當歸三兩。

    續斷一兩五錢。

    吳茱萸川芎白芍黃各二兩。

    生地一兩。

    官桂五錢。

    研末。

    醋煮米糊為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食遠淡醋湯下。

    治子宮虛寒不孕。

    及經水不調。

    行經腹痛。

    胸膈脹滿。

    食減倦怠。

    發熱盜汗。

    腰酸帶下。

    久服多子。

     艾柏飲。

    艾葉柏子仁(去油)山萸肉丹皮各一錢五分。

    大生地三錢。

    白蓮肉(去心)山藥各二錢。

    澤瀉一錢。

    鮮荷葉一張。

    水煎服。

    治鼻衄不止。

     艾煎丸。

    當歸地黃芍藥各二兩。

    川芎人參石菖蒲(炒)吳茱萸(醋炒)各一兩。

    研末。

     蕲艾四兩。

    酒煎濃汁。

    入糯米和為丸。

    梧子大。

    每服一百丸。

    醇酒下。

    治婦人崩傷淋瀝。

    帶下赤白。

    小腹痛。

     又方。

    北艾葉(半酒炒半醋炒)各二兩。

    香附四兩。

    醋蒸半日焙幹研末。

    醋煮米糊為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艾醋湯下。

    治婦人諸虛及經水不調。

    血氣刺痛。

    腹脅膨脹。

    頭暈惡心。

     崩漏帶下。

    氣阻加枳殼陳皮各四錢。

    肌瘦加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茯苓三兩。

    身熱加柴胡四兩。

     草部二 茵陳蒿 主治。

    利濕。

    通小便。

    療黃膽。

    關節不通。

     茵陳五苓散。

    茵陳一錢。

    五苓散五分和勻。

    食前服方寸匕。

    日三次。

    治黃膽。

    又方。

    茵陳五錢。

    五苓散一兩。

    車前子一錢。

    木通柴胡各一錢五分。

    分為二服。

    水一碗。

    加燈草五十莖。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服。

    滓再煎服。

    至小便清利為度。

    治傷寒濕熱發為黃膽。

    小便黑赤。

     煩渴發熱。

    傷酒成疸。

    加幹葛二錢。

     茵陳附子幹姜湯。

    茵陳一錢二分。

    附子(泡去皮)三錢。

    幹姜(炮)二錢。

    草豆蔻(煨)一錢。

     白術四分。

    枳實(麸炒)半夏澤瀉各五錢。

    白茯苓橘紅各三分。

    加生姜五片。

    水煎服。

    治陰黃。

     脈沉細。

     茵陳散。

    茵陳連翹半夏荊芥穗麻黃升麻黃芩丹皮射幹羌活獨活薄荷僵蠶各二錢五分。

    大黃(炮)二錢。

    細辛牽牛頭末一兩。

    研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開下藥略攪。

    急傾出。

     食後連滓服。

    治齒痛龈腫。

    及骨槽風熱。

     草部二 青蒿 主治。

    瀉熱。

    清暑。

    辟穢。

    治勞瘦骨蒸風毒。

    熱黃。

    酒痔。

    便血。

    青蒿散。

    青蒿鼈甲(醋炙)各二兩。

    柴胡一兩五錢。

    黃連黃桑根白皮白術各一兩。

    栀子仁知母各七錢五分。

     地骨皮炙草各五錢。

    龍膽草一錢五分。

    锉碎。

    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

    加生姜一錢三分。

    煎至六分。

    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婦人骨蒸勞熱四肢煩疼。

    日見羸瘦。

     青蒿露以青蒿蒸成之露。

    退 草部二 茺蔚 子與根莖功用略同。

     主治。

    通血脈。

    治血逆。

    婦女一切子宮病。

    子又能治目疾。

    濟陰返魂丹。

    在端午小暑茺蔚開花時。

    連根采取陰幹。

    忌鐵器。

    以石器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治婦人胎前産後諸病。

    今皆搗汁濾淨熬膏。

    名益母膏。

    胎前臍腹痛或作聲者。

    米湯下。

    胎前産後臍腹刺痛。

     胎動不安。

    下血不止。

    當歸湯下。

    産後以童便化下。

    能調順百病胎衣不下死胎不出。

    炒鹽湯下。

    産後血暈口渴煩悶。

    童便和酒下。

    産後惡血臍腹奔痛。

    時發寒熱有冷汗心煩。

    童便和酒下。

    或薄荷自然汁下。

    産後血水不止。

    棗湯下。

    産後血崩漏下。

    糯米湯下。

    月水不調。

    婦人無子。

    溫酒下。

     煎益母膏法。

    三月中連根葉采茺蔚洗淨。

    箔上攤曝水幹。

    以竹刀切長五寸許。

    置大沙鍋中。

    水浸過二三寸。

    煎至草爛。

    水減三之二。

    漉去草。

    取汁約五六鬥。

    入盆中澄半日。

    再濾去滓。

    以清汁入釜中。

    慢火煎取一鬥如稀饧狀。

    瓷瓶封收待用。

    茺蔚子丸。

    茺蔚子澤瀉各五錢。

    枸杞子青葙子枳殼(麸炒)生地(焙)各一兩。

    麥冬(去心焙)細辛石決明車前子各二兩。

     黃連三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後漿水下。

    治時氣後目昏暗及有翳膜。

     幹霍亂腹痛驟發。

    現深赤斑。

    用益母草濃煎。

    加生白蜜少許。

    放溫恣服。

    或加生姜萊菔汁半杯。

     草部二 夏枯草 主治。

    散熱。

    清血。

    緩肝火。

    舒肝郁目痛。

    腳腫乳癰乳岩。

    瘰。

     夏枯草散。

    夏枯草花一兩。

    香附(童便浸)二兩。

    炙草三錢。

    研末。

    每服四錢。

    茶下。

     日三次。

    治肝虛目痛。

    入夜尤甚。

    痛久血傷。

    加當歸六錢。

    白芍四錢。

    生地一兩。

    黃二兩。

     每服五錢。

    清茶一撮煎服。

     夏枯草湯。

    夏枯草六兩。

    水二鐘。

    煎至七分。

    去滓食後服。

    治瘰馬刀已潰未潰。

    或日久成漏。

    虛甚者煎濃汁服。

    并塗患處。

    兼十全大補湯。

    加香附貝母遠志。

    (附)十全大補湯。

     人參熟地(酒洗焙蒸)黃(鹽水拌炒)各一錢五分。

    白術(炒)當歸(酒拌)白芍(炒)肉桂各一錢。

    川芎白茯苓炙草各八分。

    每服三四錢。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水煎服。

     夏枯草膏。

    夏枯草一斤半。

    當歸白芍(酒炒)黑參烏藥浙貝僵蠶各五錢。

    昆布桔梗陳皮撫芎甘草各三錢。

    香附(酒炒)一兩。

    紅花二錢。

    入砂鍋内水煎濃汁濾去滓。

    複慢火熬濃。

    加白蜜八兩。

    熬成膏。

    每服一二匙。

    滾水沖服。

    兼貼患處。

    治瘰堅硬。

    忌魚腥。

     草部二 旋複花 主治。

    開胃。

    瀉結。

    下氣。

    消痰。

    膀胱。

    留飲。

    大腹。

    水腫。

    利大腸。

    通血脈。

     旋複代赭石湯。

    旋複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半夏三合。

    生姜五兩。

    炙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鬥。

    煎取六升。

    去滓。

    再煎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次。

    治太陽證。

     汗吐下解之後。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複半夏湯。

    旋複花川芎細辛人參炙草各七分。

    當歸半夏赤茯苓幹生姜陳皮各一錢五分。

     水二鐘煎至一鐘服。

    治妊娠惡阻。

     旋複花湯。

    旋複花半夏橘紅幹姜各一兩。

    槟榔人參甘草白術各五錢。

    研末。

    每服一兩。

     加生姜。

    水煎服。

    治痰積血崩。

     旋複花散。

    旋複花炙草各五錢。

    枳殼(麸炒)石膏(細研)各二兩。

    赤茯苓麥冬(去心)柴胡人參各一兩。

    犀角屑防風黃芩各七錢五分。

    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

    加生姜五厘。

    煎至五分。

    去滓食後服。

    治心胸痰熱。

    頭目旋痛。

    飲食不下。

     草部二 紅花 産西藏者良。

    以一瓣飄水面。

    即有紅絲下垂到底。

    瓣亦流轉不定。

     主治。

    行血。

    破瘀。

    養血。

    活血。

    下死胎。

    通月經。

    此為行血要藥。

    多服則血行不止。

     危及生命。

     紅花酒。

    紅花一兩。

    酒一大升。

    煎減半。

    頓服一半。

    未愈再服。

    治婦人六十二種風。

    腹中血氣刺痛。

     紅花散。

    紅花當歸生幹地黃赤芍鬼箭虎杖大腹皮麥冬土瓜根地骨皮枳殼炙草各五錢。

    柴胡一兩五錢。

    锉粗末。

    每服四兩。

    水一中盞。

    加生姜五厘。

    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治婦人熱勞。

    四肢羸瘦。

    經水不通。

     紅花桃仁湯。

    紅花桃仁麻黃各五分。

    黃柏生地各一錢五分。

    豬苓澤瀉蒼術當歸梢漢防己防風各一錢。

    水三盞煎至一盞。

    食前服。

    治痔漏有膿血。

    大便燥硬作痛。

    紅花散。

    紅花幹荷葉丹皮當歸蒲黃(炒)各等分。

    研末。

    每服五錢。

    酒煎連滓服。

    治産後血昏血暈血崩。

    及經水不調。

    遠年幹血氣。

    如胎衣不下。

    榆白皮煎湯調服。

     又方。

    紅花黃芩蘇木各八分。

    天花粉六分。

    水煎空腹服。

    治倒經。

     按用此藥若得真藏紅花。

    分量宜酌減。

     草部二 大薊小薊 大薊主治。

    涼血。

    破瘀。

    解毒。

    吐血。

    鼻衄。

    舌衄。

    婦人崩中下血。

    療癰疽腫毒。

    小薊無消腫之功。

    餘同大薊。

     大薊散。

    大薊根犀角(鎊)升麻桑白皮(去皮炙)蒲黃(炒)苦杏仁(去皮尖)各二錢。

     炙草桔梗(炒)各一錢。

    水二鐘。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服。

    治肺疽。

     小薊散。

    小薊百草霜蒲黃(微炒)香附子(酒浸曬幹)各五錢。

    研末。

    或擦或摻。

    半刻時溫茶嗽。

    立止齒衄。

     小薊湯。

    小薊莖葉研取汁。

    生地研取汁。

    各一盞。

    白術五錢。

    水一盞。

    煎至半盞服。

    治崩漏不止。

    血明如水。

     小薊飲。

    小薊根五錢。

    生地四兩。

    滑石通草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酒浸)山栀仁炙草各五錢。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八分。

    空腹服。

    治下焦結熱。

    尿血。

    成淋。

     草部二 續斷 主治續筋骨。

    通脈絡破瘀血。

    暖子宮。

    治五勞七傷。

    面黃虛腫。

    腰痛關節緩急。

    婦人産前後諸病。

    打撲傷損。

    生肌止痛。

     續斷丸。

    續斷五加皮防風薏仁羌活牛膝(酒浸)各三兩。

    萆四兩。

    思仙木生地各五兩。

     研末。

    好酒三升。

    化青鹽三兩。

    用木瓜八兩煎成膏。

    和杵為丸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空腹溫續斷(姜酒炒)牛膝(姜酒炒)萆(姜汁炒)各三兩。

    防風一兩五錢。

    川烏(炮)二枚。

     研末彈子大。

    每服一丸。

    細嚼醇酒下。

    治風寒濕痹。

    筋攣骨痛。

    又方。

    續斷當歸(炒)萆防風天麻各一兩。

    乳香沒藥各五錢。

    川芎七錢五分。

    研末。

    蜜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

    空腹溫酒下。

    治風濕流注。

    四肢浮腫。

    肌肉麻痹。

    又方。

    續斷當歸烏賊骨黃牛角(燒)五甘草龍骨()赤石脂熟地各一兩。

    地榆五錢。

    艾葉附子幹姜川芎各七錢五分。

    研末大。

     每服三十丸。

    空腹溫酒下。

    治經水不止。

    口幹心煩。

    四肢羸乏。

    飲食減少。

     打撲損傷取續斷葉搗敷。

     草部二 漏蘆 主治瀉熱。

    解毒。

    通經下乳。

    排膿利脈絡續筋骨殺三蟲。

     瘰癰疽。

    發背痔瘡。

    漏蘆丸。

    漏蘆秦艽葳蕤枳殼(麸炒)槟榔大黃各一兩。

    防風獨活黃時溫酒下。

    治腳氣生瘡。

    膿血疼痛。

    又方。

    漏蘆二兩。

    豬肝(爆幹)楮根白皮(锉)各一兩。

     研末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

    熟湯化下。

    治疳痢羸弱不欲飲食。

    及腹内蟲動作。

    多吐清水。

    量大小加減。

    漏蘆散。

    漏蘆升麻大黃黃芩各一兩。

    藍葉玄參各二兩。

    研粗末每服二錢。

    水治髒腑積熱發毒。

    時疫。

    疙瘩。

    頭面紅腫。

    咽喉堵塞。

    水藥不下。

    一切危惡疫疠。

    腫芒硝二錢五分。

    又方。

    漏蘆二兩五錢。

    蛇蛻(炙)十條。

    栝蒌(急火燒焦存性)十枚。

     每服二錢。

    溫酒下。

    服後即以豬蹄汁投之。

    治乳婦氣脈壅塞。

    乳汁不行。

    及經絡凝滞。

    奶乳脹痛。

    留蓄邪毒。

    或作癰腫。

    漏蘆湯漏蘆升麻連翹麻黃各一兩。

    防己木香白蔹沉香各五錢。

    大黃(锉炒)一兩五錢。

    锉碎。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加竹葉七片。

    煎至七分。

    加芒硝一錢。

     攪勻去滓空腹下。

    取利二三行。

    不利再服。

    治附骨疽。

    按此藥流走。

    凡體虛及瘡非孕者均忌之。

     草部二 苎麻 主治涼血。

    潤燥時行熱疾。

    大渴大狂服金石人。

    熱毒肛門腫痛。

    (煎湯熏洗)安胎。

    療疽發背雞魚骨鲠(煎汁灌)蛇蟲咬毒箭傷(窨敷)苎根湯。

    苎根生幹地黃各二兩。

    當歸芍藥阿膠甘草各一兩。

    水六升煎取二升。

    去滓納膠煎烊。

    分三服。

    治胎動腰腹痛下血(此方忌海藻蕪荑)牛蒡(其實多刺故名惡實。

    鼠粘子。

    )主治子瀉熱。

    涼血。

    除風。

    潤肺。

    通十二經。

    清咽喉利腰膝風熟曝幹用。

    未制者服之令人吐利。

    牛蒡子散。

    牛蒡子新豆豉(炒)羌活各三兩。

    生地黃各一兩五錢。

     連翹防風荊芥枳殼桔梗蔓荊子白蒺藜(炒去刺)當歸蟬蛻濃樸各一兩。

    研末。

    每服四錢。

    加生姜一甘草各一兩。

    防風五錢。

    研末。

    每服三錢。

    利咽喉。

    化痰止咳。

    又方。

    牛蒡子(酒炒研)天花射幹連翹各二錢。

    生地浙貝(研)各三錢。

    玄參生草各二錢五分。

    白僵蠶(炒研)一錢。

    加葉二十片。

    水二鐘煎至八分。

    饑時溫服。

     治喉癬。

    咽喉幹癢。

    生胎欲裂者。

     草部二 蒼耳 主治散風。

    發汗。

    除濕。

    暖腰腳。

    風濕周痹。

    四肢攣痛。

    萬應膏。

    五七九等月。

    采蒼根火煎滾。

    文火煎稠。

    攪成膏。

    新罐貯封。

    治一切癰疽發背。

    無頭惡瘡疔毒風癢。

    杖瘡。

    牙痛喉痹。

    内服一匙。

    酒調下。

    外用敷貼。

    蒼耳丸。

    蒼耳葉不拘多少。

    陰幹研末。

    每用五兩。

    取粟米二合煮粥研如膏。

    複以莨菪子(淘淨炒微黃)搗末。

    用一兩和丸綠豆大。

    每服二十丸。

     空腹溫酒下。

    晚食前再服。

    治瘍風。

     卷之三 草部二 主治止痛。

    斷血。

    生肉。

    消腫。

    四肢麻痹。

    骨痛膝弱療熱風濕惡瘡。

    金瘡蠼溺傷蜘蛛咬。

    狗咬。

    虎傷。

    (皆搗敷)丸。

    草一斤。

    (五六月采取赤莖洗淨曬幹用淨葉蜜酒九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空腹溫酒下。

    治中風口眼斜。

    口吐涎沫。

    語言謇澀。

    手足緩弱。

     酒。

    草蒼耳子胡桃肉各二兩。

    當歸五錢。

    紅花二錢。

    用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