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陳皮川芎高良姜藿香葉當歸各七錢五分。

    人參桂心各五錢。

    咀。

    每服三錢。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服。

    治婦人脾胃久虛。

    氣弱欲嘔。

    食物不下。

     草部二 荜茇 主治。

    溫中。

    下氣。

    補腰腳水瀉。

    虛痢。

     荜茇丸。

    荜茇川姜(炮)丁香(不見火)附子(炮去皮臍)吳茱萸(炒)高良姜胡椒各一兩。

    山茱萸(去核)草豆蔻(去皮)各五錢。

    研末。

    棗肉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陳米湯下。

     日三次。

    治滑洩屬于虛寒者。

    (此方過香烈。

    體虛者忌之。

    ) 草部二 補骨脂 主治。

    斂精神。

    明耳目。

    暖丹田。

    壯元陽。

    療腎洩。

    及五勞七傷。

     補骨脂丸。

    補骨脂(炒)四兩。

    菟絲子(酒蒸)四兩。

    胡桃肉(去皮)一兩。

    乳香沒藥沉香各二錢五分。

    (均另研)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空腹鹽湯或溫酒下。

    自夏至起至冬至止。

    日一服。

    治下元虛脫。

    腳手沉重。

    夜多盜汗。

     又方。

    補骨脂(微炒)牛膝各三兩。

    骨碎補一兩。

    桂心一兩五錢。

    槟榔安息香(入胡桃仁搗熟)各二兩。

    研末。

    煉蜜入安息香和搗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空腹溫酒下。

    治腰腳疼痛不止。

     青娥丸。

    補骨脂(酒浸炒)一斤。

    杜仲(去皮姜汁浸炒)一斤。

    胡桃肉(去皮)二十個為末。

     以蒜搗膏一兩和丸梧子大。

    空心溫酒服二十丸。

    婦人淡醋湯下。

    治腎氣虛弱。

    風冷乘之。

    或血氣相搏。

    腰痛如折。

    俯仰不利。

    或勞役傷腎。

    或損墜折傷。

    或氣滞不散以緻腰痛者。

    皆可服之。

    常服壯筋骨。

    活血脈。

    烏髭須。

    益顔色。

     草部二 郁金 主治。

    下氣破血。

    散肝。

    定痛。

    婦人血氣諸痛。

    經脈逆行。

    産後敗血攻心作痛。

     郁金丸。

    郁金朱砂白礬研末。

    水泛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治風痰或至癫狂。

     又方。

    郁金木香(勿見火)明雄黃(為衣)各三錢。

    五靈脂(醋炒)一兩。

    玄胡索八錢。

     砂仁(炒)生明礬各五錢。

    研末。

    神曲糊丸蘿蔔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唾津咽下。

    少用熟湯。

    治痧證腹痛。

    并治九種心痛。

     郁金散。

    郁金滑石川芎各等分研末。

    每服二三錢。

    空腹齑汁調下。

    若有宿痰者瓜蒂散吐之。

    治頭痛暈眩。

     郁金黃連丸郁金黃連各一兩。

    琥珀(研)大黃(酒浸)黃芩各二兩。

    白茯苓滑石各四兩。

     黑牽牛(炒取頭末)三兩。

    研末水泛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下。

    治水火不濟脬囊積熱癃閉遺精。

    五淋白濁。

     草部二 蓬莪術 主治。

    行氣。

    通血。

    消瘀。

    化食。

    開胃。

    止痛。

    解毒。

    霍亂。

    中惡。

    下血。

    内損惡血。

     婦人經閉。

     蓬莪術丸。

    蓬莪術七錢五分。

    當歸(焙)桂心赤芍槟榔昆布琥珀枳殼木香各五錢。

    桃仁鼈甲大黃各一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食前米飲下。

    治婦人症痞。

    腹脅痛。

    體瘦不思食。

     蓬莪術散。

    蓬莪術青橘皮益智仁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糯米一兩。

    研末。

    每服一錢。

     陳米湯下。

    日四次。

    治小兒氣一切氣疾。

     草部二 京三棱 以産荊州者良故名。

     主治。

    破血。

    行氣。

    消積。

    化食。

    止痛。

    散腫。

    堕胎。

    通乳。

    療老癖症瘕結塊。

    撲損瘀血。

    婦人血脈不調。

    心腹痛。

    經水閉。

    産後腹痛。

    血暈。

    惡血。

    血結。

     三棱散。

    三棱(泡锉)香附各一兩五錢。

    青皮人參七錢五分。

    益智仁陳皮枳殼(麸炒)神曲(炒)生谷芽(洗焙)半夏蓬莪術(醋煮透濾幹锉焙)大黃(半生半泡)紫蘇葉各五錢。

     甘草(半生半炙)一兩二錢。

    锉碎。

    每服二錢。

    水一盞加生姜三片。

    倉米一百粒。

    煎至七分。

    溫服。

     治諸般停滞疳積。

    發熱瀉痢。

    酸。

    水谷不化。

    常服和脾胃。

    進飲食。

    長肌肉。

    益神氣。

    氣虛者加白茯苓一兩。

     又方。

    三棱八錢。

    川芎四錢。

    大黃(醋煨)一錢。

    研末水煎服。

    治瘕痛。

     三棱煎。

    三棱蓬莪術各四兩。

    芫花一兩。

    米醋五盞。

    瓷器内浸。

    封口火令幹。

    取出棱末。

    将芫花以餘醋炒令微焦。

    共焙幹為末。

    醋糊和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生姜湯下。

    治氣塊。

    血積。

    食瘕。

    癖。

     草部二 香附子 主治。

    利三焦。

    解六郁。

    平怒氣。

    消飲食。

    通一切氣。

    霍亂吐瀉。

    婦人崩漏。

    帶下。

    月經不調。

    胎前産後百病。

     一品丸。

    大香附子去皮。

    水煮一時。

    搗曬焙研末。

    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

    水一盞煎八分服。

    婦人醋湯煎。

    治氣熱上攻。

    頭目昏眩。

    及偏正頭風。

     香附丸。

    香附(童便浸炒)一斤。

    針砂(醋)炙草各一兩。

    濃樸(姜汁炒)白芍(炒)蒼術(制)山楂肉(炒黑)各五錢。

    陳皮(炒)茯苓(人乳汁蒸曬焙)白術(土炒)各三兩。

    苦參二兩。

     (炒秋冬減半)青皮(炒)六兩。

    研末。

    醋煮米糊丸。

    每服一錢。

    米湯下。

    弱者七八分。

    白術湯下。

     忌生冷油膩腥發硬物。

    服至七日。

    手心皆涼。

    内有紅暈起。

    調理半月可愈。

    虛弱者宜佐以四君子湯。

    治脫力勞傷。

    及黃病黃胖病。

    香附芎歸湯。

    香附川芎當歸白芍蕲艾熟地麥冬杜仲橘紅甘草青蒿水煎服。

    治經水後期。

    若病甚并半邊頭痛。

    加甘菊本荊芥童便。

    去蕲艾杜仲香附橘紅。

     煮附濟陰丸。

    香附子一斤。

    分作四分。

    童便鹽水酒醋各浸三日。

    艾葉一斤。

    漿水浸過。

     醋糊和作餅曬幹。

    晚蠶砂(炒)半斤。

    蓬莪術(酒浸)四兩。

    當歸(酒浸)四兩。

    焙末。

    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米飲下。

    日二次。

    治婦人月經不調。

    久成症積。

     草部二 藿香 主治。

    去惡。

    辟瘴。

    通氣開胃。

    霍亂。

    時疫。

     藿香正氣丸。

    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各二兩。

    陳皮白術(土炒)濃樸(姜制)苦桔梗半夏各二兩。

    炙草一分。

    研末。

    生姜大腹皮煎湯浸為丸。

    (蜜丸亦可)每丸四五錢重。

    調服。

    熱多加黃連。

    寒多加幹姜。

    寒甚再少加附子。

    煎酒調下。

    治外感風寒。

    内傷飲食。

    憎寒壯熱。

    頭痛嘔逆。

    胸悶腹脹。

    傷暑霍亂。

    吐瀉山巒瘴疠。

    不服水土等症。

     草部二 澤蘭 主治。

    行血。

    破瘀。

    開九竅。

    通小腸。

    頭風。

    目痛。

    症瘕水腫。

    婦人勞疲腰痛。

    血瀝。

    月經不調。

    療癰腫金瘡。

     澤蘭湯。

    澤蘭(熬)生幹地黃當歸各七錢五分。

    芍藥生姜(細切炒焦)各二兩五錢。

    甘草一兩五錢。

    大棗十餘枚細切。

    水九升煎取三升。

    分三服。

    病欲死者塗身得瘥。

    治産後惡露不盡。

     腹痛往來。

    胸滿少氣。

     又方澤蘭葉(切研)滑石末各五錢。

    生麻油少許。

    水三盞。

    先煎澤蘭葉至一盞半。

    去滓入滑石末并油。

    煎三沸頓服。

    治妊娠胎堕。

    胎衣不下。

    不下更服。

     又方。

    澤蘭葉三兩。

    當歸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研粗末。

    每服五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治婦人血虛有火。

    月經耗損。

    漸至不通。

    肌膚羸瘦。

    漸生潮熱。

    或髒中堅癖不止。

    中有幹血。

    下白物。

    及室女經閉成勞。

     又方。

    澤蘭葉當歸各五錢。

    丹皮三錢。

    赤芍青木香一錢五分。

    紅花一錢。

    桃仁十粒。

    (去皮尖碾)水煎熱酒沖服。

    治跌打損傷。

    腹有瘀血。

    二便不通。

    如大便不通加大黃(炒錢。

     草部二 馬蘭 主治。

    涼血。

    破宿血。

    治諸菌毒。

    生搗塗蛇咬。

    雜甘草擂醋搽蛇纏丹毒。

    冬月無葉采根用。

     馬蘭膏。

    馬蘭頭不拘多少。

    水洗去泥搗爛取汁。

    雞毛蘸搽。

    幹再換。

    或調六一散搽亦可。

     治小兒紅赤遊風丹毒。

    大人丹毒。

    或濕熱伏于經絡。

    腿面不紅不腫。

    疼痛異常。

    病者覺熱。

     人按極冷者。

     草部二 香薷 主治。

    下氣。

    止嘔逆。

    霍亂轉筋。

    心煩脅痛。

     香薷丸。

    香薷(去根)一兩。

    紫蘇幹木瓜藿香茯神各五錢。

    炙草檀香(锉)丁香各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

    每兩作三十丸。

    每服一二丸。

    細嚼湯下。

    治傷暑伏熱。

    躁渴瞀悶。

    頭目昏眩。

    胸膈煩滿嘔哕惡心。

    口苦舌幹。

    肢體困倦。

    不思飲食。

    或霍亂吐利轉筋。

     香薷飲。

    香薷二錢。

    濃樸(姜汁炒)一錢。

    白扁豆(炒研)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锉散。

     水煮冷凍飲料。

    治夏秋髒腑冷熱不調。

    飲食不節。

    暑熱乘之。

    緻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引飲。

    腹痛吐瀉者。

     按此為傷暑要藥。

     草部二 荊芥 主治。

    發表。

    祛風。

    清熱。

    下氣。

    破積。

    醒酒。

    風氣壅滿頭痛。

    目眩。

    口面斜。

     身強項直背脊疼痛手足筋急。

    婦人産後中風。

     荊術散。

    荊芥穗一兩。

    制蒼術二兩。

    赤芍一兩。

    炙草五錢。

    研末。

    每服一二錢。

    能疏風順氣。

    治小兒傷風傷寒。

    或生瘡疹。

    及一切熱證傷風傷熱。

    鼻塞咳嗽。

    生姜蔥白湯下。

    傷風潮熱或變壯熱。

    薄荷湯下。

    風熱傷肺。

    鼻涕氣粗。

    紫蘇湯下。

    不汗。

    麻黃(去節)湯下。

    自汗盜汗。

    牡蛎浮麥湯下。

    眼暴赤熱腫。

    羌活黃芩生地湯下。

    口舌腮項熱腫生瘡。

    防風牛蒡子湯下。

    丹毒風逆四順飲煎湯下。

    咽喉重舌。

    升麻枳殼大黃防風薄荷湯下。

     荊防敗毒散。

    荊芥穗一錢。

    防風一錢五分。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麸炒)桔梗赤茯苓川芎各一錢。

    人參甘草各五分。

    細锉。

    加薄荷一錢。

    水煎去滓。

    食遠緩緩溫服。

    臨服加鮮菊花葉搗汁一杯尤效。

    治風熱相搏。

    邪氣在表。

    發生瘡瘍。

    寒熱作痛。

    及撚頸。

    大頭蝦蟆瘟。

    咽喉腫痛便癰腹脹。

    餘毒癰腫腫腮漏腮等症。

    寒甚加蔥白三枚。

    癰在頭上加白芷升麻。

    在上身加桔梗。

    在手加薄荷。

    在腰加杜仲。

    在腿足加牛膝木瓜。

     荊芥散。

    荊芥石膏(存性)各等分。

    研末。

    每服二錢。

    生姜三片。

    蔥白三寸。

    水一盞煎至七分。

    食後熱服。

    治頭風。

     又方。

    荊芥一兩三錢。

    桃仁(炒)五錢。

    研末。

    每服三錢。

    熟湯下。

    治産後風虛血暈。

     精神昏昧。

    微嗽加杏仁(炒)甘草各三錢。

     又方。

    荊芥赤茯苓苦參各一兩。

    蔓荊子明天麻人參防風獨活枳殼(麸炒)各五錢。

    牛蒡子(炒)黃芩各七錢五分。

    烏蛇肉(酒浸)二兩。

    研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下。

    治風熱皮膚瘙癢生。

     荊芥湯。

    荊芥防風樸硝水煎湯洗。

    次用木鼈子散調敷。

    治翻花痔。

     荊芥連翹湯。

    荊芥連翹防風當歸川芎白芍柴胡黃芩枳殼山栀白芷桔梗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後服。

    治膿耳。

     又九竅出血。

    或口鼻出血吐血不止。

    皆可用荊芥連根洗搗汁半盞服。

    無鮮者以幹穗為末。

     或童便或陳皮湯或生地汁調服。

    随病擇用。

     草部二 薄荷 主治。

    散風。

    去熱。

    宣滞。

    解郁。

    消食發汗。

    清耳目利關節。

    治雜風傷風頭風。

    口齒喉諸病。

     薄荷湯。

    薄荷葉五錢。

    羌活麻黃甘草僵蠶(炒)各一錢。

    天竺黃白附子(煨)各二錢五分。

     研末。

    薄荷湯調下。

    治鼻塞不通。

    及夾驚傷寒極熱變蒸熱極生風者。

    加竹瀝少許。

     草部二 紫蘇(子與葉梗。

    功用略同) 子。

    主治。

    化痰。

    降氣。

    祛寒。

    利膈。

    潤心肺。

    通二便。

    療喘急。

    霍亂嘔吐。

    為外感痰嗽之主藥。

     紫蘇子湯。

    紫蘇子(炒捶碎)一錢。

    大腹皮草果仁半夏濃樸木香陳皮木通白術枳實(麸炒)各一錢。

    人參五分。

    炙草三分。

    水一鐘半。

    加生姜五片。

    煎至八分。

    食遠服。

    治憂思傷脾。

     心腹膨脹。

    喘促煩悶。

    腸鳴氣走漉漉有聲。

    二便不利。

    脈虛緊澀。

    又方。

    紫蘇子(炒)八兩。

     半夏五兩。

    陳皮桂心各三兩。

    人參白術炙草各二兩。

    咀。

    每服四錢水一鐘。

    加生姜五片。

     大棗二枚。

    煎至七分。

    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肺痹。

    胸心塞滿。

    上氣不下。

     蘇葶定喘丸。

    南蘇子葶苈子各等分。

    合研如泥。

    棗肉搗和丸。

    陰幹。

    每服三錢。

    三更時熟湯下。

    以利四五次為度。

    利多減服。

    利少加服。

    治水飲停上焦攻肺。

    喘滿不得卧。

    而身浮腫。

    小便不利。

     梗主治。

    寬中。

    下氣。

    安胎。

    流通氣脈。

    凡表邪可散者用小梗。

    無表邪而氣不順者用老梗。

     葉主治。

    散寒。

    祛風。

     紫蘇流氣飲。

    紫蘇黃柏木瓜槟榔香附陳皮川芎濃樸(姜炒)白芷蒼術(米泔水浸炒)烏藥荊芥防風甘草獨活枳殼(麸炒)各等分。

    水煎。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治腎氣遊風。

     紫蘇散。

    紫蘇葉桑白皮赤茯苓槟榔木通各一兩。

    炙草紫菀前胡百合杏仁(去皮尖)各七錢五分。

    咀。

    每服八錢。

    水一鐘半。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

    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腳氣上沖心胸壅悶。

    不得眠卧。

     紫蘇湯。

    紫蘇老葉桑白皮赤茯苓各一兩。

    郁李仁(去皮炒)二兩。

    羚羊角(鎊)槟榔各七錢五分。

    桂心枳殼(麸炒)獨活木香各五錢。

    咀。

    每服四錢。

    水一鐘半。

    加生姜五厘。

    煎至八分。

    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消渴後遍身浮腫。

    心膈不利。

     紫蘇飲。

    紫蘇莖葉一兩。

    大腹皮(虛者酌用)人參(虛者倍用)川芎(酒洗)陳皮白芍(酒洗)各五錢。

    當歸炙草各七錢五分。

    研末分三服。

    水一鐘半。

    加生姜四五片。

    蔥白七莖。

    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治妊娠感冒發熱。

    胎氣不和。

    子懸腹痛。

    及臨産驚恐氣結。

    連日不下。

    二便不通。

    傷風去大腹皮。

    加香豉。

    胎動不安。

    熱證加黃芩白術。

    胎不運動。

    寒證加木香縮砂仁。

     按凡食魚蟹後便洩腹滿或痛者 草部二 菊 白者入藥主治去風。

    明目。

    滌腸胃。

    祛頭目風熱。

    益顔色。

     菊花丸。

    甘菊花(炒)四兩。

    肉苁蓉(酒洗)二兩。

    巴戟(去心)枸杞子(搗焙)各三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錢。

    食前空腹酒或鹽湯下。

    治冷淚常流。

     菊花決明散。

    甘菊花草決明石決明(水煮一伏時。

    另研細末)木賊防風羌活蔓荊子炙草川芎石膏(另研細末)黃芩各五錢。

    研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

    食後服。

    治目病日久。

     白睛微青黑睛微白。

    黑白之間。

    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