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治兒無故寒熱。
強健如故。
而身體頸項結核瘰。
及心腹脅背裡有堅核不痛。
三歲兒每服五丸。
加至十丸。
五歲以上酌加。
連翹赤小豆湯。
連翹赤小豆麻黃甘草生姜生梓白皮各二兩四十一粒。
大棗十二枚。
锉散。
每服二錢。
水煎服。
治小兒傷寒發熱身黃。
連翹敗毒散。
連翹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升麻桔梗甘草川芎牛蒡子(新瓦上炒研碎)當歸尾(酒洗)藏紅花(酒洗)蘇木天花粉等。
水與好酒各一杯。
同煎至半。
去滓徐徐溫服。
治發頤初腫。
及一切癰疽初發。
憎寒壯熱。
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
如未消。
加穿山甲(蛤粉炒)一錢。
腫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錢。
漏蘆五分。
大便燥實者加大黃(酒浸)一錢五分。
壯者倍之。
内熱或寒熱交作者。
倍柴胡。
加黃芩(酒洗)黃連(酒炒)各一錢。
連翹散。
連翹一兩。
沉香黃各五錢。
樸硝大黃(炮)甘草各一分搗碎。
每服一錢。
水一盞。
入麝香一厘。
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癰疖。
又方。
連翹葛根赤芍黃芩栀子桔梗升麻麥冬甘草木通牛蒡子水煎服。
治痰飲連翹當歸栝蒌根生幹地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瞿麥木通牛蒡子(炒)。
山栀子防風川分。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加燈心十二莖。
煎至八分。
去滓服。
治諸惡瘡紅赤腫脹。
心煩口幹。
及婦人血風成瘡。
癢痛潰爛。
流黃水。
草部二 蒺藜 主治。
咳逆。
頭痛傷肺去燥熱補腎治腰痛。
蒺藜丸白蒺藜一兩。
綿牛膝各五錢活川芎防風木香白附子各二兩五分。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腹鹽湯下。
治腎風瘡。
外用木香槟榔防風白芷各二錢。
白芨一錢。
龍骨五分。
(另研)麝香一字。
(另研)蛇蛻條。
(燒灰)膩粉十五筒。
研細末和勻。
另用鳝魚一條槌碎。
加百部一兩。
(切碎)南椒三铢。
油一兩。
煎令得所。
去滓隻用油塗瘡口。
再敷藥末。
油紙裹之。
三日一換。
換時先以柳枝甘草煎湯洗瘡拭淨。
補肝散。
蒺藜子七月七日采。
陰幹搗末。
食後水服方寸匕。
日二次。
治久年失明。
草部二 大黃 主治。
攻堅滌穢推陳緻新。
瀉一切實火。
安五髒。
赤白痢裡結腹痛壯熱谵語。
黃膽。
瘕。
當忌。
大黃丸大黃(碎如豆熬黑)柴胡芒硝各一斤。
川芎五兩。
幹姜蜀椒各一升。
茯苓雞子大一血。
二十日下長蟲及青黃汁。
三十日病除。
五十日肥白而能成孕。
又方。
大黃(微炒)七錢五分丸綠豆大。
每服五丸。
不拘時溫化大黃(蒸)樸硝生草各一兩。
锉碎。
每服二錢。
水半盞入蜜少許。
煎至三分服。
治小兒驚熱涎風二便不通。
又方。
大黃牛膝各五兩。
代赭石二兩。
樸硝丹皮甘草紫菀各三兩。
虻蟲水蛭桃仁幹姜細辛芒硝各二兩。
麻黃五合水一鬥五升。
煮取五升。
去滓内硝。
分五服。
五更首次服。
隔一炊頃再服。
治經水日久不行。
胞中有風冷者。
下後将息忌風。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兩。
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研)冬瓜仁五合。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煮取一升。
去滓内硝。
再煎數沸頓服。
有膿當下膿。
無膿當下血。
治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
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自汗。
出複惡寒。
其脈遲緊膿未成者。
大黃散。
大黃(锉微炒)防風各五錢。
升麻黃芩麻黃秦艽各一分。
樸硝二分。
咀方。
大黃三棱(炮)各一兩。
研末醋熬成膏。
每服一匙。
空腹時姜橘皮湯調下。
治脅如石。
以利為度。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
分溫二服。
治傷寒大下後複發汗。
心下痞按之濡。
表已解其脈關上浮緊者。
滾痰丸。
大黃(酒浸蒸熟切片)生黃芩各八兩。
上各取末。
水和丸梧子大。
常服一二十丸。
小病五六十丸。
緩病七八十丸。
急病一百二十丸。
溫水下。
即卧勿動已。
孕婦忌服。
草部二 大戟 主治瀉髒腑水濕發汗。
利大小便。
下惡血痞塊。
除蠱毒通月經堕胎。
控涎丸。
紫大戟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兩。
研末。
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七丸至二十丸。
若取利可服五六十丸。
治痰涎留胸膈上下。
變為諸病。
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隐痛不可忍。
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
似乎癱瘓。
又治頭痛不可舉。
或咳唾喘息。
或痰迷心竅。
大戟散。
大戟當歸橘皮各一兩。
水二升煎取七合服。
治不問年月淺深水腫。
服後下水二三鬥。
勿驚怪。
至重不過再服。
忌毒食一年。
大戟膏。
紅芽大戟整枝。
溫茶洗淨。
去心嚼融敷。
嚼時藥汁不可吞下。
治一切惡瘡疔毒陰疽。
草部二 甘遂 主治。
瀉腎經隧道水濕。
下五水。
去痰。
大腹疝瘕面目浮腫痰迷颠痫。
十棗丸。
甘戟芫花等分研末。
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
侵晨服。
治水腫喘急。
大小便不通。
以下利去黃水為度。
否則次午再服。
甘遂散。
泰山赤皮甘遂一兩。
煉蜜和勻。
分四服。
一服治二便不通。
若小便轉脬。
可用甘遂末一錢。
豬苓湯調下。
立通。
又方。
甘遂(炒)二錢二分。
黑牽牛一兩半為末。
水煎。
時時呷飲。
治水腫滿腹。
草部二 蓖麻 主治通竅。
拔毒消腫。
追膿。
止痛催生。
治頭風通大小便瘰結核毒腫。
蓖麻子丸麻(火醋淬七次研細水飛)乳香各二錢。
研末。
黃蠟熔丸。
每用一丸塞入耳中。
治久聾。
蓖麻子油取子搗爛水煮取沫。
沫盡去水。
以沫熬之。
至點燈不炸。
入水不散為度。
能去腸中積垢。
拔毒外出。
故外科諸膏中多用之。
草部二 常山 主治諸種瘧疾。
吐痰涎。
胸中邪結。
常山飲。
常山(醋炒)槟榔青皮(炒)甘草當歸各穿山甲()八分。
黑豆四十粒。
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
露一宿。
侵晨熱服。
治瘧發至夜熱不止。
脈實邪盛者。
按此為治瘧主藥。
内含吐劑。
與甘草同服。
尤屬必吐。
向有瘧生于痰之謬說。
故使之吐。
其實當與半夏烏梅濃樸諸藥同用。
則可不吐而瘧愈矣。
各種瘧皆可治。
故截瘧諸湯諸酒諸丸均用之。
黃者為佳。
葉之功效與根同。
草部二 藜蘆 主治引吐瘋痫上腦。
風涎。
黃膽腫疾。
蠱毒殺頭虱。
及誤吞水蛭。
(為末服)此為吐藥主。
凡病在上焦屬風痰須吐者宜用。
藜蘆甘草湯。
藜蘆甘草等分。
水煎服。
治痰入經絡指臂腫動。
身體不定。
甘草之用。
專在和胃。
藜蘆膏。
藜蘆松脂(細研)苦參雄黃研)白礬(枯)各二兩。
先搗藜蘆苦參為粗末。
入豬脂一斤相和。
煎十餘沸。
綿濾去滓。
次入他末攪勻。
待冷瓷盒收貯。
治諸瘡生蟲塗患處。
草部二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一類而四名) 附子主治回陽溫中補虛補命門火暖脾胃逐風寒。
霍腫滿。
脾滞腎寒婦女經閉堕胎。
此藥能引補氣藥行十二分。
以養不足之真陰。
引發散藥開腠理。
以逐在表之風寒。
引溫暖藥達下焦。
以祛在裡之寒濕。
有斬關奪隘之功。
惟陽症火症血虧者不可用。
(附子生于附子之側者曰側子。
種之經年。
根獨長大。
不生附子者曰天雄。
天雄難得。
烏頭側子。
功力稍弱。
)附子七味丸。
附子(制)一兩。
熟地(制)八兩。
山茱萸肉(酒潤)山藥各四兩。
丹皮澤瀉茯苓(乳拌)各三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錢。
治陽虧畏冷氣虛火衰。
自汗盜汗。
腹痛便溏。
附子八味湯。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芍藥茯苓人參炙草桂心各三兩。
白術四兩。
咀。
每當歸白茯苓熟地川芎白芍(酒炒)各一錢。
木香肉桂炙草各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紅棗一枚。
煎至八分。
食遠服。
治房勞傷陰外寒侵入而成流注者。
附子六物湯。
附子甘草各一錢防己白術白茯苓各八分。
桂枝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八分。
食遠服。
治附骨疽在腿裡側屬足太陰脾經者。
附子防風散。
附子防風甘草茯苓幹姜各七錢五分。
柴胡一兩五錢五味子白術各一兩。
桂心五錢。
每服三錢。
水二盞。
加生姜四片。
溫服。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
汗出不止。
附子烏雞丸。
附子三錢烏雞肉(去皮油酒蒸)三兩鹿茸一兩。
山藥苁蓉肉桂蒲黃(炒黑)當歸茱萸肉各五錢。
白芍一兩。
熟地一兩五錢。
研末米糊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空腹溫酒下。
治經如綠水。
附子理中湯。
附子(炮熟)二錢。
幹姜(炮黑)白術(炒焦)人參炙草各二錢五分。
水二鐘煎至八分。
食前服。
治脾胃虛寒。
飲食不化。
四肢厥冷。
腸鳴腹痛。
霍亂轉筋。
體冷微汗。
嘔吐洩瀉。
一切沉寒痼冷等證。
入肝加木瓜。
入脾多加白術。
入肺加桑白皮。
入心加茯苓。
腹痛甚加木香。
下利及渴者多加白術。
倦卧沉重多加附子。
腹滿去炙草。
嘔吐去白術。
加半夏姜汁。
臍下動氣去白術。
加桂。
心悸加茯苓。
寒積結胸加枳實。
附子麻黃湯。
附子麻黃幹姜白術人參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治猝中寒濕口眼。
語聲混濁。
胸腹填脹。
氣喘昏暈。
腰脊強急。
附子散。
附子五分。
丁香黑姜陳皮甘草各四分。
當歸二錢。
白術一錢。
研末。
每服二錢。
粥飲下。
治産後霍亂吐瀉。
手足逆冷無塊痛者。
附子瀉心湯。
附子(炮去皮别煎汁)一枚。
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切碎以麻沸湯二升漬三黃須臾絞去滓。
内附子汁分溫再服。
治傷寒表解心下痞惡寒汗出。
及寒熱不和脅痞結。
烏荊丸。
川烏(炮去肉臍)一兩。
荊芥穗二兩。
研末醋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溫酒下。
治諸風縱緩。
言語謇滞。
遍身麻痛。
及婦人血風頭痛目眩腸風髒毒下血不止者。
烏頭赤石脂丸。
川烏(泡)一兩。
蜀椒幹姜各一兩附子五錢。
赤石脂一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一丸。
食後熱水下。
日三次。
治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湯。
川烏五枚。
麻黃芍藥(酒炒)黃(姜汁和蜜炙)炙草各三兩。
先以蜜二升煎烏頭至一升。
出烏頭。
另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納蜜中更煎。
服七合。
不知盡服之。
治曆節痛不可屈伸。
及腳氣疼痛。
天雄散。
天雄(炮)龍骨各三兩。
白術八兩。
桂枝六兩。
為散。
每服半錢匕。
溫酒調下。
日三次。
治陰精不固。
天雄難得。
可以附子代之。
草部二 半夏 主治消痰。
止嘔。
開郁。
下肺氣。
胸脹咳逆。
頭眩。
咽喉腫痛。
反胃。
霍亂。
轉筋。
痰厥。
半夏丸每服十丸。
姜湯下。
治肺氣不調。
咳嗽喘滿。
痰涎壅塞。
心下堅滿。
及風痰嘔吐惡心。
半夏生姜大黃湯。
夏濃樸苓澤紅花蘇木各五厘。
桃仁七個。
昆布少許。
水二鐘煎至一鐘服。
治婦人中脘痞滿。
惡心嘔逆。
一切郁證。
初起之屬寒屬實者。
半夏茯苓湯。
半夏一兩二錢五分。
赤茯苓熟地各七錢五分。
橘紅細辛紫蘇人參芍藥川芎桔梗甘草各五錢。
咀。
每服五錢。
加生姜七片。
水煎服。
治妊娠心煩眩暈。
惡聞食氣。
好食鹽酸惡寒汗出。
多卧少起。
百節煩疼。
羸瘦多痰。
若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紅細辛。
加前胡知母各七錢五分。
腹冷下痢。
去地黃。
加桂心(炒)五錢。
胃中虛熱。
大便秘。
小便赤澀。
去地黃。
加大黃七錢五分黃芩二錢五分。
半夏茯神散。
半夏茯苓各一兩二錢。
天麻(煨)膽星遠志肉酸棗仁(炒)廣皮烏藥木香礞石()各八錢。
研末。
每服三錢。
冰一鐘煎數沸加生姜汁數匙。
空腹和滓服。
治癫妄初病。
神氣未衰者。
半夏散。
半夏桂各七錢五分。
赤茯苓人參陳皮前胡槟榔各一兩。
紫蘇葉一兩五錢。
咀。
每服五錢水一中盞半。
加生姜七片。
淡竹茹二錢。
煎至七分去滓服。
治腳氣煩悶嘔逆。
心胸壅悶不能飲食。
半夏湯。
半夏二兩五錢。
栝蒌實一枚。
薤白二合。
锉片。
每服五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一鐘。
去滓食前服。
日三次。
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
短氣煩促自汗出。
半夏溫肺半夏(制)旋複花人參細辛桂心甘草陳皮桔梗白芍各五錢。
赤茯苓七錢五分。
咀。
每服四錢。
加生姜三五片。
水煎食後服。
治胃氣虛寒痰飲内阻胸腹氣冷口吐清水。
咳嗽嗜雜脅肋欲飲食。
脈象遲弦沉細者。
按此實胃藥。
草部二 射幹 主治瀉火解毒。
消痰。
去熱。
咳逆上氣。
降實火。
利大腸咽喉腫痛。
尤為要藥。
射。
射幹炙草杏仁(麸炒微黃)各五錢。
升麻大黃(微炒)木鼈子各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小彈子大。
每胡後溫服。
日三次。
治瘰寒熱。
射幹麻黃湯。
射幹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
麻黃生姜各四五味子半夏各五合。
大棗七枚。
水一鬥二升。
先煎麻黃兩沸。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三升溫三服。
治水飲傷肺。
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湯。
射幹犀角升麻玄參黃芩麥冬一兩。
山栀子五錢。
咀。
每服五錢。
加竹葉芒硝各一錢。
水煎服。
以利為度。
治癰疽發背諸瘡腫痛。
脈洪實數者。
又方。
射幹(酒洗)栀子仁(姜汁炒黑)赤茯苓升麻各一兩。
赤芍一兩五錢。
白術五錢。
研粗末。
每服五錢。
水二鐘煎至一鐘。
去滓入地黃汁一合。
白蜜五勺。
再煎。
不拘時溫服。
治胃脘癰。
日晡發熱。
每服加犀角丹皮各一錢。
甘草二分。
草部二 芫花 主治。
咳逆上氣。
喘急。
寒痰水飲。
咽腫。
牙痛。
心腹脹滿。
四肢攣急惡瘡癰疽。
芫花丸。
芫花(醋炒)一兩。
牛膝野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槟榔各一兩五錢。
巴豆(炒黑)十粒研末。
醋煮米糊和丸赤豆大。
每服二三丸。
加至五七丸。
食前生姜湯下。
治飲癖酒瘕。
常服化痰消堅殺蟲。
芫花散。
芫花(醋炒)吳茱萸秦艽白僵蠶柴胡川烏巴戟研末。
溫酒調下。
治婦人鬼胎。
形如抱甕。
凝雪湯。
芫花一斤。
水三升煎取一升半。
漬故布上薄胸間。
不過再三。
薄熱則除。
治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
芫根膏。
芫根一兩。
黑豆三合。
豬牙皂角五梃。
醋一鬥。
先浸釜中三日。
以火煎二升去滓。
再入铛中煎至一升。
加白礬(細研)三兩攪勻。
去火成膏。
攤帛貼。
日二易。
治魚臍疔。
強健如故。
而身體頸項結核瘰。
及心腹脅背裡有堅核不痛。
三歲兒每服五丸。
加至十丸。
五歲以上酌加。
連翹赤小豆湯。
連翹赤小豆麻黃甘草生姜生梓白皮各二兩四十一粒。
大棗十二枚。
锉散。
每服二錢。
水煎服。
治小兒傷寒發熱身黃。
連翹敗毒散。
連翹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升麻桔梗甘草川芎牛蒡子(新瓦上炒研碎)當歸尾(酒洗)藏紅花(酒洗)蘇木天花粉等。
水與好酒各一杯。
同煎至半。
去滓徐徐溫服。
治發頤初腫。
及一切癰疽初發。
憎寒壯熱。
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
如未消。
加穿山甲(蛤粉炒)一錢。
腫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錢。
漏蘆五分。
大便燥實者加大黃(酒浸)一錢五分。
壯者倍之。
内熱或寒熱交作者。
倍柴胡。
加黃芩(酒洗)黃連(酒炒)各一錢。
連翹散。
連翹一兩。
沉香黃各五錢。
樸硝大黃(炮)甘草各一分搗碎。
每服一錢。
水一盞。
入麝香一厘。
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癰疖。
又方。
連翹葛根赤芍黃芩栀子桔梗升麻麥冬甘草木通牛蒡子水煎服。
治痰飲連翹當歸栝蒌根生幹地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瞿麥木通牛蒡子(炒)。
山栀子防風川分。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加燈心十二莖。
煎至八分。
去滓服。
治諸惡瘡紅赤腫脹。
心煩口幹。
及婦人血風成瘡。
癢痛潰爛。
流黃水。
草部二 蒺藜 主治。
咳逆。
頭痛傷肺去燥熱補腎治腰痛。
蒺藜丸白蒺藜一兩。
綿牛膝各五錢活川芎防風木香白附子各二兩五分。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腹鹽湯下。
治腎風瘡。
外用木香槟榔防風白芷各二錢。
白芨一錢。
龍骨五分。
(另研)麝香一字。
(另研)蛇蛻條。
(燒灰)膩粉十五筒。
研細末和勻。
另用鳝魚一條槌碎。
加百部一兩。
(切碎)南椒三铢。
油一兩。
煎令得所。
去滓隻用油塗瘡口。
再敷藥末。
油紙裹之。
三日一換。
換時先以柳枝甘草煎湯洗瘡拭淨。
補肝散。
蒺藜子七月七日采。
陰幹搗末。
食後水服方寸匕。
日二次。
治久年失明。
草部二 大黃 主治。
攻堅滌穢推陳緻新。
瀉一切實火。
安五髒。
赤白痢裡結腹痛壯熱谵語。
黃膽。
瘕。
當忌。
大黃丸大黃(碎如豆熬黑)柴胡芒硝各一斤。
川芎五兩。
幹姜蜀椒各一升。
茯苓雞子大一血。
二十日下長蟲及青黃汁。
三十日病除。
五十日肥白而能成孕。
又方。
大黃(微炒)七錢五分丸綠豆大。
每服五丸。
不拘時溫化大黃(蒸)樸硝生草各一兩。
锉碎。
每服二錢。
水半盞入蜜少許。
煎至三分服。
治小兒驚熱涎風二便不通。
又方。
大黃牛膝各五兩。
代赭石二兩。
樸硝丹皮甘草紫菀各三兩。
虻蟲水蛭桃仁幹姜細辛芒硝各二兩。
麻黃五合水一鬥五升。
煮取五升。
去滓内硝。
分五服。
五更首次服。
隔一炊頃再服。
治經水日久不行。
胞中有風冷者。
下後将息忌風。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兩。
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研)冬瓜仁五合。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煮取一升。
去滓内硝。
再煎數沸頓服。
有膿當下膿。
無膿當下血。
治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
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自汗。
出複惡寒。
其脈遲緊膿未成者。
大黃散。
大黃(锉微炒)防風各五錢。
升麻黃芩麻黃秦艽各一分。
樸硝二分。
咀方。
大黃三棱(炮)各一兩。
研末醋熬成膏。
每服一匙。
空腹時姜橘皮湯調下。
治脅如石。
以利為度。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
分溫二服。
治傷寒大下後複發汗。
心下痞按之濡。
表已解其脈關上浮緊者。
滾痰丸。
大黃(酒浸蒸熟切片)生黃芩各八兩。
上各取末。
水和丸梧子大。
常服一二十丸。
小病五六十丸。
緩病七八十丸。
急病一百二十丸。
溫水下。
即卧勿動已。
孕婦忌服。
草部二 大戟 主治瀉髒腑水濕發汗。
利大小便。
下惡血痞塊。
除蠱毒通月經堕胎。
控涎丸。
紫大戟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兩。
研末。
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七丸至二十丸。
若取利可服五六十丸。
治痰涎留胸膈上下。
變為諸病。
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隐痛不可忍。
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
似乎癱瘓。
又治頭痛不可舉。
或咳唾喘息。
或痰迷心竅。
大戟散。
大戟當歸橘皮各一兩。
水二升煎取七合服。
治不問年月淺深水腫。
服後下水二三鬥。
勿驚怪。
至重不過再服。
忌毒食一年。
大戟膏。
紅芽大戟整枝。
溫茶洗淨。
去心嚼融敷。
嚼時藥汁不可吞下。
治一切惡瘡疔毒陰疽。
草部二 甘遂 主治。
瀉腎經隧道水濕。
下五水。
去痰。
大腹疝瘕面目浮腫痰迷颠痫。
十棗丸。
甘戟芫花等分研末。
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
侵晨服。
治水腫喘急。
大小便不通。
以下利去黃水為度。
否則次午再服。
甘遂散。
泰山赤皮甘遂一兩。
煉蜜和勻。
分四服。
一服治二便不通。
若小便轉脬。
可用甘遂末一錢。
豬苓湯調下。
立通。
又方。
甘遂(炒)二錢二分。
黑牽牛一兩半為末。
水煎。
時時呷飲。
治水腫滿腹。
草部二 蓖麻 主治通竅。
拔毒消腫。
追膿。
止痛催生。
治頭風通大小便瘰結核毒腫。
蓖麻子丸麻(火醋淬七次研細水飛)乳香各二錢。
研末。
黃蠟熔丸。
每用一丸塞入耳中。
治久聾。
蓖麻子油取子搗爛水煮取沫。
沫盡去水。
以沫熬之。
至點燈不炸。
入水不散為度。
能去腸中積垢。
拔毒外出。
故外科諸膏中多用之。
草部二 常山 主治諸種瘧疾。
吐痰涎。
胸中邪結。
常山飲。
常山(醋炒)槟榔青皮(炒)甘草當歸各穿山甲()八分。
黑豆四十粒。
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
露一宿。
侵晨熱服。
治瘧發至夜熱不止。
脈實邪盛者。
按此為治瘧主藥。
内含吐劑。
與甘草同服。
尤屬必吐。
向有瘧生于痰之謬說。
故使之吐。
其實當與半夏烏梅濃樸諸藥同用。
則可不吐而瘧愈矣。
各種瘧皆可治。
故截瘧諸湯諸酒諸丸均用之。
黃者為佳。
葉之功效與根同。
草部二 藜蘆 主治引吐瘋痫上腦。
風涎。
黃膽腫疾。
蠱毒殺頭虱。
及誤吞水蛭。
(為末服)此為吐藥主。
凡病在上焦屬風痰須吐者宜用。
藜蘆甘草湯。
藜蘆甘草等分。
水煎服。
治痰入經絡指臂腫動。
身體不定。
甘草之用。
專在和胃。
藜蘆膏。
藜蘆松脂(細研)苦參雄黃研)白礬(枯)各二兩。
先搗藜蘆苦參為粗末。
入豬脂一斤相和。
煎十餘沸。
綿濾去滓。
次入他末攪勻。
待冷瓷盒收貯。
治諸瘡生蟲塗患處。
草部二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一類而四名) 附子主治回陽溫中補虛補命門火暖脾胃逐風寒。
霍腫滿。
脾滞腎寒婦女經閉堕胎。
此藥能引補氣藥行十二分。
以養不足之真陰。
引發散藥開腠理。
以逐在表之風寒。
引溫暖藥達下焦。
以祛在裡之寒濕。
有斬關奪隘之功。
惟陽症火症血虧者不可用。
(附子生于附子之側者曰側子。
種之經年。
根獨長大。
不生附子者曰天雄。
天雄難得。
烏頭側子。
功力稍弱。
)附子七味丸。
附子(制)一兩。
熟地(制)八兩。
山茱萸肉(酒潤)山藥各四兩。
丹皮澤瀉茯苓(乳拌)各三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錢。
治陽虧畏冷氣虛火衰。
自汗盜汗。
腹痛便溏。
附子八味湯。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芍藥茯苓人參炙草桂心各三兩。
白術四兩。
咀。
每當歸白茯苓熟地川芎白芍(酒炒)各一錢。
木香肉桂炙草各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紅棗一枚。
煎至八分。
食遠服。
治房勞傷陰外寒侵入而成流注者。
附子六物湯。
附子甘草各一錢防己白術白茯苓各八分。
桂枝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八分。
食遠服。
治附骨疽在腿裡側屬足太陰脾經者。
附子防風散。
附子防風甘草茯苓幹姜各七錢五分。
柴胡一兩五錢五味子白術各一兩。
桂心五錢。
每服三錢。
水二盞。
加生姜四片。
溫服。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
汗出不止。
附子烏雞丸。
附子三錢烏雞肉(去皮油酒蒸)三兩鹿茸一兩。
山藥苁蓉肉桂蒲黃(炒黑)當歸茱萸肉各五錢。
白芍一兩。
熟地一兩五錢。
研末米糊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空腹溫酒下。
治經如綠水。
附子理中湯。
附子(炮熟)二錢。
幹姜(炮黑)白術(炒焦)人參炙草各二錢五分。
水二鐘煎至八分。
食前服。
治脾胃虛寒。
飲食不化。
四肢厥冷。
腸鳴腹痛。
霍亂轉筋。
體冷微汗。
嘔吐洩瀉。
一切沉寒痼冷等證。
入肝加木瓜。
入脾多加白術。
入肺加桑白皮。
入心加茯苓。
腹痛甚加木香。
下利及渴者多加白術。
倦卧沉重多加附子。
腹滿去炙草。
嘔吐去白術。
加半夏姜汁。
臍下動氣去白術。
加桂。
心悸加茯苓。
寒積結胸加枳實。
附子麻黃湯。
附子麻黃幹姜白術人參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治猝中寒濕口眼。
語聲混濁。
胸腹填脹。
氣喘昏暈。
腰脊強急。
附子散。
附子五分。
丁香黑姜陳皮甘草各四分。
當歸二錢。
白術一錢。
研末。
每服二錢。
粥飲下。
治産後霍亂吐瀉。
手足逆冷無塊痛者。
附子瀉心湯。
附子(炮去皮别煎汁)一枚。
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切碎以麻沸湯二升漬三黃須臾絞去滓。
内附子汁分溫再服。
治傷寒表解心下痞惡寒汗出。
及寒熱不和脅痞結。
烏荊丸。
川烏(炮去肉臍)一兩。
荊芥穗二兩。
研末醋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溫酒下。
治諸風縱緩。
言語謇滞。
遍身麻痛。
及婦人血風頭痛目眩腸風髒毒下血不止者。
烏頭赤石脂丸。
川烏(泡)一兩。
蜀椒幹姜各一兩附子五錢。
赤石脂一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一丸。
食後熱水下。
日三次。
治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湯。
川烏五枚。
麻黃芍藥(酒炒)黃(姜汁和蜜炙)炙草各三兩。
先以蜜二升煎烏頭至一升。
出烏頭。
另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納蜜中更煎。
服七合。
不知盡服之。
治曆節痛不可屈伸。
及腳氣疼痛。
天雄散。
天雄(炮)龍骨各三兩。
白術八兩。
桂枝六兩。
為散。
每服半錢匕。
溫酒調下。
日三次。
治陰精不固。
天雄難得。
可以附子代之。
草部二 半夏 主治消痰。
止嘔。
開郁。
下肺氣。
胸脹咳逆。
頭眩。
咽喉腫痛。
反胃。
霍亂。
轉筋。
痰厥。
半夏丸每服十丸。
姜湯下。
治肺氣不調。
咳嗽喘滿。
痰涎壅塞。
心下堅滿。
及風痰嘔吐惡心。
半夏生姜大黃湯。
夏濃樸苓澤紅花蘇木各五厘。
桃仁七個。
昆布少許。
水二鐘煎至一鐘服。
治婦人中脘痞滿。
惡心嘔逆。
一切郁證。
初起之屬寒屬實者。
半夏茯苓湯。
半夏一兩二錢五分。
赤茯苓熟地各七錢五分。
橘紅細辛紫蘇人參芍藥川芎桔梗甘草各五錢。
咀。
每服五錢。
加生姜七片。
水煎服。
治妊娠心煩眩暈。
惡聞食氣。
好食鹽酸惡寒汗出。
多卧少起。
百節煩疼。
羸瘦多痰。
若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紅細辛。
加前胡知母各七錢五分。
腹冷下痢。
去地黃。
加桂心(炒)五錢。
胃中虛熱。
大便秘。
小便赤澀。
去地黃。
加大黃七錢五分黃芩二錢五分。
半夏茯神散。
半夏茯苓各一兩二錢。
天麻(煨)膽星遠志肉酸棗仁(炒)廣皮烏藥木香礞石()各八錢。
研末。
每服三錢。
冰一鐘煎數沸加生姜汁數匙。
空腹和滓服。
治癫妄初病。
神氣未衰者。
半夏散。
半夏桂各七錢五分。
赤茯苓人參陳皮前胡槟榔各一兩。
紫蘇葉一兩五錢。
咀。
每服五錢水一中盞半。
加生姜七片。
淡竹茹二錢。
煎至七分去滓服。
治腳氣煩悶嘔逆。
心胸壅悶不能飲食。
半夏湯。
半夏二兩五錢。
栝蒌實一枚。
薤白二合。
锉片。
每服五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一鐘。
去滓食前服。
日三次。
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
短氣煩促自汗出。
半夏溫肺半夏(制)旋複花人參細辛桂心甘草陳皮桔梗白芍各五錢。
赤茯苓七錢五分。
咀。
每服四錢。
加生姜三五片。
水煎食後服。
治胃氣虛寒痰飲内阻胸腹氣冷口吐清水。
咳嗽嗜雜脅肋欲飲食。
脈象遲弦沉細者。
按此實胃藥。
草部二 射幹 主治瀉火解毒。
消痰。
去熱。
咳逆上氣。
降實火。
利大腸咽喉腫痛。
尤為要藥。
射。
射幹炙草杏仁(麸炒微黃)各五錢。
升麻大黃(微炒)木鼈子各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小彈子大。
每胡後溫服。
日三次。
治瘰寒熱。
射幹麻黃湯。
射幹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
麻黃生姜各四五味子半夏各五合。
大棗七枚。
水一鬥二升。
先煎麻黃兩沸。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三升溫三服。
治水飲傷肺。
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湯。
射幹犀角升麻玄參黃芩麥冬一兩。
山栀子五錢。
咀。
每服五錢。
加竹葉芒硝各一錢。
水煎服。
以利為度。
治癰疽發背諸瘡腫痛。
脈洪實數者。
又方。
射幹(酒洗)栀子仁(姜汁炒黑)赤茯苓升麻各一兩。
赤芍一兩五錢。
白術五錢。
研粗末。
每服五錢。
水二鐘煎至一鐘。
去滓入地黃汁一合。
白蜜五勺。
再煎。
不拘時溫服。
治胃脘癰。
日晡發熱。
每服加犀角丹皮各一錢。
甘草二分。
草部二 芫花 主治。
咳逆上氣。
喘急。
寒痰水飲。
咽腫。
牙痛。
心腹脹滿。
四肢攣急惡瘡癰疽。
芫花丸。
芫花(醋炒)一兩。
牛膝野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槟榔各一兩五錢。
巴豆(炒黑)十粒研末。
醋煮米糊和丸赤豆大。
每服二三丸。
加至五七丸。
食前生姜湯下。
治飲癖酒瘕。
常服化痰消堅殺蟲。
芫花散。
芫花(醋炒)吳茱萸秦艽白僵蠶柴胡川烏巴戟研末。
溫酒調下。
治婦人鬼胎。
形如抱甕。
凝雪湯。
芫花一斤。
水三升煎取一升半。
漬故布上薄胸間。
不過再三。
薄熱則除。
治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
芫根膏。
芫根一兩。
黑豆三合。
豬牙皂角五梃。
醋一鬥。
先浸釜中三日。
以火煎二升去滓。
再入铛中煎至一升。
加白礬(細研)三兩攪勻。
去火成膏。
攤帛貼。
日二易。
治魚臍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