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草部一
甘草
産熱河綏遠者最佳。
老者黑色。
名鐵甘草。
功力尤勝。
主治。
生者益胃氣。
通小便。
解百藥毒。
入汗劑解肌表寒熱。
入涼劑瀉内外邪熱。
入峻劑能使姜附無僭上之患。
硝黃無峻下之病。
灸者宜入和劑。
補益髒腑氣血。
安神志。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幹姜三兩。
半夏(洗)一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鬥煮六升。
去滓再煮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次。
治傷寒誤下。
胸痞嘔利。
脾胃虛損。
按此藥功用至多。
大要以解毒和胃安神去熱為主。
凡治各疾。
用海藻昆布者。
尤宜佐以生草。
使胃不滞。
草部一 黃 主治補虛。
壯氣。
強心。
益胃。
凡病呈衰弱之證。
皆宜用之。
即癰疽發背。
防其内陷。
亦宜重用此藥。
生者能表能補。
炙者補而不表。
黃人參湯。
黃(炙)人參白術(炒)陳皮麥冬(去心)當歸身(酒拌)甘草(炙)補曲(炒)五味子(杵)各一錢。
黃柏(酒洗炒)升麻各四分。
蒼術(米泔浸炒)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
煎至一鐘。
去滓空心溫服。
忌一切激刺飲食。
治癰疽膿血大洩。
或食少發熱。
或作痛少寐。
服後痛減。
大便不實者去冬。
心下痞悶加黃連三分。
胃脘當心痛。
減大寒藥。
加草豆蔻仁五分。
脅下痛或縮急。
加柴胡二三分。
頭痛目中流火。
加黃連二三分。
川芎三分。
頭目不清利。
上壅上熱者。
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
本生地各二分。
北細辛一分。
氣短精神少。
夢寐間困弱無力。
加五味子九粒。
大便澀滞食少。
加當歸身生地各五分。
桃仁(去皮尖研三粒)。
麻子仁(研泥)五分。
大便又不通快。
加制大黃五分。
胸中氣滞。
加青皮。
氣滞太甚。
加木香縮砂仁各二三分。
白豆蔻二分。
腹痛不惡寒者。
加芍藥五錢。
黃芩二分。
減五味子。
水四盞。
煎至一盞。
一服便效。
黃内托散。
黃當歸川芎各二錢。
白術(土炒)銀花皂角刺天花粉各一錢。
澤瀉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
煎至八分。
食前服。
治便毒初起腫甚。
黃四物湯。
黃人參白術茯苓芍藥甘草生姜當歸地黃川芎。
多加銀花煎服。
補氣血。
黃散。
黃牡蛎(煨)生地各等分。
研末。
水煎不拘時服。
治虛熱盜汗。
(按生有化膿去熱平血壓之功。
向皆目為補氣之藥。
實未盡其功用。
) 草部一 人參 舊時本草所載皆指黨參。
今分為吉林上黨高麗三種。
吉林參。
産長白山。
野生者不易得。
近人收參子種之。
一二年即肥大。
又以糖水煮熟曬幹出售。
一煮即爛。
功力至微故吉林參必求野山者方佳。
能得生參尤善。
蓋采參者深入亂山。
得後防其變壞。
且出山後收藏亦至不易。
故必煮熟也。
上黨參。
産山西。
亦是種參。
功力日薄。
高麗參。
産朝鮮。
與吉林參略同。
野生亦少。
主治強心髒。
補脾胃。
安神。
此藥功力無限。
不論何病。
凡屬心髒衰弱。
均可服用。
惟實邪宜攻者當忌。
人參丸。
人參鹿角膠(炒)熟地芍藥當歸白術川芎各等分。
研末。
蜜丸梧子大。
食前米湯下三十丸。
補虛養陰生血。
人參半夏丸。
人參五錢。
半夏一兩。
茯苓天南星薄荷各五錢。
寒水石白礬姜屑各一兩。
蛤粉二兩。
藿香二錢半。
(一方加黃連二錢黃柏二兩)研末。
水煮面糊為丸梧子大。
食後姜湯下三十丸。
化痰墜涎。
止嗽定喘。
治一切痰逆嘔吐。
人參平肺散。
人參炙草地骨皮茯苓天門冬(去心)各一錢。
青皮陳皮各六錢。
知母(炒)一錢半。
五味子(捶碎炒)三十粒。
桑白皮(炒)二錢。
水二鐘。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
食後稍遠溫服。
如熱甚加黃芩薄荷葉各一錢。
治肺痿。
胸膈痞滿。
咳嗽喘嘔。
人參生犀散。
人參羚羊角(鎊)地骨皮秦艽麥門冬(去心)枳殼(麸炒)大黃(蒸)柴胡(去蘆)赤茯苓赤芍桑白皮(炒)黃鼈甲(醋炙炒)各等分。
研末。
每服二錢。
水半盞。
加烏梅半個。
煎至三分。
不拘時服。
治小兒骨蒸肌瘦。
頰赤口幹。
潮熱盜汗。
煩躁。
及大病後餘毒不解。
人參白虎湯。
人參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麥門冬竹葉粳米。
水煎服。
治熱渴。
又方。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水煎。
食後溫服。
治膈消。
上焦煩渴。
不欲多食。
人參回生再造丸。
人參當歸川芎黃連羌活防風玄參(酒炒)藿香(炒)白芷(炒)茯苓(炒)麻黃(炒)天麻(炒)萆(炒)姜黃(炒)炙草肉桂(勿見火)白豆蔻仁(勿見火)何首烏(料豆水拌蒸九次)琥珀(另研)黃(蜜炙)大黃(酒蒸)草豆蔻仁(另研)雄鼠糞熟地穿山甲(前後四足各用五錢麻油浸炙)各二兩。
水安息蕲蛇(小者佳。
去骨并頭尾三寸。
酒浸炙取淨末。
)各四兩。
幹全蠍(去頭尾足)威靈仙(酒炒)葛根(炒)桑寄生(烘幹)各二兩五錢。
細辛赤芍(炒)烏藥(酒炒)青皮(麸炒)于術(土炒)僵蠶(洗炒)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辰砂骨碎補(酒炒)香附(去皮毛酒炒)天竺黃白附子(切片制)龜闆(炙)沉香母丁香膽星各一兩。
紅花(酒浸烘幹)犀角尖各八錢。
川樸地龍(炙幹)松香(煮九次)各五錢。
木香(勿見火)梅花冰片西牛黃各二錢五分。
血竭八分。
虎胫骨(炙酥)一對。
研末蜜丸。
每丸重一錢。
金箔為衣。
蠟殼封固。
每服一丸。
生姜湯下。
治中痰。
中風。
口眼歪斜。
手足拘攣。
言語不清。
左癱右瘓。
筋骨疼痛半身不遂。
步履艱難。
人參蛤蚧散。
人參二兩。
蛤蚧一對。
(浸五宿。
逐日換水去腥。
炙黃。
)杏仁五兩。
(去皮尖炒)炙草三兩。
茯苓貝母(去心)知母(酒炒)桑白皮(姜汁和蜜炙)各二兩。
研末。
每服三錢。
茶湯蜜水下均可。
治肺痿失音。
咳吐膿血。
四君子湯。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白茯苓一錢。
炙草五分。
姜三片。
水二鐘煎至一鐘。
溫服。
治脾胃氣虛。
不思飲食諸病。
(按古方中所用人參皆今之黨參。
亦可酌量病情改用吉林高麗所産者) 草部一 沙參 産北地者良。
南方者力薄。
故有南北之分。
主治。
瀉肺火。
清肺熱。
補中益氣。
婦人白帶。
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各三錢。
玉竹二錢。
生草一錢。
冬桑葉生扁豆天花粉各一錢半。
水五杯煮取二杯。
日再服。
治燥傷肺胃陰分。
或熱或咳。
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
草部一 參須 吉林參之細根也固牙補腎方。
生熟石膏各五錢。
甘松山李青鹽參須各三錢。
細辛寒水石各二錢。
升麻一錢半。
北五味五十粒。
荜澄茄四十五粒。
研末。
每晨擦牙。
漱口咽下亦可。
草部一 珠參 産滇中姚安府主治。
補肺。
降火。
滋陰養血。
濟陰保元湯。
珠參三錢。
(米仁四兩拌。
蒸透切片。
再入姜加米仁汁蒸曬幹。
)生地一兩(砂仁酒姜二味拌蒸九曬。
焙炭。
)當歸丹參(酒洗)茺蔚子(酒蒸透)各四錢。
白芍(酒炒)香附(姜醋土鹽童便甘草人乳逐次制過)女貞子(白芥車前水浸透。
)各三錢。
川芎二錢。
(去淨油。
米泔水浸曬幹。
酒浸。
)白術五錢。
(陳土炒)水煎服。
理脾生血。
引氣。
為調經聖藥血熱加丹皮生地。
寒者加肉桂數分。
經閉加 草部一 西洋參 主治。
滋肺。
養胃。
生滓。
退熱清虛燥之火肺虛咳嗽。
腸紅下血。
亦可浸酒常服。
東洋參功用略同西洋參。
惟不能清熱。
有火者忌之。
人參三七主治。
活血。
止血。
補血。
七寶散。
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各等分。
研末酒服。
并摻傷處。
治刀杖傷。
草部一 桔梗 主治消痰。
順氣。
止咳。
祛肺部風熱。
桔梗二陳湯。
桔梗茯苓陳皮半夏甘草枳殼黑山栀黃芩黃連。
煎服治火喘。
桔梗散。
桔梗不拘多少。
锉碎微炒研末。
每服三錢。
不拘時。
米湯下。
治肺癰。
按凡咳症此為要藥。
草部一 知母 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幹。
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主治。
去熱。
清肺。
安神。
滋腎。
消痰。
止渴熱勞骨蒸。
知母散。
知母黃芩各七錢半。
柴胡(去苗)生幹地黃各一兩。
赤芍麥冬(去心)射幹川升麻各七錢半。
炙草五錢。
研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
加生姜五厘。
淡竹葉廿七片。
煎至六分。
去滓。
不拘時溫服治婦人熱勞四肢頭疼。
咽喉不利。
少思飲食。
又方。
知母貝母柴胡黃(炙)紫菀(洗)馬兜鈴杏仁半夏桑白皮(炙)白礬款冬花各等分。
研細末。
每服一錢。
水七分盞煎至三分。
去滓。
不拘時服。
或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丸。
生姜湯下。
治久咳不止。
痰喘氣溢。
知母飲。
知母麥冬(去心)赤茯苓各一錢半。
黃芩黃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二杯。
加桑白皮五分。
煎至一杯。
入竹瀝少許。
煎二三沸。
不拘時服。
治妊娠心脾壅熱。
目赤。
口渴。
煩悶多驚。
又方。
知母(炒)車前子茺蔚子各二錢。
五味子五分。
大黃黃芩桔梗各一錢。
研末。
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滓。
食後溫服。
治逆順眼翳。
草部一 肉苁蓉 産河套者良。
沿河野生。
土人采之。
煮粥同食。
主治補腎。
潤腸滋陰益精陽痿。
遺洩。
婦人絕陰不産。
苁蓉丸。
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幹)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幹别研為末。
)各二兩。
熟地鐘乳粉天雄(泡去皮)五味子桂心人參幹姜(炮)白術遠志(去心)杜仲(去心皮炙黃)巴戟(去心)牛膝(去苗)山茱萸(去核)覆盆子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
)各一兩。
炙草五錢。
天門冬(去心焙)一兩五錢。
研末。
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腹溫酒下。
益精神。
壯氣血。
駐容顔。
烏須發。
又方。
苁蓉八兩。
熟地六兩。
五
老者黑色。
名鐵甘草。
功力尤勝。
主治。
生者益胃氣。
通小便。
解百藥毒。
入汗劑解肌表寒熱。
入涼劑瀉内外邪熱。
入峻劑能使姜附無僭上之患。
硝黃無峻下之病。
灸者宜入和劑。
補益髒腑氣血。
安神志。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幹姜三兩。
半夏(洗)一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鬥煮六升。
去滓再煮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次。
治傷寒誤下。
胸痞嘔利。
脾胃虛損。
按此藥功用至多。
大要以解毒和胃安神去熱為主。
凡治各疾。
用海藻昆布者。
尤宜佐以生草。
使胃不滞。
草部一 黃 主治補虛。
壯氣。
強心。
益胃。
凡病呈衰弱之證。
皆宜用之。
即癰疽發背。
防其内陷。
亦宜重用此藥。
生者能表能補。
炙者補而不表。
黃人參湯。
黃(炙)人參白術(炒)陳皮麥冬(去心)當歸身(酒拌)甘草(炙)補曲(炒)五味子(杵)各一錢。
黃柏(酒洗炒)升麻各四分。
蒼術(米泔浸炒)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
煎至一鐘。
去滓空心溫服。
忌一切激刺飲食。
治癰疽膿血大洩。
或食少發熱。
或作痛少寐。
服後痛減。
大便不實者去冬。
心下痞悶加黃連三分。
胃脘當心痛。
減大寒藥。
加草豆蔻仁五分。
脅下痛或縮急。
加柴胡二三分。
頭痛目中流火。
加黃連二三分。
川芎三分。
頭目不清利。
上壅上熱者。
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
本生地各二分。
北細辛一分。
氣短精神少。
夢寐間困弱無力。
加五味子九粒。
大便澀滞食少。
加當歸身生地各五分。
桃仁(去皮尖研三粒)。
麻子仁(研泥)五分。
大便又不通快。
加制大黃五分。
胸中氣滞。
加青皮。
氣滞太甚。
加木香縮砂仁各二三分。
白豆蔻二分。
腹痛不惡寒者。
加芍藥五錢。
黃芩二分。
減五味子。
水四盞。
煎至一盞。
一服便效。
黃内托散。
黃當歸川芎各二錢。
白術(土炒)銀花皂角刺天花粉各一錢。
澤瀉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
煎至八分。
食前服。
治便毒初起腫甚。
黃四物湯。
黃人參白術茯苓芍藥甘草生姜當歸地黃川芎。
多加銀花煎服。
補氣血。
黃散。
黃牡蛎(煨)生地各等分。
研末。
水煎不拘時服。
治虛熱盜汗。
(按生有化膿去熱平血壓之功。
向皆目為補氣之藥。
實未盡其功用。
) 草部一 人參 舊時本草所載皆指黨參。
今分為吉林上黨高麗三種。
吉林參。
産長白山。
野生者不易得。
近人收參子種之。
一二年即肥大。
又以糖水煮熟曬幹出售。
一煮即爛。
功力至微故吉林參必求野山者方佳。
能得生參尤善。
蓋采參者深入亂山。
得後防其變壞。
且出山後收藏亦至不易。
故必煮熟也。
上黨參。
産山西。
亦是種參。
功力日薄。
高麗參。
産朝鮮。
與吉林參略同。
野生亦少。
主治強心髒。
補脾胃。
安神。
此藥功力無限。
不論何病。
凡屬心髒衰弱。
均可服用。
惟實邪宜攻者當忌。
人參丸。
人參鹿角膠(炒)熟地芍藥當歸白術川芎各等分。
研末。
蜜丸梧子大。
食前米湯下三十丸。
補虛養陰生血。
人參半夏丸。
人參五錢。
半夏一兩。
茯苓天南星薄荷各五錢。
寒水石白礬姜屑各一兩。
蛤粉二兩。
藿香二錢半。
(一方加黃連二錢黃柏二兩)研末。
水煮面糊為丸梧子大。
食後姜湯下三十丸。
化痰墜涎。
止嗽定喘。
治一切痰逆嘔吐。
人參平肺散。
人參炙草地骨皮茯苓天門冬(去心)各一錢。
青皮陳皮各六錢。
知母(炒)一錢半。
五味子(捶碎炒)三十粒。
桑白皮(炒)二錢。
水二鐘。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
食後稍遠溫服。
如熱甚加黃芩薄荷葉各一錢。
治肺痿。
胸膈痞滿。
咳嗽喘嘔。
人參生犀散。
人參羚羊角(鎊)地骨皮秦艽麥門冬(去心)枳殼(麸炒)大黃(蒸)柴胡(去蘆)赤茯苓赤芍桑白皮(炒)黃鼈甲(醋炙炒)各等分。
研末。
每服二錢。
水半盞。
加烏梅半個。
煎至三分。
不拘時服。
治小兒骨蒸肌瘦。
頰赤口幹。
潮熱盜汗。
煩躁。
及大病後餘毒不解。
人參白虎湯。
人參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麥門冬竹葉粳米。
水煎服。
治熱渴。
又方。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水煎。
食後溫服。
治膈消。
上焦煩渴。
不欲多食。
人參回生再造丸。
人參當歸川芎黃連羌活防風玄參(酒炒)藿香(炒)白芷(炒)茯苓(炒)麻黃(炒)天麻(炒)萆(炒)姜黃(炒)炙草肉桂(勿見火)白豆蔻仁(勿見火)何首烏(料豆水拌蒸九次)琥珀(另研)黃(蜜炙)大黃(酒蒸)草豆蔻仁(另研)雄鼠糞熟地穿山甲(前後四足各用五錢麻油浸炙)各二兩。
水安息蕲蛇(小者佳。
去骨并頭尾三寸。
酒浸炙取淨末。
)各四兩。
幹全蠍(去頭尾足)威靈仙(酒炒)葛根(炒)桑寄生(烘幹)各二兩五錢。
細辛赤芍(炒)烏藥(酒炒)青皮(麸炒)于術(土炒)僵蠶(洗炒)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辰砂骨碎補(酒炒)香附(去皮毛酒炒)天竺黃白附子(切片制)龜闆(炙)沉香母丁香膽星各一兩。
紅花(酒浸烘幹)犀角尖各八錢。
川樸地龍(炙幹)松香(煮九次)各五錢。
木香(勿見火)梅花冰片西牛黃各二錢五分。
血竭八分。
虎胫骨(炙酥)一對。
研末蜜丸。
每丸重一錢。
金箔為衣。
蠟殼封固。
每服一丸。
生姜湯下。
治中痰。
中風。
口眼歪斜。
手足拘攣。
言語不清。
左癱右瘓。
筋骨疼痛半身不遂。
步履艱難。
人參蛤蚧散。
人參二兩。
蛤蚧一對。
(浸五宿。
逐日換水去腥。
炙黃。
)杏仁五兩。
(去皮尖炒)炙草三兩。
茯苓貝母(去心)知母(酒炒)桑白皮(姜汁和蜜炙)各二兩。
研末。
每服三錢。
茶湯蜜水下均可。
治肺痿失音。
咳吐膿血。
四君子湯。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白茯苓一錢。
炙草五分。
姜三片。
水二鐘煎至一鐘。
溫服。
治脾胃氣虛。
不思飲食諸病。
(按古方中所用人參皆今之黨參。
亦可酌量病情改用吉林高麗所産者) 草部一 沙參 産北地者良。
南方者力薄。
故有南北之分。
主治。
瀉肺火。
清肺熱。
補中益氣。
婦人白帶。
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各三錢。
玉竹二錢。
生草一錢。
冬桑葉生扁豆天花粉各一錢半。
水五杯煮取二杯。
日再服。
治燥傷肺胃陰分。
或熱或咳。
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
草部一 參須 吉林參之細根也固牙補腎方。
生熟石膏各五錢。
甘松山李青鹽參須各三錢。
細辛寒水石各二錢。
升麻一錢半。
北五味五十粒。
荜澄茄四十五粒。
研末。
每晨擦牙。
漱口咽下亦可。
草部一 珠參 産滇中姚安府主治。
補肺。
降火。
滋陰養血。
濟陰保元湯。
珠參三錢。
(米仁四兩拌。
蒸透切片。
再入姜加米仁汁蒸曬幹。
)生地一兩(砂仁酒姜二味拌蒸九曬。
焙炭。
)當歸丹參(酒洗)茺蔚子(酒蒸透)各四錢。
白芍(酒炒)香附(姜醋土鹽童便甘草人乳逐次制過)女貞子(白芥車前水浸透。
)各三錢。
川芎二錢。
(去淨油。
米泔水浸曬幹。
酒浸。
)白術五錢。
(陳土炒)水煎服。
理脾生血。
引氣。
為調經聖藥血熱加丹皮生地。
寒者加肉桂數分。
經閉加 草部一 西洋參 主治。
滋肺。
養胃。
生滓。
退熱清虛燥之火肺虛咳嗽。
腸紅下血。
亦可浸酒常服。
東洋參功用略同西洋參。
惟不能清熱。
有火者忌之。
人參三七主治。
活血。
止血。
補血。
七寶散。
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各等分。
研末酒服。
并摻傷處。
治刀杖傷。
草部一 桔梗 主治消痰。
順氣。
止咳。
祛肺部風熱。
桔梗二陳湯。
桔梗茯苓陳皮半夏甘草枳殼黑山栀黃芩黃連。
煎服治火喘。
桔梗散。
桔梗不拘多少。
锉碎微炒研末。
每服三錢。
不拘時。
米湯下。
治肺癰。
按凡咳症此為要藥。
草部一 知母 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幹。
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主治。
去熱。
清肺。
安神。
滋腎。
消痰。
止渴熱勞骨蒸。
知母散。
知母黃芩各七錢半。
柴胡(去苗)生幹地黃各一兩。
赤芍麥冬(去心)射幹川升麻各七錢半。
炙草五錢。
研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
加生姜五厘。
淡竹葉廿七片。
煎至六分。
去滓。
不拘時溫服治婦人熱勞四肢頭疼。
咽喉不利。
少思飲食。
又方。
知母貝母柴胡黃(炙)紫菀(洗)馬兜鈴杏仁半夏桑白皮(炙)白礬款冬花各等分。
研細末。
每服一錢。
水七分盞煎至三分。
去滓。
不拘時服。
或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丸。
生姜湯下。
治久咳不止。
痰喘氣溢。
知母飲。
知母麥冬(去心)赤茯苓各一錢半。
黃芩黃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二杯。
加桑白皮五分。
煎至一杯。
入竹瀝少許。
煎二三沸。
不拘時服。
治妊娠心脾壅熱。
目赤。
口渴。
煩悶多驚。
又方。
知母(炒)車前子茺蔚子各二錢。
五味子五分。
大黃黃芩桔梗各一錢。
研末。
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滓。
食後溫服。
治逆順眼翳。
草部一 肉苁蓉 産河套者良。
沿河野生。
土人采之。
煮粥同食。
主治補腎。
潤腸滋陰益精陽痿。
遺洩。
婦人絕陰不産。
苁蓉丸。
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幹)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幹别研為末。
)各二兩。
熟地鐘乳粉天雄(泡去皮)五味子桂心人參幹姜(炮)白術遠志(去心)杜仲(去心皮炙黃)巴戟(去心)牛膝(去苗)山茱萸(去核)覆盆子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
)各一兩。
炙草五錢。
天門冬(去心焙)一兩五錢。
研末。
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腹溫酒下。
益精神。
壯氣血。
駐容顔。
烏須發。
又方。
苁蓉八兩。
熟地六兩。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