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水部
溫泉
主治。
殺皮膚中蟲。
療癬疥。
祛風痛。
助消化。
蓋源于硫黃故也。
亦有源出鍛石者。
浴之傷目。
水部 冰 主治。
退熱。
消炎。
救急頗效。
非神志昏迷。
炎腫過甚者。
不必用。
按人身無論何處發炎發熱。
均屬病菌侵入與血戰争之故。
體健毒甚。
戰争力強。
熱度愈高。
高熱有摧殘心髒擾亂神經之虞。
臨時用冰。
勢非得已。
其實冰既不能助血。
亦複不能殺菌。
但可使雙方戰 火部 艾火 主治。
風冷。
風痛。
幹霍亂。
(俗名KT螺痧。
)以雷公霹靂散加麝香少許。
納臍中。
上貼極薄姜片。
以艾火炙之。
内服杭州胡慶餘堂辟瘟丹。
四肢冷處。
以榆皮或麥麸炒極熱。
薄絹裹。
四人分擦。
脈複始停。
十可活九。
火部 火罐 主治。
風痛。
風寒。
用小竹筒或瓷筒。
内燒淨紙。
乘火盛時。
以筒口貼患處。
吸牢不落。
能已表症。
石部 紫石英 石英含錳質作紫色主治。
溫中。
養肺。
心腹痛。
胃寒。
咳逆上氣。
紫石英丸。
紫石英(研細水飛)川烏頭(炮)川杜仲(炒去絲)禹餘糧(火醋淬)遠志肉澤瀉桑寄生桂心龍骨(另研)當歸人參肉苁蓉(酒浸)石斛幹姜(炮)五味子甘草(炙)各一兩。
牡蛎()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各五錢。
研細末。
蜜丸。
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治婦人經乍多乍少。
時前時後。
或腹痛。
石部 丹砂 産貴州者良。
為水銀硫黃天然化合物。
先取上好者研末。
水飛三次或以絹袋盛砂。
用荞麥灰淋汁。
煮三伏時取出。
流水浸洗過。
研粉飛曬。
方入藥主治。
通血脈。
定神志。
治驚痫。
塗瘡疥。
辟瘟疫。
下死胎。
亦能發汗。
更衣丸。
朱砂五錢。
蘆荟七錢。
(生用)研極細。
好酒少許和丸。
梧子大。
每服一錢二分。
好酒或米湯下。
治腸胃幹燥。
大便不通。
按此藥向以為久服通神不老。
其實水銀硫黃皆有毒。
修治得法。
毒可幸免。
否則必至毒發難治。
石部 水銀 主治。
安神。
堕胎。
殺蟲虱。
療惡瘡。
制輕粉法。
水銀一兩。
白礬二兩。
食鹽一兩。
同研。
不見星。
鋪鐵器内。
用小烏盆覆之。
篩竈灰鹽水和。
封固盆口。
炭打二炷香。
取開。
粉升盆上。
即成。
又法。
水銀一兩。
皂礬七錢。
白鹽五錢。
同研。
如上升煉。
又法。
先以皂礬四兩。
鹽一兩。
焰硝五錢。
共炒黃為曲。
水銀一兩。
又曲二兩。
白礬一錢。
研勻。
如上升煉。
輕粉丸。
輕粉一錢。
雄黃丹砂各二錢半。
槐花(炒)龜闆(炙)各一兩。
為末。
丸梧子大。
每服一錢。
冷茶下。
日二服。
七日愈。
治梅毒。
又方。
輕粉胡桃仁槐花(炒研)龜闆(炙)紅棗肉各二錢。
研搗為丸。
分三服。
初日雞湯下。
二日酒下。
三日茶下。
治梅毒。
又方。
水銀一兩。
朱砂雄黃各二錢半。
白礬綠礬各二兩半。
研勻。
罐盛。
燈盞蓋定。
鹽泥固濟。
文武火煉升罐口掃收。
每以三錢入乳香沒藥各五分。
灑太乙膏上貼之。
絕效。
治癰疽梅毒。
凡服食水銀輕粉。
雖易收效。
然毒竄經絡。
或口齒腫爛。
或筋骨疼痛攣縮。
久則潰爛難愈。
緻成廢疾。
或用輕粉堕胎。
或服之自盡。
其面色必慘青。
治服食中毒潰爛者。
内服紅棗丸。
外敷蝦蟆散。
(附)紅棗丸。
紅棗三斤。
杉木煮熟。
去皮核。
多取杉木灰研細末。
搗棗肉為丸。
彈子大。
每日任意服食。
不可間斷。
又方土茯苓一兩。
苡米銀花防風白藓皮各一錢。
木瓜一錢半。
皂莢子四分。
水煎服。
氣虛加人參。
血虛加當歸。
日三服。
蝦蟆散。
蝦蟆大者一。
(眼紅腹無八字文者不用。
)硫黃三錢。
胡椒二錢。
納入口内。
将口捆緊。
外裹黃泥。
入炭火中燒。
泥團紅透取出。
用碗蓋住。
俟冷。
去泥取蝦蟆研末。
麻油調。
鴨翎或舊筆蘸敷患處。
忌鐵器。
其他中毒者。
用開口花椒。
不拘多少。
白湯吞下。
能裹之從大便出。
又方麻油黃蜜紅砂糖攪勻服之。
又方。
搗蘿
殺皮膚中蟲。
療癬疥。
祛風痛。
助消化。
蓋源于硫黃故也。
亦有源出鍛石者。
浴之傷目。
水部 冰 主治。
退熱。
消炎。
救急頗效。
非神志昏迷。
炎腫過甚者。
不必用。
按人身無論何處發炎發熱。
均屬病菌侵入與血戰争之故。
體健毒甚。
戰争力強。
熱度愈高。
高熱有摧殘心髒擾亂神經之虞。
臨時用冰。
勢非得已。
其實冰既不能助血。
亦複不能殺菌。
但可使雙方戰 火部 艾火 主治。
風冷。
風痛。
幹霍亂。
(俗名KT螺痧。
)以雷公霹靂散加麝香少許。
納臍中。
上貼極薄姜片。
以艾火炙之。
内服杭州胡慶餘堂辟瘟丹。
四肢冷處。
以榆皮或麥麸炒極熱。
薄絹裹。
四人分擦。
脈複始停。
十可活九。
火部 火罐 主治。
風痛。
風寒。
用小竹筒或瓷筒。
内燒淨紙。
乘火盛時。
以筒口貼患處。
吸牢不落。
能已表症。
石部 紫石英 石英含錳質作紫色主治。
溫中。
養肺。
心腹痛。
胃寒。
咳逆上氣。
紫石英丸。
紫石英(研細水飛)川烏頭(炮)川杜仲(炒去絲)禹餘糧(火醋淬)遠志肉澤瀉桑寄生桂心龍骨(另研)當歸人參肉苁蓉(酒浸)石斛幹姜(炮)五味子甘草(炙)各一兩。
牡蛎()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各五錢。
研細末。
蜜丸。
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治婦人經乍多乍少。
時前時後。
或腹痛。
石部 丹砂 産貴州者良。
為水銀硫黃天然化合物。
先取上好者研末。
水飛三次或以絹袋盛砂。
用荞麥灰淋汁。
煮三伏時取出。
流水浸洗過。
研粉飛曬。
方入藥主治。
通血脈。
定神志。
治驚痫。
塗瘡疥。
辟瘟疫。
下死胎。
亦能發汗。
更衣丸。
朱砂五錢。
蘆荟七錢。
(生用)研極細。
好酒少許和丸。
梧子大。
每服一錢二分。
好酒或米湯下。
治腸胃幹燥。
大便不通。
按此藥向以為久服通神不老。
其實水銀硫黃皆有毒。
修治得法。
毒可幸免。
否則必至毒發難治。
石部 水銀 主治。
安神。
堕胎。
殺蟲虱。
療惡瘡。
制輕粉法。
水銀一兩。
白礬二兩。
食鹽一兩。
同研。
不見星。
鋪鐵器内。
用小烏盆覆之。
篩竈灰鹽水和。
封固盆口。
炭打二炷香。
取開。
粉升盆上。
即成。
又法。
水銀一兩。
皂礬七錢。
白鹽五錢。
同研。
如上升煉。
又法。
先以皂礬四兩。
鹽一兩。
焰硝五錢。
共炒黃為曲。
水銀一兩。
又曲二兩。
白礬一錢。
研勻。
如上升煉。
輕粉丸。
輕粉一錢。
雄黃丹砂各二錢半。
槐花(炒)龜闆(炙)各一兩。
為末。
丸梧子大。
每服一錢。
冷茶下。
日二服。
七日愈。
治梅毒。
又方。
輕粉胡桃仁槐花(炒研)龜闆(炙)紅棗肉各二錢。
研搗為丸。
分三服。
初日雞湯下。
二日酒下。
三日茶下。
治梅毒。
又方。
水銀一兩。
朱砂雄黃各二錢半。
白礬綠礬各二兩半。
研勻。
罐盛。
燈盞蓋定。
鹽泥固濟。
文武火煉升罐口掃收。
每以三錢入乳香沒藥各五分。
灑太乙膏上貼之。
絕效。
治癰疽梅毒。
凡服食水銀輕粉。
雖易收效。
然毒竄經絡。
或口齒腫爛。
或筋骨疼痛攣縮。
久則潰爛難愈。
緻成廢疾。
或用輕粉堕胎。
或服之自盡。
其面色必慘青。
治服食中毒潰爛者。
内服紅棗丸。
外敷蝦蟆散。
(附)紅棗丸。
紅棗三斤。
杉木煮熟。
去皮核。
多取杉木灰研細末。
搗棗肉為丸。
彈子大。
每日任意服食。
不可間斷。
又方土茯苓一兩。
苡米銀花防風白藓皮各一錢。
木瓜一錢半。
皂莢子四分。
水煎服。
氣虛加人參。
血虛加當歸。
日三服。
蝦蟆散。
蝦蟆大者一。
(眼紅腹無八字文者不用。
)硫黃三錢。
胡椒二錢。
納入口内。
将口捆緊。
外裹黃泥。
入炭火中燒。
泥團紅透取出。
用碗蓋住。
俟冷。
去泥取蝦蟆研末。
麻油調。
鴨翎或舊筆蘸敷患處。
忌鐵器。
其他中毒者。
用開口花椒。
不拘多少。
白湯吞下。
能裹之從大便出。
又方麻油黃蜜紅砂糖攪勻服之。
又方。
搗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