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納大沙罐中。
鹽泥固濟。
濃半寸。
不蓋口。
置爐中。
以炭火先文後武之。
待沸定。
取瓦一片蓋定。
仍前固濟。
烈火之。
冷一伏時取出。
隔紙安地上。
盆覆三日出火氣。
研末。
每斤入生炙甘草末各一兩。
和勻。
瓶收用。
主治心熱煩躁。
五髒積滞。
通大小便。
按此藥較芒硝少流弊。
用以攻積最宜。
石部 砂 成分為氯化鈣。
多産于火山旁及燒過之鍛石圹中。
主治。
蕩積。
破瘀止痛。
療積痢喉痹。
反胃。
砂丸。
砂一錢。
(研)木香沉香巴豆肉各一兩。
青皮二兩。
銅青五錢。
(研)先以木香沉香青皮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
去巴豆。
研為細末。
入砂銅青研勻。
蒸餅和丸梧子大。
每服七至十丸。
空心食前鹽湯下。
日二三次。
能通氣滞。
瀉症結。
又方。
砂芒硝各一兩。
當歸雄黃桂心各五錢。
大黃(炮)三棱各二兩。
研末。
米醋一碗熬大黃末為膏。
次入餘藥。
和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
空腹溫酒下。
漸加至二十丸。
以利下惡物為度。
治婦人疝瘕。
及瘀血在髒。
腹脅攻痛。
又方。
砂木香各三錢。
黑附子二枚。
各重五錢以上。
正坐妥者。
炮制去皮臍。
剜作甕子。
破故紙(隔紙微炒)荜茇各一兩。
先以砂研末。
水一盞續續化開。
納甕内。
火上熬幹。
研末。
置附子甕内。
用剜出附子末填蓋口上。
複和成白面裹之。
約半指濃。
慢炭火燒至黃色。
去面。
同木香等藥研為細末。
用原裹附子熟黃面為末。
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至三十丸。
生姜湯下。
治積塊癖。
一切凝滞。
砂膏。
槐杏桃柳桑。
嫩枝各三尺。
浸麻油十斤中。
三日再入栀子六百個。
穿山甲六兩。
童子發(鹽水洗)四兩。
慢火煎枯去渣。
納飛黃丹一百兩。
收成膏。
候微溫。
再入沉香(身上熨燥不見火)兒茶各二兩。
血竭三兩。
琥珀象皮(切片微炒)各一兩。
冰片麝香各五錢。
砂四兩。
共研極細末。
和入膏内攪勻。
用時熱水炖化。
忌火。
功用去瘀軟堅消腫止痛。
治癰疽發背。
對口。
痰核瘰乳疖。
流注。
無名腫毒。
未成能消。
已成能潰。
石部 硫黃 用純黃者。
雜他色不可用主治。
助消化。
祛積聚。
止血。
殺疥蟲。
痢疾。
壯陽。
向為服食者所珍。
然易中毒。
不可信。
中硫黃毒。
白羊生熱血一碗服之。
神效。
硫艾湯。
倭硫黃三錢。
艾湯下。
治陰證傷寒極冷厥逆煩躁腹痛無脈危極。
服之得睡。
汗出解。
硫黃不二散。
硫黃一錢。
靛花一分。
研末涼水一杯調服。
治梅毒發于咽喉。
腐爛疼痛。
湯水難入者。
石部 礬 生用用。
各随病證。
主治。
燥濕。
消痰。
解渴。
止血。
定痛。
性極收澀濕熱方。
熾。
積滞正多。
及陰虛咽痛陰冷腹痛者。
均大忌之。
化痰丸。
白礬一兩。
細茶五錢。
為末。
蜜丸梧子大。
小兒十丸。
大人五十丸。
茶下。
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斷根。
又方。
白礬一兩。
牙皂角五錢。
為末。
每服一錢。
溫水調下。
治中風痰厥。
四肢不收。
氣閉隔塞。
通關散。
礬三錢。
鐵铫内溶化。
入劈開巴豆三粒。
煎幹去豆。
研礬用之。
甚者以醋調塗。
治喉癰乳蛾又方。
白礬鹽花等分。
搽口中。
治牙關緊閉。
涎出自開。
又方。
白礬末盛入豬膽中風幹。
研末。
每吹一錢入喉。
取涎出。
治喉腫痛。
又方。
白礬硫黃各二兩。
铫内燒過。
入朱砂一分。
為末。
面糊丸小豆大。
姜湯下。
十五丸。
治反胃嘔吐。
玉華丹。
白礬為末。
醋糊丸梧子大。
量人大小。
用木瓜湯下。
治伏暑洩瀉。
推車丸。
明礬二兩。
青礬一兩。
白面半斤。
同炒赤。
醋煮米糊為丸。
梧子大。
棗湯下三十丸。
治黃腫水腫。
又方。
白礬甘草等分為末。
冷水服二錢。
治蛇蟲射工沙虱等傷。
人口噤目黑手足直。
毒氣入腹。
壁鏡傷人必死。
白礬塗之。
漆瘡白礬湯拭。
刀斧金瘡。
白礬黃丹等分為末。
敷之最妙。
礬二兩。
水一鬥五升。
煎三五沸。
泡兩足。
治腳氣攻心。
鹽泥固濟。
濃半寸。
不蓋口。
置爐中。
以炭火先文後武之。
待沸定。
取瓦一片蓋定。
仍前固濟。
烈火之。
冷一伏時取出。
隔紙安地上。
盆覆三日出火氣。
研末。
每斤入生炙甘草末各一兩。
和勻。
瓶收用。
主治心熱煩躁。
五髒積滞。
通大小便。
按此藥較芒硝少流弊。
用以攻積最宜。
石部 砂 成分為氯化鈣。
多産于火山旁及燒過之鍛石圹中。
主治。
蕩積。
破瘀止痛。
療積痢喉痹。
反胃。
砂丸。
砂一錢。
(研)木香沉香巴豆肉各一兩。
青皮二兩。
銅青五錢。
(研)先以木香沉香青皮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
去巴豆。
研為細末。
入砂銅青研勻。
蒸餅和丸梧子大。
每服七至十丸。
空心食前鹽湯下。
日二三次。
能通氣滞。
瀉症結。
又方。
砂芒硝各一兩。
當歸雄黃桂心各五錢。
大黃(炮)三棱各二兩。
研末。
米醋一碗熬大黃末為膏。
次入餘藥。
和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
空腹溫酒下。
漸加至二十丸。
以利下惡物為度。
治婦人疝瘕。
及瘀血在髒。
腹脅攻痛。
又方。
砂木香各三錢。
黑附子二枚。
各重五錢以上。
正坐妥者。
炮制去皮臍。
剜作甕子。
破故紙(隔紙微炒)荜茇各一兩。
先以砂研末。
水一盞續續化開。
納甕内。
火上熬幹。
研末。
置附子甕内。
用剜出附子末填蓋口上。
複和成白面裹之。
約半指濃。
慢炭火燒至黃色。
去面。
同木香等藥研為細末。
用原裹附子熟黃面為末。
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至三十丸。
生姜湯下。
治積塊癖。
一切凝滞。
砂膏。
槐杏桃柳桑。
嫩枝各三尺。
浸麻油十斤中。
三日再入栀子六百個。
穿山甲六兩。
童子發(鹽水洗)四兩。
慢火煎枯去渣。
納飛黃丹一百兩。
收成膏。
候微溫。
再入沉香(身上熨燥不見火)兒茶各二兩。
血竭三兩。
琥珀象皮(切片微炒)各一兩。
冰片麝香各五錢。
砂四兩。
共研極細末。
和入膏内攪勻。
用時熱水炖化。
忌火。
功用去瘀軟堅消腫止痛。
治癰疽發背。
對口。
痰核瘰乳疖。
流注。
無名腫毒。
未成能消。
已成能潰。
石部 硫黃 用純黃者。
雜他色不可用主治。
助消化。
祛積聚。
止血。
殺疥蟲。
痢疾。
壯陽。
向為服食者所珍。
然易中毒。
不可信。
中硫黃毒。
白羊生熱血一碗服之。
神效。
硫艾湯。
倭硫黃三錢。
艾湯下。
治陰證傷寒極冷厥逆煩躁腹痛無脈危極。
服之得睡。
汗出解。
硫黃不二散。
硫黃一錢。
靛花一分。
研末涼水一杯調服。
治梅毒發于咽喉。
腐爛疼痛。
湯水難入者。
石部 礬 生用用。
各随病證。
主治。
燥濕。
消痰。
解渴。
止血。
定痛。
性極收澀濕熱方。
熾。
積滞正多。
及陰虛咽痛陰冷腹痛者。
均大忌之。
化痰丸。
白礬一兩。
細茶五錢。
為末。
蜜丸梧子大。
小兒十丸。
大人五十丸。
茶下。
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斷根。
又方。
白礬一兩。
牙皂角五錢。
為末。
每服一錢。
溫水調下。
治中風痰厥。
四肢不收。
氣閉隔塞。
通關散。
礬三錢。
鐵铫内溶化。
入劈開巴豆三粒。
煎幹去豆。
研礬用之。
甚者以醋調塗。
治喉癰乳蛾又方。
白礬鹽花等分。
搽口中。
治牙關緊閉。
涎出自開。
又方。
白礬末盛入豬膽中風幹。
研末。
每吹一錢入喉。
取涎出。
治喉腫痛。
又方。
白礬硫黃各二兩。
铫内燒過。
入朱砂一分。
為末。
面糊丸小豆大。
姜湯下。
十五丸。
治反胃嘔吐。
玉華丹。
白礬為末。
醋糊丸梧子大。
量人大小。
用木瓜湯下。
治伏暑洩瀉。
推車丸。
明礬二兩。
青礬一兩。
白面半斤。
同炒赤。
醋煮米糊為丸。
梧子大。
棗湯下三十丸。
治黃腫水腫。
又方。
白礬甘草等分為末。
冷水服二錢。
治蛇蟲射工沙虱等傷。
人口噤目黑手足直。
毒氣入腹。
壁鏡傷人必死。
白礬塗之。
漆瘡白礬湯拭。
刀斧金瘡。
白礬黃丹等分為末。
敷之最妙。
礬二兩。
水一鬥五升。
煎三五沸。
泡兩足。
治腳氣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