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六種
關燈
小
中
大
,當推《大涅盤》。
迦葉問佛:“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複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是公然問長生矣。
《四相品》雲:“譬如陶師,作已還破。
解脫不爾,真解脫者,不生不滅,是故解脫即是如來。
如來亦爾,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為法,以是義故,名曰如來。
入大涅盤,不老不死,有何等義?老者名曰遷變,發白而皺,身壞命終。
如是等法,解脫中無,以無是事,故名解脫。
如來亦無發白面皺有為之法,是故如來無有老也。
無有老故,則無有死。
又解脫者,名曰無病。
所謂病者,四百四病,及餘外來侵害損身者,是處無故,故名解脫。
無疾病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無病,是故法身亦無有病。
如是無病,即是如來。
死者名曰身壞命終,是處無死,即是甘露。
是甘露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成就如是功德,雲何當言如來無常?若言無常,無有是處,是金剛身,雲何無常?是故如來不名命終。
” 此節如來廣示得真解脫者,不生不滅,不破不壞,不老不死,無有發白面皺等醜态。
無有疾病,與仙長生無二無别,可稱仙佛沆瀣一氣,水乳交融者矣。
奈何今之學佛者,高自标榜,藐視仙宗,目為外道,斥為七趣。
而自身疾病之來,既不能免,發白面皺等遷變,亦不能免,與俗人初無有别。
大涅盤之為何?真解脫之為何?甘露之妙,更不必談矣。
須知世尊滅後,得大涅盤不老不死之旨趣者,卻在玄宗。
故王文治廣參佛乘,年逾八十,幡然歸道而從仙人遊也。
(摘自田誠陽輯《仙學解秘》) 附錄三李庭光老人日記一則 頌堯老師說:“汪東亭先生在滬傳道數十年,自己不能成道,年已衰老。
涵虛老師至,教以投胎奪舍之功法。
東亭先生去世時告他(按:當指徐頌堯),到某時某地去找他(按:當接指汪東亭)。
适近戰争之期,他(按:當指徐頌堯)未能去找。
我認為不忘“本真”,則可投胎奪舍也。
(按:本《日記》一則是上海林鋒先生提供。
李庭光先生曾師于徐頌堯,即海印子。
于世紀年代中,李庭光先生同因是子蔣維喬、胡美成、陸子冬、楚湘江、顧伯述、盧懷道等七人組成“七君子養生茶座”,探讨道家學術。
此雲:西派初祖李涵虛真人親至滬上,傳予體真山人汪東亭“投胎奪舍”之功。
按清·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載,李涵虛升舉于年(清鹹豐丙辰年)。
而其不晚于世紀年代又顯化于世,傳度汪東亭,距逝已六七十年矣。
林鋒先生于斯處批曰:“初讀這一則時,真可謂心驚肉跳”。
予何不然!斯亦可見古傳丹道效驗之殊勝,生命自控及生命再造雲雲信不誣也。
道教學者陳撄甯先生(~)曾言:“投胎是否真有把握,甯苦于不能以事實證明,僅相信其異于常人而已”。
此則亦然,是否屬實,予不知也。
僅附錄收于此,做為文獻資料,留待科學工作者考證研究耳!又,投胎奪舍之法,共有四種,即投胎、奪舍、借屍、轉世,所謂“四果”之義也。
——感克琦識) 附錄四胡美成先生《南宗丹訣釋義跋》文摘錄 “(世紀)年代初,餘又三走姑蘇,親訪蘇滬杭着名道學專家玄靜居士徐頌堯先生。
徐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一生緻力于道學研究,年近,門徒逾千,着有《天樂集》餘卷行世,但對陰陽派學術亦避而不談”。
“道家内丹功夫,無論清修、雙修,活子陽生采藥一節為至關重要,然道書亦多不明言,此亦不傳之秘。
活子時有三:曰真子時,正子時,假子時。
活子陽生,起火采藥。
藥又分老嫩,有一陽、二陽、三陽之别。
藥名真種,故張紫陽《悟真篇》詩雲:‘鼎内若無真種子,休将爐火煮空铛’。
活子陽生采藥,未得真傳,亦多有難明真象者。
如道學家徐頌堯着《天樂集》,其中有謂靜功煉得純陽真氣萌動時,渾身酥麻、跳動,跳動一次即行一次小周天,如是漸采漸集。
籲!酥麻、輕重等是練功常見的‘八觸’現象,把八觸當作活子陽生采藥事,實不應該。
……倘若修煉靜功,錯把八觸當陽生,興陽為壞事,且任令元氣走洩,前功盡棄,真是可惜”。
(按:胡美成先生《南宗丹訣釋義跋》文是上海林鋒先生提供。
胡美成先生曾三走姑蘇,親訪徐頌堯,問事陰陽派學術,雲頌堯“避而不談”。
“避而不談”者,非謂不明陰陽派學術也,實因其間必有不言之苦衷,而不願談及耳。
且看海印《答複湯慕玄君十問》中問及《道書十七種》是正是邪,答曰:“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
概《道書十七種》中收有《玄微心印》及《三峰丹訣》等,均是陰陽法派名着。
既雲“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傳之不當,贻害尤深,故讷其口也。
又世傳西派為陰陽雙修派,據予所知,西派可分二大傳承系統,一力主清修派,二力主雙修派。
然清修派不無深谙陰陽之學,而雙修派亦當得清修精髓。
因時地外緣具備不同,各取所修所證,又必異途同歸。
外緣不備者,深懷潛藏,讷口不言,以免招緻不必要的幹擾。
《清淨經》中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天地之精華既能招攝,何豈人元不得攝乎?清·闵一得輯《古書隐樓藏書·泥丸李祖女宗雙修寶筏》中雲:“孤修非至道,同類自相須,身外有身者,形忘堪事諸”。
又雲:“人元遍大千,三元一心領。
不外心寂虛,不外身無梗。
動靜合真常,我無元自并”。
斯論啟人慧目。
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而“人元遍大千”,非唯于彼家鼎内。
三元作用,全憑一心領攝,究其功訣,不外“心寂虛”、“身無梗
迦葉問佛:“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複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是公然問長生矣。
《四相品》雲:“譬如陶師,作已還破。
解脫不爾,真解脫者,不生不滅,是故解脫即是如來。
如來亦爾,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為法,以是義故,名曰如來。
入大涅盤,不老不死,有何等義?老者名曰遷變,發白而皺,身壞命終。
如是等法,解脫中無,以無是事,故名解脫。
如來亦無發白面皺有為之法,是故如來無有老也。
無有老故,則無有死。
又解脫者,名曰無病。
所謂病者,四百四病,及餘外來侵害損身者,是處無故,故名解脫。
無疾病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無病,是故法身亦無有病。
如是無病,即是如來。
死者名曰身壞命終,是處無死,即是甘露。
是甘露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成就如是功德,雲何當言如來無常?若言無常,無有是處,是金剛身,雲何無常?是故如來不名命終。
” 此節如來廣示得真解脫者,不生不滅,不破不壞,不老不死,無有發白面皺等醜态。
無有疾病,與仙長生無二無别,可稱仙佛沆瀣一氣,水乳交融者矣。
奈何今之學佛者,高自标榜,藐視仙宗,目為外道,斥為七趣。
而自身疾病之來,既不能免,發白面皺等遷變,亦不能免,與俗人初無有别。
大涅盤之為何?真解脫之為何?甘露之妙,更不必談矣。
須知世尊滅後,得大涅盤不老不死之旨趣者,卻在玄宗。
故王文治廣參佛乘,年逾八十,幡然歸道而從仙人遊也。
(摘自田誠陽輯《仙學解秘》) 附錄三李庭光老人日記一則 頌堯老師說:“汪東亭先生在滬傳道數十年,自己不能成道,年已衰老。
涵虛老師至,教以投胎奪舍之功法。
東亭先生去世時告他(按:當指徐頌堯),到某時某地去找他(按:當接指汪東亭)。
适近戰争之期,他(按:當指徐頌堯)未能去找。
我認為不忘“本真”,則可投胎奪舍也。
(按:本《日記》一則是上海林鋒先生提供。
李庭光先生曾師于徐頌堯,即海印子。
于世紀年代中,李庭光先生同因是子蔣維喬、胡美成、陸子冬、楚湘江、顧伯述、盧懷道等七人組成“七君子養生茶座”,探讨道家學術。
此雲:西派初祖李涵虛真人親至滬上,傳予體真山人汪東亭“投胎奪舍”之功。
按清·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載,李涵虛升舉于年(清鹹豐丙辰年)。
而其不晚于世紀年代又顯化于世,傳度汪東亭,距逝已六七十年矣。
林鋒先生于斯處批曰:“初讀這一則時,真可謂心驚肉跳”。
予何不然!斯亦可見古傳丹道效驗之殊勝,生命自控及生命再造雲雲信不誣也。
道教學者陳撄甯先生(~)曾言:“投胎是否真有把握,甯苦于不能以事實證明,僅相信其異于常人而已”。
此則亦然,是否屬實,予不知也。
僅附錄收于此,做為文獻資料,留待科學工作者考證研究耳!又,投胎奪舍之法,共有四種,即投胎、奪舍、借屍、轉世,所謂“四果”之義也。
——感克琦識) 附錄四胡美成先生《南宗丹訣釋義跋》文摘錄 “(世紀)年代初,餘又三走姑蘇,親訪蘇滬杭着名道學專家玄靜居士徐頌堯先生。
徐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一生緻力于道學研究,年近,門徒逾千,着有《天樂集》餘卷行世,但對陰陽派學術亦避而不談”。
“道家内丹功夫,無論清修、雙修,活子陽生采藥一節為至關重要,然道書亦多不明言,此亦不傳之秘。
活子時有三:曰真子時,正子時,假子時。
活子陽生,起火采藥。
藥又分老嫩,有一陽、二陽、三陽之别。
藥名真種,故張紫陽《悟真篇》詩雲:‘鼎内若無真種子,休将爐火煮空铛’。
活子陽生采藥,未得真傳,亦多有難明真象者。
如道學家徐頌堯着《天樂集》,其中有謂靜功煉得純陽真氣萌動時,渾身酥麻、跳動,跳動一次即行一次小周天,如是漸采漸集。
籲!酥麻、輕重等是練功常見的‘八觸’現象,把八觸當作活子陽生采藥事,實不應該。
……倘若修煉靜功,錯把八觸當陽生,興陽為壞事,且任令元氣走洩,前功盡棄,真是可惜”。
(按:胡美成先生《南宗丹訣釋義跋》文是上海林鋒先生提供。
胡美成先生曾三走姑蘇,親訪徐頌堯,問事陰陽派學術,雲頌堯“避而不談”。
“避而不談”者,非謂不明陰陽派學術也,實因其間必有不言之苦衷,而不願談及耳。
且看海印《答複湯慕玄君十問》中問及《道書十七種》是正是邪,答曰:“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
概《道書十七種》中收有《玄微心印》及《三峰丹訣》等,均是陰陽法派名着。
既雲“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傳之不當,贻害尤深,故讷其口也。
又世傳西派為陰陽雙修派,據予所知,西派可分二大傳承系統,一力主清修派,二力主雙修派。
然清修派不無深谙陰陽之學,而雙修派亦當得清修精髓。
因時地外緣具備不同,各取所修所證,又必異途同歸。
外緣不備者,深懷潛藏,讷口不言,以免招緻不必要的幹擾。
《清淨經》中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天地之精華既能招攝,何豈人元不得攝乎?清·闵一得輯《古書隐樓藏書·泥丸李祖女宗雙修寶筏》中雲:“孤修非至道,同類自相須,身外有身者,形忘堪事諸”。
又雲:“人元遍大千,三元一心領。
不外心寂虛,不外身無梗。
動靜合真常,我無元自并”。
斯論啟人慧目。
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而“人元遍大千”,非唯于彼家鼎内。
三元作用,全憑一心領攝,究其功訣,不外“心寂虛”、“身無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