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六種
關燈
小
中
大
問題。
豈可以仙經所無而疑之乎? 孔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且不談高深理論,諺雲:“将心比心”。
君既不願被人傷害或殺死,而日以利刃加諸無力抵抗之小動物,是不恕也。
老聖教人慈救慈衛,而君背之,且殺生命以充口腹,是不忠也。
一切蠢動含靈,皆有覺性。
此覺性與果地聖人,初無二緻。
毀滅有情,是不仁也。
故此問題,與修德方面,甚有關系。
若謂人道不具足,而能得成仙道,仆竊疑之。
五、仙佛修證,差别之點,請示知? 答:畢竟水朝東海去,到頭雲定覓山歸。
六、仙佛修證,高下何如? 答:雲定家家月,春來樹樹花。
七、學仙有礙經世否?經世有礙學仙否? 答: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八、如何是道人家風? 答:行須緩步,語要低聲,息息相顧,心心離念,一旦撒手歸山,方顯逍遙自在。
九、我公丹書,想閱過不少,最相契者何書? 答:《白真人集》。
十、《道書十七種》,究竟是正是邪? 答: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
若其生長荜門,且任目迷五色。
最忌如豬八戒吃人參果,一口吞下,反問人是何滋味?滋味且置,試道人參果為何必生在五莊觀?五莊觀是甚麼?人參果是甚麼?(按:《道書十七種》當是清·傅金铨所撰輯《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簡稱《道書十七種》。
内收有《玄微心印》及《三豐丹訣》等,均是人元陰陽法派之專着。
是故,既問《道書十七種》是正是邪,即是雲陰陽丹法正邪耳。
海印子答曰:“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
自然有很清楚的認識,是正是邪,卻未明斷,當自有不言之隐衷。
從其措辭看,并未力斷是邪,尤引“五莊觀”、“人參果”雲雲,啟人慧目,耐人尋味也。
——盛克琦識) 附錄二、答友人書五通海印山人 一通 清王夢樓一生學佛,至八十以後又學仙,與仙人往來都有詩。
來函謂“何為老而趨下”等語,是義不然。
學道在解決老病死三種苦難。
年至八十,亦已老矣,精神不濟,步履維艱,飲食不暢。
耳目失其聰明,發白面皺,去死不遠矣。
當此之時,若有人能解其現前痛苦者,心樂而從之。
此人情之常也。
夢樓于禅,頗有契心。
其與仙人往來,必仙人傳其延年卻病之術,調息安神之法,得真實受用、解其老病之煩悶耳。
佛法固高,然談理者多,實證者尚無其人。
若謂老病之苦不能解除,而能解決死苦;現生尚不能證聖,死後反能證聖,皆屬自欺欺人。
玄宗隻貴現前一着,現前能安神和息,得真實受用,将來可不問自知。
是故玄宗如商人辦貨,要現款現購,不用期票,不貴賒賬。
今之學佛者,求将來獲益,死後往生,類皆使用期票。
然期票到期,能否兌現,實無把握。
諺所謂“現錢不要,要賒賬”,正契今日一般學佛人之心理也。
君豈未讀最早流入中國而譯出之《四十二章經》乎?佛問人命在幾間,諸弟子答者,皆不契佛意。
最後一人答曰:“在呼吸間”。
佛方贊歎,稱為知道。
是意雲何?呼吸于道,有甚相關?須知呼吸所在,即道之所在也。
既人命在呼吸間,則何不于呼吸未斷之前,安神調息,而免其破産乎?若待呼吸一斷,則現款已用罄。
縱有期票,試問至何處兌現乎?奈何忍心待其破産,斯亦惑矣。
二通 來示謂“人命在呼吸間,隻喻其速,入息不保出息”雲雲。
我兄僅解得一半。
若隻言其速,世尊當雲:“善哉!子知時矣”,不當雲:“善哉!子知道矣”。
可知并非為時間問題也。
道在呼吸之間,即教人“調息安神”之意。
蓋息者,心之風相也。
息調則心定,息和則心和。
凡人動怒之際,心暴則息亦粗。
賽跑之頃,心跳加速,則呼吸亦短促。
死人無息,心離故也。
在定之心亦無息,心寂故也。
是故從有息而調至無息,外息絕無出入,則心亦無起滅。
心無起滅,息無出入,則大定之象,道之所寄也。
不觀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答東印度國王之語乎?曰:“貧道出息不随萬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般若尊者以調出入息為轉經,乃轉自身之經,非轉他人之經。
神息沖和,綿綿若存,内景淨寂,外景虛融,非“出息不随萬緣,入息不居蘊界”之謂乎?老子所謂“專氣緻柔,載營魄抱一”之功夫也。
轉他人之經,功德固大;轉自己真息之經,功德尤大。
轉有字真經,功德固超;轉無字真經,功德尤超。
世人舍近而求遠,好高而不務實,一口呼吸尚管不住,遑論其他乎? 今世學佛者千萬,《四十二章經》皆棄而不學,意為淺近,所謂“人命在呼吸間”之旨,茫然無知,妄想即身成佛,而成佛之資本,卻絲毫無有,是無異于貧無一文之士,而思做永安先施之老闆,豈不可笑!(永安先施是解放前特大遊樂公司也。
) 《四十二章經》者,學佛之初步階梯也。
于呼吸之間安立道場,尤為《四十二章經》之肯綮也。
玄宗《黃庭經》雲:“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
陳虛白曰:“息往息來無間斷,聖胎成就合元初”。
許旌陽曰:“内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顔”。
李道純雲:“阖辟應乾坤,斯為玄牝門;自從無出入,三界獨稱尊”。
又雲:“谛觀三教聖人書,息之一字最簡易;若于息上做工功夫,為佛為仙不費力”。
鄭和陽雲:“人生有心必有息,心息相依拆不得;逆卻息即妨了心,反令心息自相賊;心息相賊六
豈可以仙經所無而疑之乎? 孔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且不談高深理論,諺雲:“将心比心”。
君既不願被人傷害或殺死,而日以利刃加諸無力抵抗之小動物,是不恕也。
老聖教人慈救慈衛,而君背之,且殺生命以充口腹,是不忠也。
一切蠢動含靈,皆有覺性。
此覺性與果地聖人,初無二緻。
毀滅有情,是不仁也。
故此問題,與修德方面,甚有關系。
若謂人道不具足,而能得成仙道,仆竊疑之。
五、仙佛修證,差别之點,請示知? 答:畢竟水朝東海去,到頭雲定覓山歸。
六、仙佛修證,高下何如? 答:雲定家家月,春來樹樹花。
七、學仙有礙經世否?經世有礙學仙否? 答: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八、如何是道人家風? 答:行須緩步,語要低聲,息息相顧,心心離念,一旦撒手歸山,方顯逍遙自在。
九、我公丹書,想閱過不少,最相契者何書? 答:《白真人集》。
十、《道書十七種》,究竟是正是邪? 答: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
若其生長荜門,且任目迷五色。
最忌如豬八戒吃人參果,一口吞下,反問人是何滋味?滋味且置,試道人參果為何必生在五莊觀?五莊觀是甚麼?人參果是甚麼?(按:《道書十七種》當是清·傅金铨所撰輯《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簡稱《道書十七種》。
内收有《玄微心印》及《三豐丹訣》等,均是人元陰陽法派之專着。
是故,既問《道書十七種》是正是邪,即是雲陰陽丹法正邪耳。
海印子答曰:“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
自然有很清楚的認識,是正是邪,卻未明斷,當自有不言之隐衷。
從其措辭看,并未力斷是邪,尤引“五莊觀”、“人參果”雲雲,啟人慧目,耐人尋味也。
——盛克琦識) 附錄二、答友人書五通海印山人 一通 清王夢樓一生學佛,至八十以後又學仙,與仙人往來都有詩。
來函謂“何為老而趨下”等語,是義不然。
學道在解決老病死三種苦難。
年至八十,亦已老矣,精神不濟,步履維艱,飲食不暢。
耳目失其聰明,發白面皺,去死不遠矣。
當此之時,若有人能解其現前痛苦者,心樂而從之。
此人情之常也。
夢樓于禅,頗有契心。
其與仙人往來,必仙人傳其延年卻病之術,調息安神之法,得真實受用、解其老病之煩悶耳。
佛法固高,然談理者多,實證者尚無其人。
若謂老病之苦不能解除,而能解決死苦;現生尚不能證聖,死後反能證聖,皆屬自欺欺人。
玄宗隻貴現前一着,現前能安神和息,得真實受用,将來可不問自知。
是故玄宗如商人辦貨,要現款現購,不用期票,不貴賒賬。
今之學佛者,求将來獲益,死後往生,類皆使用期票。
然期票到期,能否兌現,實無把握。
諺所謂“現錢不要,要賒賬”,正契今日一般學佛人之心理也。
君豈未讀最早流入中國而譯出之《四十二章經》乎?佛問人命在幾間,諸弟子答者,皆不契佛意。
最後一人答曰:“在呼吸間”。
佛方贊歎,稱為知道。
是意雲何?呼吸于道,有甚相關?須知呼吸所在,即道之所在也。
既人命在呼吸間,則何不于呼吸未斷之前,安神調息,而免其破産乎?若待呼吸一斷,則現款已用罄。
縱有期票,試問至何處兌現乎?奈何忍心待其破産,斯亦惑矣。
二通 來示謂“人命在呼吸間,隻喻其速,入息不保出息”雲雲。
我兄僅解得一半。
若隻言其速,世尊當雲:“善哉!子知時矣”,不當雲:“善哉!子知道矣”。
可知并非為時間問題也。
道在呼吸之間,即教人“調息安神”之意。
蓋息者,心之風相也。
息調則心定,息和則心和。
凡人動怒之際,心暴則息亦粗。
賽跑之頃,心跳加速,則呼吸亦短促。
死人無息,心離故也。
在定之心亦無息,心寂故也。
是故從有息而調至無息,外息絕無出入,則心亦無起滅。
心無起滅,息無出入,則大定之象,道之所寄也。
不觀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答東印度國王之語乎?曰:“貧道出息不随萬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般若尊者以調出入息為轉經,乃轉自身之經,非轉他人之經。
神息沖和,綿綿若存,内景淨寂,外景虛融,非“出息不随萬緣,入息不居蘊界”之謂乎?老子所謂“專氣緻柔,載營魄抱一”之功夫也。
轉他人之經,功德固大;轉自己真息之經,功德尤大。
轉有字真經,功德固超;轉無字真經,功德尤超。
世人舍近而求遠,好高而不務實,一口呼吸尚管不住,遑論其他乎? 今世學佛者千萬,《四十二章經》皆棄而不學,意為淺近,所謂“人命在呼吸間”之旨,茫然無知,妄想即身成佛,而成佛之資本,卻絲毫無有,是無異于貧無一文之士,而思做永安先施之老闆,豈不可笑!(永安先施是解放前特大遊樂公司也。
) 《四十二章經》者,學佛之初步階梯也。
于呼吸之間安立道場,尤為《四十二章經》之肯綮也。
玄宗《黃庭經》雲:“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
陳虛白曰:“息往息來無間斷,聖胎成就合元初”。
許旌陽曰:“内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顔”。
李道純雲:“阖辟應乾坤,斯為玄牝門;自從無出入,三界獨稱尊”。
又雲:“谛觀三教聖人書,息之一字最簡易;若于息上做工功夫,為佛為仙不費力”。
鄭和陽雲:“人生有心必有息,心息相依拆不得;逆卻息即妨了心,反令心息自相賊;心息相賊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