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六種

關燈
附錄一、答複湯慕玄君十問海印山人 一、學道程序,請示大綱。

     答:學道程序,不外信、解、行、證四步。

    此據大綱言也。

    信心為第一步,解悟為第二步。

    信心要深,解悟要徹。

    信如發心至湖北武當朝山,信有太和仙境,有可到之理。

    解則理路分明,如至武當已洞悉水陸路程,以及沿途食宿等情形,籌有充分旅費。

    行則親曆其境界,依所定之路線前進。

    證則到目地後,自在逍遙,盡情受用。

    證亦有淺深,總以解脫為目标。

    未到解脫,尚在行位,不能說到證位。

    所謂解脫者,謂出五濁,超三界,不受分段變易兩種生死之謂也。

    初學道以信、解為急務,及行起解絕,則以證為究竟可也。

     二、修道程序,亦望指示大綱。

     答:譚子《化書》有雲:“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

    ”此其大綱程序也。

    故白真人雲:“忘形養氣氣化神,是雲大道透三關”。

    元明以來,通雲“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但不如譚真人所說為圓融耳。

     三、今時學道者衆,成道者無聞,症結所在,能指示否? 答:學道乃一普通稱呼,其中有真心學道,志在了生死者;有隻圖名利,假此作幌子者;有一時随喜,旋即放棄,有始無終者;有信從邪師,盲修瞎煉者。

    皆各謂學道,實際則多與道不相應。

    今且約真為生死而學道者言之:有遇真師者,有不遇真師者;有遇真師已得全訣者,有隻聞下手工夫者,或得訣僅一半者,此中亦難以一例視之。

    再以真為生死、已遇真師而得全訣者言之,或遇種種逆緣,阻其實修,或自己一時因循,忽大限已到,而不及修;或能放下一切,蓦直前去,毫無阻礙者,是德勝而道備,故得成其志也。

     大概修道,必以德為輔。

    德不足者,每欲下功,魔難随至。

    我見亦多矣。

    譬如君一向住棧房,所欠房金小帳墊款至多,如依舊住下去,則不緻與君算清。

    若一旦欲出棧房而他适,則棧房茶房必向君總算帳一次,一切付清了帳,方能出棧。

    此三界之中,亦為我人曆劫以來之旅店,所結宿世怨業已多矣。

    君發願欲了生死,離三界,曆劫冤對,亦必與君總算帳一次,否則日後将無追索之機會。

    此《西遊記》所以示唐僧一發願至西天取經,即有八十一回魔難發生也。

    成道者少,半由于不遇真師,半由于自己蹉跎,或業障阻礙耳。

     四、學仙當吃葷耶?吃素耶?若學佛則教有名文,不成問題。

    然丹經中并無規定學仙當茹素之戒條。

    反之,三豐翁雲:“也飲酒,也食肉,持齋酒肉常充腹”。

    又謂王居士曰:“吾為茹素除葷者計曰:‘善口不如善心,體君子遠庖廚之訓可也’”。

    又《道情》曰:“不斷葷腥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

    是明示可以吃葷。

    然予所疑者:何以佛制戒而仙開戒,立教不同若是耶?先生吃葷乎?抑茹素乎?對此問題有何高見,足為後學遵循乎? 答:拙着《道寶随筆》内,有一段讨論葷素問題,拟有暇摘錄送登本刊。

    此問題關于立德方面。

    我輩修道,皆為老聖法裔,法裔當然須遵守法祖訓戒。

    按老聖三寶,以慈為首。

    又曰:“是以聖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又曰:“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因世人吃葷故,遂緻網于山林,罟于淵池,牛羊之巨,魚鼈蝦蟹之細,捕捉烹宰無甯日。

    君試自問,豈符老聖大慈為首之旨,常善救物之訓乎?若于老聖之長生久視則慕而學之,于老聖之教誡“大慈救物,恬澹無欲”則吐而棄之,則成自私自利、背聖叛道,恐德不足,亦難成仙矣。

     君既欲長生,常願物物各得長生,各正性命,方符大慈旨趣耳。

    古之善談仙者,無如《抱樸子》。

    卷二《論仙篇》曰:“學仙之法,當恬愉澹泊,滌除嗜欲”。

    又曰:“仙法欲愛逮蠢蠕,不害含靈”。

    又曰:“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微旨篇》曰:“求長生者,必欲積功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雲雲,悉與《道德經》符合。

    若殺物以養己,其去“仁逮昆蟲,愛逮蠢蠕,不害含靈”之訓遠矣,去“滌除嗜欲”之說亦遠矣。

    三豐翁則雲:“善口不如善心,體君子遠庖廚之訓”,而下文繼雲:“養氣即能養腹,遵至人臭味之戒可也”。

    此明示飲食太和,足以滋養五髒,不必執《内經》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等詞。

    “至人臭味之戒”,即不食肉之意,《論語》雲:“色惡不食,味臭不食”是也。

    以口與心相較,自然善心優于善口。

    然豈若乘戒俱急,心口俱善之為更妙哉。

    予睹豐翁出語無極圓融,君隻執其上句,而遺其下文,則成偏見矣。

    “酒肉穿腸道在心”當看重下三字。

    今之人,酒肉穿腹,心中無道,隻貪口味而縱五欲,與三豐境界相去懸殊,似未可執此而生異議也。

     總之,仙佛皆重清淨心,口既貪乎魚肉,目必貪乎五色,耳亦貪乎五聲。

    日在五欲境界中吸引,恐與清淨心不相應耳。

    何況殺生增加冤對,我既害彼,彼必思害我,因果循環,絲毫不爽。

    我輩修道,急欲清理宿欠,減輕業障,豈可再添新債乎? 仆自十九歲學道,一向随緣吃葷。

    直至二十七歲時,得清初周安士所着《萬善資集》(此書極好),洛誦再三,恻隐之心,油然而生。

    覺殺生以養己命,非大慈之旨,有損天和,損陰德,違孔老仁慈之教,急宜改轍。

    不意積習既久,茹素數日即思葷,乃因時制宜,時葷時素,一面停止殺生,魚蝦等一切生物皆不買。

    且每月有餘錢時,購而放生焉。

    如是年餘,方吃淨素,迄今十七八年矣。

    仙佛皆以慈心勝,視物如己,古有慈心仙人,及太乙救苦天尊,君若以慈為宗,則斷葷止殺,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