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八 至人與真人

關燈
由忘己故,得至虛無。

    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可知我執一空,即能得道。

    聖人無我,至人無己。

    于焉境智妙空,根塵盡化,實禅玄之所同證,衆聖之所同歸,修道之秘鍵也。

     《莊子·大宗師篇》雲:“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複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為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又雲:“古之真人,其尚義而不明,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上言真人德行。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

    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以上言真人利物為政之方,乃至蕩憎愛,一天人,齊萬緻。

    )《刻意篇》雲:“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也。

    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素純,謂之真人。

    ”《田子方篇》雲:“古之真人,知音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

    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徐無鬼篇》雲:“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

    于蟻棄知,于魚得計,于羊棄意。

    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複心。

    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

    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

    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列禦寇篇》雲:“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内刑者,動與過也。

    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離内刑者,陰陽食之。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天下篇》雲:“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予按,《莊子》形容真人之德相業用可謂至矣。

    真人者,明乎一真法界之體,而自度度人者也。

    至人者,内證道德,造乎至極之謂也。

    總皆明乎至道,契乎真常,超乎萬有之表,逍遙乎太乙之鄉,婆娑乎寂滅之苑。

    以老聃關尹為真人師表,其意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