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八 至人與真人
關燈
小
中
大
《南華經》内贊歎至人與真人之德相,層見疊出,予乃彙而集之,以免檢閱之煩,而得觇古人立言之大意焉。
《逍遙遊篇》雲:“至人無己。
”《齊物論》雲:“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
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天運篇》雲:“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遊逍遙之墟,食于苟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
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
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達生篇》雲:“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應帝王篇》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田子方篇》雲:“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
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又雲:“夫水之于溝也,無為而才自然矣。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尊,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又雲:“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知北遊篇》雲:“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庚桑楚篇》雲:“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
是謂衛生之經已。
”《列禦寇篇》雲:“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水流乎無形,發洩乎太清。
”《天下篇》雲:“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天道篇》雲:“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
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 綜觀以上各節,至人無己一語,最為肯綮。
無己者,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也。
我執已空,故能逍遙乎無為性海,而得真淨之樂也。
所雲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正七識轉後之境也。
分别執情已亡,故寒暑不能侵,乃至于生死而無變,蓋同分生機之紐已裂破矣。
大抵學道之士,須先空我執,次空法執。
第七末那識,乃我執之根本,此識緣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自内我,又執第六意識之相分為我識。
若此識一轉,我執遂空,得道無疑矣。
故《唯識論頌》雲:“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故,思量為性相,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及餘觸等俱,有覆無記攝。
”《密嚴經》偈雲:“末那緣藏識,如磁石吸鐵。
如蛇有二頭,各别為其業,染意亦如是,執取那賴耶。
能為我事業,增長于我所。
複與意識俱,為因而轉謝。
于身生暖觸,運動作諸業。
”又初祖達摩大師《安心法門》雲:“問,世間人學問,雲何不得道?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
”己者,我也。
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
《逍遙遊篇》雲:“至人無己。
”《齊物論》雲:“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
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天運篇》雲:“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遊逍遙之墟,食于苟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
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
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達生篇》雲:“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應帝王篇》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田子方篇》雲:“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
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又雲:“夫水之于溝也,無為而才自然矣。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尊,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又雲:“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知北遊篇》雲:“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庚桑楚篇》雲:“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
是謂衛生之經已。
”《列禦寇篇》雲:“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水流乎無形,發洩乎太清。
”《天下篇》雲:“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天道篇》雲:“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
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 綜觀以上各節,至人無己一語,最為肯綮。
無己者,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也。
我執已空,故能逍遙乎無為性海,而得真淨之樂也。
所雲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正七識轉後之境也。
分别執情已亡,故寒暑不能侵,乃至于生死而無變,蓋同分生機之紐已裂破矣。
大抵學道之士,須先空我執,次空法執。
第七末那識,乃我執之根本,此識緣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自内我,又執第六意識之相分為我識。
若此識一轉,我執遂空,得道無疑矣。
故《唯識論頌》雲:“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故,思量為性相,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及餘觸等俱,有覆無記攝。
”《密嚴經》偈雲:“末那緣藏識,如磁石吸鐵。
如蛇有二頭,各别為其業,染意亦如是,執取那賴耶。
能為我事業,增長于我所。
複與意識俱,為因而轉謝。
于身生暖觸,運動作諸業。
”又初祖達摩大師《安心法門》雲:“問,世間人學問,雲何不得道?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
”己者,我也。
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