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 聖行
關燈
小
中
大
《涅盤經》揭五種行,一曰聖行,二曰梵行,三曰天行,四曰嬰兒行,五曰病行。《法華玄義》以聖行為真谛三昧,梵行、嬰兒行、病行為俗谛三昧,天行為中道王三昧。《老子》一書,揭嬰兒行甚詳,《莊子》内外篇,揭天行與聖行甚精。
所謂聖行者,入聖之行,靜而明,寂而照,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其行無轍迹,其德合天地,盡性至命,窮神達化,内聖外王之學所由起焉。
《莊子》曰:“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此示聖行以虛靜恬淡、寂漠無為為宗。唯虛故能通,唯靜故能明,唯寂故能感,唯淡故不能污染,此複性之要旨,入聖之矩矱也。
《莊子》又雲:“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此示聖地空有俱遣,正符《楞嚴》所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之境也。
《莊子》又曰:“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為中也若之何?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此謂聖人乃先天而天弗違,非後天而奉天時者也。心超天地未生以前,而仍随順衆生,同行同事,攝化利生,悲願無盡,非二乘自了漢、入滅盡定為究竟也。
《莊子》又曰:“夫聖人鹁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此示聖人隐顯無定,居處靡常,随遇而安,不忮不求,無榮無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道果成熟,超脫以去,有如是逍遙自在。古人棄人爵而修天爵,蓋以此也。
《莊子》又曰:“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同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衆美歸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此示聖人忘機之妙,無為之德,非一般執心未盡者所能企及也。
《莊子》又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聖行。”此謂聖人不執是非二端,照之以妙明,則情境二忘,人我都捐,應之于機用,則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與奪随時,殺活自在。是又能用是非,以息人之是非,以毒攻毒,以楔出楔,解粘去縛之大機用也。
《莊子》又曰:“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是知聖人通達天德,而冥會道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變化莫測,良由達本明心所緻也。又曰:“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此示聖人禦世,以虛靜恬淡、寂漠無為為宗,使各複其心,與大化冥符,無挂無礙,所謂“無為而治”者,正此謂也。
《大般涅盤經》聖行品,以持戒為始,住于不動地,次明四聖谛苦集滅道,修戒定慧,乃至明常樂我淨。住于《大乘大涅盤經》所行聖行,進至無所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證種種神通,進住自在地,随意成生,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經》又雲:“善男子,雲何名為聖行?聖行者,佛及菩薩之所行故,故名聖行。以何等故,名佛及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諸法故;常觀聖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有聖戒故,故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财,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以是義故,複名聖行”。
《莊子》揭“聖行”;《列子·仲尼篇》揭“聖智”。蓋以聖行宗虛靜,得六通四辟,無礙圓融,故聖智現前。此誠道家内證法門,參以《楞伽》“自覺聖智”之宗,亦無不合也。
以上天行、聖行,彙合玄宗、佛氏,揭示種種義理。若論工夫,隻就心息相依之一行,圓攝一切,以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故學者誠能到大定真空境界,天行、聖行,胥在于斯矣。
所謂聖行者,入聖之行,靜而明,寂而照,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其行無轍迹,其德合天地,盡性至命,窮神達化,内聖外王之學所由起焉。
《莊子》曰:“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此示聖行以虛靜恬淡、寂漠無為為宗。唯虛故能通,唯靜故能明,唯寂故能感,唯淡故不能污染,此複性之要旨,入聖之矩矱也。
《莊子》又雲:“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此示聖地空有俱遣,正符《楞嚴》所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之境也。
《莊子》又曰:“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為中也若之何?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此謂聖人乃先天而天弗違,非後天而奉天時者也。心超天地未生以前,而仍随順衆生,同行同事,攝化利生,悲願無盡,非二乘自了漢、入滅盡定為究竟也。
《莊子》又曰:“夫聖人鹁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此示聖人隐顯無定,居處靡常,随遇而安,不忮不求,無榮無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道果成熟,超脫以去,有如是逍遙自在。古人棄人爵而修天爵,蓋以此也。
《莊子》又曰:“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同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衆美歸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此示聖人忘機之妙,無為之德,非一般執心未盡者所能企及也。
《莊子》又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聖行。”此謂聖人不執是非二端,照之以妙明,則情境二忘,人我都捐,應之于機用,則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與奪随時,殺活自在。是又能用是非,以息人之是非,以毒攻毒,以楔出楔,解粘去縛之大機用也。
《莊子》又曰:“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是知聖人通達天德,而冥會道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變化莫測,良由達本明心所緻也。又曰:“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此示聖人禦世,以虛靜恬淡、寂漠無為為宗,使各複其心,與大化冥符,無挂無礙,所謂“無為而治”者,正此謂也。
《大般涅盤經》聖行品,以持戒為始,住于不動地,次明四聖谛苦集滅道,修戒定慧,乃至明常樂我淨。住于《大乘大涅盤經》所行聖行,進至無所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證種種神通,進住自在地,随意成生,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經》又雲:“善男子,雲何名為聖行?聖行者,佛及菩薩之所行故,故名聖行。以何等故,名佛及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諸法故;常觀聖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有聖戒故,故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财,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以是義故,複名聖行”。
《莊子》揭“聖行”;《列子·仲尼篇》揭“聖智”。蓋以聖行宗虛靜,得六通四辟,無礙圓融,故聖智現前。此誠道家内證法門,參以《楞伽》“自覺聖智”之宗,亦無不合也。
以上天行、聖行,彙合玄宗、佛氏,揭示種種義理。若論工夫,隻就心息相依之一行,圓攝一切,以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故學者誠能到大定真空境界,天行、聖行,胥在于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