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 天行
關燈
小
中
大
老聖明“嬰兒行”,莊子揭“天行”。嬰兒行以精和柔曼,純真無妄為主,示混沌之樸未鑿,聖人教人返樸還淳之旨趣也。天行以虛極妙明為宗,歸精神乎無始,與大一相渾化,與太虛同體,乃還虛之妙道也。
《莊子》曰:“不明于天者,不純于德”;“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知謀不用,必歸于天”;“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虛無恬淡,乃合天德”;“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純素之道,惟神自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天德而出甯,不離于宗,謂之天人;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鈞。天鈞者,天倪也”;“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自來,此之謂葆光”;“予方将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指一炁言也),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圹埌之野(大空也)”。“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以上《莊子》反覆發揮天行之妙。蓋遊心于淡,合氣于漠,廓然太虛,渾然無迹,無幾無時,超乎萬有之表,妙契象帝之先,靜明寂照,虛無自然,斯所謂天行是也。《莊子》雲昭曠、混溟、玄冥、參寥、天門、天均、天倫、天府、天和、天樂、天德、天一,皆天行之旨趣也。其妙在于反一無迹,普物無心。
佛曲謂天行,乃中道王三昧,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驢馬見鞭形,行大直道,無前無後,不并不别,說無分别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予謂天行者,行于虛玄大道,妙契自然。如洞山雲:“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是天行之意也。
《莊子》雲:“大一通之”、“大定持之”,此正示天行之指歸。蓋大一即天性也,法界也,即不離于宗之宗也。心通于一,謂之明宗。明宗之後,複以“大定持之”。悟修功純,本體虛空,超乎萬象,普物無情,任運無心,如日照風回,方契天行之妙道也。關尹子曰:“彼将處乎不滛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始終,一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莊子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上與造物者遊,而下于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其應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又曰:“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察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是天行之極緻也。
《易傳》曰:“贲,無色也。随,無故也”。又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悟性色真空,妙契道源,綜合萬化,函蓋乾坤,此孔聖之天行也。《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人指法身言)”。《大畜》之上九曰:“何天之衢亨”(爻詞皆周公所作也,此謂畜極而通,豁達無礙之象。何天之衢,謂何其通達如是之甚也)。此周公之天行也。《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於(音烏)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之天行也。“心齋坐忘,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顔子之天行也。“至誠無息,博厚高明,悠久無疆,乃至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此子思之天行也。性開天朗,體合真空。
曹山雲:“混然無内外,和融上下平”。洞山雲:“混然無諱處,此外複何求”。此禅宗之天行也。
又須知天行之天,非天地相對之天,乃虛玄大道之宗,涅盤天之天,第一義天之天。《洞宗寶鏡三昧》雲:“天真而妙,不屬迷悟”。此天真之妙道,而起無作妙行,謂之天行。
《莊子》曰:“不明于天者,不純于德”;“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知謀不用,必歸于天”;“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虛無恬淡,乃合天德”;“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純素之道,惟神自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天德而出甯,不離于宗,謂之天人;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鈞。天鈞者,天倪也”;“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自來,此之謂葆光”;“予方将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指一炁言也),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圹埌之野(大空也)”。“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以上《莊子》反覆發揮天行之妙。蓋遊心于淡,合氣于漠,廓然太虛,渾然無迹,無幾無時,超乎萬有之表,妙契象帝之先,靜明寂照,虛無自然,斯所謂天行是也。《莊子》雲昭曠、混溟、玄冥、參寥、天門、天均、天倫、天府、天和、天樂、天德、天一,皆天行之旨趣也。其妙在于反一無迹,普物無心。
佛曲謂天行,乃中道王三昧,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驢馬見鞭形,行大直道,無前無後,不并不别,說無分别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予謂天行者,行于虛玄大道,妙契自然。如洞山雲:“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是天行之意也。
《莊子》雲:“大一通之”、“大定持之”,此正示天行之指歸。蓋大一即天性也,法界也,即不離于宗之宗也。心通于一,謂之明宗。明宗之後,複以“大定持之”。悟修功純,本體虛空,超乎萬象,普物無情,任運無心,如日照風回,方契天行之妙道也。關尹子曰:“彼将處乎不滛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始終,一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莊子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上與造物者遊,而下于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其應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又曰:“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察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是天行之極緻也。
《易傳》曰:“贲,無色也。随,無故也”。又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悟性色真空,妙契道源,綜合萬化,函蓋乾坤,此孔聖之天行也。《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人指法身言)”。《大畜》之上九曰:“何天之衢亨”(爻詞皆周公所作也,此謂畜極而通,豁達無礙之象。何天之衢,謂何其通達如是之甚也)。此周公之天行也。《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於(音烏)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之天行也。“心齋坐忘,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顔子之天行也。“至誠無息,博厚高明,悠久無疆,乃至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此子思之天行也。性開天朗,體合真空。
曹山雲:“混然無内外,和融上下平”。洞山雲:“混然無諱處,此外複何求”。此禅宗之天行也。
又須知天行之天,非天地相對之天,乃虛玄大道之宗,涅盤天之天,第一義天之天。《洞宗寶鏡三昧》雲:“天真而妙,不屬迷悟”。此天真之妙道,而起無作妙行,謂之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