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 歇最妙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曰:“歸休乎君”。又曰:“休乎天均,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又曰:“嘗相與無謂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閑乎”。此玄宗歇心之要旨矣。
《楞嚴經》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百丈禅師雲:“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别,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癡,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俱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無受禅師雲:“隻為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腳跟系着,無成辦期。祖師唯傳心印,得者即不揀凡聖愚智,直下便爾歇去,頓息萬緣,越生死流”。德山禅師雲:“毫厘系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應是從前行履處,頓脫羁鎮,一念不生,即發前際斷,無一法可當情”。玄沙禅師雲:“寂照忘知,虛含萬象,放舍閑緣,歇卻心識,方少許相親,不如是,盡被識情帶去,有甚自由分”。黃檗禅師雲:“一切衆生,輪回不息生死者,意緣走作,心于六道不停,緻使受種種苦”。淨名雲:“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制禦其心,然後調伏”。芙蓉禅師雲:“如今不歇,更待何時,能盡今時,更有何事”。圜悟禅師雲:“在家菩薩修行,如火中蓮,蓋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況火宅煩擾煎熬,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真妙用,到大寂定休歇之場,尤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此禅宗歇心之妙也。
我等無始以來,流轉六道,曆盡辛艱,隻因未能徹底放下,徹底歇去。若果一念頓歇,三際俱空,生死流截,何有輪回?故學道先須歇緣,次當歇念、歇心。
歇,即一切放下之謂也。玄宗調息,使心依于息而漸定,亦是方便歇心之法,能至息念雙銷,泰然大定之時,則諸有皆空,内外渾忘。定極而化,則法身顯化自在,如蠶蛹眠伏,斯過而為飛蛾矣。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了大事”。斯皆教人未死先學死,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到大休大歇之場也。
《莊子》曰:“嘗與相遊乎無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又曰:“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又曰:“堕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參同契》曰:“離氣納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是正玄宗歸寂之妙修,心息妙合于虛空,而使自定自化也,韬光劃彩,大死一番,然後寒灰發焰,枯木重花,性全命複,而超脫有望矣!
《列子·天瑞篇》雲:“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無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圉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此又聖人教人歸寂之微旨也。活中得死,懸崖撒手,到大休大歇之場,廓爾平沉,虛空粉碎。呂祖雲:“已生而殺生,未死而學死,則長生矣”。
訣曰:身外虛空,即是我等歇處,宰如之圹墓,歸寂之聖地,逍遙乎寝卧其中,直至内外渾忘,根境俱銷,身心虛極不動,自然葉落歸根,妙契真常之道矣。
以上定、忘、舍、歇四字,乃修道秘訣,超脫捷徑,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楞嚴經》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百丈禅師雲:“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别,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癡,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俱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無受禅師雲:“隻為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腳跟系着,無成辦期。祖師唯傳心印,得者即不揀凡聖愚智,直下便爾歇去,頓息萬緣,越生死流”。德山禅師雲:“毫厘系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應是從前行履處,頓脫羁鎮,一念不生,即發前際斷,無一法可當情”。玄沙禅師雲:“寂照忘知,虛含萬象,放舍閑緣,歇卻心識,方少許相親,不如是,盡被識情帶去,有甚自由分”。黃檗禅師雲:“一切衆生,輪回不息生死者,意緣走作,心于六道不停,緻使受種種苦”。淨名雲:“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制禦其心,然後調伏”。芙蓉禅師雲:“如今不歇,更待何時,能盡今時,更有何事”。圜悟禅師雲:“在家菩薩修行,如火中蓮,蓋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況火宅煩擾煎熬,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真妙用,到大寂定休歇之場,尤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此禅宗歇心之妙也。
我等無始以來,流轉六道,曆盡辛艱,隻因未能徹底放下,徹底歇去。若果一念頓歇,三際俱空,生死流截,何有輪回?故學道先須歇緣,次當歇念、歇心。
歇,即一切放下之謂也。玄宗調息,使心依于息而漸定,亦是方便歇心之法,能至息念雙銷,泰然大定之時,則諸有皆空,内外渾忘。定極而化,則法身顯化自在,如蠶蛹眠伏,斯過而為飛蛾矣。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了大事”。斯皆教人未死先學死,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到大休大歇之場也。
《莊子》曰:“嘗與相遊乎無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又曰:“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又曰:“堕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參同契》曰:“離氣納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是正玄宗歸寂之妙修,心息妙合于虛空,而使自定自化也,韬光劃彩,大死一番,然後寒灰發焰,枯木重花,性全命複,而超脫有望矣!
《列子·天瑞篇》雲:“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無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圉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此又聖人教人歸寂之微旨也。活中得死,懸崖撒手,到大休大歇之場,廓爾平沉,虛空粉碎。呂祖雲:“已生而殺生,未死而學死,則長生矣”。
訣曰:身外虛空,即是我等歇處,宰如之圹墓,歸寂之聖地,逍遙乎寝卧其中,直至内外渾忘,根境俱銷,身心虛極不動,自然葉落歸根,妙契真常之道矣。
以上定、忘、舍、歇四字,乃修道秘訣,超脫捷徑,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