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慈最祥
關燈
小
中
大
諸惡,我心哀憫而欲救護,入于菩薩大慈為首、随順世間三昧之門。
入此三昧時,彼諸衆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魔敵心、争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
何以故?入于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内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台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鹹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踴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衆人鹹來見王,歡喜敬禮;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鹹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向王回轉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十千龍王,起大香雲,激電雷震,注微細雨;有十千天王,所謂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于虛空中作衆妙樂,無數天女歌詠贊歎,雨無數華雲、無數香雲、無數寶鬘雲、無數寶衣雲、無數寶蓋雲、無數寶幡雲、于虛空中而為莊嚴,供養其王;伊羅婆拏大象王,以自在力,于虛空中敷無數寶蓮華,垂無數寶璎珞,無數寶缯帶、無數寶鬘、無數寶嚴具、無數寶華、無數寶香、種種奇妙以為嚴飾,無數采女,種種歌贊;閻浮提内,複有無量千百萬億諸羅刹王、諸夜叉王、鸠般茶王、毗舍阇王,或住大海,或住陸地,飲血啖肉,殘害衆生,皆起慈心,願行利益,明識後世,不造諸惡,恭敬合掌頂禮于王;如閻浮提,馀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惡衆生,悉亦如是”。
大光王所修大慈幢行,所入大慈三昧,草木禽獸,皆被感動,而施敬禮,樓台寶閣,均出妙音而贊歎,曲躬而敬禮,洵屬不可思議。
蓋行遍界慈,則遍界情與無情,莫不感通,心力無量,即慈力無量,則感應道交,亦不可得而思量矣。
時至末劫,争鬥堅固,人類相殘,血流漂杵,轟炸所及,城邑為虛,舍佛老大慈為首,随順世間三昧之行門,其何以革彼毒心,挽斯浩劫,使群生相安于揖讓者哉! 孔子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而老子主“報怨以德”,怨親平等,是知老聖之慈超越孔聖,與我佛世尊等量矣。
梁·陶弘景真人修道既成,待诏飛升,而诏久不至。
一日有二青童一白鶴,自空而下,真人以為天诏至矣,豈知一童宣诏,乃太上敕桓闿升天,并非敕陶。
時闿方為陶真人執役也,真人乃語之曰:“吾修道勤至,何淹延在世?願為訪之。
”闿三日後複降陶室曰:“君之陰功着矣。
所修《本草》,以虻蟲、水蛭為藥,功雖及人而害物命,以此遲滞,更一紀當解換去。
”真人乃以草木之藥可代物命者,着别行《本草》,後果屍解。
又唐·孫思邈真人着《千金方》,有仙人降謂之曰:“汝所着方,頗傷物命,必為屍解之仙,不得輕舉矣”。
思邈乃取草木之藥,代以虻蟲水蛭之命,作《千金翼方》三十篇。
試思殺微物以救人,尚乖天心,何況烹宰肥鮮以充口腹乎?老聖教人以慈他,要人常善救物,而子日殺生物以充庖廚,豈非大背其教乎?于老聖之長生則學之,于老聖之慈他則背之,是則自私自利,德行有虧,終無成功,可斷言也。
昔汪師語我雲:“修己以虛極為宗,處世以仁慈為要。
然所謂仁慈亦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積極之慈,在拔苦與樂,救濟衆生;消極之慈,止于不惱害一切衆生,及遏制一切不利衆生之行事而已。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故能行持消極之慈,不惱害一切有情,然後拔苦與樂,行積極之慈,能充分有力。
初學慈行,且修消極之慈可也”。
入此三昧時,彼諸衆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魔敵心、争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
何以故?入于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内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台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鹹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踴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衆人鹹來見王,歡喜敬禮;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鹹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向王回轉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十千龍王,起大香雲,激電雷震,注微細雨;有十千天王,所謂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于虛空中作衆妙樂,無數天女歌詠贊歎,雨無數華雲、無數香雲、無數寶鬘雲、無數寶衣雲、無數寶蓋雲、無數寶幡雲、于虛空中而為莊嚴,供養其王;伊羅婆拏大象王,以自在力,于虛空中敷無數寶蓮華,垂無數寶璎珞,無數寶缯帶、無數寶鬘、無數寶嚴具、無數寶華、無數寶香、種種奇妙以為嚴飾,無數采女,種種歌贊;閻浮提内,複有無量千百萬億諸羅刹王、諸夜叉王、鸠般茶王、毗舍阇王,或住大海,或住陸地,飲血啖肉,殘害衆生,皆起慈心,願行利益,明識後世,不造諸惡,恭敬合掌頂禮于王;如閻浮提,馀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惡衆生,悉亦如是”。
大光王所修大慈幢行,所入大慈三昧,草木禽獸,皆被感動,而施敬禮,樓台寶閣,均出妙音而贊歎,曲躬而敬禮,洵屬不可思議。
蓋行遍界慈,則遍界情與無情,莫不感通,心力無量,即慈力無量,則感應道交,亦不可得而思量矣。
時至末劫,争鬥堅固,人類相殘,血流漂杵,轟炸所及,城邑為虛,舍佛老大慈為首,随順世間三昧之行門,其何以革彼毒心,挽斯浩劫,使群生相安于揖讓者哉! 孔子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而老子主“報怨以德”,怨親平等,是知老聖之慈超越孔聖,與我佛世尊等量矣。
梁·陶弘景真人修道既成,待诏飛升,而诏久不至。
一日有二青童一白鶴,自空而下,真人以為天诏至矣,豈知一童宣诏,乃太上敕桓闿升天,并非敕陶。
時闿方為陶真人執役也,真人乃語之曰:“吾修道勤至,何淹延在世?願為訪之。
”闿三日後複降陶室曰:“君之陰功着矣。
所修《本草》,以虻蟲、水蛭為藥,功雖及人而害物命,以此遲滞,更一紀當解換去。
”真人乃以草木之藥可代物命者,着别行《本草》,後果屍解。
又唐·孫思邈真人着《千金方》,有仙人降謂之曰:“汝所着方,頗傷物命,必為屍解之仙,不得輕舉矣”。
思邈乃取草木之藥,代以虻蟲水蛭之命,作《千金翼方》三十篇。
試思殺微物以救人,尚乖天心,何況烹宰肥鮮以充口腹乎?老聖教人以慈他,要人常善救物,而子日殺生物以充庖廚,豈非大背其教乎?于老聖之長生則學之,于老聖之慈他則背之,是則自私自利,德行有虧,終無成功,可斷言也。
昔汪師語我雲:“修己以虛極為宗,處世以仁慈為要。
然所謂仁慈亦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積極之慈,在拔苦與樂,救濟衆生;消極之慈,止于不惱害一切衆生,及遏制一切不利衆生之行事而已。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故能行持消極之慈,不惱害一切有情,然後拔苦與樂,行積極之慈,能充分有力。
初學慈行,且修消極之慈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