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慈最祥

關燈
老聖三寶,以慈為首。

    雲:“慈故能勇”。

    又雲:“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又雲:“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聖人之在天下,龡龡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又雲:“報怨以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凡此皆示大慈三昧之行。

    菩薩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亦以慈為先導,足證佛老相同之點。

    學仙之士,仁逮昆蟲,不傷含靈,慈心攝受一切衆生,随其根器而教化之,俾漸離生死苦海,誕登道岸,即能體老聖大慈之行門,為柱下正教之法幢也。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十種慈,堪稱佛老大慈行門之軌範,末世化導之津梁。

    經雲:“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清淨慈。

    何為十?所有等心清淨慈,普攝衆生無所揀擇故;饒益清淨慈,随有所作皆令歡喜故;攝物同己清淨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不舍世間清淨慈,心常緣念集善根故;能緻解脫清淨慈,普使衆生除滅一切諸煩惱故;出生菩提清淨慈,普使衆生發求一切智心故;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充滿虛空清淨慈,救護衆生無處不至故;法緣清淨慈,證于如如真實法故;無緣清淨慈,入于菩提離生性故。

    是為十。

    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慈”。

     予按,老聖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豈非“普攝衆生無揀擇”耶?“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豈非“救護衆生無處不至”也。

    “為天下渾其心”,使複歸于嬰兒之渾樸,赤子之忘情,豈非“不舍世界清淨慈”耶!“常德不離,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複歸于無物”,豈非“解脫清淨慈”耶!“無知無欲,見素抱樸,清淨為天下正,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乃至雲“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豈非“法緣清淨”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此七者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功成而弗居”,豈非“無緣清淨慈”耶!是則老聖之大慈行門密與《華嚴》相契合矣。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第十八參,見大光王于妙光大城,為說大慈幢之行門,亦深契老氏“大慈為首、拔苦與樂”之旨。

    并可知大慈感應之神妙,有非思議所及者,信乎為佛氏化他之盛德矣。

    經曰:“時王告言,善男子,我淨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

    善男子,我于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問難此法,思惟觀察修習莊嚴。

    善男子,我以此法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攝受,以此法随逐世間,以此法引導衆生,以此法令衆生修行,以此法令衆生趣入,以此法與衆方便,以此法令衆生熏習,以此法令衆生起行,以此法令衆生安住思惟諸法自性,以此法令衆生安住慈心。

    以慈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

    安樂心,哀憫心,攝受心,守護衆生不舍離心,拔衆生苦無休息心。

    我此法令一切衆生畢竟快樂,恒自悅,猶身無諸苦,心得清淨,斷生死愛,樂正法樂,滌煩惱垢,破惡業障,絕生死流,入真法海,斷諸有趣,求一切智,淨諸心海,生不壞信。

    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善男子,我國土中一切衆生,皆于我所無有恐怖。

    善男子,若有衆生貧窮困乏,來之我所而有求索,我開庫藏,恣其所取,而語之言,莫造諸惡,莫害衆生,莫起諸見,莫生執着,汝等貧乏,若有所須,當來我所及四道,一切諸物,種種具足,随意而取,勿生疑難;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衆生,五濁世時,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