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 忘最神

關燈
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又曰:“堕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

    又曰:“必齋以靜心。

    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與巧拙;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

    ”又曰;“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帶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又曰:“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

    又曰:“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又曰:“若然者,其心忘”。

    又曰:“忘而複之”,“夫複謵不饋而忘人,忘人,因以為天人矣”。

    又曰:“非不我告,中欲言而忘之也”。

    又曰:“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亦甚忘,雖然女奚患焉。

    雖忘乎故我,吾有不忘者存”。

     莊子可謂善談忘字之神妙矣。

    内而忘肝膽,外而忘人我,無不忘,即無不有,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于此哉。

    又《逍遙遊》談到“至人無己”,是忘己也。

    《齊物論》首示南郭子綦“答焉似喪其耦”。

    又曰:“今者吾喪我”。

    是忘形也。

    《人間世》揭顔回心齋之妙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又是身心二忘也。

    《大宗師》揭外天下、外物、外生,是内外一切盡忘也。

    又示顔回“坐忘”,同于大通,是因身心内外二忘之久,忽證内外身心一如之妙也。

    《在宥》篇揭“大同無己”。

    《天地》篇揭“象罔得珠”。

    此皆忘字微妙工夫,是則《莊子》一書,登峰造極,在一忘字。

    果到心境二忘境界,證入一真法界不難矣。

     玄宗修煉,以定為基,以忘為歸。

    然心息不忘,即不得定。

    則謂丹道始末,一忘字可以赅之,無不可也。

    當煉精化炁時,若不能忘形,必遭洩精之變;當煉炁化神時,若不能忘炁,必遭洩炁之變。

    玉蟾翁《煉丹不成詩》曰:“半夜忽風雷,煙氣滿寥泬。

    這般情與味,啞子咬破舌”。

    可為前車之鑒也。

    當煉神還虛之際,若不能忘神,必不能體合太虛,而獲法身粉碎滿虛空之妙證。

    故譚子《化書》“道化”一章,揭養氣、養神、養虛三部工夫,總以一忘字貫攝,古今善談玄宗者,未有若斯之精微簡妙也。

    大抵先天修養與後天藝術不到忘之境界,必不能化。

    故《莊子》曰:“汝方将忘汝神氣,而庶幾乎!”此非曹文逸所謂“混合為一(心息相依)複忘一(心息二忘),可與元化同出沒”之旨乎?玄宗學者,隻知心息合一之妙,不知心息渾忘,尤為妙中之妙,蓋非忘則不能定也。

    淵乎微矣。

     玄宗火候,若約一字揭其要,則可分四層:初曰和,次曰醉,繼曰定,終曰忘。

    然和則未始不定也,定則未始不醉也,醉則未始不忘也。

    試觀爛醉之人,從車墜地,不緻傷身,正以醉後心息二忘故也。

    後天猶然,況先天乎!故雖四字,實可互攝互入。

    噫!修道之要,至此洩盡矣。

     玉林琇禅師,清初高僧也。

    着有《客問》一篇,竭力提忘字,其言曰:“不能忘身,不可以學道;不能忘心,不可以學道;不能忘世,不可以學道;名不能忘,不可以學道;利不能忘,不可以學道;妻孥眷屬不忘,不可以學道;家園事業不忘,不可以學道;知見不忘,不可以學道;記習不忘,不可以學道”。

    直須身心内外一概忘卻,一齊放下,大忘塵世一番,然後與道日親。

    玄宗初學心息相依,若不到二忘地步,即不能睡着,睡且不能,何況定乎?是故忘字最神,忘字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