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 忘最神

關燈
定之極,入于無心三昧,有無不着,是為妙忘。

     顔子坐忘,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孔子空空,叩竭二端。

    此儒宗之忘也。

     譚子《化書》曰:“忘形以養炁,忘炁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

    玉蟾翁曰:“忘形養氣乃金液,對景無情是大還,忘形化氣氣化神,斯乃大道透三關”。

    曹文逸曰:“混合為一複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

    又曰:“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

    孫不二曰:“炁複通三島,神忘合太虛。

    ”又曰:“忘神無相着,合極有空離”。

    呂祖曰:“松風醉我二忘機”。

    又曰:“息慮忘機合自然”。

    又曰:“靜裡尋真真要靜,心從忘處至忘忘”。

    又曰:“從此一靈默會,太虛清靜忘形”。

    三豐翁曰:“對景忘情玩月華”。

    又曰:“仙房氣血渾忘卻,寶鼎金爐不用看”。

    李清庵曰:“頓忘物我三花聚”。

    又曰:“處世忘機任事更”。

    又曰:“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隻自知”。

    紫陽翁曰:“境忘情盡任天真,以證無生法忍”。

    《赤文洞古經》曰:“忘于目則光溢無極,忘于耳則心識常淵。

    兩機俱忘,絕衆妙之門”。

    《玉樞經》曰:“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

    此玄宗之忘也。

     黃檗禅師曰:“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僧燦大師曰:“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又曰:“極小同大,忘緣境界”。

    真覺大師曰:“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

    塵忘而息念則忘,念息則忘塵而息。

    忘塵而息,息無所息。

    息念而忘,忘無所忘。

    塵無所對,塵遺非對。

    息無所息,念滅非知。

    無知之性,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領會為難”。

    黃盤禅師曰:“但息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

    此禅宗之忘也。

    禅宗須頓忘迷悟,方透未後牢關,不住始覺,冥合本覺。

     忘字之功最神,其力最大,三教修證至極則處,皆得力于忘字。

    蓋惟忘則能所性空,脫落窠臼;惟忘則情忘見歇,渾無内外;惟忘則定力增長,道胎圓成。

    先師嘗曰:“學者若能以忘字為之主宰,則效驗勢如破竹。

    萬人學道,萬人不知,最貴重者,乃一忘字也”。

    圓明居士雲:“凡學世間事,非用心之至,學不能成;悟出世間法,非無心之至,悟不能徹”。

    旨哉斯言!所謂無心之至,即忘絕境界之謂也,故能三際圓通,萬緣澄寂,入衆妙之玄門,契真常之大道矣。

    紫清真人《玄關顯秘論》雲:“譚真人雲: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

    隻此忘字,則是無物也。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頃刻,運造化于一身也”。

    又《注道德寶章》,大要以忘物、忘我、忘心、忘性、忘形、忘神、忘言為歸,自非深于道者,不能出此也。

     修道不難,難在于渾忘。

    《莊子》一書,反覆示忘字之用。

    如雲:“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

    ”又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又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又曰:“無不無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

    又曰“泉涸魚相與處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二忘而化道”。

    又曰:“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又曰:“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