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 定最勝
關燈
小
中
大
玄宗工夫,初由睡着而入恍惚杳冥,再由恍惚杳冥而至大定,外息斷絕,初如一葉扁舟,容與中流,久則如月照寒潭,萬裡澄碧,時間由短而長。
脫胎神化,皆在定中進行,此真入聖之玄關,超凡之津要也。
洞山雲:“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同安雲:“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木花。
”三豐翁雲:“一輪月色相為伴。
”又曰:“一輪明月照華南。
”劉悟元雲:“一輪明月天心照”。
邵堯夫雲:“梧桐月向懷中照”。
又雲:“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皆示定境界。
若禅、若玄、若儒,莫不以定為歸。
《莊子》所謂:“吉祥止止”。
又雲:“大定持之”。
又雲:“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淵乎微矣。
定有二種之别,一者,有呼吸之定;二者,無呼吸之定。
玄宗所修,即是第二種,身心俱定,出入息斷,眼皮不動,乃真寂滅。
若心定而息不住者,乃相似寂滅,非真定也。
《大寶積經·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世尊告仙人曰:“大仙當知,我之子弟,最上聲聞,驕梵缽提,是婆羅門清淨族子,住于禅定慈悲之心,以彼等持,開敷慈眼,入三摩地。
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
彼入定時,有随意風,應念而至,假使劫火,燒于天地,成一炎焰,于彼禅身,無能損害如芥子之分,而彼支體如彌樓山,常所鎮壓。
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有大力勢,鼓氣猛烈,彌樓山王為之動搖,鼓作呼嗡,四大海水變為鹹味。
驕梵缽提入定之時,彼二龍王,盡其威力,無能撓亂”。
夫既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即知其正入三摩地時,離出入息,能一定七日,大力龍王,無能動其分毫,乃至劫火洞然,亦不能損其毫末,可知無呼吸之大寂定,最為殊勝,非思議所及也。
又《諸佛要集經》,載文殊師利菩薩,從忍世界(即此世界)沒,至普光土天王佛所,爾時天王如來右面,有一女人,名曰離意,結跏趺坐,以普月離垢光明三昧正受。
文殊師利問天王佛:“今此女子,發無上正真道心已來久如,所行寂寞,誓願高遠,定意若斯?”佛言:“發無上正真道義已來,不可計也。
勤力懷信,常無放逸,施戒忍進,一心智慧,具足佛道,所作已備,文殊師利,令此女從三昧起,仁可問之,發道義來,為能久如,當見發遣。
”于是文殊師利,聞佛教诏,即從座起,到其女所,至心彈指,謦揚大音,欲令女起,其女寂靜,三昧不起。
文殊師利即如其像,變無限身,益高彈指,其彈指聲,聞于十方無數世界,女亦寂然,不從定起。
于是文殊師利,即如色像三昧正受,現大神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世間人民,諸天龍神,犍沓積等,億百千囗,一切技樂,不鼓自鳴,及化作琴瑟筝笛,萬種之技,俱時同作,演柔軟音,清明和雅,悲哀之聲,其樂各各宣無數響,徹聞十方無量世界,不能令女從三昧起。
文殊師利,複如其像,三昧正受,變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雪山黑山,目鄰山,大目鄰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展轉相搏,不能自安,譬如勇士,以大力勢,兩掌相拍,亦如大雷,其音暢逸,無不聞者。
須彌,鐵圍諸山,如是相展,相振,各各崩落,諸山躄地,其形可畏,其聲甚悲,又彼大聲,聞于無量無際世界,其女三昧,亦不移興。
時文殊師利,不近彼女,以權方便,二手拴女,欲令起坐,乃動下方恒河沙等諸佛刹土,不能移女大如毛發,亦不能令從三昧起。
加複興顯一切勢力,欲舉彼女,恒河沙等諸佛刹土,皆拔反側,不能令女從三昧興。
文殊師利截斷其女所坐地處,舉着右掌,過于東方恒河沙佛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恒河沙等諸佛刹土,亦複如是。
十方刹土,衆音技樂悉鳴,諸山崩落,音聲可畏,雨諸天華,其響暢逸,無可為喻,不能令女從三昧興。
于是文殊師利,舉女投遍于十方,不知令覺,還安故處。
叉手前白天王如來:“惟然大聖,諸菩薩行,至未曾有,不可逮及,思惟稱量,吾能令變虛空諸器,起立周旋,行來談語,于今顯現無極神定,變化感動諸大音聲,崩壞須彌鐵圍諸山,拔諸佛土,移十方世界,永不能使從三昧興,吾當謙恭,為女作禮,乃複馀學大士之衆,諸族姓、子族姓女,初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已成未成,甫欲學者,慕樂如斯無極大慧,亦當歸之。
所以者何?菩薩所行,不可報喻。
”天王如來報文殊師利曰:“誠如所雲,菩薩大士所被德铠,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若與緣覺,所不及知,況複凡庶所能逮乎!猶如三千大千世界,舉一大桴如千世界,于是女前,撾此大鼓,具足一劫,若複過劫,不能令女聞其聲,況複欲從三昧起,未之有也。
文殊師利欲如此女三昧寂定靜安,終不興移,道慧如是,威德無限。
” 按,離意女入此三昧正定,必離出入息,不然文殊大士隻用神力,絕其呼吸,此女即定不住矣。
今被文殊颠之倒之,投擲十方世界而不為動,托至梵天而不覺,絕文殊之神力,不能挫其一毛,寂定如故,非息念雙銷、複歸于無物者,能如是乎!又若息住而脈不住,文殊但用神力,以扼其動脈,此女亦不能再定。
惟息住,脈住,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方不為外界勢力所動搖。
玄宗之大寂定,正符此象。
予觀離意女之定,
脫胎神化,皆在定中進行,此真入聖之玄關,超凡之津要也。
洞山雲:“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同安雲:“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木花。
”三豐翁雲:“一輪月色相為伴。
”又曰:“一輪明月照華南。
”劉悟元雲:“一輪明月天心照”。
邵堯夫雲:“梧桐月向懷中照”。
又雲:“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皆示定境界。
若禅、若玄、若儒,莫不以定為歸。
《莊子》所謂:“吉祥止止”。
又雲:“大定持之”。
又雲:“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淵乎微矣。
定有二種之别,一者,有呼吸之定;二者,無呼吸之定。
玄宗所修,即是第二種,身心俱定,出入息斷,眼皮不動,乃真寂滅。
若心定而息不住者,乃相似寂滅,非真定也。
《大寶積經·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世尊告仙人曰:“大仙當知,我之子弟,最上聲聞,驕梵缽提,是婆羅門清淨族子,住于禅定慈悲之心,以彼等持,開敷慈眼,入三摩地。
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
彼入定時,有随意風,應念而至,假使劫火,燒于天地,成一炎焰,于彼禅身,無能損害如芥子之分,而彼支體如彌樓山,常所鎮壓。
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有大力勢,鼓氣猛烈,彌樓山王為之動搖,鼓作呼嗡,四大海水變為鹹味。
驕梵缽提入定之時,彼二龍王,盡其威力,無能撓亂”。
夫既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即知其正入三摩地時,離出入息,能一定七日,大力龍王,無能動其分毫,乃至劫火洞然,亦不能損其毫末,可知無呼吸之大寂定,最為殊勝,非思議所及也。
又《諸佛要集經》,載文殊師利菩薩,從忍世界(即此世界)沒,至普光土天王佛所,爾時天王如來右面,有一女人,名曰離意,結跏趺坐,以普月離垢光明三昧正受。
文殊師利問天王佛:“今此女子,發無上正真道心已來久如,所行寂寞,誓願高遠,定意若斯?”佛言:“發無上正真道義已來,不可計也。
勤力懷信,常無放逸,施戒忍進,一心智慧,具足佛道,所作已備,文殊師利,令此女從三昧起,仁可問之,發道義來,為能久如,當見發遣。
”于是文殊師利,聞佛教诏,即從座起,到其女所,至心彈指,謦揚大音,欲令女起,其女寂靜,三昧不起。
文殊師利即如其像,變無限身,益高彈指,其彈指聲,聞于十方無數世界,女亦寂然,不從定起。
于是文殊師利,即如色像三昧正受,現大神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世間人民,諸天龍神,犍沓積等,億百千囗,一切技樂,不鼓自鳴,及化作琴瑟筝笛,萬種之技,俱時同作,演柔軟音,清明和雅,悲哀之聲,其樂各各宣無數響,徹聞十方無量世界,不能令女從三昧起。
文殊師利,複如其像,三昧正受,變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雪山黑山,目鄰山,大目鄰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展轉相搏,不能自安,譬如勇士,以大力勢,兩掌相拍,亦如大雷,其音暢逸,無不聞者。
須彌,鐵圍諸山,如是相展,相振,各各崩落,諸山躄地,其形可畏,其聲甚悲,又彼大聲,聞于無量無際世界,其女三昧,亦不移興。
時文殊師利,不近彼女,以權方便,二手拴女,欲令起坐,乃動下方恒河沙等諸佛刹土,不能移女大如毛發,亦不能令從三昧起。
加複興顯一切勢力,欲舉彼女,恒河沙等諸佛刹土,皆拔反側,不能令女從三昧興。
文殊師利截斷其女所坐地處,舉着右掌,過于東方恒河沙佛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恒河沙等諸佛刹土,亦複如是。
十方刹土,衆音技樂悉鳴,諸山崩落,音聲可畏,雨諸天華,其響暢逸,無可為喻,不能令女從三昧興。
于是文殊師利,舉女投遍于十方,不知令覺,還安故處。
叉手前白天王如來:“惟然大聖,諸菩薩行,至未曾有,不可逮及,思惟稱量,吾能令變虛空諸器,起立周旋,行來談語,于今顯現無極神定,變化感動諸大音聲,崩壞須彌鐵圍諸山,拔諸佛土,移十方世界,永不能使從三昧興,吾當謙恭,為女作禮,乃複馀學大士之衆,諸族姓、子族姓女,初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已成未成,甫欲學者,慕樂如斯無極大慧,亦當歸之。
所以者何?菩薩所行,不可報喻。
”天王如來報文殊師利曰:“誠如所雲,菩薩大士所被德铠,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若與緣覺,所不及知,況複凡庶所能逮乎!猶如三千大千世界,舉一大桴如千世界,于是女前,撾此大鼓,具足一劫,若複過劫,不能令女聞其聲,況複欲從三昧起,未之有也。
文殊師利欲如此女三昧寂定靜安,終不興移,道慧如是,威德無限。
” 按,離意女入此三昧正定,必離出入息,不然文殊大士隻用神力,絕其呼吸,此女即定不住矣。
今被文殊颠之倒之,投擲十方世界而不為動,托至梵天而不覺,絕文殊之神力,不能挫其一毛,寂定如故,非息念雙銷、複歸于無物者,能如是乎!又若息住而脈不住,文殊但用神力,以扼其動脈,此女亦不能再定。
惟息住,脈住,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方不為外界勢力所動搖。
玄宗之大寂定,正符此象。
予觀離意女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