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 定最勝

關燈
真可謂定到十成,如活死人一般,故文殊亦無法撓亂,其能得近天王如來,正以其身心湛寂如虛空故也。

     此則公案,具二重義。

    淺略釋者,身心寂滅,入深三昧,猶如虛空,非外界一切勢力所能動搖,起念動心,欲出定,無有是處。

    此彰禅定殊勝。

    若深秘釋者,文殊表慧,離意表定,定慧一體,故不能出此女定,非文殊神力遜于此女也。

    大愚芝雲:“僧投寺裡宿”,此語極妙,此彰定慧一如之妙也。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參海幢比丘,見其結跏趺坐,正入禅定,離出入息,無别思覺,息念雙忘,亦與玄宗入正定時同其境界。

    海幢一定,達六月又六日,定中自頂之踵,出現無量數佛身、菩薩身、緣覺聲聞身、帝釋身、梵天身、長者居士身、刹帝利婆羅門身、仙人身、龍王身、阿修羅王身、夜叉羅刹身、緊那羅王身、乾闼婆王身,分化十方,普遍法界。

    其境界之殊勝超特,使善财童子贊歎不置。

    此甚深三昧,名曰普眼舍得,一名普莊嚴清淨門,最為廣大。

    玄宗禅定,由數分鐘而達數小時,乃至一日夜,向上勝進,亦可一定六月,不難追蹤海幢,媲美先賢也。

     《華嚴經·十定品》載如來于普明殿,入刹那際諸佛三昧,住奢摩他,最寂靜,具大威德,無所染着,能令見者,悉得開悟。

    又《法華經·序品》載佛說無量義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此乃如來入定之儀式也。

     《清涼山志》載“明釋明山,初結茅中台之南谷,檀施多日,有意其盛者,一夕刺客投宿,中夜窺山,屹然端坐,目如秋水,鼻息殆絕,客長跪發露悔過。

    ”按,所雲屹然端坐,正入定之狀;鼻息殆絕,則呼吸未斷,特微細耳。

    此乃有呼吸之定,然已有感動刺客之心,定之用可謂神矣! 《六波羅密多經》雲:“佛道遠懸,無人能到,唯有一法,饒益有情,所謂正定。

    若諸菩薩未獲此定,其心未能清淨不動,生死涅盤,無有二相,由此義故,為度衆生,巧以方便,精勤修習相應靜慮無相正智,猶如虛空,清淨無垢,常住不變,複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

    又此正定,如清涼風,能除一切雲翳,朗然清涼,光明照耀,一切有情,見皆生喜,如是滿月光明莊嚴,能使有情清涼安樂。

    如是靜慮清涼之風,能除性空妄想雲翳。

    正定滿月,現出世間,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諸煩惱熱,使得清淨安樂涅盤。

    爾時薄伽梵而說頌言:“靜能生智,智與理相應,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

    ”又雲:“獲深神定而不昧者,由此靜慮,起五神通。

    雲何為五?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智證通”。

    又雲:“菩薩住不動地,得真寂靜,除去憂苦尋伺喜樂出入息等,不生不滅,住真法界(信知佛氏真禅定,亦斷出入息,才名真寂靜也),能現種種神通變化,随心變化而得自在,更無有人能動轉者,除佛世尊,餘無能壞。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靜慮波羅蜜多品》雲:“菩薩摩诃薩所證之定,極善深妙。

    菩薩應時安住于中,平等引攝,是處說名三摩呬多。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靜慮,微密深妙,唯智能入,亦得名為三摩半那。

    舍利子,如是妙定,等諸法性”。

    又雲:“安住善住,證無動搖,于諸威儀,心恒在定,又不分别所住威儀,心性純熟,樂處深定,不掉不舉,無有飄轉,遠諸愚鈍,善識諸時,巧能随順一切世間,而與世間性不相雜,超越世間利等八法,諸煩惱惑不有染污,離愦鬧處,遠于所行,唯常安止,平等法性,不舍深定而現世間一切作業。

    舍利子,是各菩薩摩诃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入如是無量功德”。

    又頌雲:“靜慮解脫到彼岸,勤行此行多劫海。

    其心清淨無濁穢,不染世法喻蓮華。

    有大靜定各遍照,此定依修到彼岸,(中略)或各定為大通照,諸佛如來之境界,證得如斯寂靜定,及馀拘胝無有邊。

    修行靜慮到彼岸,菩薩功德廣無量,行住恒遊靜慮境,其心無擾常淡泊,若行若卧止定中,無有威儀不在定,處定能發大音聲,以諸法性恒寂靜,無異分别無自在,無我無命無分别,如是及馀無涯際,無有數量功德海。

    聰睿菩薩愍含靈,修行靜慮到彼岸。

    ” 《華嚴經》偈雲:“從初供佛意柔忍,深入禅定觀法性”。

    又雲:“諸佛等等大牟尼,勤修三昧無二相,心常在定樂寂靜,彼普見者行斯道”。

    《圓覺經》偈雲:“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相依禅定生”。

    道師禅師曰:“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

    無漏慧根,非靜不發。

    故經曰: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心在一緣,是三昧相。

    攝心一處,降猛虎于膝前。

    螺髻仙人,宿巢禽于頂上。

    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盤。

    昔須菩提宴坐,天花浮空”。

    五代永明壽禅師于台嶺天柱峰九旬習定,見觀音大士灌以甘露,遂獲無礙辯才。

    隋·智者大師修法華三昧,寂而入定,乃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唐·僧伽大師入定于清涼山中台之野,天花擁膝,七日乃起。

     禅定之勝相,海墨難書,聊舉一二,以啟信心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