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睡最适
關燈
小
中
大
王陽明詩曰:“掃石焚香任意眠,醒來時有客談玄。
松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
”又曰:“古洞幽深絕世人,石床風細不生塵。
日長一覺羲皇睡,又見峰頭上月輪。
”裴晉公詩曰:“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瓯新茗待兒煎。
脫巾斜倚虅床坐,風送水聲來耳邊。
”半山翁詩曰:“細書妨老讀,長簟惬安睡。
取快且一息,抛書還少年。
”陸放翁詩曰:“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二相忘。
須臾客去主人睡,一枕西窗半夕陽。
”僧有規詩曰:“讀書已覺眉棱重,就枕方歡骨節和。
睡去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
”呂榮陽詩曰:“老讀文書興易闌,須知塵冗不如閑。
竹床瓦枕虛堂上,卧看江南雨後山。
”蔡持正詩曰:“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孝先翁詩曰:“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玉蟾詩曰:“元神夜夜宿丹田,雲滿丹田月滿天。
二個鴛鴦浮綠水,水心一朵紫金蓮。
”又曰:“白雲深處學陳抟,一枕清風天地寬。
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妨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
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燒丹。
”李道純《滿江紅》詞曰:“好睡家風,别有個睡眠三昧。
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裡調神氣。
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為。
” 予按,晉時陶淵明“北窗高卧,自謂羲皇上人”,蓋身心兩靜,借睡以養神安息。
《莊子》所謂“其睡徐徐,其覺于于”是也。
孔子亦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所謂樂者,睡中神息相抱,精神冥合,百脈沖和,而暢于四肢之淨樂也。
《易》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是也。
昔黃帝神遊華胥氏之國,“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
”“既寤,怡然自得。
”是黃帝獲益于卧禅之證據也。
夫行住坐卧四威儀,惟睡眠最為安适。
當工作勞頓、精力疲乏之際,偃卧一榻,栩然睡去,一覺醒來,神怡氣暢,百骸舒适。
蓋得益于睡中靜養之功者多矣。
人生百歲,日作夜息,全賴睡眠調劑生活,恢複精神。
何況玄宗學者因心息相依而睡着,睡中心息依然合一乎!又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時,隻能感召天地之真陰,不能感召天地之真陽。
若心息相依而獲睡,則兩者能同時獲得感召。
以我心息之和,感召天地之和,此為天人合發之機,其為利益,豈有量哉!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
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融和,精神舒适,其妙難以形容也。
若功夫稍進,自然由睡着而轉為入定。
睡為定之嚆矢,定從睡中産生。
初學有睡無定,久修有定無睡。
是故初修之人,能睡着即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
此睡眠三昧之境界,号稱相似定,與常人昏睡情形,迥不相同。
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
妙哉!此睡眠三昧,乃初學入手之通途,大定真空之前導也。
五代時陳希夷老祖,高卧華山,嘗一睡數月不起,後竟于睡中得道。
希夷睡訣,共三十二字,名蟄龍法。
蓋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不過在睡中修之。
《華嚴經》十種卧中,所謂“禅定卧”與“三昧卧”是也。
《離世間品》雲:“菩薩摩诃,有十種卧。
何謂十?所謂寂靜卧,身心澹泊故;禅定卧,如修理行故;三昧卧,身心柔軟故;梵天卧,不惱自他故;善業卧,于後不悔故;正信卧,不可傾動故;正道卧,善友開覺故;妙願卧,善巧回向故;一切事畢卧,所作成辦故;舍諸功用卧,一切習慣故。
是謂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大法卧,悉能開悟一切衆生。
” 按,睡中身心不動,如入禅定,謂之“禅定卧”。
若禅定之中,天地真陽入我體軀,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頂,周身酥軟美快,和暢如春,酣融如醉,謂之“三昧卧”。
《經》所謂“身心柔軟”,蓋指此景言也。
孔聖“曲肱而枕,樂在其中”,亦即是“三昧卧”之境界也。
《神仙拾遺傳》載:夏侯囗登山渡水,每閉目美睡,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蹉跌,時号“睡仙”。
此蓋與希夷老祖同修睡眠三昧者。
孔子雲:“德不孤,必有鄰”,不其然乎。
儒仙邵康節《林下吟》雲:“老來軀體素溫存,安樂窩中别有春。
萬事去心閑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
”又詩雲:“夜入安樂窩,晨興飲太和。
窮神知道泰,素養得天多。
”是邵子深得睡眠三昧也。
白玉蟾仙師詩曰:“自從踏着涅盤門,一枕清風幾萬年。
”是白祖所作成辦,得“一切事畢卧”之妙境也。
涅盤寂靜之門,正是“如來無上大法卧”。
到此大休息,舍諸功用矣。
臨濟
松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
”又曰:“古洞幽深絕世人,石床風細不生塵。
日長一覺羲皇睡,又見峰頭上月輪。
”裴晉公詩曰:“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瓯新茗待兒煎。
脫巾斜倚虅床坐,風送水聲來耳邊。
”半山翁詩曰:“細書妨老讀,長簟惬安睡。
取快且一息,抛書還少年。
”陸放翁詩曰:“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二相忘。
須臾客去主人睡,一枕西窗半夕陽。
”僧有規詩曰:“讀書已覺眉棱重,就枕方歡骨節和。
睡去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
”呂榮陽詩曰:“老讀文書興易闌,須知塵冗不如閑。
竹床瓦枕虛堂上,卧看江南雨後山。
”蔡持正詩曰:“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孝先翁詩曰:“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玉蟾詩曰:“元神夜夜宿丹田,雲滿丹田月滿天。
二個鴛鴦浮綠水,水心一朵紫金蓮。
”又曰:“白雲深處學陳抟,一枕清風天地寬。
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妨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
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燒丹。
”李道純《滿江紅》詞曰:“好睡家風,别有個睡眠三昧。
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裡調神氣。
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為。
” 予按,晉時陶淵明“北窗高卧,自謂羲皇上人”,蓋身心兩靜,借睡以養神安息。
《莊子》所謂“其睡徐徐,其覺于于”是也。
孔子亦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所謂樂者,睡中神息相抱,精神冥合,百脈沖和,而暢于四肢之淨樂也。
《易》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是也。
昔黃帝神遊華胥氏之國,“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
”“既寤,怡然自得。
”是黃帝獲益于卧禅之證據也。
夫行住坐卧四威儀,惟睡眠最為安适。
當工作勞頓、精力疲乏之際,偃卧一榻,栩然睡去,一覺醒來,神怡氣暢,百骸舒适。
蓋得益于睡中靜養之功者多矣。
人生百歲,日作夜息,全賴睡眠調劑生活,恢複精神。
何況玄宗學者因心息相依而睡着,睡中心息依然合一乎!又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時,隻能感召天地之真陰,不能感召天地之真陽。
若心息相依而獲睡,則兩者能同時獲得感召。
以我心息之和,感召天地之和,此為天人合發之機,其為利益,豈有量哉!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
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融和,精神舒适,其妙難以形容也。
若功夫稍進,自然由睡着而轉為入定。
睡為定之嚆矢,定從睡中産生。
初學有睡無定,久修有定無睡。
是故初修之人,能睡着即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
此睡眠三昧之境界,号稱相似定,與常人昏睡情形,迥不相同。
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
妙哉!此睡眠三昧,乃初學入手之通途,大定真空之前導也。
五代時陳希夷老祖,高卧華山,嘗一睡數月不起,後竟于睡中得道。
希夷睡訣,共三十二字,名蟄龍法。
蓋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不過在睡中修之。
《華嚴經》十種卧中,所謂“禅定卧”與“三昧卧”是也。
《離世間品》雲:“菩薩摩诃,有十種卧。
何謂十?所謂寂靜卧,身心澹泊故;禅定卧,如修理行故;三昧卧,身心柔軟故;梵天卧,不惱自他故;善業卧,于後不悔故;正信卧,不可傾動故;正道卧,善友開覺故;妙願卧,善巧回向故;一切事畢卧,所作成辦故;舍諸功用卧,一切習慣故。
是謂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大法卧,悉能開悟一切衆生。
” 按,睡中身心不動,如入禅定,謂之“禅定卧”。
若禅定之中,天地真陽入我體軀,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頂,周身酥軟美快,和暢如春,酣融如醉,謂之“三昧卧”。
《經》所謂“身心柔軟”,蓋指此景言也。
孔聖“曲肱而枕,樂在其中”,亦即是“三昧卧”之境界也。
《神仙拾遺傳》載:夏侯囗登山渡水,每閉目美睡,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蹉跌,時号“睡仙”。
此蓋與希夷老祖同修睡眠三昧者。
孔子雲:“德不孤,必有鄰”,不其然乎。
儒仙邵康節《林下吟》雲:“老來軀體素溫存,安樂窩中别有春。
萬事去心閑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
”又詩雲:“夜入安樂窩,晨興飲太和。
窮神知道泰,素養得天多。
”是邵子深得睡眠三昧也。
白玉蟾仙師詩曰:“自從踏着涅盤門,一枕清風幾萬年。
”是白祖所作成辦,得“一切事畢卧”之妙境也。
涅盤寂靜之門,正是“如來無上大法卧”。
到此大休息,舍諸功用矣。
臨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