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 嬰兒之粹

關燈
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此乃教人心息相依,氣息沖和,睡中無聲,一如嬰兒也。又曰:“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又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反複教人學嬰兒,蓋有至意存焉。一、者嬰兒無機心,離于是非高下大小之分别。二、者嬰兒柔和,老子所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是也。三者、嬰兒不争,老子曰:“聖人之道,為而不争。”又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不争之德,五千言中,三緻意焉。四者、嬰兒無淫欲,見色不色,清淨恬淡。五者、嬰兒抱一,惟神氣是守,心息和融,夜睡無聲,能感天地真陽。學道之人似之。六者、嬰兒無人我相,無執着心,混混沌沌,不知不識,忘物忘懷,但知饑來食飲,困來打睡而已。體道之人,亦須如此。故舉嬰兒之德以相勉焉。

    潛虛翁《老子玄覽疏》雲:“古之修身者,含藏道德,深厚不露,故常比之赤子。經雲載營魄抱一。利害不幹,故毒蠱不螯,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心既無機,故物亦不以機心乘之。且骨弱筋柔而握物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其機常用,何也?精之至也。精全則氣自專,故握物反而固,而機以時作,有莫之令而自然者。終日号而嗌不嗄,何也?和之至也。氣和而音自圓。而要知氣之所和者,由于神之不傷也。大喜大懼,大哀大怒而号焉,不終日而神氣為之兩傷。精和交至,是赤子之德也。含德之厚者,亦複如是。故常抱元守一,專氣至柔,使吾沖和之炁,與天地相流通,則性根全,命蒂固,而真常不變之道在我矣。”

    《洞宗寶鏡三昧》雲:“如世嬰兒,五相完全。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圓悟禅師雲:“若色若香,一時透穿,方稱無心境界。養得如嬰兒相似,純和沖淡。雖在塵勞中,塵勞不染。雖居靜妙處,靜妙收他不住。舉動施為,等閑蕩蕩地。根塵生死,境智空妙。如湯沃雪,常自知時,更無分外,名無心道人。”《大涅盤經》聖行品梵行品之後,繼以《嬰兒行品經》雲:“善男子,何以名為嬰兒行?善男子不能起住來去言語,是名嬰兒行。如來亦爾,不能起者,如來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着一切諸法。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有動搖。不能去者,如來已至大般涅盤。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衆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又嬰兒者,不知苦樂晝夜父母。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為衆生故,不見苦樂,無晝夜相,于諸衆生,其心平等,故無父母親疏等相,以例如來之行。又嬰兒者,不能造作大小諸事,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不複造作生死作業,是名不作。”經中廣舉嬰兒行相,以例如來之行。正與老聖複歸于嬰兒之旨,深相契合。

    玄宗反童體之說,即複歸于嬰兒之工夫也。七日過大周天後,淫根、淫心、淫機俱拔,複成童真,故成道甚易。《楞嚴》十位住中有童真住。文殊為七佛之師,獨稱童子菩薩,實亦同此。《大乘義章》雲:“嬰兒行有二種。若論自利,從喻為名,行離分别,如彼嬰兒,無所辦了,名嬰兒行。若論利他,從所化為名,如經中說,凡夫二乘,始行菩薩,有似嬰兒,化此嬰兒,名嬰兒行。”

    以上仙佛二宗,均以嬰兒喻道人之修持。唯《涅盤經》示行相,未示工夫。老聖則既示複歸于嬰兒,又示專氣緻柔,抱一無離之旨,信解行證具備,誠為玄修之指歸,出離生死之寶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