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 虛靜之益
關燈
小
中
大
道由虛靜而入,由虛靜而證。
虛謂虛心,靜謂靜氣,乃性命雙修之玄要也。
心不虛則氣不靜,氣不靜則息不和,息不和則神不凝。
必神氣二靜而至大定,返于虛無,方為“歸根複命”之實旨也,故老聖曰:“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
” 潛虛翁《玄覽》雲:“夫道本虛無靜一,靜極而動,遊氣紛擾,生人物之萬殊,而道始落于後天名相之中。
故體道者,原本返始,以緻虛守靜為本焉。
常觀清淨之中,一物不着,何其虛而靜也!少有物焉,虛者實而靜者撓矣。
大虛廓然,片雲橫而障凝;淵泉湛若,微風起而波動,焉能複其本然之體哉!體道君子,時時打疊此心,内者不出,外者不入,使其胸次灑灑,一塵不挂,有以複其天空淵湛之本體,是則可謂緻虛之極矣。
緻虛之極,非守靜之笃者,孰能之哉?”又曰:“所以複歸其根者,乃道之動極而靜,故物随機以入也,故歸根曰靜。
靜則複歸于無物,而有以還造化矣,故靜曰複命。
複命則真常之道也,故謂之曰常。
”又曰:“能知常者,常虛常靜。
虛則能受,靜則能載。
” 予謂:虛乃乾象,靜乃坤象,能虛靜則體夫乾坤之德。
我之身心,融入于乾坤大造化之中,後可以參贊夫化育。
邵子雲:“聖人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是也。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苟非身心虛靜,如何能合其德耶? 《莊子·天道篇》雲:“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亦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
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扶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又曰:“以虛靜推波助瀾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
”《刻意篇》雲:“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又《人間世篇》雲:“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列子》曰:“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
” 予按:《莊》、《列》所雲,全祖述老聖“緻虛守靜”之旨,是乃玄宗正脈,歸根複命之梯航,返還之要素也。
說到工夫,隻是在身外心息相依,而得大定耳。
虛靜之要,《老》、《莊》、《列子》揭之于前,後代真仙祖述于後。
紫陽《四百字》雲:“虛無生白雪,寂靜發黃芽。
”李道純《煉虛歌》雲:“學仙虛靜為丹旨。
”又雲:“虛極又虛元氣凝,靜中又靜陽來複。
”又雲:“采鉛虛靜無為作,進火以虛為橐鑰。
抽添加減總由虛,粉碎虛空成大覺。
” 伯陽《參同契》曰:“内以養已,安靜虛無。
”潛虛翁《參同契
虛謂虛心,靜謂靜氣,乃性命雙修之玄要也。
心不虛則氣不靜,氣不靜則息不和,息不和則神不凝。
必神氣二靜而至大定,返于虛無,方為“歸根複命”之實旨也,故老聖曰:“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
” 潛虛翁《玄覽》雲:“夫道本虛無靜一,靜極而動,遊氣紛擾,生人物之萬殊,而道始落于後天名相之中。
故體道者,原本返始,以緻虛守靜為本焉。
常觀清淨之中,一物不着,何其虛而靜也!少有物焉,虛者實而靜者撓矣。
大虛廓然,片雲橫而障凝;淵泉湛若,微風起而波動,焉能複其本然之體哉!體道君子,時時打疊此心,内者不出,外者不入,使其胸次灑灑,一塵不挂,有以複其天空淵湛之本體,是則可謂緻虛之極矣。
緻虛之極,非守靜之笃者,孰能之哉?”又曰:“所以複歸其根者,乃道之動極而靜,故物随機以入也,故歸根曰靜。
靜則複歸于無物,而有以還造化矣,故靜曰複命。
複命則真常之道也,故謂之曰常。
”又曰:“能知常者,常虛常靜。
虛則能受,靜則能載。
” 予謂:虛乃乾象,靜乃坤象,能虛靜則體夫乾坤之德。
我之身心,融入于乾坤大造化之中,後可以參贊夫化育。
邵子雲:“聖人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是也。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苟非身心虛靜,如何能合其德耶? 《莊子·天道篇》雲:“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亦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
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扶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又曰:“以虛靜推波助瀾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
”《刻意篇》雲:“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又《人間世篇》雲:“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列子》曰:“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
” 予按:《莊》、《列》所雲,全祖述老聖“緻虛守靜”之旨,是乃玄宗正脈,歸根複命之梯航,返還之要素也。
說到工夫,隻是在身外心息相依,而得大定耳。
虛靜之要,《老》、《莊》、《列子》揭之于前,後代真仙祖述于後。
紫陽《四百字》雲:“虛無生白雪,寂靜發黃芽。
”李道純《煉虛歌》雲:“學仙虛靜為丹旨。
”又雲:“虛極又虛元氣凝,靜中又靜陽來複。
”又雲:“采鉛虛靜無為作,進火以虛為橐鑰。
抽添加減總由虛,粉碎虛空成大覺。
” 伯陽《參同契》曰:“内以養已,安靜虛無。
”潛虛翁《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