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 虛靜之益
關燈
小
中
大
測疏》雲:“安靜虛無者,此四字乃養己之要訣,千聖萬真,同此一旨。
《老子》曰:‘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司馬真人《坐忘論》雲:‘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夫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既有欲矣,則耳淫于聲,目奪于色,口爽于味。
真性既迷,元精、元炁因以耗失,而己命随之。
故養己者,以安靜虛無為本焉。
安靜虛無雲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一念不起,萬緣皆空,心若太虛,一物不着。
虛靖天師雲:‘要得心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
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
’學者試能窮究本初,回光而内照之,則知清靜之中,一物無有,而所謂安靜虛無者,我得之矣。
浮邱仙祖雲:‘解使元精歸炁始,沖虛靜處得雲梯。
’呂祖雲:‘先天一炁是真玄,玄裡玄機須靜專。
’又雲:‘玄機各向靜中參,靜裡單微得玄妙。
’” 訣曰:玄宗初功,凝神于虛,即是虛心之要旨。
息與心諧合,乃靜氣之真訣,息調心凝,乃至大定,身心湛寂,如如不動,渾如太虛,則緻虛守靜之旨得之矣。
浮邱祖雲:“慧由定生,定以靜緻。
真靜之旨,索解為難。
虛中以課,寂靜非定。
動得靈機,守着非玄。
玄中靜旨,微妙難宣。
如一面鏡,遇物呈形。
須知是鏡,本無此形,何以形形?離鏡索形,何以無形?移鏡就照,亦複形形。
此鏡彼鏡,甯有二形?此形彼形,本無留形。
玄中之靜,作如是觀。
如一川水,澄潭印月。
月未升時,淳泓無月。
月正懸時,水天一月。
水月天月,甯有二月?挹水取月,何無有月?移川視月,依然此月。
須知川川,本無此月。
玄中之靜,作如是觀。
谷口梅花,當陽舒蓋。
方其含葩,早孕陽機。
若非凜寒,凝結生氣。
縱使初陽,來複無基。
或消或息,與造化期。
靜之入路,玄之奧區。
蓮花出水,亭亭承露。
團圓一珠,凝于花跗。
碎而破之,成無數珠。
露之初零,點滴顆珠。
豈知剖碎,滴滴成珠。
荷華初着,含而不舒。
荷葉抛散,不沾而須。
唯不沾故,靈着成珠。
靜之妙相,玄之要樞。
言難罕譬,略洩天機。
” 此章闡發玄宗虛靜之旨,妙無以加。
須知玄宗之靜,乃身心二靜,沖漠無住,圓照洞徹,如鏡光水月,雙寂則纖塵不立,雙照則涉入重重,又如荷之承露,點滴成珠,分合無礙,唯其不着不住,有此妙相。
玄宗不離虛靜,不住虛靜之妙,亦如是也,是謂太玄。
虛靜之旨,在佛氏即為“奢摩他。
”《圓覺經》雲:“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又雲:“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盤。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華嚴·十定品》雲:“住奢摩他,最寂靜,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 玄宗之靜,正由“奢摩他”證入,一門超出莊嚴路,與諸佛菩薩同其受用。
龐居士雲:“靜見真如性。
”《陰符經》雲:“自然之道靜。
”又雲:“至靜性廉。
”《莊子》雲:“正則靜,靜由明,明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是知仙佛所修,皆由虛靜而複其本性,契乎真常之道矣。
《老子》曰:‘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司馬真人《坐忘論》雲:‘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夫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既有欲矣,則耳淫于聲,目奪于色,口爽于味。
真性既迷,元精、元炁因以耗失,而己命随之。
故養己者,以安靜虛無為本焉。
安靜虛無雲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一念不起,萬緣皆空,心若太虛,一物不着。
虛靖天師雲:‘要得心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
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
’學者試能窮究本初,回光而内照之,則知清靜之中,一物無有,而所謂安靜虛無者,我得之矣。
浮邱仙祖雲:‘解使元精歸炁始,沖虛靜處得雲梯。
’呂祖雲:‘先天一炁是真玄,玄裡玄機須靜專。
’又雲:‘玄機各向靜中參,靜裡單微得玄妙。
’” 訣曰:玄宗初功,凝神于虛,即是虛心之要旨。
息與心諧合,乃靜氣之真訣,息調心凝,乃至大定,身心湛寂,如如不動,渾如太虛,則緻虛守靜之旨得之矣。
浮邱祖雲:“慧由定生,定以靜緻。
真靜之旨,索解為難。
虛中以課,寂靜非定。
動得靈機,守着非玄。
玄中靜旨,微妙難宣。
如一面鏡,遇物呈形。
須知是鏡,本無此形,何以形形?離鏡索形,何以無形?移鏡就照,亦複形形。
此鏡彼鏡,甯有二形?此形彼形,本無留形。
玄中之靜,作如是觀。
如一川水,澄潭印月。
月未升時,淳泓無月。
月正懸時,水天一月。
水月天月,甯有二月?挹水取月,何無有月?移川視月,依然此月。
須知川川,本無此月。
玄中之靜,作如是觀。
谷口梅花,當陽舒蓋。
方其含葩,早孕陽機。
若非凜寒,凝結生氣。
縱使初陽,來複無基。
或消或息,與造化期。
靜之入路,玄之奧區。
蓮花出水,亭亭承露。
團圓一珠,凝于花跗。
碎而破之,成無數珠。
露之初零,點滴顆珠。
豈知剖碎,滴滴成珠。
荷華初着,含而不舒。
荷葉抛散,不沾而須。
唯不沾故,靈着成珠。
靜之妙相,玄之要樞。
言難罕譬,略洩天機。
” 此章闡發玄宗虛靜之旨,妙無以加。
須知玄宗之靜,乃身心二靜,沖漠無住,圓照洞徹,如鏡光水月,雙寂則纖塵不立,雙照則涉入重重,又如荷之承露,點滴成珠,分合無礙,唯其不着不住,有此妙相。
玄宗不離虛靜,不住虛靜之妙,亦如是也,是謂太玄。
虛靜之旨,在佛氏即為“奢摩他。
”《圓覺經》雲:“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又雲:“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盤。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華嚴·十定品》雲:“住奢摩他,最寂靜,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 玄宗之靜,正由“奢摩他”證入,一門超出莊嚴路,與諸佛菩薩同其受用。
龐居士雲:“靜見真如性。
”《陰符經》雲:“自然之道靜。
”又雲:“至靜性廉。
”《莊子》雲:“正則靜,靜由明,明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是知仙佛所修,皆由虛靜而複其本性,契乎真常之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