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心齋之奧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人間世篇》雲:顔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顔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釋曰:《莊子》借孔子、顔回問答,以彰心齋之妙。李清庵《煉虛歌》雲:“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虛裡下功夫。”今《莊子》曰:“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正示儒宗、玄宗,皆由虛寂下手,即由心息相依,而至大定真空之境。身心世界,廓爾平沉,直造象帝之先。人法雙忘,理事俱泯,是心齋之妙也。此法門要在“反聞聞自息”。“一若志”者,用志不分也;耳聽、心聽、氣聽,乃三段階級。莊子欲人深深證入,故用反掉語氣,而曰“無聽之以耳,無聽之以心。”初學用耳聽息,工夫純熟,不必用耳,才一回光,便能覺到。工夫更進,則回光之一念而渾忘之,心自會于息,息與心自然融和,我隻順其虛無自然而已。身心内外渾忘,乃可稱為氣聽。自聽氣而至氣聽,則純乎先天境界矣。究而言之,氣聽乃離心意識知之真消息。《楞嚴》所謂“空覺圓極”是也。下文雲:“耳止于聽(世本作“聽止于耳”)”,謂耳之用,以能聞為極則也;“心止于符”,謂心之用,以照覺為極則也。然而,能所之迹猶在焉,有能聞,必有所聞;有能照,必有所照。惟一到真空,則能所雙泯,惟是一虛而已。是雲:“一法界莊嚴三昧。”方契心齋之妙矣。顔回曰:“我未行心齋以前,身見未空,實覺有回在。一旦行使心齋,則身心兩空,自他不立。‘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矣,若是可謂虛乎?”孔子印之曰:“盡矣。”是亦姑與許可之辭。須知坐定在虛無之境,則虛無亦是窠臼,必到《莊子》所謂“無有一無有”境界,有無皆不住,方為“心齋”之究竟也。
釋曰:《莊子》借孔子、顔回問答,以彰心齋之妙。李清庵《煉虛歌》雲:“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虛裡下功夫。”今《莊子》曰:“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正示儒宗、玄宗,皆由虛寂下手,即由心息相依,而至大定真空之境。身心世界,廓爾平沉,直造象帝之先。人法雙忘,理事俱泯,是心齋之妙也。此法門要在“反聞聞自息”。“一若志”者,用志不分也;耳聽、心聽、氣聽,乃三段階級。莊子欲人深深證入,故用反掉語氣,而曰“無聽之以耳,無聽之以心。”初學用耳聽息,工夫純熟,不必用耳,才一回光,便能覺到。工夫更進,則回光之一念而渾忘之,心自會于息,息與心自然融和,我隻順其虛無自然而已。身心内外渾忘,乃可稱為氣聽。自聽氣而至氣聽,則純乎先天境界矣。究而言之,氣聽乃離心意識知之真消息。《楞嚴》所謂“空覺圓極”是也。下文雲:“耳止于聽(世本作“聽止于耳”)”,謂耳之用,以能聞為極則也;“心止于符”,謂心之用,以照覺為極則也。然而,能所之迹猶在焉,有能聞,必有所聞;有能照,必有所照。惟一到真空,則能所雙泯,惟是一虛而已。是雲:“一法界莊嚴三昧。”方契心齋之妙矣。顔回曰:“我未行心齋以前,身見未空,實覺有回在。一旦行使心齋,則身心兩空,自他不立。‘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矣,若是可謂虛乎?”孔子印之曰:“盡矣。”是亦姑與許可之辭。須知坐定在虛無之境,則虛無亦是窠臼,必到《莊子》所謂“無有一無有”境界,有無皆不住,方為“心齋”之究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