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火候妙喻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節示火候在一忘字,忘則入化矣。
化而通,則“不習無不利”(《大易》坤卦爻詞),如沒人(謂泊于水底也)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也。
心息相依,能渡生死大海,乃無上之法船也。
操此舟者,必須到相忘境界,方入化境。
若乃定忘功極,則應對操作,無不常在定中,亦不妨操作應對事務。
定與非定,亦不自知也,作與非作,亦不自礙也,此正如沒人之操舟也。
籲,神矣! 四、梓慶作鐻 《達生篇》雲:“梓慶削木為鐻(樂器也),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
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
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此章火候在齋心坐忘,内養則外滑消,氣足神全,其動也天行,其靜也淵默,合自然之符節,而無計較拟議,是謂“以天合天”。
如是與大化冥符,迥出思量之表矣。
五、紀渻養雞 《達生篇》雲: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莊子》此篇,本出《列子》。
木雞之像,對景無心,木然不動,火候純全,情盡見息矣。
紫陽真人所謂:“身心寂不動。
”清庵真人所謂:“性寂情空心不動。
”皆示此義也。
必到如此境界,然後可行七日過大周天工夫,保無危險。
龐居士雲:“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隻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禅宗之木人,玄宗之木雞,可謂無獨有偶,函蓋相應,斯皆忘機息慮,如如不動之妙旨。
昔呂祖在終南山煉大還時,魔光十現而心不動,是呂祖火候确到木雞程度之證也。
故玉蟾翁曰:“對景無心是大還。
”火候至此,歎觀止矣! 六、呂丈蹈水 《達生篇》雲:孔子觀于呂梁,縣(同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鼋鼍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汨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 此章火候,示一安字。
安則任性天然,而不雜巧僞;安則從容閑暇,無一毫尋伺;安則身心兩忘,與境渾化,故無挂礙。
至雲“不知所以然而然。
”則妙盡功忘,莫可名言矣。
陸方壺雲:“此與沒人操舟之喻頗同,水之旋入者為齊,水之湧出者為汨。
言水自有常行之道,若從之以出沒,不以己私與之,可以得志。
生于陵而安于陵,長于水而安于水。
隻看一安字,皆順其自然,而不知所以然,便是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之意。
此于行險中等閑發出一個居易學問。
妙哉!妙哉!”予按,《大易·序卦傳》曰:“複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
化而通,則“不習無不利”(《大易》坤卦爻詞),如沒人(謂泊于水底也)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也。
心息相依,能渡生死大海,乃無上之法船也。
操此舟者,必須到相忘境界,方入化境。
若乃定忘功極,則應對操作,無不常在定中,亦不妨操作應對事務。
定與非定,亦不自知也,作與非作,亦不自礙也,此正如沒人之操舟也。
籲,神矣! 四、梓慶作鐻 《達生篇》雲:“梓慶削木為鐻(樂器也),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
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
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此章火候在齋心坐忘,内養則外滑消,氣足神全,其動也天行,其靜也淵默,合自然之符節,而無計較拟議,是謂“以天合天”。
如是與大化冥符,迥出思量之表矣。
五、紀渻養雞 《達生篇》雲: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莊子》此篇,本出《列子》。
木雞之像,對景無心,木然不動,火候純全,情盡見息矣。
紫陽真人所謂:“身心寂不動。
”清庵真人所謂:“性寂情空心不動。
”皆示此義也。
必到如此境界,然後可行七日過大周天工夫,保無危險。
龐居士雲:“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隻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禅宗之木人,玄宗之木雞,可謂無獨有偶,函蓋相應,斯皆忘機息慮,如如不動之妙旨。
昔呂祖在終南山煉大還時,魔光十現而心不動,是呂祖火候确到木雞程度之證也。
故玉蟾翁曰:“對景無心是大還。
”火候至此,歎觀止矣! 六、呂丈蹈水 《達生篇》雲:孔子觀于呂梁,縣(同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鼋鼍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汨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 此章火候,示一安字。
安則任性天然,而不雜巧僞;安則從容閑暇,無一毫尋伺;安則身心兩忘,與境渾化,故無挂礙。
至雲“不知所以然而然。
”則妙盡功忘,莫可名言矣。
陸方壺雲:“此與沒人操舟之喻頗同,水之旋入者為齊,水之湧出者為汨。
言水自有常行之道,若從之以出沒,不以己私與之,可以得志。
生于陵而安于陵,長于水而安于水。
隻看一安字,皆順其自然,而不知所以然,便是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之意。
此于行險中等閑發出一個居易學問。
妙哉!妙哉!”予按,《大易·序卦傳》曰:“複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