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火候妙喻
關燈
小
中
大
火候能到虛無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張沈行舟,行其所無事,則妙不容言矣。
丈人安于水而蹈水,道人須安于虛而蹈虛,與虛同化,則身心無礙,履水如地,履地如水,入金石,升虛空,無不自在矣。
七、東野擅禦 《達生篇》雲: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便之鈎百而反。
顔阖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
”公密而不應。
少焉。
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 此章亦示自然之火候。
直者中繩,圓者中規,縱橫旋轉,妙如織錦回文。
蓋熟能生巧,禦焉而進于神矣。
《易》曰:“精義入門,以緻用也。
”不綦然乎。
鈎百而反,馬力不濟,故敗,非東野稷之罪,然亦示用不可竭,竭則敗耳。
八、工倕運旋 《達生篇》雲:工倕旋而蓋規矩(蓋,超過也。
謂但以手運旋,而巧過于規矩,精至之矣。
)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陸方壺曰:“此言純熟自然之妙,看他論一化字,便是聖學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者。
工倕制器,不用規矩,但以手旋物上,自圓而成規。
曰矩者,具言成文耳。
彼時,指與物化,全不留心,故曰:不以心稽。
雖不以心稽,而心亦未嘗不在,但一而不受其桎耳。
使其用志一分,雖熟而亦不能成規矣。
大抵學問,最怕分心,又怕有心。
分心則雜而不精,有心則物而不化,故一而不桎者,乃能入妙。
看《莊子》至純熟處,字字句句,皆有奧旨。
”予謂:工倕火候,已入化境,仍得力于忘字,還丹火候亦然,必如工倕之純熟自然,方臻先天妙境,方入神化,古人所謂:無意于禅無不禅也。
九、列子習射 《田子方篇》雲: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适矢複沓、方矢複寓。
當是時,猶象人也。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于外,揖禦寇而進之。
禦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于中也殆矣夫!” 此章火候,示泰定神甯,外境不入,情見俱忘,然後可以采大藥,而行七日過大周天之功。
列子怵然恂栗,則人心未死可知也。
不射之射,忘功也。
入無功運行,乃火候之最上乘也。
十、畫史般礴 《田子方篇》雲: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舒閑貌)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箕坐也),裸。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 釋曰:儃儃然不趨,行而禅也,重陽真人所謂:“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随”也。
解衣般礴而坐,則亦坐禅也。
安神調息,無事于繪,而繪事已竟,妙哉!莊子文章,真能載道,此中别具禅機,止止不須說。
衆史舐筆和墨,種種構思,盡屬意識邊事。
縱使繪得一幅好圖,亦死物耳。
不如箕坐解衣,凝神調息,兀然不動,天然一尊活羅漢。
意在畫先,現身說法,妙無以加,宋君稱之謂“真畫者”。
蓋亦密喻矣。
以上十則,火候深淺不同,所當注意者,大半皆含“藏神守氣”之旨,“全神養性”之功。
浸至身心不動,與境俱忘,妙入神化之域,斯可以圓通無礙,應用自如矣。
丈人安于水而蹈水,道人須安于虛而蹈虛,與虛同化,則身心無礙,履水如地,履地如水,入金石,升虛空,無不自在矣。
七、東野擅禦 《達生篇》雲: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便之鈎百而反。
顔阖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
”公密而不應。
少焉。
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 此章亦示自然之火候。
直者中繩,圓者中規,縱橫旋轉,妙如織錦回文。
蓋熟能生巧,禦焉而進于神矣。
《易》曰:“精義入門,以緻用也。
”不綦然乎。
鈎百而反,馬力不濟,故敗,非東野稷之罪,然亦示用不可竭,竭則敗耳。
八、工倕運旋 《達生篇》雲:工倕旋而蓋規矩(蓋,超過也。
謂但以手運旋,而巧過于規矩,精至之矣。
)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陸方壺曰:“此言純熟自然之妙,看他論一化字,便是聖學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者。
工倕制器,不用規矩,但以手旋物上,自圓而成規。
曰矩者,具言成文耳。
彼時,指與物化,全不留心,故曰:不以心稽。
雖不以心稽,而心亦未嘗不在,但一而不受其桎耳。
使其用志一分,雖熟而亦不能成規矣。
大抵學問,最怕分心,又怕有心。
分心則雜而不精,有心則物而不化,故一而不桎者,乃能入妙。
看《莊子》至純熟處,字字句句,皆有奧旨。
”予謂:工倕火候,已入化境,仍得力于忘字,還丹火候亦然,必如工倕之純熟自然,方臻先天妙境,方入神化,古人所謂:無意于禅無不禅也。
九、列子習射 《田子方篇》雲: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适矢複沓、方矢複寓。
當是時,猶象人也。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于外,揖禦寇而進之。
禦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于中也殆矣夫!” 此章火候,示泰定神甯,外境不入,情見俱忘,然後可以采大藥,而行七日過大周天之功。
列子怵然恂栗,則人心未死可知也。
不射之射,忘功也。
入無功運行,乃火候之最上乘也。
十、畫史般礴 《田子方篇》雲: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舒閑貌)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箕坐也),裸。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 釋曰:儃儃然不趨,行而禅也,重陽真人所謂:“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随”也。
解衣般礴而坐,則亦坐禅也。
安神調息,無事于繪,而繪事已竟,妙哉!莊子文章,真能載道,此中别具禅機,止止不須說。
衆史舐筆和墨,種種構思,盡屬意識邊事。
縱使繪得一幅好圖,亦死物耳。
不如箕坐解衣,凝神調息,兀然不動,天然一尊活羅漢。
意在畫先,現身說法,妙無以加,宋君稱之謂“真畫者”。
蓋亦密喻矣。
以上十則,火候深淺不同,所當注意者,大半皆含“藏神守氣”之旨,“全神養性”之功。
浸至身心不動,與境俱忘,妙入神化之域,斯可以圓通無礙,應用自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