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和光同塵
關燈
小
中
大
和光者,晦迹韬光,不自炫耀之謂也。同塵者,俯同塵俗,與衆同行、同事,不自立異之謂也。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之德,柱下所尚,亦老氏之家法也。故紫陽《悟真篇》,祖其意而作七絕雲:“修行混俗且和光,圓即圓兮方即方,顯晦逆從人莫測,教人争得見行藏。”潛虛翁《悟真小序》雲:“大修行人,和光同塵,韬鋒挫銳,遠害全身,大隐市廛,被褐懷玉,即方即圓,行藏罔測。”永明禅師曰:“匿迹韬光,潛行密用。”《中庸》曰:“君子和而不流。”又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易》曰:“嘉遁,貞吉。”三教聖賢,皆重密行,戒炫耀,不惟明哲保身,亦方便度生之妙用也。
《列子·天瑞篇》曰:“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也。”豈非和光同塵之模範耶?昔老祖為周柱下史,關尹子為函關令,葛洪為勾漏令,旌陽為旌陽令,是真仙之和光于仕途者也。君平賣蔔,祁年牧羊,壺公賣藥,翠虛箍桶,思邈行醫,是真仙之和光于工藝者也。昔我天秩師翁,往來漢臯,遇李祖涵虛于西安東嶽廟也。時李祖方隐于蔔筮,雜在測字隊中,為人決休咎。天秩師翁,往來漢臯,住柯師伯店内,經年餘,不露圭角,衆以為普通紙販商人而已。凡此皆是玄同之表率,壺子“杜德機”之妙用,足資後昆模範者也。古德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難之來,大半由于自炫招禍。是故晦迹韬光,潛修密用,乃得丹後必要之行徑也。
和光同塵之妙,端在迹同而用異,故雲“和而不流”。不流者,不被一切境界所轉也。處乎異類,而不與異類同化;處乎聲色,而不被聲色染污;處乎尊貴,而不以尊貴自矜。雖入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不受,謂之迹同而用異。《洞宗寶鏡三昧》雲:“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曹山寂禅師立三種堕,所雲“類堕”與“随堕”,正和光同塵之淵微,但非透向上一關者,未易造此境界耳。
附錄汪師遺訓
再按,學者自結丹之後,即是“人得一以靈”,具有一得永得根基。不幸遭劫,其靈自有主宰,空氣不能侵散,可再投胎奪舍,以竟全功。惟學者當工夫愈進,處世愈宜謹慎,所謂“道高尺,魔即高丈”。金丹之道,最招物所忌,古人“三遭天譴”之言,實因自炫招禍,非真天譴。如他日工夫到還童之後,所有世事人情,相繼結束,退處安閑之境。如遇塵嚣,即以做癡聾應之,以為最妙之法。丹書所謂“混俗和光,方圓應世”也。此節實關重要,屆時務要留意。
《列子·天瑞篇》曰:“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也。”豈非和光同塵之模範耶?昔老祖為周柱下史,關尹子為函關令,葛洪為勾漏令,旌陽為旌陽令,是真仙之和光于仕途者也。君平賣蔔,祁年牧羊,壺公賣藥,翠虛箍桶,思邈行醫,是真仙之和光于工藝者也。昔我天秩師翁,往來漢臯,遇李祖涵虛于西安東嶽廟也。時李祖方隐于蔔筮,雜在測字隊中,為人決休咎。天秩師翁,往來漢臯,住柯師伯店内,經年餘,不露圭角,衆以為普通紙販商人而已。凡此皆是玄同之表率,壺子“杜德機”之妙用,足資後昆模範者也。古德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難之來,大半由于自炫招禍。是故晦迹韬光,潛修密用,乃得丹後必要之行徑也。
和光同塵之妙,端在迹同而用異,故雲“和而不流”。不流者,不被一切境界所轉也。處乎異類,而不與異類同化;處乎聲色,而不被聲色染污;處乎尊貴,而不以尊貴自矜。雖入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不受,謂之迹同而用異。《洞宗寶鏡三昧》雲:“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曹山寂禅師立三種堕,所雲“類堕”與“随堕”,正和光同塵之淵微,但非透向上一關者,未易造此境界耳。
附錄汪師遺訓
再按,學者自結丹之後,即是“人得一以靈”,具有一得永得根基。不幸遭劫,其靈自有主宰,空氣不能侵散,可再投胎奪舍,以竟全功。惟學者當工夫愈進,處世愈宜謹慎,所謂“道高尺,魔即高丈”。金丹之道,最招物所忌,古人“三遭天譴”之言,實因自炫招禍,非真天譴。如他日工夫到還童之後,所有世事人情,相繼結束,退處安閑之境。如遇塵嚣,即以做癡聾應之,以為最妙之法。丹書所謂“混俗和光,方圓應世”也。此節實關重要,屆時務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