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防危慮險

關燈
老聖曰:“貴大患若身。

    ”又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謂,衆生因身見,而起我見,生種種貪着。

    誠能空此幻生,忘其形骸,遺其耳目,則處處可以入道,更何患之有焉?無身,即忘形之謂也。

    丹家防危慮險,亦因學人不能忘形,時時執着,留戀不舍,緻生種種危險耳。

    若煉精化炁時,學者于陽生之頃,稍一着身,即動欲念,先天真陽,頓變後天濁物,霎時有洩精之患;當煉炁化神時,若稍一着身,能使炁之既定者,轉為不定,而有走丹之厄;當煉神還虛時,若稍有執情未去,即不能返于太無,而入圓通之門。

    是故上乘道妙,凡稍有黏滞未去,即非了當。

    身見尤當捐除,譚子《化書》揭三關工夫,以忘形為入手,可以參焉。

    《神仙鑒》載:玄帝在武當山舍身岩下飛升,更有深意存也。

     《陰符經》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此所謂君子、小人,即在能忘形與不能忘形之分。

    不能忘形,步步危險。

    離卻此身,步步安穩。

    蓋先天之學,凡動心起念,即乖大道,何況着身乎?昔師示我曰:“外不着色身,内不起一念。

    ”此二句,實為忘形舍身之要旨,防危慮險之指南也。

     附錄汪師緻天津孟浩泉函: 浩泉賢契如面:啟者,前抄來信,言及外陽生,吾觀之,亦不以為意。

    蓋金丹大道,最重先天,不重後天。

    做到陽生,亦算是見了些小效驗也。

    十九日來信,實可喜,又實可惱。

    如何是可喜?來信雲:“氣息靜定,呼吸斷絕。

    ”蓋此是先天大效驗也。

    要知采取真種子、進陽火、退陰符、卯酉沐浴,以及小周天等,件件效驗,盡在“呼吸斷絕”四字之内,非下硬功夫者,萬不能做到此景象。

    得此證驗,此是真實可喜。

    又前來信問證驗與景象,此即是真景象、真證驗也。

    如何是可惱?來信雲:“陽即倒。

    ”又雲:“心息相依,不能自己主張。

    ”又雲:“忽覺腹中,牽扯似抽風箱”等語。

    蓋此是不聽師言,遭此大難,真實可惱。

    吾故每次信中,曰舍身,曰夕死,曰學死,又教讀《一貫》。

    又,《一貫》中,其言金丹大道,自始至終,若有一毫着在後天色身,即是“差毫發,不成丹”也。

    足下不信,吾代明辯之可也。

    如若不是着在色身,何以知“陽即倒”?如若不是着在色身,何以知“心息相依,不能自己主張”乎?如若不是着在色身,何以知“腹中上下牽扯,似抽風箱”乎?噫!此次走漏,誰之咎也?吾明白告之,凡心息相依,一到靜定,則一身内外,皆是先天真炁、真精、真神。

    假若有絲毫着在色身,經雲:“一刹那間,頃刻盡化為後天濁精、濁氣、識神矣。

    ”嗚呼!不至走漏,不可得也。

    故萬卷丹書,皆教人防危險。

    防危險者,就是教人防着色身也。

    如不着色身,更何危險之有哉?老子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又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請三思之。

    修煉金丹,不知離開色身可乎?再者,見得此信,每日下功,心息相依,總在身外,不可有絲毫意見、覺着色身。

    一到靜定,呼吸斷絕,丹經所謂“入定”是也。

    當此入定之時,必要忘物忘形,無人無我,就如活死人一般。

    愈定得久,則效驗愈速。

    若一覺陽生,即便速急向身外心息相依。

    一到靜定,與前行功一般。

    若色身有如刀剖、鑽鑽、跳動、痛癢,我總是一個“活死人”。

    一念不動,則自然無有走漏。

    再做一二禮拜,看是如何也。

    所問火候,不着色身,總是符合也。

    然吾平生最不肯說他人之短,論自己之長。

    王師所傳,是性理中之小法,教人調和後天氣血而已。

    若執泥色身求丹田,則又是銅人身上鑽血矣。

    請悟《一貫》卷八第八十、八十一兩頁,即知丹田之處也。

    此複。

     又函(節錄) 浩泉賢契如面。

    啟者,吾再明白申之。

    《老子》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又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數語至矣、盡矣。

    故呂祖雲:“未死先學死,即長生矣。

    ”白祖雲:“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

    ”其餘祖述老子者,不能計數也。

    吾每次接到來信,深念足下可憐可憫。

    噫!既要學道,必讀祖書,奈何不但五家祖書不能熟讀,就言南五祖、北七真十二部書,皆未見面。

    所讀者,無非是初入門的幾本細書,弄得一肚子譬如、比喻、象言筌蹄,塞得鐵緊,堅不可破。

    假若象言筌蹄是道,則古來不識一字者,皆不能學了。

    請三思之,是耶非耶?(中略)。

    務要知丹書萬卷,萬号千名,亦就是一個心息相依。

    一個心息相依,就是丹書萬卷,萬号千名亦無有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