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心息相依(二)
關燈
小
中
大
玄宗以心息相依而返歸無極,尚矣。顧佛氏如何?答曰:佛氏之《安般經》、《禅秘要法經》、《達摩多羅禅經》,皆示調息之旨。梵語“安那般那”,此雲“出入息”,即是“數息觀”。此與玄宗調息法門,微有不同,以玄宗心息相依,不用數也。天台宗《六妙門》,亦示調息入手。所謂六妙門者,一、數息;二、随息;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心随于息,即是相依,依極入定是止。定中慧覺,寂照不離,即是觀。金來歸性,返本還元,即是還。六根清淨,境智妙空,即是淨。亦可與玄宗會通,但玄宗修證,與《楞嚴》“反息循空,銷息發明”之旨,最為相契。
《楞嚴經》周梨盤特迦雲:“佛憫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自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孫陀羅難陀雲:“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内明,圓洞世界,遍成虛靜,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息銷,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按:玄宗從有息反至無息,入于泰定,正契反息、銷息之旨。泰定之後,工夫深入,心光宣發,即是發明之象。入手既同,一切效驗,自無不同矣。
又約儒宗而言,《易經》随卦象辭曰:“澤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乃孔子之調息法也。《中庸》雲:“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乃子思之調息法也。“必有事焉,而勿忘,正心勿忘,勿助長焉。”乃孟子之調息法也。曰踵息,曰宴息,曰反息,曰神息,曰胎息,曰不息,皆“心息相依”之旨也。
聞合于耳,謂之聞和。息之出入,至柔至和,獨我能聞到。邵子謂之“天聽”。呂祖雲:“靜聽無弦曲,潛通造化機。”邱長春《青天歌》雲:“閑唱壺中白雪歌,靜調世外陽春曲。吾家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晝夜清音滿洞天。”斯皆示“聞和”之妙,“天聽”之機,調息入神之密用也。
《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夢,其覺無擾,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此即心息相依之驗證。深深者,息長而微,不似凡息之短而粗。踵非足跟之謂,乃心與息相随,如前後步之不離,後步踵前步,前步又踵後步,相随不舍,打成一片,正心息相依,綿綿密密之象也。潛虛翁曰:“以踵者,心息相依,歸乎其根也。”陳虛白曰:“氤氲開阖,其妙無窮。如此少時,便須忘氣合神,一歸混沌,緻虛之極,守靜之笃,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湛然常住,是謂真人之息以踵。”汪師嘗說:“須一定二三小時,方是真人之息以踵。”解釋各有深淺,要其所歸,不外依久而後得泰定耳。
《莊子》論“心息相依”,計有數處。《人間世篇》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古本作“聽止以耳”,誤也),心止于符(與息符合也)。”《大宗師篇》雲:“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在宥篇》雲:“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天地篇》雲:“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山木篇》雲:“一龍一蛇,與時俱化,一上一下,以和為量。”《庚桑楚篇》雲:“欲靜則氣平。”《田子方篇》雲:“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獨奈何?”以“栩栩”二字形容其息之和而細,動而微,有優遊自适、恬愉自安之狀,真妙無以加矣。
《楞嚴經》周梨盤特迦雲:“佛憫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自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孫陀羅難陀雲:“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内明,圓洞世界,遍成虛靜,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息銷,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按:玄宗從有息反至無息,入于泰定,正契反息、銷息之旨。泰定之後,工夫深入,心光宣發,即是發明之象。入手既同,一切效驗,自無不同矣。
又約儒宗而言,《易經》随卦象辭曰:“澤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乃孔子之調息法也。《中庸》雲:“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乃子思之調息法也。“必有事焉,而勿忘,正心勿忘,勿助長焉。”乃孟子之調息法也。曰踵息,曰宴息,曰反息,曰神息,曰胎息,曰不息,皆“心息相依”之旨也。
聞合于耳,謂之聞和。息之出入,至柔至和,獨我能聞到。邵子謂之“天聽”。呂祖雲:“靜聽無弦曲,潛通造化機。”邱長春《青天歌》雲:“閑唱壺中白雪歌,靜調世外陽春曲。吾家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晝夜清音滿洞天。”斯皆示“聞和”之妙,“天聽”之機,調息入神之密用也。
《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夢,其覺無擾,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此即心息相依之驗證。深深者,息長而微,不似凡息之短而粗。踵非足跟之謂,乃心與息相随,如前後步之不離,後步踵前步,前步又踵後步,相随不舍,打成一片,正心息相依,綿綿密密之象也。潛虛翁曰:“以踵者,心息相依,歸乎其根也。”陳虛白曰:“氤氲開阖,其妙無窮。如此少時,便須忘氣合神,一歸混沌,緻虛之極,守靜之笃,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湛然常住,是謂真人之息以踵。”汪師嘗說:“須一定二三小時,方是真人之息以踵。”解釋各有深淺,要其所歸,不外依久而後得泰定耳。
《莊子》論“心息相依”,計有數處。《人間世篇》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古本作“聽止以耳”,誤也),心止于符(與息符合也)。”《大宗師篇》雲:“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在宥篇》雲:“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天地篇》雲:“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山木篇》雲:“一龍一蛇,與時俱化,一上一下,以和為量。”《庚桑楚篇》雲:“欲靜則氣平。”《田子方篇》雲:“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獨奈何?”以“栩栩”二字形容其息之和而細,動而微,有優遊自适、恬愉自安之狀,真妙無以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