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心息相依

關燈
既明“身外虛空”之旨,乃可下手熏修。

    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氣合一,放在外面。

    但依法有直接、間接之别。

    間接空靈寂妙,不易着相,初學較宜,即用耳去聽出入息,呼吸出入往來于外面虛空之中(鼻孔外虛空也)。

    我能聽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

    是蓋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反聞聞自息,使心與息相依也。

    學者須先下一月靜功,俟心甯靜,然後反聞,不着色身,自然入妙。

     直接者,徑以神放在外面虛空之中(鼻外虛空),則息之出入自然知也。

    丹書謂之“安神祖竅”,又雲:“凝神入氣穴”(亦指鼻孔外方寸地言也)。

    神入氣穴,息自然與之相合。

    《參同契》曰:“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

    ”即示“直接相依”之法也。

    《莊子》曰:“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即是“反聞聞自息”。

    心與息相和融,一出一入,我于寂靜中,自然能聽到,謂之“聞和”,乃示“間接相依”之法也。

    又《西遊記》,孫悟空之金箍棒,不藏别處,獨放在耳内,用即取出,亦示“反聞聞自息”之妙谛,間接相依之法也。

    金箍棒,喻出入息之動機也。

    以耳根圓照于自息,使心與息相諧合,神與氣相融合,以達“複命歸根”之境,即是悟空體用合一○丨。

    故藏在耳内,密示調息之旨,取耳根為用也。

    按,《楞嚴經》,觀音如幻聞熏三昧,乃“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玄宗修證,乃“反聞聞自息”,息念雙銷為入手之門,由是而得正定,因定發慧,因慧伏惑,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

    《莊子》“聞和”之說,《西遊》“藏棒”之象,非得“心息相依”之妙訣焉?知“反聞聞自息”之工夫耶? 玄宗修證之法,即将我之心息,放到外面虛空中去歸并。

    虛空,乃大天地,先天乾坤之象也。

    心息,乃小天地,後天坎離之象也。

    将心息安放在虛空之中,而使相依,乃合“二重天地,四個陰陽”,所謂“天人合發”是也。

    呂祖雲:“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

    《參同契》雲:“牝牡四卦,以為橐鑰,覆冒陰陽之道”,即是此段工夫。

    由相依而漸銷漸化,卒乎返空。

    老氏謂之“歸根複命,緻虛守靜”。

    《莊子》謂之“學混沌”,又曰:“心齋。

    ”聖聖相承,莫不以此為要着也。

     此“心息相依”之法,古稱“日月交并法”。

    蓋丹字,即日月合壁之象也。

    《海山奇遇記》中,鐘離真人受苦竹真君懸記曰:“此後有二口者,為汝弟子(按:即呂祖也)。

    若得此人,以吾日月交并法傳之。

    ”又古歌曰:“太陽移在月明中,此是神仙下手功。

    ”鐘離翁歌曰:“南辰移入北辰位,金烏飛入玉蟾宮。

    ”至近代方曰:“凝神入氣穴。

    ”又曰:“安神祖竅。

    ”然皆隐約其辭,不遇明師,從何下手?故紫陽《悟真篇》雲:“隻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

    ”古德謂:“道士倒騎牛。

    ”亦喻心息相依,反息循空之象也。

    陳虛白《規中指南》,以“心息相依”四字,攝貫到底,殊為神妙。

     “反聞聞自息”,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因息自心起,原為心之風相。

    反聞自息,神定而息亦随定,息空而心亦随空,向之動者,攝歸不動矣。

    不動而動,一陽來複,正是無中現有,時至神知時也。

     學道應空塵境,無累于外物,方得受用。

    欲空塵境,應先空心境。

    心息相依,即是空心境之妙法,把心放到外邊來,與息相随,不空而自空矣。

     子晉之吹玉笙,箫史之吹箫,皆是“心息相依”之象。

    李道純之《慧劍歌》,呂祖之道劍,三豐真人之鋒铓劍,亦是心息相依之象也。

     反聞聞自息,聞止于息,不緣外五塵境,即是“妙止”。

    息之出入,心自得知,知而常寂,即是“妙觀”。

    神為妙空,息為妙有,神息相和,凝成一片,即是“妙中”。

    是故“反聞聞自息”,三觀俱足,惺寂相融,止觀雙運,以此入道,最為簡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