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心息相依

關燈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與神,玄與牝,皆有無對舉,陰陽并提,即示“心息相依”之密旨也。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乃是依法,即勿忘勿助,阖辟自然,均均勻勻,悠悠細細,打成一片之功夫也。

    《參同契》曰:“和則随從。

    ”此四字,曲盡“心息相依”之妙。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乃黃帝之調息法也。

    “專氣緻柔,抱一無離。

    ”乃老氏之調息法也。

    “無聲聞和,真息以踵。

    ”乃莊子之調息法也。

    “乘風(息也)履虛,心凝形釋(入正定也),骨肉融和。

    ”乃列子之調息法也。

    “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

    ”乃亢倉子(老子弟子)之調息法也。

    古代玄宗修證,從調息入手,可以信焉。

     心息相依,乃玄宗不二法門,由此以達到身心一如,寤寐一如之境焉。

    以神放在外面,随息自在,我隻用觀照,微微照着,即是玄宗之觀自在。

    以神放在外面,随息出入,一往一來,自然合體,即是玄宗之如來藏。

    依久,心息二忘,翛然入定,定久湛寂,即是玄宗之寂滅海。

    攝耳谛聞自息之出入,旋聞合息,旋息歸無,乃是玄宗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之工夫。

     入真定者,息自無出入。

    若有微息存在,非真定也。

    入真定者,念自無起滅。

    若有絲毫起滅,非真定也。

    心息相依在虛空中,寂而非無,動而非有,斯即真如妙用。

    又,心息相依在虛空中,寂照不離,恬智交養,斯即定慧等學。

     心息相依,是一卷無字真經,一個極妙話頭。

    心息相依,是水月道場,是偶諧三昧,是幻住解脫。

    心息相依,是一座無縫塔,一所空王殿,一株無根樹。

    心息相依,是玄宗的柱杖子,是玄宗的金剛王寶劍。

     韓清夫詩曰:“靜抱沒弦琴,細吹無孔笛。

    一彈天地清,一吹天地闊。

    一吹複一彈,盡是神仙曲。

    ”此示“心息相依”之象也。

     三豐翁詩曰:“乾坤浩蕩琴三弄,氣息調和笛一枝。

    欲向陰陽修出世,須從陰陽外修之。

    ”此四句中,初二句示“心息相依”,次二句示“身外虛空”一着。

     凝神于虛而獲定,是謂“打坐神室之内”,玄宗坐禅之妙旨也。

    又,凝神于虛,不着色身,即是玄宗不壞世相之出家。

     丹家以“心息妙合”為爐鼎。

    其妙合之處,即外面虛空一着,謂之“玄竅”。

    《性命圭旨》雲:“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工夫。

    ”可以證焉。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妙合,即丹道也。

    “妙合而凝”者,李道純所謂:“心息相依結聖胎”也。

     由心息妙合而凝,内外氣機悉平,斯即壺子“衡氣機”之妙旨也。

    以此入大定,即莊子“休乎大均”之工夫。

    《楞嚴》揭“地水風火空識”之六大,周遍含容。

    玄宗修證,心合于息,是以“識大”會“風大”也。

    息合于虛,是以“風大”歸“空大”也。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識化為智,證無生忍。

     白玉蟾雲:“一言半語便通玄,何用丹書千萬篇。

    ”鐘祖雲:“片言半語無多字,萬卷丹經一語通。

    ”又雲:“一訣便知天外事,掃盡旁門不見蹤。

    ”皆指心息相依之口訣也。

    紫陽真人雲:“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聖地。

    ”潛虛翁雲:“古仙丹法,無下千帙,讀之則愈煩愈難,悟之則惟簡惟易。

    ”三豐翁雲:“還丹工夫,至簡至易。

    ”陳翠虛雲:“都緣簡易妙天機,散在丹書不肯洩。

    ”所謂簡易,即是反聞自息,心息相依。

    上智下愚,都有此心,皆有此息,皆可反聞,皆能取證。

    故孔子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

    ”最為普遍易修之法門。

     予昔以因緣,得遇汪師,指示此心息相依法門,方知玄宗确有真傳。

    今此玄談,直揭相傳口訣,公開四千年來不傳之秘,蓋不忍斯道之湮沒無聞,願與好道之士,同修同證,得身心安樂之益,延年蓋壽之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