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玄關集釋

關燈
玄關者,心息之門戶,故稱“玄牝之門”,又曰:祖竅、規中、黃庭、氣穴、神室、土釜、内院、氣海、歸根竅、複命關、戊己門、庚辛室、中黃房、真一處、西南鄉、龍虎穴、黃婆舍、守一壇、丹元府、黃金室等,異名繁多,皆指身外虛空一着,與吾人生命接觸之處,即呼吸起動出入之處是也。

    鐘離翁謂為:“生我之門,死我之戶,”良有以也。

    本篇當廣引諸家之說以證之,俾學者狐疑盡釋,不再執身内各處為玄關也。

     《列子·天瑞篇》引《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經》亦載此章。

    是“玄牝”之名,黃帝倡之,老聖述之,曆代丹書祖之,其由來久矣。

    釋曰:玄,天地。

    牝,地也。

    門,虛也。

    上天,下地,中間有一虛。

    故知“玄牝之門”,即是虛無之谷。

    ○,身外虛空一着也,為天地之中極,故雲“根”。

    涵養谷神在此,調息養氣在此,火候運用亦在此,如鬥柄之運移,非此則周天無由斡旋也。

    學者能在虛空中心息相依,不着絲毫色身,若存而非存,若忘而非忘。

    相依既久,自然固結不解,融洽無間,斯即“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之工夫。

    由凡息而轉為真息,學者此際,如騰雲駕霧,周身八萬四千毛孔全開,天地真陽由毛孔透入,四肢百骸,酥軟美快,難以名狀。

    故雲:“後天呼吸起微風,運起真人呼吸功。

    ”然不在“身外虛空”下手者,則凡息不住,決不能達“歸根複命”之境,而契“天人合發”之妙也。

    神息兩定在虛空中,即以元炁養元神。

    神得炁養,如魚得水,又如花木之沐雨露,而日益煥發,如燈明之得膏油,而光耀益熾。

    外而谷神,内而五髒,無不在一炁熏陶之中。

    如是日日撫之育之,培之養之,谷神焉得死乎?故紫陽《悟真篇》雲:“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真金既返黃金屋,一顆明珠永不離”也。

     《道德經》發明玄關,尚有數處。

    其一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玄關一竅也,乃乾坤合處,衆妙所自出,故雲:“衆妙之門。

    ”譚子又稱:“灏炁之門,”其義一也。

    其二曰:“天地之間,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釋曰:天地,猶玄牝也。

    天玄地牝,中間空洞無物,○如此之象也。

    豈非玄關乎?此句指體,下句表用。

    橐鑰者,冶人鼓氣之物。

    天地之間,一炁流行,動靜屈伸,有類橐鑰,在人為息。

    隻因常人心與息不相依,橐鑰鼓動,漫無節制,不能盡阖辟之妙。

    若知以神馭炁,神息相依,呼吸綿綿,則真息橐鑰,可召天和,可以養命,可以脫胎換骨,超凡入聖,豈非仙家妙用乎?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中,即玄關也。

    守者何?神守之,即神息兩依而不離也。

    儒家之“緻中和”,釋氏之“反息循空”,皆是此部工夫。

    玄宗所謂“中”,即指乾坤合處而言。

    故雲:“乾坤合處乃真中”是也。

    其三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連寫四“中”字,是又指玄關言也。

    恍惚杳冥,乃陰陽交媾之象。

    陰陽一交,造化自生,“有象有物,有精有信。

    ”至是而中之玄關大彰矣。

    其四曰:“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釋曰:“大國者下流”,乃是寓言,謂以男下女,以神入炁穴,而下交于息也。

    “天下之交”,直指玄關一竅。

    牝者,虛靜之象,以虛以柔,而息交于神,相親相愛,而不肯舍神。

    神息和合,于是焉天地交泰,丹基可立矣。

    涵虛真人雲:“蓋此竅當中,故曰天下之交。

    中有柔道,故曰天下之牝。

    言牝道,而玄道亦在内。

    故曰:玄牝。

    玄牝者,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也,不如是則神健氣健,反相敵而反相離,故謂之男下女,以神下氣,颠倒相俱,陰陽相媾,斯神與氣會,而根基立焉。

    ”深符此段妙義。

     《莊子》一書,雖不言玄牝,然所雲:“樞得環中,乃托環以養中。

    ”此兩“中”字,即老聖“守中”之中。

    《度人經》:“中理五炁”之“中”,即指玄關一竅言。

    “環中”兩字,甚妙,形容環無端也。

    環之中,又空洞無物,豈非圓空○之象乎? 《莊子》之後,善談玄關者,當推伯陽之《參同契》矣。

    《契》曰:“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旁有垣阙,狀似蓬壺。

    ”可謂描寫盡緻。

    釋曰:方圓徑寸者,鼻孔外徑寸之地,一規之中,出入息之動機,寓乎此也。

    混而相拘者,混然無迹,而且有化機,先後二天,在此交接也。

    先天地生者,明未有天地,已有此竅○,然則玄竅不可執色身求,明矣。

    蓋色身之内,上至頂而下至踵,莫非後天物也。

    必求于無名天地之始,斯得之矣。

    巍巍尊高者,極言其天然尊高貴,不落功勳,不假雕琢,非凡物可比也。

    旁有垣阙兩句,借天元神室比類,學者不可泥執。

    《契》又雲:“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朱元育雲:“兩孔穴,即坎離兩用之竅妙,所謂玄牝之門,世莫知者也。

    ”予謂:神氣妙合于黃中,有無涉入,陰陽混合,而返乎無始,斯即兩孔穴法之秘妙也。

    周子所謂:“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也。

     伯陽而後,善談玄關者,當推紫陽矣。

    《金丹四百字·序》雲:“身中一竅(身中非同身内,當注意),名曰玄牝。

    非心非腎,非口非鼻,非脾非胃,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

    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在此矣,火候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結胎亦在此矣,脫體亦在此矣。

    夫此一竅,亦無邊傍,亦無内外(總是密示虛空一着,若在身内求之,豈無邊傍耶?),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說破天機,吐此四字),則在身中求之(中字寫得妙,身内即不是,離身外亦不是,隻得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