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玄宗十德
關燈
小
中
大
門,自然解悟。
”學者初功,神息妙合,身心和融,即入衆妙門之前行也。
故玄教妙德,舉一切對待,圓融不二,色空無礙,身心交參,入普賢法界,帝綱重重之境。
實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
是謂妙德。
所謂常者,老聖稱謂“常德”。
《涅盤經》稱為“常住”。
老聖曰:“常德不離,複歸嬰兒;常德不忒,複歸無極。
”又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清淨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此真常之性體,即是道源。
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滅。
故《楞嚴經》稱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古之大覺金仙,皆圓證此心,入妙覺果海。
性起無作,普現法身。
涅盤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謂樂者,乃自覺聖智善樂,亦稱性寂天樂,亦稱天樂。
《莊子》:“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此天和、天樂,玄教所宗,洵屬優生學之要素也,是謂樂德。
所謂素者,指本元自性,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莊子》曰:“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夫一切紛華,皆有生以後事,本源自性,清淨恬淡,虛無寂寞,情識未起,更有于何欲習?故玄宗歸真複樸,乃與道合真。
《莊子》曰:“一而不變,靜之至矣;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
”是謂素德。
《大易》有“素履”之詞,“白贲”之象,均契玄宗“見素養素”之道也。
所謂“虛”者,遺形忘體,恬然若無,是謂“身虛”。
絕念、忘知,三際皆空,情忘識泯,謂之“心虛”。
《莊子》曰:“唯道集虛。
”又曰:“虛無恬澹,乃合天德。
”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體以虛而運,心以虛而靈。
”故老聖曰:“緻虛極,守靜笃”。
玄宗以“虛”為歸,亦猶佛氏以“空”為歸也。
是謂虛德。
所謂柔者,沖和一炁,細微澤潤,熏蒸營衛,革故鼎新。
大周之後,真空煉形,以有返無,身亦炁化。
故老聖曰:“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又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又曰:“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
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又曰:“守柔曰強。
”玄宗炁化,變剛為柔,乃出死入生之要素。
專氣緻柔,則其長生久視也必矣。
是為柔德。
以上十德,總而為一,則為玄德。
分而為十,各有優點。
十德圓成,道立矣。
”學者初功,神息妙合,身心和融,即入衆妙門之前行也。
故玄教妙德,舉一切對待,圓融不二,色空無礙,身心交參,入普賢法界,帝綱重重之境。
實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
是謂妙德。
所謂常者,老聖稱謂“常德”。
《涅盤經》稱為“常住”。
老聖曰:“常德不離,複歸嬰兒;常德不忒,複歸無極。
”又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清淨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此真常之性體,即是道源。
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滅。
故《楞嚴經》稱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古之大覺金仙,皆圓證此心,入妙覺果海。
性起無作,普現法身。
涅盤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謂樂者,乃自覺聖智善樂,亦稱性寂天樂,亦稱天樂。
《莊子》:“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此天和、天樂,玄教所宗,洵屬優生學之要素也,是謂樂德。
所謂素者,指本元自性,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莊子》曰:“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夫一切紛華,皆有生以後事,本源自性,清淨恬淡,虛無寂寞,情識未起,更有于何欲習?故玄宗歸真複樸,乃與道合真。
《莊子》曰:“一而不變,靜之至矣;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
”是謂素德。
《大易》有“素履”之詞,“白贲”之象,均契玄宗“見素養素”之道也。
所謂“虛”者,遺形忘體,恬然若無,是謂“身虛”。
絕念、忘知,三際皆空,情忘識泯,謂之“心虛”。
《莊子》曰:“唯道集虛。
”又曰:“虛無恬澹,乃合天德。
”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體以虛而運,心以虛而靈。
”故老聖曰:“緻虛極,守靜笃”。
玄宗以“虛”為歸,亦猶佛氏以“空”為歸也。
是謂虛德。
所謂柔者,沖和一炁,細微澤潤,熏蒸營衛,革故鼎新。
大周之後,真空煉形,以有返無,身亦炁化。
故老聖曰:“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又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又曰:“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
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又曰:“守柔曰強。
”玄宗炁化,變剛為柔,乃出死入生之要素。
專氣緻柔,則其長生久視也必矣。
是為柔德。
以上十德,總而為一,則為玄德。
分而為十,各有優點。
十德圓成,道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