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源

關燈
即是采取先天。

    其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嬰兒乎?天門開阖,能無雌乎?”皆示調息之旨趣也。

    其曰:“虛其心,實其腹”,即煉己與築基也。

    其曰:“食母”與“守母”,則采取與溫養也。

    其曰:“守中抱一”,則長養聖胎也。

    其曰:“緻虛守靜,歸根複命”,則玉液煉形,養己工夫,攝無不盡也。

    其曰:“大國下流”,或“下而取”,則示丹家陰陽颠倒,天地交泰之秘旨也。

    其曰:“外身”、“後身”,則防危慮險之要則也。

    其曰:“塞兌”、“閉戶”,則溫養妙谛也。

    其曰:“道沖而用之,沖氣以為和”,是氣行周天也。

    其曰:“善行無轍迹”,是神行周天也。

    其曰:“複歸于無物”,“複歸于無極”,則還虛合道也。

    噫!丹經妙義,至是洩漏盡矣。

     老子将入于西域,尹喜遇關而問道焉。

    老子曰:“虛無恍惚者,道之根也。

    生我于虛,緻我于無。

    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

    是故身者,為車、為舍、為主者也。

    其身安靜,其神居之;其身燥動,其神去之。

    是以外其身,存其神,則精曜留矣。

    道德一合,則與道通矣。

    善人者,不與萬物争,謙虛而無欲者也。

    故欲者,兇害之根。

    無者,天地之元也。

    聖人去欲入無,所以輔其身者也。

    故吾視欲無所見,聽欲無所聞,言欲無所道,食欲無所味。

    寂哉澹泊,于是清靜無為,氣自返于未生者焉。

    吾見愛人者,不如愛其身;愛其身者,不如愛其神。

    愛其神者,不如舍其神;舍其神者,不如守其身;守其身者,斯常矣!神者,生形者也。

    形者,成神者也。

    故形不得其神,斯不得自生矣。

    神不得其形,斯不能自成矣。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和成,斯可矣。

    天下之上孝,可謂能養其身者也。

    夫能愛其母者,其身斯長久矣。

    身之虛者,萬物至焉;心之無者,和氣歸焉。

    故善養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藏人于人而不見。

    何也?常以虛為身,以無為心,是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焉。

    于是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我命在我而已,不屬乎天地者也,我不視、不聽、不知,則神不出身,與道同久矣。

    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其根本者也。

    天下莫柔弱于氣,莫柔弱于道。

    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者也。

    夫柔能生剛,弱能勝強,天下莫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焉。

    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此道之根本也。

    何以謂之道人?曰:神雖在身,令神莫離其身者也。

    盛生于衰者也,陰生于陽者也,遂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生歸有,無歸于無矣。

    人在道之中者也,魚在水之中者也。

    道去則人斯死,水涸則魚斯終矣。

    故聖人反歸于未生,其形隐,其神留,天下歸焉。

    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之常,是謂玄同。

    夫人得神而生,不知神之所在,惟聖人藏于内,而魄不出矣。

    守其母,則其子全,而民盛矣。

    治身之道,通玄元之混氣,思決守其身者也。

    天非欲于清,清自歸之;地非欲于濁,濁自歸之;濕非欲于水,水自歸之;燥非欲于火,火自歸之;虛空無為,非欲于道,道自歸之。

    由此觀之,物性孰不自然也哉!”老子言其道既竟,複以告尹子曰:“語汝至道之要,靜心守一,則衆垢除,萬事畢矣。

    ” 此篇道妙,要在藏神守母,虛無自然,詢屬道家原始之教也。

    篇首用“虛無恍惚者,道之根也,”此默示神息安放在外面虛空中,傳其歸一而入定也。

    故下文接雲:“生我于虛,置我于無”。

    又雲:“外其神,存其神。

    ”又雲:“神雖在身,令其莫在其身者也”,豈非教人“凝神于虛,空其身心”之謂哉。

    如是抱神以養性,沖和以養氣,子母留戀,性命合一,此治身之要也。

    曰養母、曰愛母、曰守母,即《道德經》内“食母守母”之學也。

    若乃身心兩定,妙契真空,則返歸于未生。

    形與道合,則隐顯自在,故知虛無自然者,大道之宗要,成真之軌躅也。

    其曰:“身之虛者,萬物至焉;心之無者,命氣歸焉,常以虛為身,以無為心,是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焉。

    ”又雲:“虛空無為,道自歸之。

    ”傳玄宗修養之要,孰有過于是哉。

    斯誠可謂:衆妙之玄綱,五千之指歸者矣。

     訣曰:神息妙合,複歸混沌。

    守中抱一,身心甯寂。

    虛靜恬淡,衆聖所宅。

    返乎未生,乃見道源。

    性空本體,妙絕言诠。

    聖賢大慈,為示綱要。

    身虛心寂,道自來歸。

    常德不離,複歸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