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源
關燈
小
中
大
恒河沙界光常徹”。
豈非廣成之法象欤?是故道家之廣成子,即佛氏之如來藏,禅宗之實相無相、涅盤妙心,華嚴宗之一真法界。
見之者,不特登仙長生(按即《涅盤經》所謂“常住”),黃帝能參廣成,自然得道成真矣。
演道之語,慎内閉外,守一處和,含精養神,形與道冥,乃黃帝現身說法,以啟我華玄教之宗也。
《列子》書中,載黃帝演道之語,共計四段。
其一曰:“形動不動,形而生影。
聲動不動,聲而生響。
無動不生,無而生有。
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皆終。
”此段要旨,明生滅流轉之意,在乎一動。
逆生死流,端在無動。
以動則離本,靜則歸根。
“無動不生”一語,最為肯綮。
學道者能到心無動境界,則轉生滅為寂滅,出離生死無疑矣。
其二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密示“外玄關”。
心息相依,不忘不助之旨,乃玄宗唯一登進之路,旋息歸元之綱領。
涵虛祖曰:“谷神者,元性也。
谷以喻虛,神以喻靈。
性體虛靈則不昧。
不昧者,即不死也。
夫谷神也,而複謂為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牝,地也。
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
”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
陰陽來往于其内,坎離交媾于其中。
天地交泰,不外乎此。
故又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
天地之根,乃返本還元之地,煉氣化神之區。
綿綿若存,即是調養谷神,自然胎息也。
用之不勤,即是外爐增減,自然符火也。
不勤者,不勞也。
訣曰:凝神于虛,與息委蛇,順其自然,綿綿若存。
即是不勤之妙也。
《參同契》曰:“浮遊守規中”,同此訣。
其三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此章示神息兩定,融有入無,反其根本,根境俱泯,而得我空之妙。
《楞伽》所謂:“人無我,其庶幾焉。
”楊仁山曰:“究竟顯我也。
”門者,玄牝之門。
根者,天地之根也。
漚滅歸海,欲求我相,了不可得。
此章歸宿,在“我尚何存”一語。
世人與道違者,我執害之。
訣曰:心息相依,而至外息全斷,泰然大定,定久入寂,忘形忘象,妙契真空,縱有陽生,與不覺一般,斯可謂“我尚何存”矣。
曰入、曰反,皆示逆流而出生死之妙。
此“玄牝之門”,古人稱為“生門死戶”。
若精神出其門,則順化而死;精神入其門,則逆流而生。
出則散,入則攝;出則亡,入則存,故曰“死戶生門宗此竅。
”黃帝此章,示“旋元歸複”之旨,老祖所謂“歸根複命”是也。
上章示“調息養神”,此章示“形神返虛”,而入乎太空之境。
後深于前,然工夫原是一貫進行。
苟能實踐此兩章,返還之路已通矣。
其四、即黃帝神遊華胥。
《列子·黃帝篇》曰:“于是放萬機,舍官寝,去直侍,徹鐘懸,減廚膳,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寝而夢,遊于華胥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淹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
蓋非舟船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
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
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殇。
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
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
都無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撾無瘙癢,乘空如履實,寝虛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者,不可以情求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此節亦屬寓言,華胥氏之國,即希夷之鄉,大定中境。
黃帝能放舍萬緣,身心兩忘,情見俱息,忽然契悟真常之道,此無功運行,最為超脫自在。
謂“至道不可以情求”,乃千古不易之論也。
棗伯長者雲:“見在則凡,情忘則仙”,是故忘情歇見,最為學道之要務耳。
黃帝之後,着書立說,以明道家之學者,當推老聖。
《道德經》一開始即提出“有無”二字。
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
此二語,若論工夫,即是“心息相依”。
所雲“衆妙之門”,即玄關一竅也。
其曰:“恍惚杳冥,有象有物,有情有信”,
豈非廣成之法象欤?是故道家之廣成子,即佛氏之如來藏,禅宗之實相無相、涅盤妙心,華嚴宗之一真法界。
見之者,不特登仙長生(按即《涅盤經》所謂“常住”),黃帝能參廣成,自然得道成真矣。
演道之語,慎内閉外,守一處和,含精養神,形與道冥,乃黃帝現身說法,以啟我華玄教之宗也。
《列子》書中,載黃帝演道之語,共計四段。
其一曰:“形動不動,形而生影。
聲動不動,聲而生響。
無動不生,無而生有。
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皆終。
”此段要旨,明生滅流轉之意,在乎一動。
逆生死流,端在無動。
以動則離本,靜則歸根。
“無動不生”一語,最為肯綮。
學道者能到心無動境界,則轉生滅為寂滅,出離生死無疑矣。
其二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密示“外玄關”。
心息相依,不忘不助之旨,乃玄宗唯一登進之路,旋息歸元之綱領。
涵虛祖曰:“谷神者,元性也。
谷以喻虛,神以喻靈。
性體虛靈則不昧。
不昧者,即不死也。
夫谷神也,而複謂為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牝,地也。
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
”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
陰陽來往于其内,坎離交媾于其中。
天地交泰,不外乎此。
故又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
天地之根,乃返本還元之地,煉氣化神之區。
綿綿若存,即是調養谷神,自然胎息也。
用之不勤,即是外爐增減,自然符火也。
不勤者,不勞也。
訣曰:凝神于虛,與息委蛇,順其自然,綿綿若存。
即是不勤之妙也。
《參同契》曰:“浮遊守規中”,同此訣。
其三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此章示神息兩定,融有入無,反其根本,根境俱泯,而得我空之妙。
《楞伽》所謂:“人無我,其庶幾焉。
”楊仁山曰:“究竟顯我也。
”門者,玄牝之門。
根者,天地之根也。
漚滅歸海,欲求我相,了不可得。
此章歸宿,在“我尚何存”一語。
世人與道違者,我執害之。
訣曰:心息相依,而至外息全斷,泰然大定,定久入寂,忘形忘象,妙契真空,縱有陽生,與不覺一般,斯可謂“我尚何存”矣。
曰入、曰反,皆示逆流而出生死之妙。
此“玄牝之門”,古人稱為“生門死戶”。
若精神出其門,則順化而死;精神入其門,則逆流而生。
出則散,入則攝;出則亡,入則存,故曰“死戶生門宗此竅。
”黃帝此章,示“旋元歸複”之旨,老祖所謂“歸根複命”是也。
上章示“調息養神”,此章示“形神返虛”,而入乎太空之境。
後深于前,然工夫原是一貫進行。
苟能實踐此兩章,返還之路已通矣。
其四、即黃帝神遊華胥。
《列子·黃帝篇》曰:“于是放萬機,舍官寝,去直侍,徹鐘懸,減廚膳,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寝而夢,遊于華胥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淹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
蓋非舟船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
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
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殇。
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
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
都無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撾無瘙癢,乘空如履實,寝虛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者,不可以情求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此節亦屬寓言,華胥氏之國,即希夷之鄉,大定中境。
黃帝能放舍萬緣,身心兩忘,情見俱息,忽然契悟真常之道,此無功運行,最為超脫自在。
謂“至道不可以情求”,乃千古不易之論也。
棗伯長者雲:“見在則凡,情忘則仙”,是故忘情歇見,最為學道之要務耳。
黃帝之後,着書立說,以明道家之學者,當推老聖。
《道德經》一開始即提出“有無”二字。
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
此二語,若論工夫,即是“心息相依”。
所雲“衆妙之門”,即玄關一竅也。
其曰:“恍惚杳冥,有象有物,有情有信”,